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新加坡落地後,黑洞樂隊卻面臨着比在美國更洶涌的採訪潮。
在音樂節當天,黑洞樂隊就接受了中央臺的採訪,作爲第一支登上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華國樂隊,當晚的新聞聯合播送節目破天荒的給了接近一分鐘的時間,播放了黑洞樂隊在舞臺上的演出和航拍的觀衆盛況(不敢放近景,海多咪咪沒法播),還有對牛莉和樂隊的簡短採訪。
新聞聯合播送是國內的風向標,從中能看出很多事情來。
就拿這件事來說,登上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雖然是件爲國爭光的事,但貌似也不夠格登上新聞聯合播送。
很多人開始琢磨其中的原因,很多人猜測,是體育總局的領導幫了忙,途徑應該是五套。
《相信自己》這首歌已經伴隨着CBA成爲了家喻戶曉的歌了,有人統計過,這首歌爲CBA平均增加了12%以上的收視率提升,創造的價值已經超過十個億了。
當初體育總局只花了很低的價格就從黑洞樂隊手中買下了版權,這應該是多年以後等來的回報。
不過這都是猜測,但黑洞樂隊能夠登上新聞聯合播送,就代表它的政治正確性了。
從以往黑洞發的歌中就能看出,積極向上,宣傳華國傳統文化的歌曲佔了大多數,就連情歌都很少,更不用說那些陰暗制抑的歌了。
社會需要正能量,作爲公衆人物,導人向善也是最基本的素質,黑洞樂隊做到了。
而且,他們能夠以這個年紀就成爲全國聞名的一線樂隊,也是衆多年輕人的偶像,又能夠不隨波逐流,而是潛心研究音樂,開發新曲風,還作爲先驅登上了最著名的搖滾音樂節,獲得央視青睞也是情理之中了。
在當晚的節目播出後,國內的媒體圈就爆了,無數媒體開始拼命的找渠道聯繫星海文化,想要採訪黑洞樂隊。
這些事牛莉已經不再管了,而是交給了張嶸。
即便已經剔除了一些規模略小的媒體,但黑洞這幾天的行程還是排得滿滿當當。
青松要準備演出,如果其他三人接受採訪,記者難免會問起,也爲了節省時間,曹吾他們就分開接受採訪,分擔採訪壓力。
音樂節當天,大家總算清閒了下來,開開心心玩了一天。
之後,就到了分離的時刻,又該開學了。
開學後,曹吾就該大四了。
已經沒什麼課了,同學們也開始考研的考研,找工作的找工作。
他不用愁工作的事,也沒考研的想法,猛然閒下來,還真有些無聊。
李啓文、木合塔爾和張傳江都選擇了實習,但李啓文和木合塔爾選擇了留在疆內實習,俄語專業的對口工作機會疆內還是更多一些。
張傳江則依然在星海,他已經完全從學生心態轉變爲職場心態了,工作起來很認真,能力也不錯,已經成爲公司市場部的主力之一了。
牛莉很欣賞他,還勸他畢業後直接來公司,他也有此想法。
蘇果也來到公司實習了,張傳江介紹的。
公司的人事方面曹吾是不插手的,而且他也沒理由駁張傳江的面子。
想到那次宿舍外蘇果對他說的話,他暗自勸自己,她應該是一時糊塗,纔出了昏招,這麼長時間過去了,她也沒再犯渾。
而且她也只是進了經紀部做了個實習經紀人而已,也不會出多大岔子,自己也不能老是揪着人家的過錯不放啊?
就讓牛莉操心去吧!
公司準備擴大規模,爲此牛莉挖了好幾個好苗子來,有華戲的京劇系老師,京舞的現代舞老師,教藝人們聲臺行表等專業知識。
這次一共準備選出了二十個藝人,除了前期向公司投遞小樣的歌手以外,公司還準備面向社會進行招聘,而且不光招歌手,還要招一些影視表演類的人才。
曹吾見到了樑璐生,半年多沒見,他的變化挺大。
聽他說,他專門拜了一位二人轉演員爲師,學了半年的傳統二人轉,相較於半年前的一知半解,現在的他對二人轉已經有了更深的瞭解,對他的音樂創作方面幫助極大。
曹吾看了他最近寫的幾首歌,的確比半年前強了許多。
對他這種做法,曹吾表示了肯定,而且要求他要堅持下去,傳統戲曲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培養。
樑璐生也是這麼想的,只不過他已經過了適合的年紀,再學也學不出個名堂了。
曹吾建議牛莉簽下他,是想將他培養成二手那樣的樂隊。
優秀的音樂風格太多了,單靠黑洞是沒法全部展現的。
不過他也不準備直接把二手的歌給樑璐生,他還是想看看樑璐生通過自己的音樂理解,能寫出怎樣的歌來。
公司準備儘快將樑璐生的樂隊架子搭起來,第一批招的藝人中就包括樂隊的樂手。
聽樑璐生說,前期投遞小樣的人中,有一個叫傅聰的吉他和鼓的底子都不錯。
既然是他提出的意見,王姐便將那個傅聰列入了備選人選之中。
倒不是因爲那個傅聰的技術真的有多出色,而是因爲樑璐生表示出的對他的看好。
樂隊之間,水平倒還是其次,最重要的其實是團結。
畢竟樂隊最重要的地方還是現場,如果沒有精密的合作,是呈現不出好的演出的。
因此,組建樂隊,最重要的是性格,要合得來才行。
趁着這段空閒,牛莉詢問了曹吾的意思,問他想不想參加一下電視節目,選秀或者綜藝之類的,相關的邀約一直都沒斷過,如果他有想法,就幫他接幾個,那錢來得容易,就當是玩玩。
曹吾卻有些顧慮,電視是主流媒體的大本營,面向的是全國觀衆,而且大多是中年以上的人羣,年輕人都集中在網絡上了。
雖然黑洞樂隊現在很火,但也是在年輕人之間有些知名度,中年以上的人怕是對黑洞樂隊沒有那麼熟悉。
而且,他沒有錄製電視節目的經驗,而且在大衆的視線之下,人的行爲和語言會被無限放大,有時很普通的一句話,都會被歪曲理解,引來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