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說出的話,讓鮑勃愣了半天,他實在不知道,王道這個詞,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他不理解很正常,其實,利維說到的這句話,本來也不是電視劇本創作的詞語,而是另外一個領域裡面的劇本創作。他提及的,是日本人的漫畫創作,王道這個詞,本來是也是日本人用來討論漫畫創作時候提出來的概念。
日本的漫畫產業極度發達,在80年代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出現了用團隊組合代替個人英雄的做法。而在長期的漫畫創作中,少年jump總結出來了所謂的王道:熱血,友情,努力三要素。而爲了實現這三要素,他們也就有了所謂的王道漫畫:通過構築一個小隊,來把這三個要素全都展現出來。
一般來說,作爲一部日本漫畫,主角一點要單細胞,配角需要帥哥一枚,三無人士一個再加一個熱血兼職搞笑的少年——這樣的四人小組,這就是日本人所說的王道組合了。
這樣的四個人,可以熱血,可以努力,可以互相刷好感度,這些人裡,有人耍酷,有人賣萌,有人逗樂,還有美型角色拉人氣。到了關鍵時刻,帥哥陷入困境,熱血主角前來救駕,滿滿的都是基情……哦,不,友情。因爲好用,所以這樣的模式遍佈多個宇宙,四人組可能是夢想成爲海賊王的男人,可能是嘴遁大忍者,也可能是打籃球的高中生或者超能力者什麼的,但是,這樣的固定組合模式,大體上都不會變——所以這就是所謂的王道,熱血,友情,再加上帥,酷,搞笑等幾個元素,這對漫畫來說就足夠了。
對於漫畫來說有這樣的王道組合,而90年代,美劇裡面,還沒有產生這樣一個組合的概念。
這裡面有電視劇創作比起來漫畫更難的問題——漫畫反正就是畫,全在作者的筆控制,而電視劇是需要多個演員的,多個演員總比一兩個人難控制的多。90年代以前,美國的收費臺還沒有到日後那麼發展壯大,公共檯面對的市場壓力小,電視劇製作沒有太大的動力。團隊型的主角,在一切比較誇張的情景喜劇中,倒是有所出現,可罪案劇方面,還是比較少的。
不過利維很清楚,這樣做的好處:團隊的描寫是有市場的。描寫一個人物無法討好所有的觀衆,把一個主角發展成了多個人的團隊組合,讓原本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的問題分散在多個人身上,這樣做,可以更好的貼近現實。
分配工作做得好的話,可以做到讓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魅力,讓他們每個人都有着吸引人的閃光點,這就是所謂王道了。
而如何直接寫出來一個能夠吸引所有人的團隊?這其實也很簡單:突出每個人的某種特質,然後淡化另外一方面的特質,讓幾個人組成一個團隊,就可以組成好的團隊。
這方面的創作,至少在90年代,還是沒有成型的規則的。別說那些大的突出個人的電視劇,就連老友記,在製作之初,也是想要把羅斯和瑞秋作爲絕對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的。團隊人物的概念,他們現在還沒有。
現在,利維要改變他們的想法,讓他們創造出來一個套路:一個可以用來給所有美劇的團隊套上的套路。
利維要做的,就是要給電視劇中的羣體人物形象一個框架組合。這樣的框架其實就是一個套路,並不算是什麼創新,可是如果應用的好,就能夠讓電視劇獲得一個成功的基礎。
創造套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有能力製造套路的人,往往也都是些強人。比如說日漫的王道組合,創造了這個套路的,是富堅義博。
而美劇方面,現在需要的也是一個套路。
和日本的漫畫不同,製作電視劇,當然得考慮收看者是誰。照搬日本的熱血,友情,努力當然不行。一個情況一個對待,少年漫畫當然考慮熱血,如果是國內拍電視劇,就得拍攝給婆婆媽媽看的肥皂劇,而美國這邊拍攝,也有這個地點特殊的要求。
“作爲電視劇,主要需要反映出來的概念,也就是幾個:家庭,中年危機,還有善有善報。所謂的黃金法則,突出的主角性格,也是爲了這幾條服務。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把人物性格拆開,分散到各個人身上去,這樣做,可以讓這些問題更加突出,也會吸引更多的人關注。”
美國的電視劇,是放給18-49歲的年齡段的人看的——因爲這個階段的人有購買力,廣告商最爲喜歡他們,所以電視劇就要拍給他們看。因此,在美國電視劇中,強調的始終也都是這個年齡段的人關心的問題。一方面,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是有了家庭的,所以要強調愛家庭,家庭好,時不時的展現一下花花公子的生活多麼的空虛寂寞冷,這是其中一個主基調:因爲看得人大多都有家庭,得讓他們自己尋找幸福感。其次,電視劇中很多時候都喜歡強調人到中年之後的各種危機,家庭,身體,工作,人際交往,各個方面——因爲電視機前的觀衆,也都有類似的問題,展現這樣的問題,他們都很關注,有代入感——所以到了最後,不管再嚴重的危機,最好都得讓主角能夠度過去,以免觀衆覺得虐心。而怎麼度過呢?一者自然是家庭的支持,二者就是用壓根不切實際的好人好報來解決這個問題:總得讓觀衆有個做夢的餘地,生活如此不堪,電視劇就別再添堵了。
電視劇的製作,是爲了讓人看的。花花公子是不是真的空虛寂寞冷?好人是不是真的有好報?人們遇到的危機是不是真的能解決?那些東西何必在意?反正讓人相信這是真的就行了。
所謂的黃金法則,就是爲了把這些問題,全都聚集到一個人身上去:得有家庭,心理問題促使了他的中年危機,再加上主角的朋友和對手的善惡報應,這些東西,也就湊成了電視劇。
可現在,利維要把它拆開。
“幾個主要人物,每個人負責不同的任務。男主角是負責心理疾病的,這個角色需要年紀大一些的,因此用來承擔中年危機的任務再好不過。而他的助手,另外一個主要角色我建議設置成爲女人,這樣做可以更好的偏重家庭,女人多照顧家庭比較容易得到觀衆的認可。然後,兩個人之下的幾個探員,得有一個入隊時間較長的,負責的是各種糾結,工作中找彆扭,總之,讓人們看到工作中有麻煩是可以通過努力克服的。而另外一個,則是年輕人,剛剛進入工作的,讓人看到一個人的進步成長——這幾個人,把所有的人主要要寫的東西全都肩負起來,每個人負責一個部分。而後,再來個插科打諢外加附送心靈雞湯的,以及一個比較混蛋的警探給他們找麻煩的,這基本上就全都齊了——罪犯方面的惡棍,我們可以晚些再塑造,因爲這個方面的靈活性可以更大一些。”
利維在紙上輕快地寫寫畫畫,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寫了出來。
把所有的看點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固然可以讓一個人的戲份大增,魅力大增,但是這樣做,也有可能會讓劇情因爲過度向某一個人傾斜,而導致整部劇的結構失控。很多美劇到了後期,全都是主演一個人的工資高的離譜,這就是這種失控造就的。而且,這樣塑造,人物過於雷同,每一個主角都是心理問題,家庭糾紛,工作全能這些東西,也很容易讓觀衆產生審美疲勞——想成爲電視劇主角的必然前提,莫非是得有個悲慘的童年才行麼?
“最後,團隊領袖這個人物,我建議使用學究型的人物,好處是可以加深劇情,而且,可以把領袖才華的部分分到女性角色身上去,使得女性角色不至於落爲花瓶醬油。”
最後,利維又提出來了關於主角的設想:在他的記憶中,csi的三部,有三種不同的老大,不過,利維相信,最能夠體現不同的,還是lv篇的主角。
好萊塢是時候需要變革了。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隨着收費電視臺的增多,收費電視臺製作更加精良,尺度更大,演員更好的時候,公共臺纔出現了團隊型人物,纔開始轉變爲學究型主角的模式。有錢的收費臺拼製作費,而沒錢的公共臺只能夠拼故事情節,靠着更進一步的故事情節,他們才能擠佔市場。只是,這些東西,利維給他提前了。別人沒有壓力,不思進取,利維身上,可有的是壓力。
“可是,這不符合布魯克海默模式。”鮑勃還是有些擔心。
布魯克海默是好萊塢最頂級的製作人之一,從70年**始,他就是好萊塢的頂尖人物。他有過很多的傳說,有電影拍攝中的布魯克海默特色,也有電視劇製作中的布魯克海默模式——這個模式,是針對傳統的高大全的主角而出現的。在他之前,大部分電視劇主角還都是比較喜歡塑造全能,全面的人物,而他的創舉,就是開發了一個新的模式:**英雄模式。主角在做着英雄的時候,身上總是帶着一些**氣息,反而能夠更加貼近人類,讓人們更加喜歡。
在70年代,因爲看慣了高大全形象,人們全都不滿意於主角的無所不能,那個時候,橫空出世的**英雄模式,解決了這個問題,使得布魯克海默立即大獲成功。而到了90年,人們對**英雄模式,其實也已經不是特別熱衷了——幾乎所有的電視劇主角全都是**了,人們自然也就逆反了。當很多人都已經把**英雄奉爲金科玉律的時候,那麼,新的東西,也就該應運而生了。
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轉——這是商業規律。當別人都已經可以把**英雄模式玩得很好了,那麼,也就沒有必要保持這個模式不放了。第一個研究出來的是天才,跟着使用了二十年還不撒手的,那就是蠢材了。
他的這個模式被很多人奉爲瑰寶,嚴格遵守,可利維看來,已然過時了。
“**英雄麼……確實很有趣,不過,現在我不考慮了。”利維笑了笑,“既然是我拍攝電視劇,那麼,讓我們做一個利維模式出來吧——連自己的模式都沒有,還算什麼成功的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