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龍王資料(一)

在這裡,我說一下四海龍王的資料吧。

四海龍王:佛經常有龍王「興雲佈雨」之說,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爲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龍王致雨之說,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

《封神榜》∶東海龍王名爲敖光,南海龍王名爲敖明,西海龍王名爲敖順,北海龍王名爲敖吉。

乾隆17年《臺灣縣誌》:「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

至於其名諱見於明代徐道《歷代神仙通鑑》:

東海,滄寧德王敖廣。南海,赤安洪聖濟王敖潤。西海,素清潤王敖欽。北海,浣旬澤王敖順。

現臺灣民間所傳說的四海龍王是根據明代《封神榜》的記載而來。

龍生九子。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引李東陽《懷麓堂集》載: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噬口是其遺像。

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負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

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明楊慎《升庵外集》卷九五載:

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一曰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

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

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

六曰朳夏,性好水,故立於橋柱。

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

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故立於香爐。

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

四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個神仙,弟兄四個中東海龍王敖廣爲大,其次是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四海龍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統帥無數蝦兵蟹將。唐僧西天取經,四海龍王曾多次幫忙,或去興風作雨,或率兵助陣,自己的外甥小鼉龍觸犯了聖僧,他們也不徇私情,逮捕歸案。

[編輯本段]簡介

南海廣利王東海廣德王北海廣澤王西海廣順王

[編輯本段]龍王的傳說

龍王,道教神祇之一,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亦有信奉。被認爲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

[編輯本段]龍王在民間的地位

龍王被認爲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爲是龍王發威懲罰衆生,所以龍王在衆神之中是一個嚴厲而有幾分兇惡的神。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爲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隻立有一位龍王。

[編輯本段]文獻記載

佛經常有龍王「興雲佈雨」之說,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爲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龍王致雨之說,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封神榜》∶東海龍王名爲敖光,南海龍王名爲敖明,西海龍王名爲敖順,北海龍王名爲敖吉。

乾隆17年《臺灣縣誌》:「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至於其名諱見於明代徐道《歷代神仙通鑑》。

[編輯本段]文學作品中的四海龍王

龍在民間文學藝術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龍王有爲民造福的,也有與民爲害的。在神話小說《封神榜》、《西遊記》,戲曲雜劇《柳毅傳書》、《張羽煮海》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龍王出現。在《西遊記》中,有許多關於龍的描寫以及龍的故事。隨着民智開啓,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在這以前,龍王的印象大體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開始興盛後,龍王的地位開始下降,在《西遊記》中已變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的就是大家熟識東海青龍王敖廣的龍宮,四海龍王面對孫悟空時也無力反抗,只能顫顫驚驚地獻上金剛棒、黃金甲等寶物,而出場時間也寥寥可數;而因爲放火燒了龍宮,差點被玉帝處死,幸好被觀音菩薩所救,成爲了唐三藏的白馬的龍王,正是另一個大家熟識的西海白龍王敖閏的三太子。

[編輯本段]《封神演義》中的四海龍王

除了在《西遊記》中提及過四海龍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中亦有龍王的出現。《封神演義》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葉至晚葉時期,由許仲琳編定,亦有一說法是由揚州道教思想家陸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義》是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爲主幹,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創龍傳》中,田中芳樹多番提及到四海龍王奉天帝的命令,協助周朝討伐商紂,而且在《封神演義》中亦的而且確有龍王的出場。但在《封神演義》中,四海龍王在周武伐紂的戰爭中並沒有擔當任何重要角色。事實上就如《創龍傳》中竜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學作品和典籍中,並沒有提及過四海龍王曾參與周武革命的戰爭。龍王在《封神演義》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遊記》中一樣,變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孫悟空在《西遊記》中的角色。頑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帶着的肚兜和腕鐲是仙人的寶貝,在九河灣洗澡時將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東海震動,連水晶宮也震動起來。東海龍王敖廣(亦有一說法稱敖光)派人調查,但派去的人卻被頑劣的哪吒以寶貝打死了。敖廣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調查,但三太子也一樣被哪吒所殺,更被哪吒剝皮抽筋。最後敖光向哪吒父親李靖大興問罪,並聲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裡不服氣,追回在路上的敖廣揍了一頓。最後四海龍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着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審判。而且聲稱要大水淹城,這時哪吒一人擔當過錯,剖腹剜腸、剔骨肉還父母,這才平息了此事。最後哪吒在師傅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復活,並擔當了武王伐紂戰爭中的先鋒。在這以後,在《封神演義》中便沒再提到龍王。由此可見,四海龍王協助周朝討伐商紂的說法,確實純粹是文學的創作,並無確切的神話和傳說的背景支持。

[編輯本段]龍王姓敖的原因

來歷就是民間神話傳說了.封神榜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寫的.如果找書面資料,最早的就是哪吒鬧海了吧.正因爲前人這樣說,所以後輩以敖爲龍姓.

據史書記載,早在四、五千年前,人類處於氏族社會時,每一個氏族,都拜一種動物,如牛、馬、虎、鹿、蛇等,作爲本氏族的標誌。後來,有個強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併了,就把各個氏族的動物標誌擠湊在一起,虛構出一個最兇猛的動物形象,這就是所謂“龍”的來歷。

“龍”在我國古代書籍中的記載,一向是衆說紛壇的《禮記·禮運篇》中就稱“‘龍、鱗、鳳、龜’,謂之四靈。”《說文》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可見很早就把龍當作靈氣的神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龍被想象成爲一身具備各種動物之所長,成了一種神異之物。《疏引正義》說:“龍爲歲星,歲星木也,木爲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爲蒼龍之宿”。說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雲請雨經》上說:“有一百八十五龍王,爲興風致雨之神。”四海龍王,是小說《西遊記》上說的四個龍王,即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西海敖閏。又說,龍王有九子,據《玉芝堂筆薈》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是很有趣的神話。其九子的名字和特點愛好是:長子囚牛,生平好音樂,今胡琴頭刻獸是其遺像;次子睚眥,生平好殺,今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三子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嗚,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頭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八子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記載)。不過《升庵外集》也載有龍有九子的事,除與《玉芝堂筆薈》所載蒲牢、狴犴、睚眥三名相同者外,又說:“形似龜好負重,今爲碑下龜躍是也;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脊獸頭是也;饕餮,好食,故立於鼎蓋;趴蝮,性好立,故立於橋往,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首。”按《升庵外集》的記載,恰好爲龍王九子。《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龍的描寫,曹操和劉備談起龍的變化,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這些文字無非是說,龍是一種世上沒有、人們看不見的異靈之物。

起點中文網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

第72章 人蔘果樹現(一)第64章 一統華夏(二)第26章 資料(五)第18章 天地箴言第23章 資料(二)第68章 三清成聖(一)第73章 人蔘果樹現(二)第54章 龍王資料(三)第14章 異寶之掙(一)第55章 生死賭約(一)第76章 兩敗俱傷(三)第16章 二次聽道(一)第75章 兩敗俱傷(二)第36章 獸族現世第27章 妖族修正第57章 生死賭約(三)第1章 紅凌家況第64章 一統華夏(二)第8章 紅凌收徒(一)第30章 比試(一)第14章 異寶之掙(一)第13章 龍門陣成第1章 紅凌家況第25章 資料(四)第64章 一統華夏(二)第69章 三清成聖(二)第62章 皇帝誕生第11章 與妖族皇者PK第76章 兩敗俱傷(三)第13章 龍門陣成第67章 刑天之死第57章 生死賭約(三)第35章 天兵天將(三)第68章 三清成聖(一)第33章 天兵天將(一)第74章 兩敗俱傷(一)第14章 龍王資料(一)第74章 兩敗俱傷(一)第73章 人蔘果樹現(二)第13章 龍門陣成第75章 兩敗俱傷(二)第9章 紅凌收徒(二)第11章 與妖族皇者PK第72章 人蔘果樹現(一)第15章 異寶之掙(二)第17章 二次聽道(二)第55章 生死賭約(一)第70章 妖巫大戰第55章 生死賭約(一)第18章 天地箴言第39章 紅玄佈道第57章 生死賭約(三)第41章 龍王資料(二)第37章 女媧求道(一)第14章 異寶之掙(一)第71章 戰前插曲第25章 資料(四)第55章 生死賭約(一)第14章 異寶之掙(一)第22章 資料(一)第36章 獸族現世第37章 女媧求道(一)第5章 學習法術第54章 龍王資料(三)第12章 建龍門陣第26章 資料(五)第36章 獸族現世第65章 警告皇帝第26章 資料(五)第77章 兩敗俱傷(四)第11章 與妖族皇者PK第18章 天地箴言第77章 兩敗俱傷(四)第5章 學習法術第68章 三清成聖(一)第54章 龍王資料(三)第54章 龍王資料(三)第28章 妖巫大戰第71章 戰前插曲第6章 盤古開天第54章 龍王資料(三)第75章 兩敗俱傷(二)第71章 戰前插曲第39章 紅玄佈道第3章 紅凌之死第14章 異寶之掙(一)第75章 兩敗俱傷(二)第74章 兩敗俱傷(一)第25章 資料(四)第62章 皇帝誕生第5章 學習法術第32章 比試(三)第75章 兩敗俱傷(二)第41章 龍王資料(二)第68章 三清成聖(一)第76章 兩敗俱傷(三)第16章 二次聽道(一)第55章 生死賭約(一)第25章 資料(四)
第72章 人蔘果樹現(一)第64章 一統華夏(二)第26章 資料(五)第18章 天地箴言第23章 資料(二)第68章 三清成聖(一)第73章 人蔘果樹現(二)第54章 龍王資料(三)第14章 異寶之掙(一)第55章 生死賭約(一)第76章 兩敗俱傷(三)第16章 二次聽道(一)第75章 兩敗俱傷(二)第36章 獸族現世第27章 妖族修正第57章 生死賭約(三)第1章 紅凌家況第64章 一統華夏(二)第8章 紅凌收徒(一)第30章 比試(一)第14章 異寶之掙(一)第13章 龍門陣成第1章 紅凌家況第25章 資料(四)第64章 一統華夏(二)第69章 三清成聖(二)第62章 皇帝誕生第11章 與妖族皇者PK第76章 兩敗俱傷(三)第13章 龍門陣成第67章 刑天之死第57章 生死賭約(三)第35章 天兵天將(三)第68章 三清成聖(一)第33章 天兵天將(一)第74章 兩敗俱傷(一)第14章 龍王資料(一)第74章 兩敗俱傷(一)第73章 人蔘果樹現(二)第13章 龍門陣成第75章 兩敗俱傷(二)第9章 紅凌收徒(二)第11章 與妖族皇者PK第72章 人蔘果樹現(一)第15章 異寶之掙(二)第17章 二次聽道(二)第55章 生死賭約(一)第70章 妖巫大戰第55章 生死賭約(一)第18章 天地箴言第39章 紅玄佈道第57章 生死賭約(三)第41章 龍王資料(二)第37章 女媧求道(一)第14章 異寶之掙(一)第71章 戰前插曲第25章 資料(四)第55章 生死賭約(一)第14章 異寶之掙(一)第22章 資料(一)第36章 獸族現世第37章 女媧求道(一)第5章 學習法術第54章 龍王資料(三)第12章 建龍門陣第26章 資料(五)第36章 獸族現世第65章 警告皇帝第26章 資料(五)第77章 兩敗俱傷(四)第11章 與妖族皇者PK第18章 天地箴言第77章 兩敗俱傷(四)第5章 學習法術第68章 三清成聖(一)第54章 龍王資料(三)第54章 龍王資料(三)第28章 妖巫大戰第71章 戰前插曲第6章 盤古開天第54章 龍王資料(三)第75章 兩敗俱傷(二)第71章 戰前插曲第39章 紅玄佈道第3章 紅凌之死第14章 異寶之掙(一)第75章 兩敗俱傷(二)第74章 兩敗俱傷(一)第25章 資料(四)第62章 皇帝誕生第5章 學習法術第32章 比試(三)第75章 兩敗俱傷(二)第41章 龍王資料(二)第68章 三清成聖(一)第76章 兩敗俱傷(三)第16章 二次聽道(一)第55章 生死賭約(一)第25章 資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