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撿貝拾珠在此鞠躬感謝好友竹子玉打賞支持!感謝竹子玉的pk票!順便打個招呼:童鞋們妹紙們,拾珠新書,求收藏點擊推薦票和各種票票,您們的支持就是我碼字的動力。謝謝!!!】
……………………
田青青放上吃飯桌,和郝蘭欣一起,把乾糧盛到箅子裡,把魚盛到大碗裡,連同兩盤菜,一同放到桌子上,把個小吃飯桌擺的滿滿的。又給每個人盛了一碗疙瘩湯。
田幼秋和田幼春,老長時間沒吃過麪星兒了。見湯裡有疙瘩,田幼秋喝了兩碗,田幼春喝了一大碗,兩個小正太還每人吃了一個淨玉米麪窩頭。
田苗苗扯着碗邊子,也喝得“吱吱”的。
郝徐氏則一個勁兒地誇田青飯做得好吃,小小年齡就會做這麼多。尤其這清燉魚,一點兒也不亞於老廚師。
“姥姥,好吃您就多吃些。”田青青說着,給郝徐氏夾了一大塊魚脊背肉,放到她的碗裡。
郝蘭欣雖然過日子細,對田青青的做法卻很贊同。老母親輕易不來吃頓飯,做女兒的就是打腫臉充胖子,也要讓老母親吃好、喝好,放心地回去,不再用心惦記着。
吃完飯以後,田達林要岳母在這裡住兩天,說自己可以住到隊部(八隊辦公室)裡去,那裡有牀。
郝徐氏搖搖頭說:“你住到隊部裡,這裡老的老,小的小,有點兒什麼事,你讓蘭欣去哪裡喊人去?這漫敞野地裡,晚上沒個爺們在家可不行。等你們蓋好房,搬村裡以後,我再來住吧。”
田達林和郝蘭欣臉上都訕訕的,沒再說什麼。
“爸爸,咱們去釣魚吧,讓姥姥提兩條大魚走。”爲了打破這尷尬局面,田青青拉起田達林的手,說道。
“對呀,爸爸,咱快着去吧,要不一會兒隊上又敲鐘了。”田幼秋和田幼春也慫恿起來。
姥姥來了,父親母親不去宅基地上幹活去了。家裡有姥姥和母親看着家和小妹妹,他們可以跟着去。這樣的機會並不多。
“好來,咱給姥姥釣魚去。”
田達林拿起釣魚竿,交給田幼秋,和郝徐氏打了個招呼,領着三個孩子向坑塘走去。
不知消息是怎樣傳播開來的,田青青把魚線拋到水裡沒多大功夫,坑塘邊上就圍了一些人。
田青青今天有意釣大魚。先前那幾次都是小魚兒多大魚少,今天則是大魚多小魚兒少。一斤多重的大鯉魚,一條不撂一條地釣上來,就好像那魚在水裡等着上鉤一個樣。圍觀的人們不由得嘖嘖稱奇起來。
越是好奇人們越願意買!田達林很快就賣了五、六塊錢。
田青青見目標達到了(何況上午還賣了兩塊錢),給姥姥留了兩條多半斤的,兩條一斤靠上的,小的也夠自己家吃的了,謊稱累了,便收了魚竿。
這一下可把郝徐氏樂壞了:“怎麼說釣就釣了來了,還這麼大,魚在坑塘裡給你們放着呀?!”
“媽,也就是咱青青,別人誰也釣不到這麼大的。也釣不了這麼多。這孩子手氣壯。”郝蘭欣見母親誇獎女兒,也高興地說,“還賣了六塊錢哩!”
郝徐氏:“二妮兒啊,青青這孩子又懂事又能幹,往後你家的日子難不了。再把房蓋起來,搬回去,你就算熬出來啦。”
郝蘭欣:“是啊,媽,我也這麼想。我和達林一有空,就去拾掇那宅子。家裡的事,吃的、喝的、燒的,一點兒也不用我操心,我和達林都快成甩手掌櫃的了。”
田青青一看姥姥和母親直誇自己,抱起小苗苗到外面玩兒去了。
待田達林夫婦都下地以後,村裡的孩子們也來到場院裡,郝徐氏提着四條魚,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晚上郝蘭欣下工回來後,把老孃拿來的那包餅乾,給三個大孩子每人分了一把,讓自己保管着,願意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剩下的少半包說是給小苗苗留着,半晌不乏時她餓了好給她。並交由田青青保管。
田青青先是不理解。後來想了想,這是東西少的緣故。大人爲了表示公平,分給每個孩子一份兒。特殊照顧的還說明情況,讓孩子們心平氣和。
田青青感慨萬千,把自己的那一把,偷偷放進小苗苗的那一份兒裡,一塊兒也沒捨得吃。
(貌似那個時代大多數家庭都是這樣。記得偶小時候過年家裡炒花生,母親每個孩子分給了一捧,剩下的便鎖起來,說是年下來了親戚用。)
在田青青的苦苦央求下,郝蘭欣第二天請了假。上午在家裡打了一張袼褙,曬乾後預備大女兒學做鞋用。下午便抱着二女兒,領着大女兒,母女三人去了郝家村——走孃家連同陪着田青青學做花兒。
郝蘭欣選擇下午去,一是爲了給那爺仨做午飯,二是不願落個帶着孩子刮孃家(吃喝、要東西)的名譽,看哥嫂的臉色。
母女三人走在路上,覺得很寂寞。田青青鼓起勇氣,終於問出了在心裡憋了好幾天、鼓了幾次勇氣沒有問出口的那件事——她和溫曉旭的娃娃親。
“這事說來話長。”郝蘭欣一邊抱着田苗苗走路,一邊說:
“還是在你五歲那年,我領着你,你金霞姨領着小旭,我們一塊兒回孃家。在路上,你和小旭手拉着手,一會兒跑,一會兒跳,有說有笑的。你金霞姨就說,看這兩個孩子多般配呀,咱兩家做娃娃親吧。
“我當時也沒多考慮,就隨口說:行啊,你只要不嫌俺家窮就行。
“你金霞姨家的條件比咱家好,她男人在廠子裡當合同工人,每月都開工資。又有宅院。我當時只覺得咱家比不上人家,是當玩笑話說的。
“其實,那時你金霞姨也是當玩笑話來着。
“前些日子,就是你住院回來以後,你金霞姨又提這件事來着。她說她特喜歡你,她家小旭也口口聲聲說喜歡你,要與我定下娃娃親來。說這樣兩個孩子做着伴兒走姥姥家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