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社稷印吸納了蒙古最後的龍氣,恢復了千分之一的威儀,再加上顧承本身的星力,總算能送幾位小世界的臣子來輔佐。
但顧承沒有召來早早跟隨的黃裳、魏進忠,也沒有選擇大隋世界的文臣猛將,而是指定了兩個人——
翰林院侍講朱熹。
明教教主石元亮。
朱熹不是朱元璋認的祖宗,朱元璋是很有骨氣的一個人,許多出身貧寒的皇帝,都想要認一門祖宗,楊堅是一例,就連李淵由於篡了表弟楊廣的位,也要認李聃爲祖,但朱元璋卻拒絕了認朱熹爲祖,他很明白地告訴天下,朕就是淮右布衣。
朱熹真正與大明有關係的,是朱熹理學被奉爲統治思想,就像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朱熹理學也影響了社會各個階層,甚至明清兩代考科舉,考的都不是孔儒,而是朱儒。
後世詬病的滅人慾也是從中而來,實際上,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是在南宋時呈給皇帝,爲的是對士大夫階層實施,約束官員貴族的道德提倡,不是對百姓做的。
可惜正如儒家閹割後被用於禁錮思想,朱熹理學當時不被重視,在元朝反倒興盛起來,統治者覺得這套理論非常好,用着用着也就歪了。
相比起在顧承的大宋朝廷存在感不高,只有五品的朱熹,石元亮更是江湖草莽。
作爲明教教主,他被顧承驅策六大門派所滅,隻身逃走,後來華山論劍定九絕時,本以爲乾坤大挪移大成,能夠暢快復仇,誰知那時武學障層次的高手,已經排不進前十,直接招安。
而明教造反了六百多年,終於在這裡修成正果,直接立朝。
毫不誇張地講,這兩人與明朝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但他們都是異界來客。
此朱熹非彼朱熹,此明教更非彼明教。
所以顧承現在要做的,就是爲偷渡客頒發身份證明。
代表大明國運的五爪金龍一動,無形洪流化作金色手掌,對準天穹一撈。
轟隆!
冥冥中兩股命數被攝拿,分別沒入朱熹和石元亮體內——
一股是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儒道命數,宏大廣博。
一股是摩尼先知,日月同輝,聖火熊熊,蔓延四野,早已覆滅的明教命數,死灰復燃。
“以天子龍氣定命數,再與合適的人身相合!真的能成!”
目睹朱熹和石元亮得命數庇護,氣息與這個世界相合,顧承眼中暴起精光。
命數氣運,往往在天子的一念之間。
比如漢武帝罷黜百家,百家的命數就斷了,被硬生生斬斷。
比如三次滅佛,佛教的氣數也被打壓,苟延殘喘了好久才漸漸恢復。
只是破壞容易建設難,他參悟國運之力,半年來收穫心得,此時居然一舉功成,自然驚喜。
朱熹和石元亮卻不知剛剛經歷了多大的風險,莫名感到一種親切感,不再驚惶。
“朕讓你們來,是輔助一人,認祖歸宗!”
顧承拍了拍手。
黑暗中,一位老僧緩緩走出,看向兩人。
朱熹和石元亮都有些驚詫。
實在是這老僧的眼睛太過特別,已然不是飽經滄桑,而是能通過面相堪輿,洞悉天機,過去未來的一切秘密。
顧承淡淡看了老僧一眼。
老僧目光一斂,剋制住職業病,重新回到隱姓埋名時的狀態,整個人變得平平無奇。
世間再無泥菩薩。
顧承道:“他是朕的長輩,曾因治國無能,主動退位,隱居江湖,現要認祖歸宗,你們左右護持,確保無礙。”
老僧也自我介紹:“阿彌陀佛!貧僧法號了凡,俗家姓名朱允炆,見過兩位施主,有勞了!”
朱熹和石元亮不明就已,唯有領旨:“遵命!”
……
……
“土雞瓦狗!死!死!死!”
咔擦一聲,扭斷童皇的脖子,雄霸酣暢淋漓地殺盡天池十二煞,氣息隨洶涌雲勢瀰漫四周,彷彿化身渺無邊際的雲海,無處不在。
倏然之間,他就掠至白蓮教主身前,三絕三分,風雲呼嘯。
最終,白蓮教主的兩隻手臂被硬生生撕斷,雄霸捏住脖子,將她舉高高,獰笑着道:“現在誰死?”
白蓮教主說不出話來,只是看着雄霸,眼中滿是譏嘲,嘴角流下一道烏黑的鮮血,頭一歪沒了氣息。
“神遊物外大法?不是真身!”
雄霸臉色微微一變,將她的屍體甩下。
白蓮教最噁心的武功就是這門了,化身無數,根本不知誰真誰假,好不容易將之滅殺,結果是個替身,當真難纏。
“來人!護住府邸,任何人不準出入!”
一地屍體中的雄霸面色陡然發白,他喚來天下會嫡系,守護府邸,選了一間隱秘的屋子,開始療傷。
整整一日一夜,輔助靈丹傷藥,傷勢才恢復了七七八八,雄霸睜開眼睛,露出猙獰。
“這個仇,本座一定會報!”
此戰雖然勝了,卻無絲毫勝利的喜悅,因爲死的是白蓮教主的替身和天池十二煞。
原本天下會三堂爲明,十二煞爲暗,正是雄霸的兩臂,現在一臂被自己硬生生折斷,白蓮教則毫髮無傷,江湖中人快意恩仇,如此仇恨,自然要用鮮血來洗刷!
“霜兒、驚雲和風兒都不在身邊,行事多有不便,不知山海關戰事如何,如果抵擋不住,我天下會該出手麼?那傷亡……”
身爲武功伯的雄霸關心着天下大事,走出府外,想要去向天子問安,突然發現不太對勁。
府邸裡的侍衛婢女來來去去,街上行人更是神色似慌張似興奮,不住交頭接耳,氣氛十分古怪。
雄霸是江湖人士,簡單直接,抓住一名侍衛,開口問道:“發生了什麼事?”
侍衛語氣亢奮地道:“稟爵爺,建文帝現身京師!”
雄霸怔住:“誰?”
“是主動讓位的建文帝,如今已經出家爲僧,號了凡大師!”
侍衛生怕這位江湖草莽不知,解釋道:“陛下於東安門外迎接,噓寒問暖,尊親之誼,場面十分感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