第847章 漢軍出擊(上)

在靈壽停住了三天,高原纔開始公開露面,不過僅僅就在一天之後,高原就領軍出發,離開了靈壽.

雖然這時靈壽已經聚集了十八萬軍隊,但這一次出兵,高原只從靈壽帶走了五萬軍隊,剩下的十萬軍隊,仍然留在靈壽,保護後勤運輸的需要,另外是做爲預備兵力,因爲高原清楚,這一戰並不是一次短期的戰鬥,就算是攻取了邯鄲,還要一路南進,至少要打到黃河邊上,因此需要預備足夠的預備兵力極時的補充。

這時在漢秦邊境,己經聚集了十八萬大軍,加上高原帶去的五萬軍隊,總兵力也超過二十萬,而現在邯鄲的守軍只有六七萬,漢軍在邯鄲城內還有大量的內應,因此攻取邯鄲是絕對足夠的。

而且雖然高原帶走的人馬並不多,但質量卻絲毫也不差,在大梁的戰鬥中,證明雷擊車的巨大威力,而經過趕製,現在靈壽還有三十五輛雷擊車,高原一下子就帶走了三十輛,同時還下令匠作司,加緊趕製雷擊車。而除了雷擊車之後,高原還帶走其他的各種戰車超過了五百輛。另外一支重要的力量是五千訓獸軍,帶着各種虎狼野獸近萬餘興,單是這樣一支獸軍,就相當於數萬軍隊。同時還帶上了三千白靈族的女孑,做爲醫療隊。

高原離開靈壽之前,對靈壽的安排也做了一番佈置。這次李瑛鴻不在留守靈壽,主持政務,而是隨高原一起出徵,而高原後宮的嬪妃中,一起隨行的還有淳于鍾秀和雲瑤。

這一次參加三國會盟,證明淳于鍾秀在協助高原應對複雜局面的處理能力甚致比李瑛鴻更強,自然要隨高原出征,而這一次出戰,也是出動白靈族人數最多的一次,共計達到了八千人左右,雖然白靈族遷移到代郡定居之後,和華夏族人相處得不錯,一方面是因爲華夏族是一個比較開放而且包容力極強的民族;另一方面也是因爲白靈族人特有的能力,不過這一次出戰關係重大,可以說是決定漢國未來的發展大勢,絕對不容有失,因此雲瑤做爲高原的側妃和白靈族大祝師的雙重身份,自然也要隨軍同行,纔好處理協調雙方的關係。

而甴於這一次出戰的女子數量衆多,女軍也盡數出動,韓秀婉、武紅綾還有姜明霞自然也都悉數出戰,而羅煥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建功立業的機會。

因此這一次高原離開靈壽之後,漢國的日常行政事務就由甯戚、申慎、耿忠、淳于博、張良等內閣成員負責處理,而這個時候高原設制的內閣制度可以發揮相當大的作用,既使是君王不在,也能夠保證日常政務的順利進行,一般的事務,內閣成員就可以自行決定處理方式,而發生重大事情,可以用飛鳥傳書或是快馬送給高原,畢竟邯鄲居離靈壽並不遠,就算是快馬也只用一天就能夠趕到。

淳于博雖然不是漢國的內閣成員,其實就連正式的漢國官員都算不上,只是漢國的客卿,但他的身份特殊,是漢國目前唯一的國丈,因此在高原和李瑛鴻都不在靈壽的時候,淳于博參與漢國的行政事務,也是合乎情理的。何況淳于博可並不是無能之輩,他不僅是天下知名的學士,而且這幾年來確實幫助漢國做了不少事情,完全有資格有能力參與行政事務的處理。

其他的大臣中,袁選也留在靈壽,配合內閣處理軍政事務,因爲袁選的年事漸高,經受不起征戰之勞,而且漢軍當中人材濟濟、將星閃耀,也並不需要袁選出徵,另外在靈壽也有必要留下一位久經戰陣的宿將坐守,協調前線和後方的關係。

而漢國的另一位重要官員,錦衣衛使揮使趙軒卻十分罕見的隨軍參戰。

趙軒雖然槍法超羣,但對行軍作戰卻一直不怎麼精通,李牧在世的時候,他的主要職責就是保護李牧的安全,而不是領軍做戰。但高原並不需要趙軒的保護,但在高原治下,趙軒卻十分意外的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而事實也證明,趙軒在情報事務上確實有不錯的能力,把漢國的情報工事搞得有聲有色,這幾年來,高原攻城掠地,敗秦並燕,開疆擴土,錦衣衛在其中實際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不過掌管了錦衣衛之後,趙軒基本就告別了軍隊,再也沒有隨軍出戰了。但這一次進攻邯鄲,實際是用的裡應外合的戰術,而在邯鄲的漢軍內應,全是由錦衣衛安排佈置,趙軒身爲錦衣衛的最高統領,當然也有必要親臨戰場,指揮佈置。另外趙軒超絕的槍術,同樣也是這次出戰高原所需要的,因爲這一次戰鬥,有可能還要面對高手衆多的九黎族。

在靈壽的鬼谷門人中,除了幾名主修政務而沒有學過武的人之外,其他人也都全部隨軍一起出戰,這也說明高原將這一戰視爲關係到漢國的生死之戰,因此可以說是出動了傾國之力。

其實漢國裡有一部份大臣也不能理解高原的決定,因爲現在漢國正在上升的勢頭,實力己經超過了當年的趙國,在這個時候完全沒有必要孤注一擲,萬一有所閃失,漢國就可能有滅國之險。只有少數人明白,如果打不嬴這一戰,那麼秦國統一天下的勢頭勢必不可阻擋,而以漢國目前的實力,根本不可能長期和秦國相抗衡,因此這一次實際就是漢國的生死之戰,打贏了,就可以遏制住秦國的發展,爲自己贏得生存的空間,而輸了也無非就是早滅亡幾年,但這一戰確實是漢國最後的機會。

安排好了靈壽的行政事務之後,高原這才帶領着漢軍從靈壽出發,向秦漢邊境的上原進發。

上原離靈壽只有七十餘里的距離,因此大軍清晨出發,一路急行,大約在下午五時左右,到達了漢軍的上原大寨。

駐守上原的漢軍主將司馬尚和姜桓武接到通報之後,出營將高原一行人馬迎接進大寨中。這時漢軍己在上原駐守了一個多月,但全軍當中只有司馬尚、姜桓武兩人才知道高原的計劃,其他將士都不知道,但三國合縱伐秦的事情卻都是知道,因此全軍上下都有些不理解,爲什麼自已要駐紮在這裡,而不是去參加合縱軍隊,進攻秦國。

由其是得知合縱軍在大梁城前打得有聲有色,屢敗秦軍,駐守在上原的漢軍將士就更是沉不住氣,有不少人來找司馬尚、姜桓武詢問,而兩人只能都推到高原身上,說這一切都是大王的安排,自有道理。

高原在漢軍將士的心中還是有極高的威信力,全軍上下對他都敬若神明,因此一聽是高原的安排,也都無話可說,而且都相信高原這樣安排,一定是有妙計,到是安定了不少。

而得知高原來到漢軍大寨,漢軍的士兵們立刻就興奮了起來,認爲高原是來帶領自己出發,加入合縱軍去,進攻秦國。衆士兵們還議論紛紛,論紛那一支隊伍會先出發,那一支隊伍會留守上原等等。

進入大寨之後,高原立刻招集漢軍的中下層衆將,當衆宣佈,這一次自己來到上原大寨,將帶領漢軍南下,進攻邯鄲,收取趙國舊境。

衆將士聽了之後,先是一怔,但馬上就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因爲漢軍的中下層將官絕大部份都是當年李牧的舊部,其他也是從代郡徵招,原來都是趙國人,因此能夠收取趙國舊地,一直都是衆人的期望,誰都沒有想到,這一天會返麼突然的到來。

不過興奮之後,有幾名頭腦清醒的正將、千夫長卻馬上想到,漢國不是已經加入三國合縱了嗎?而且合縱軍正在進攻大梁,那麼現在漢軍進攻邯鄲,大梁那邊怎麼辦?難到說漢國要退出這次合縱嗎?

聽了他們的詢問之後,高原到是頗爲高興,因爲這說明漢軍的中層將領己經學會了全盤考慮,而不限於一隅。但高原馬上向他們解說,這次三國合縱並不是以前那種合軍進攻的模式,而是分進合擊,前期進攻大梁,只是爲了吸引秦國的注意力,漢楚兩國纔好趁虛從南北進擊,分別進攻邯鄲、南陽,實現南北會師,然後三國再合擊大梁。

高原的解釋不僅讓衆人釋疑,同時也讓衆人更加興奮,因爲現在秦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大梁方向,邯鄲的守軍並不多,因此這次漢軍的進攻邯鄲有很大的成功機會,而且這還是高原並沒有告訴衆將,漢軍己經在邯鄲城裡安排下了衆多的內應,實際攻取邯鄲幾乎是十拿九穩。只是這是漢軍的最大機密,當然不能在這個場合說出來。

但儘管如此,衆將的興頭還是提到了極致,一來是可以恢復趙國的舊地,打回家鄉去;二來是這一戰成功的機會很大,能夠建立戰功,加官受賞,因此一個個都恨不能現在就馬上出兵,立刻殺入邯鄲城裡

第137章 恐懼的感覺第515章 宗廟之戰(下)第158章 行刺第665章 問責(一)第119章 仇由之戰第201章 半渡而擊(上)第842章 雷擊車發威(下)第43章 新府邸(下)第176章 吉兆(上)第80章 三策(下)第797章 舞者(下)第522章 進見秦王政(上)第428章 再回大梁(下)第788章 鬼谷門人第246章 繼續巡視第210章 豪強叛亂(三)第681章 精銳盡出第446章 水淹大梁(二)第665章 問責(一)第215章 燕國求和第729章 匈奴的初次進攻(二)第138章 護身符第457章 穎川叛亂第361章 陶邑合兵第15章 ,招降(下)第188章 打壓豪強(上)第495章 雪夜密談第488章 閱軍(三)第679章 初戰白靈族(二)第468章 撤離大梁(二)第540章 商人(上)第490章 閱軍(五)第671章 局勢逆轉(下)第952章 揮軍南進(上)第100章 密會第937章 史前文明下第131章 戰後餘波第206章 前後夾擊(四)第626章 代軍撤軍(上)第848章 漢軍出擊(下)第945章 重返咸陽(下)第720章 墨家第481章 報功宗廟第263章 匈奴的反撲(二)第400章 魏國的變故三第594章 攻與防(十三)第415章 擴軍備戰(二)第311章 秦國使臣(下)第104章 趙秦首戰(三)第603章 突襲薊京(六)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四)第307章 組織(上)第647章 迎擊匈奴(三)第656章 伏擊單于(二)第460章 術治之敗(上)第625章 邯鄲來使第881章 邯鄲攻防(四)第412章 刀法初成(上)第909章 邯鄲戰局(下)第461章 術治之敗(下)第714章 斷後(下)第461章 術治之敗(下)第六章 第324章 齊王壽辰上第797章 舞者(下)第623章 退軍(五)第793章 宮中安排第288章 固守待援(二)第315章 當代奇士第437章 大梁攻防(八)第853章 局勢突變(三)第835章 各有算計(二)第165章 攻取代郡(三)第697章 不速之客(二)第544章 佈置(上)第897章 長街之戰(六)第629章 迴歸代郡(下)第510章 接頭第539章 代郡的計劃(下)第937章 史前文明下第173章 屠城令(上)第708章 夜襲匈奴(下)第330章 稷下學宮(四)第396章 撤軍之議(下)第565章 會戰(七)第258章 突襲陰山(十)第647章 迎擊匈奴(二)第769章 靈壽(三)第958章 最後一戰(二)第587章 攻與防(六)第102章 趙秦首戰(一)第556章 薊京之亂(下)第171章 大局初定(下)第319章 商鋪開業(三)第901章 長街之戰(十)第761章 訂親(上)另一個結局第573章 秦軍反擊(三)第135章 敗局己定第339章 營救(三)
第137章 恐懼的感覺第515章 宗廟之戰(下)第158章 行刺第665章 問責(一)第119章 仇由之戰第201章 半渡而擊(上)第842章 雷擊車發威(下)第43章 新府邸(下)第176章 吉兆(上)第80章 三策(下)第797章 舞者(下)第522章 進見秦王政(上)第428章 再回大梁(下)第788章 鬼谷門人第246章 繼續巡視第210章 豪強叛亂(三)第681章 精銳盡出第446章 水淹大梁(二)第665章 問責(一)第215章 燕國求和第729章 匈奴的初次進攻(二)第138章 護身符第457章 穎川叛亂第361章 陶邑合兵第15章 ,招降(下)第188章 打壓豪強(上)第495章 雪夜密談第488章 閱軍(三)第679章 初戰白靈族(二)第468章 撤離大梁(二)第540章 商人(上)第490章 閱軍(五)第671章 局勢逆轉(下)第952章 揮軍南進(上)第100章 密會第937章 史前文明下第131章 戰後餘波第206章 前後夾擊(四)第626章 代軍撤軍(上)第848章 漢軍出擊(下)第945章 重返咸陽(下)第720章 墨家第481章 報功宗廟第263章 匈奴的反撲(二)第400章 魏國的變故三第594章 攻與防(十三)第415章 擴軍備戰(二)第311章 秦國使臣(下)第104章 趙秦首戰(三)第603章 突襲薊京(六)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四)第307章 組織(上)第647章 迎擊匈奴(三)第656章 伏擊單于(二)第460章 術治之敗(上)第625章 邯鄲來使第881章 邯鄲攻防(四)第412章 刀法初成(上)第909章 邯鄲戰局(下)第461章 術治之敗(下)第714章 斷後(下)第461章 術治之敗(下)第六章 第324章 齊王壽辰上第797章 舞者(下)第623章 退軍(五)第793章 宮中安排第288章 固守待援(二)第315章 當代奇士第437章 大梁攻防(八)第853章 局勢突變(三)第835章 各有算計(二)第165章 攻取代郡(三)第697章 不速之客(二)第544章 佈置(上)第897章 長街之戰(六)第629章 迴歸代郡(下)第510章 接頭第539章 代郡的計劃(下)第937章 史前文明下第173章 屠城令(上)第708章 夜襲匈奴(下)第330章 稷下學宮(四)第396章 撤軍之議(下)第565章 會戰(七)第258章 突襲陰山(十)第647章 迎擊匈奴(二)第769章 靈壽(三)第958章 最後一戰(二)第587章 攻與防(六)第102章 趙秦首戰(一)第556章 薊京之亂(下)第171章 大局初定(下)第319章 商鋪開業(三)第901章 長街之戰(十)第761章 訂親(上)另一個結局第573章 秦軍反擊(三)第135章 敗局己定第339章 營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