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天剛剛微微亮,擁着皇后張嫣正睡得香甜的朱由校就被隨侍宦官喚醒。天籟小說
WWW✿ ttKan✿ c○
作爲皇帝,朱由校自然不能同普通人一樣回京後能有幾日的歇息時間可以陪父母說說話,與媳婦溫存幾日。
他作爲皇帝,卻不得不早起,而且今日還是叫大起的日子。
對於上朝,初來明朝的朱由校或許還有些接觸新鮮事物的興奮,但現在他也有些開始厭倦,他很不明白爲何要有如此折磨人的早朝制度,天不亮就得起牀,弄得人精神恍惚,連清晨的牀第之樂大爲減少。
還好的是,現在的早朝時間已經比洪武永樂時期有所推遲,朱由校很難想象勞模朱元璋在凌晨一二點就起牀上朝是何等毅力才能堅持幾十年。
等他進了乾清宮,兩排負責乾清宮灑掃的宮娥就忙都欠身行禮,朱由校也恰巧在徐佛面前停了下來,看了她一眼,也沒說什麼就徑直進了大殿。
倒是徐佛不由得心臟砰砰直跳起來。
大殿內,羣臣早已分列左右,點名御史彙報了所到之人數所缺席之人數後,就先彈劾一戶部官員在朝房裡瞌睡時打起呼嚕的不雅之事。
朱由校聽後倒也沒怪那打瞌睡的戶部官員,這麼早就起來上朝,誰都會有些精神不振,更何況這點名御史所彈劾的那位戶部官員看上去有些年邁,打呼嚕也更是在所難免。
不過涉及朝堂尊嚴,朱由校也不能有所作爲,便索性降了這戶部官員一級,讓他回家把覺睡夠。
這戶部官員也明白陛下苦心,忙道了謝就搖頭晃腦的出了金鑾殿。
這時,朝堂之上也開始議起正事來,朱由校先點名讓六部的部院大臣先報告各自部門的情況。
因新年一過,就出了韃子劫糧和入關等一件接着一件的緊急大事,朱由校要求六部和都察院做的年初總結報告也沒來得及細聽。
如今正好趁着此次上早朝,朱由校也想詳細瞭解一下大明目前的近況。
最先站出來的是吏部尚書崔呈秀,這個被東林黨誣衊爲奸臣的閹黨重臣在這個時代不但沒有遭到清算,反而被朱由校調到吏部當天官。
吏部乃六部之,掌控着百官特別是中下層官員的升遷之權,甚至中央政令能否得到有效執行也跟吏部所選之基層官員是否得力有關。
而自崔呈秀做吏部天官以來,其選官不論其出身,卻只問其是否爲保皇黨成員,是否參與過較爲激進的文社,家庭出身是富貴還是貧賤。出身貧寒且是保皇黨成員的往往被任命到江南一帶富裕地做官,而家庭豪富的讓其去雲貴川。
這樣一來也可儘量避免出現官商勾結之事生,符合朱由校要壓制江南商人勢力的目的,因而崔呈秀管吏部,朱由校很放心。
“陛下,此次戊辰科共錄取之五百餘名進士除去一百零三位留於京城外,其餘大都安排至各地道府州縣衙門任職,除此之外,天啓七年,丁憂官員共計三十餘人,被罷職着三百二十人,離世的四十人,新增候缺官員三百四十人。”
崔呈秀說後就將摺子呈了上去,朱由校略看了看,也沒多說什麼,對於被罷職的官員之所以多自然是跟自己去年剷除東林黨有關,不過,在大明不怕找不到兩條腿的讀書人做官,這不,剛罷免了三百二十人,就新增候缺三百多人,另外還有新中之進士。
所以,朱由校完全不用擔心自己在整飭吏治後找不到官來給自己辦事。
戶部尚書郭允厚算得上是家學淵源,其父親做過戶部主事,如今朱由校讓他執掌戶部,雖然大明財政日益匱乏,寅吃卯糧現象越來越嚴重,但這個老尚書倒也能勉強維持,拆東牆補西牆的本事倒也過得去,就是不懂得如何去生出錢來。
“回稟陛下,天啓六年,各項合計賦稅收得一千八百餘萬兩,各項開銷賦稅合計兩千零四萬兩,今年因免了陝o西、山o西等地賦稅錢糧,預計又會收入減少一百萬餘兩,但遼東軍需開支也相應有所減少,如此收支倒也相抵,但就怕出現一兩件大事,現在就等着南直隸、浙o江等地兩百餘萬兩絲絹折色銀遞解進太倉,或可能補太倉之空虛,其餘九邊之軍餉也可由山o東、湖廣、河o南等地共計三百餘萬兩賦稅填補。”
郭允厚的一連串數字讓朱由校倒也大概瞭解大明目前的財政狀況,敢情現在的中央財政也只能做到收支相抵,毫無結餘,那如此一來,自己怎麼去大規模的招募新兵,怎麼去大規模的建立軍工體系,日後肯定得打好幾場大戰,如何去積蓄足夠幾年戰爭所用的錢糧,還有越來越嚴酷的小冰川氣候和即將到來的疫情大爆,這些都需要錢去砸啊。
一想到此,朱由校就不由得愁眉不展。
兵部尚書一直是孫承宗掛着,但孫承宗現在基本不管兵部事務,而實際執掌兵部的自然是兵部左侍郎兼薊遼總督盧象升。
其實,朱由校並不願意讓一個掌管着京畿衛戍部隊的封疆大吏又兼着相當於國防部二把手的差,儘管此人是盧象升。
但現在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大明現今的體制決定了執掌的軍權還是高級文官,可朱由校能信賴又不瞎指揮的文官總共就只有這幾位,其中孫承宗、孫傳庭、王在晉三人已經都承擔着護衛大明九邊的重任,實在不能調走任何一個回京。
因而,目前也只能讓離京城近的薊遼總督盧象升兼着兵部的差。
盧象升是朱由校一手從知府任上提起來的,忠誠度自然是不用擔心的。
而如今,因其調兵遣且保得薊州、通州幾處京畿重地未落於韃子之手的功績也在百官之中建立了威信,誰也不能否認他是執掌兵部的合適人選,大明日報甚至還專門就誇讚盧象升事蹟來奉承朱由校有識人之明過,由知府而升大司馬的話題現在就幾乎就成了人人傳頌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