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妙語

三藩&妙語

康熙十九年並不安穩,如今到了康熙二十年皇帝也不閒。三藩之事如今到了白熱化階段,康熙每天忙得都不像樣子。胤褆天天向胤禛叫嚷要上前線,說自己的武功有多麼多麼厲害,殺敵多麼多麼勇猛之類,雖然胤禛咬着手指歪頭不解看他,他照樣激動的唾沫星子四濺。胤礽則是窩在毓慶宮中,看着三藩之事不斷思考。

前世的他這時也就六七歲,不懂什麼,如今的他卻可以好好分析一番。三藩之事,會鬧成如今這個模樣,事實上還是他的皇阿瑪當年剛擒住鰲拜,意氣風發,有些衝動,非要三藩一起撤。於是,平南王尚可喜拒絕撤藩,靖南王耿精忠不斷拖延,吳三桂更厲害,上書問康熙要遷移的物資,康熙給了之後,這傢伙直接造反了。於是,在他出生那一年,吳三桂的兵馬勢如破竹,西南五省全部淪陷,甚至聯合了臺灣鄭成功的後人一起反攻大陸。而後他的皇阿瑪也生氣了,滅了吳家在京城的祖孫,刨了吳家祖墳,派兵十萬,兩方在長江兩岸對峙膠着。最後,連蒙古也反了。後來,幸虧大將圖海巧思,一日徵八旗家奴數萬,孝莊母族科爾沁救駕,總算解了蒙古危機。此時,康熙從盛京調來滿洲騎兵,拿來了大炮,清軍這才接連收復陝甘。康熙十七年,吳三桂死了,清軍連克嶽州,湖南。康熙十九年收復四川,艱難打下廣西,現在只剩下雲南了。

康熙十九年,康熙出動40萬大軍,兵分三路,以漢軍爲主力,進攻雲南。然而此時,出問題了。清軍圍困昆明九個月之久沒有攻克,眼看着都要過春節了,康熙氣的不像樣子。

“何柱兒,皇阿瑪在乾清宮嗎?”胤礽思緒紛飛,總算理出個大概的脈絡來,決定去見康熙。

“回太子爺,皇上是一定在乾清宮的,只是,太子爺有什麼事還是告訴奴才吧,沒必要驚動皇上。”何柱兒這話說得很小心,內心的小人卻在畫圈圈:太子爺,皇上很忙,太子爺最好不要找他,要不然李總管又要挨不順心的皇上罵,奴才更會被罵的。

“別廢話。”胤礽好笑瞥何柱兒一眼,邁開大步就走了,何柱兒急忙跟上,內心哀嘆:太子爺,您可別是去找皇上嗆聲的啊?

乾清宮中,氣氛很是肅穆。康熙死死握着奏摺,指尖泛白,分明是要大怒的樣子,宮內伺候的宮人們上至李德全下至普通宮女,一聲也不敢出,生怕驚擾了帝王。就在這時,胤礽悄無聲息的進來了。

李德全見了太子,大驚,又不敢出聲,只能張嘴比了個口型:“太子爺,什麼事?”

胤礽雖然聰明,但也看不懂口型,不過他看出來這乾清宮中的氣氛不同尋常,越發輕手輕腳了起來。待他走到康熙御桌前,康熙纔看見他,努力和緩了一下表情,問:“保成可有事?”聲音有些生硬。

“兒臣來幫皇阿瑪攻克三藩之事。”胤礽信心滿滿地回答道。

“呵,”康熙臉上總算多出分笑,卻並沒有認真對待胤礽說的話:“保成想爲朕分憂,朕明白了,只是三藩之事牽扯過多,保成還是先回毓慶宮吧。”

“皇阿瑪,有什麼煩心的可以說出來,兒臣沒準有辦法呢。”胤礽自從解開心結,越發想爲康熙做點事,看到三藩之事後更覺得自己在這麼艱難的時候還爲皇阿瑪添了不少麻煩實乃不孝,想補償點什麼,於是,他這麼說了。

康熙看他一眼,遞來手上的奏摺。之前赫舍裡在世時,他經常告訴赫舍裡一些他的想法,雖然赫舍裡不能提出什麼好建議,卻能讓他心情輕鬆些。想必保成,也是這番心思吧。“朕問前線爲什麼九個月打不下一座昆明城,朕的將領說什麼?啊?漢軍不聽指揮,調度不力?他們怎麼指揮的?吃乾飯的?”康熙越說越激動,額頭上青筋暴起。

“皇阿瑪,爲什麼不用滿洲八旗兵?”胤礽立刻提出自己的疑問。

“是朕讓他們這麼做的。雲南多山嶺,騎兵用處不大,況且八旗兵和蒙古兵是北方人,有些水土不服。”康熙認爲自己的謀劃很得當,雖說摻雜了一點私心,由漢人平叛漢人的叛亂,不讓滿洲兵傷亡。可畢竟,滿洲兵打不了仗啊。

胤礽點點頭,認爲也有道理。那麼,如今的問題就是滿洲指揮官與漢人士兵不和。“皇阿瑪,爲什麼不換一個漢人的統帥來指揮漢人呢?這樣,漢人聽指揮了。當然,最高的統帥還是滿洲大將,也不必擔心漢人最後反叛。”胤礽換了一個角度來思考,很快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那一刻,康熙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他立刻寫旨,命令本來從四川那一路進攻的大將趙樑棟立刻增援昆明。發下旨意後,康熙驚喜的盯着胤礽,一時不知說什麼好,雙眼幾乎能放出光芒,對視了好久,康熙才高聲叫到:“好,好,好。”

“皇阿瑪,”胤礽看到康熙不再愁眉苦臉也終於開心一笑,嬌聲撒嬌。

“保成,你真是,真是……”康熙抱起胤礽來親了又親,還是無法表達儘自己的情緒。他從未想過自己的保成真的有能力想出困擾自己的問題。如此,如此,朕何愁大清綿延萬代,盛世輝煌“保成,你要什麼,朕統統賞你。”

“兒臣什麼都不要,只要皇阿瑪開心就好。”胤礽伸出手,抹平康熙額頭上的皺紋:“皇阿瑪笑着纔好看,兒臣不喜歡皇阿瑪總皺眉頭。”

康熙感動得幾乎要落淚,得兒如此,父復何求?他只能摟緊胤礽,嘴裡不住說着,“好”。

康熙二十年十月,昆明城破,三藩之亂就此告結。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克服雲南捷報至,康熙激動得不得了,當着羣臣的面親自宣讀漢文,他想了想,又把胤礽召來,微笑着說:“太子,這是雲南捷報,爲大臣們讀滿文吧。”

胤礽看他一眼,送去一個祝賀的眼神,眼波流轉的樣子讓康熙差點在朝堂上想親胤礽幾口,最後終是忍住了,然而心裡還在不住感嘆:保成,這裡面可是有你的功勞。保成,你最懂朕的心。

胤礽明白康熙這是想讓大臣們開始接受自己,也不推辭,落落大方的接過奏摺讀了起來。上一世,他好歹也算滿文嫺熟,讀一封奏摺自是不在話下。他聲音極爲清越,音色清脆悅耳,猶如珠落玉盤。他卓然而立,風姿粲然。這一幕,在大臣們眼中卻是激起千層浪。

史載,太子“宣讀之聲極其清朗”,諸臣“鹹得洞知,無不歡悅嘆異”。

作者有話要說:這一章裡歷史稍微多點,我沒寫好,以後改吧。

我突然發現康熙17到20這些年三藩之事還亂得不像樣子,康熙兩次嚷嚷親征(我都懷疑他後來親征是因爲這時候沒去成),不過正史上就這康熙還有空寵兒子……我佩服之,不愧是愛新覺羅家的

當然,嫌煩的親權當過度章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