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個小時時間,在後面的援兵一鬨而散之後,數千被殺得暈頭轉向的明國武裝工匠,終於開始了大規模的潰散,可惜,此時已經有過半武裝工匠永遠的倒在了寶清港口。
“一營進攻,二營掩護,全面佔領寶清港口!”輕而易舉擊潰人數遠超自身的明國援兵後,林皓達的陸軍軍官只派出了區區倆個營上千人前往佔領,一場單方面屠戮的戰鬥,讓林皓達的陸軍官兵從上到下對交手的敵人充滿了蔑視……
林皓達的軍隊就這麼輕易建立起了穩如泰山的登陸點,直到全員登陸,僅僅損失了個位數的人員,而林皓達陸軍卻擊潰了三股來自不同方向的明國‘援兵’。
這些援兵的主體大多是鄉間青壯民勇,港口的輔兵,自願爲國作戰的平民,成分很複雜,但面對擁有馬克辛重機槍的成建制軍隊,無一例外都是在不足半個小時時間內全面潰敗,留下一地屍體,林皓達的士兵甚至都抽不出足夠的人手輕點屍體數目。
因爲大多數的屍體都被打成了零碎,統計起來十分費事,所以徐福乾脆略過了這一步,反正其中沒有一支是明國的野戰營主力部隊。
數日後,大明帝國海事署署長寧則遠在幾個親隨的保護下,穿着一副平常老百姓的裝扮騎馬衝出寶清縣,而他身後則是火光沖天槍炮齊鳴的場景。
寶清縣上到縣令下到一級吏員(大明帝國將吏員劃分爲一到九級納入朝廷體制,級別不同權利不同薪酬也不同,但比正式官員身份低。)拼了命糾集的青壯民勇和縣兵,在數十門架起來的擲彈筒一通三發急促射擊下,連同寶清縣的城牆一起灰飛煙滅。
數千心向大明帝國的民壯,在炮彈的轟擊下剎那間逃了個乾淨,就連那些充當臨時基層官員的吏員也將自己的衣服一脫,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鑽入小巷中消失不見。
寶清縣的城門被幾個捆在一起的集束手榴彈炸成碎片,帶着大蓋帽吶喊着衝進去的陸軍步兵沒有遇到任何成建制的抵抗,輕易殺到了寶清縣的核心縣衙。
而在此之前,意識到無力迴天的海事署署長寧則遠狼狽換裝逃亡,但有守土之責的寶清縣縣令卻不能這麼做,這一位倒也算是大明帝國的忠臣,在林皓達的部隊破門之時,將自己的子女提前送出縣城,妻妾卻一個接着一個讓親隨捅死……
送出子女是爲了讓自己的種子傳承下去,殺死妻妾則是爲了避免自己死後被戴綠帽子……
嗯,這位寶清縣縣令的想法還是蠻理性的,當然,這也是大多數這個位面有身份的人物想法。
當陸軍士兵一輪排槍擊斃縣衙不多抱着死志的親隨後,只看到了死成一圈的女人和上吊自殺的縣令。
至於寶清縣縣尉,爲了身先士卒,在第一輪擲彈筒轟擊中連屍體都找不到了……
寶清縣縣丞則在城破的時候無影無蹤,消失不見,隨着寶清縣縣衙的陷落這座富饒的縣城的上層官方人物爲之一空。
一面大大的漢字旗被插在了寶清縣縣衙制高點,宣示着林皓達對這裡的佔領。
至於爲何選擇漢字旗,主要是林皓達爲了接下來對明國土著統治方便,林皓達總不能將自己的軍隊當成一羣強盜土匪吧。
將己方塑造成一個遠洋侵略而來的國家,無疑會讓本土的某些人心裡安穩一些,是國家的軍隊就能講規矩,就需要統治管理佔領的地盤,而不至於如同流寇土匪一般,燒殺搶掠一番拍拍屁股走人,即便林皓達很想這麼做,但他不想讓自己的糧食後勤在未來某個時刻斷掉……
搶光燒光佔領區固然能獲得一次大豐收,但畢竟是一錘子買賣,林皓達拿不準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殺了秦風,在秦風的領導下,明國吞越滅秦攝楚攻齊無往不勝,光是明國麾下郡治就近百個,這麼大一塊地盤,可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
林皓達沒有爭天下的心思,只是想要擊殺秦風而已,不過,即便是這個目的也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
自然而然的,建立自己的國家旗號,在這片大陸打響名聲,逮住大明帝國往死裡懟,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名流壞蛋,就成爲了林皓達接下來的首選。
除了林皓達之外,這個世界沒人知道秦風一死,就會被全面戰爭系統毀滅吞噬,自然不會缺少爲了金錢、財富、美女坑秦風的反骨仔。
更何況,秦風能將明國打成這麼大一個局面,不知策反了多少原本齊楚越秦的官員將領,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精明之人自然懂得,大多數死硬份子只不過是被忠君愛國的大義束縛住罷了。
爲了恩義和國家大義去死的人,還是有很多的。
這無非好壞,只是立場不同,愛國之人未必就是個善人,貪官污吏未必就不能爲了國家大義去赴死,就好像寶清縣上吊自殺的縣令,完全可以投降於林皓達,這個寶清縣縣令守着這麼一個富裕的港口城市,自然是肥的流油,沒少伸手,但就是這麼一個很平常的貪官,真到了抉擇的時候,寧願上吊也沒有向林皓達下跪!
大漢帝國,就是林皓達給自己勢力軍隊取得名字,一方面是出於漢族的情懷,另一方面則是爲了區別於系統漢人和該世界土著。
對於只需要擊殺秦風就可以離開這個世界的林皓達而言,並沒有多少精力和時間去治理佔領區同化這個世界的土著平民,自然而然的,要在短時間內用暴力建立自身的權利。
當然,已經吸取了人民戰爭海洋的林皓達,這一次不會再大規模屠殺平民,有些時候,給出自己不需要的利益,往往會獲得更多的捷徑。
佔領寶清縣的林皓達,第一道命令即是召集所有沒有逃亡的鄉紳地主,他要用寶清縣繳獲的糧食請這些當地的土豪們好好吃一頓,交流下私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