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2章 朱贊儀的遺囑與十年前的詔書

這樣沉默了一會兒,一名侍女來報:”殿下,安王殿下要見您。“

“請他進來!”朱贊儀馬上說道。不一會兒,安王朱楹走進來,見他醒了,忙關切的說道:“現在覺得如何了?”

“多謝叔爺掛懷。不過我這病就這樣了,好不了了。”朱贊儀強笑道。

“你還這麼年輕,怎麼只說這種喪氣話!”朱楹說道:“年輕身體好,與年老的人可不一樣,即使現在病看着很嚴重,也未必不能好。”

在他說話時,朱贊儀只是靜靜地聽着,沒有多說什麼;等他說完後,朱贊儀才又道:“叔爺,侄孫有一件事求你。”

“有什麼事儘管說,只要我能做到,而且別叫叔爺了。我比你還小一歲,一個幾歲的小孩叫我叔爺也就罷了,聽你叫我叔爺感覺自己好像變成了老頭子似的。”朱楹馬上說道。

“還有幾日我就要死了,臨死前就放肆一回。”朱贊儀笑道:“安王。”

“等我死後,求你留在越藩爲我主持喪禮,並繼續代替處置政事,待我喪禮過去後扶佐敬繼位。”

“好,我可以答應。”這些事情並未超過朱楹的能力範圍,他馬上答應。不過也略有些疑惑:“贊儀,爲何不讓你的兄弟們來操辦這些事情?有朝廷在,他們也不可能奪了佐敬的王位。”

朱楹這話說的很直白了,朱贊儀也不藏着掖着,出言道:“有朝廷在,他們自然不能奪了佐敬的王位。但其中頗有幾個無腦之輩,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若是讓他們主持喪禮,指不定把多少錢搬回自己的府邸。我倒不是心疼這點兒錢,但是不願治喪被他們用作斂財的手段。”

“若是讓他們處置朝政,由於知道自己不能長久處置,肯定任人唯親,大肆收受賄賂把自己家的倉庫填滿。這也罷了,問題在於他們任用私人擾亂朝政,進而影響到民間。現在安南人的反抗仍不時發生,被他們這麼亂搞,是要逼着安南人造反。這絕對不行!所以我絕不能,讓他們爲我治喪、代替處置朝政。”

“這,好吧。”朱楹覺得他說的還有道理,就答應一句。

“我自然也不是隻顧着自己享受,不顧兄弟。等我去世後、佐敬繼位時,安王你就以新王繼位、全國同慶爲藉口,大大的賞賜他們一番。但不能讓他們沾喪事與朝政。”朱贊儀害怕朱楹仍然覺得自己是吝嗇對親兄弟都一毛不拔,忙又道。

他的猜測果然是對的,因爲聽了這話,朱楹的表情舒展開了,說道:“就依你。以佐敬的名義給他們賞賜,也是好事。還有,你也不要叫當地人安南人,允熥之前下過旨意,不許任何人稱呼他們爲安南人,一律按照地方稱之爲越人。據我記憶,對於藩國原來的百姓,允熥只下過這一道旨意,允熞仍可以稱呼當地人爲女真人,賢烶仍可以稱當地人爲馬來人,只有越藩不能稱他們是安南人。你可不能違背忌諱。”

“公開場合我當然不會違背,這不是私底下麼。”朱贊儀道。在場的宦官和侍女都是他從廣西帶過來的,與安南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他當然敢這麼說。

“私底下也注意些吧。”朱楹說了一句,沒有多說。

他們又交談幾句,忽然朱贊儀開始劇烈的咳嗽,怎麼拍後背都止不住,而且吐出一口血來。宦官趕忙去叫醫生。醫生很快趕過來,診了一下脈搏,雖然爲他止住了咳嗽,但仍面露難色,又仔細斟酌了一番才說道:“殿下,安王殿下,臣無能爲力。”

“你……”朱楹剛要說什麼,就聽朱贊儀說道:“罷了,孤的病到了此時已非人力所能醫治,你下去吧。”

“是,殿下。”醫生如夢大赦般恭敬的答應一句,隨即退下。

朱贊儀又劇烈的咳嗽幾聲,又吐出一口血。他的親近宦官忙將藥拿過來,可被他一把推開,儘自己最大的力氣說道:“去將王妃與佐敬、茜雪叫來!”

“你,你的身體還能撐得住,叫他們過來做什麼!”朱楹略有些慌張的說道。朱贊儀單獨叫這三人中的那一人都非常正常,可同時將他們三人都叫來,朱楹馬上意識到了他要做什麼。

“我的身體還能撐幾日,而且今日是昀芷大喜的日子,我豈能今日去世給她添堵?即使她知道我死已經過去許多天了。但正因我的身子還能撐,纔要趁着還清醒的時候把話都交代好了。不然,萬一我臨死之前糊塗了,什麼都交代不清楚,對他們三個,對越藩不是好事。”朱贊儀道。

“哎!”朱楹只是嘆了口氣。

不一會兒一大兩小三人走進來。兩小中的那個小姑娘見到朱贊儀,馬上蹦蹦跳跳的過來,湊在他身邊說道:“爹,你怎麼了,都三四天沒有與茜雪說話了。袁姑姑說你生病了,還沒有好麼?”

“茜雪,我的孩子。”朱贊儀笑道:“爹的病還沒好,不過這幾日,爹有空就陪你說話。”

“爹,你還是好好養病,等病完全好了,再與女兒說話。”茜雪說道。

“我的好孩子。”朱贊儀又笑道。他隨即對王妃陳麗萍說道:“將來茜雪出嫁的時候,一定要風光大婚,陪嫁也要極盡所能。在京城,叔叔允許我的幾個小姑姑自己選擇駙馬人選,將來茜雪也要自己選擇駙馬人選。”

“是,是。”陳麗萍答應一句,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

“娘,你哭什麼?”茜雪有些驚訝的問道。

“是啊,麗萍你哭什麼,我雖然年紀不算大,但這輩子該享受的,除了子孫環繞膝下也都享受過了。要說遺憾當然也有,但也能平穩去那邊。你不必哭。”朱贊儀道。

“夫君!”陳麗萍忍不住跪在牀邊放聲大哭起來。屋內的下人被她傳染,也紛紛哭泣起來;她懷裡抱着的只有兩歲的佐敬也哭起來,雖然他並不知道爲什麼哭。只有茜雪,茫然的站在原地。

過了好一會兒她才止住眼淚,停止抽泣。朱贊儀繼續說道:“過幾日等我故去了,喪事不必隆重,咱們越藩底子薄,經不起折騰。安王,你也千萬不能弄得太隆重。民間百姓出於面子,都要將葬禮弄得很風光,咱們朱家都已經是全天下最尊貴的人家了,沒必要顧忌什麼面子。”

“可是,可是,”陳麗萍要說什麼,但又被朱贊儀搶道:“可是什麼!一定按照我的意思來,如果弄得太隆重,我在下面也不得安枕!”

聽到這話,陳麗萍才勉強答應;聽到她答應,朱楹才答應。

此時朱贊儀的精神越發萎靡不振,似乎隨時就要支撐不住,再睡過去,可仍然強撐着不睡,又說道:“把佐敬抱過來給我瞧瞧。”女官趕忙走到他身前,抱着佐敬給他看;朱贊儀伸手摸了摸佐敬的臉,低聲說道:“孩子,真是,你尚未成年就要承擔許多事情,真是讓你受苦了。”

“我先出去一下。”朱楹不忍看到這一幕,忙溜走了。

朱贊儀看了一會兒佐敬,命女官將他抱出去,又讓下人將茜雪帶走,繼續對陳麗萍吩咐道:“我死之後一段時日,由叔爺代替處置朝政;之後等佐敬繼位了,就向叔叔請旨,派來一文一武兩人輔佐佐敬,暫時用藍批代替處置朝政。但大印把握在你手裡,必須你加蓋用印後,王令纔有效,批答的奏摺才能發還處置。”這時他又咳嗽起來,還十分厲害,即使吃了藥也沒起多大作用,斷斷續續的說完了這句話。

“是,夫君。”陳麗萍忍不住又想哭出來。但還是忍住了。

“佐敬,就留在越藩,不要送到京城;茜雪也要留在河內。其實把茜雪送到京城對咱們家足有好處,可若是她去了京城,佐敬一個人就太孤單了,還是讓她留在河內吧。”朱贊儀又道。陳麗萍半跪在地上,繼續哭泣的答應。

朱贊儀又吩咐了許多話,陳麗萍一直答應着。說道最後,朱贊儀將要吩咐的事情交代完畢,正要讓下人再將佐敬與茜雪帶進來,多看他們幾眼,忽然想到一事,吩咐下人從抽屜裡拿出一串鑰匙,找出其中一個,又道:“麗萍,你用這把鑰匙,打開我那櫃子倒數第二格。”

陳麗萍擦了擦眼淚,依言打開那個櫃子,從中拿出一個盒子。

“把盒子遞給我。”朱贊儀忙道。

“再準備一個火盆。”他又道。

“殿下,您這是要做什麼?”宦官不解的問道。

“不要多問!”朱贊儀忽然語氣強硬的說道:“按照我的吩咐做!”

“是,殿下。”這下人被嚇了一跳,趕忙找來火盆。

“你們都出去。麗萍你也出去。沒有我的吩咐,不要進來。”朱贊儀又道。

陳麗萍心中非常疑惑。她本以爲朱贊儀拿出一個十分重要的東西,要交代最後的遺言;可他卻讓他們都出去。盒子裡裝的到底是什麼?

可不論她再疑惑,也不敢違背,答應一聲,轉身離開,並且緊緊的關上了門。

“咳咳!”朱贊儀一邊咳嗽着,一邊用另一把鑰匙打開這個盒子,從中取出一個像是聖旨的卷軸。這個卷軸一看就有些年頭了,緞布略有些陳舊,至少在七年以上。朱贊儀打開卷軸,看着上面的字,用最輕的聲音說道:“……,皇孫允熥,殘暴狠毒,被人偷樑換柱,僭越太孫之位,朕時近壽盡覺之。……,留此遺詔,改封皇孫允炆爲皇太孫,詔藩王起兵清君側,擁立允炆爲君。”

‘贊儀,曾祖已經年過七旬,日子不多了。允熥十分聰慧,雖然不善處理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將來必定能爲一位好皇帝。可是,他在你大爺爺(朱標)故去前後大相徑庭、變化極大,雖然也有因父母去世後兒孫性情大變的先例,但這樣的人既然能因父母去世性情大變,都應當變得對親人十分照顧,可允熥與允炆、允熞等的兄弟之情卻不如從前,後來才慢慢地變得與從前一樣,好像重新培養的兄弟感情一般。雖然這一點他掩飾的好,但曾祖也能感覺出來。”

“而且他變得比從前聰明多了,對事情的見解成熟多了,懂得的治國的道理更多,這不應當是一個十多歲的少年能夠明白的。也沒有人教給他這些。如果不是曾祖嚴查過門禁,確定他並非被人掉包,必定會將他抓起來嚴刑拷打。”

“他必定能夠將大明治理好,但曾祖怕他對宗室不好!將這個遺照給你,如果他繼位後殘害宗室,你逃出京城(當時朱贊儀住在京城),公佈此遺詔,號召藩王清君側!他不可能一下子將所有藩王都剪除,因爲他殘害宗室仍在的藩王必定心懷不滿,清君側必成!’

‘贊儀,保護咱們朱家的重任,曾祖就交給你了,若允熥對宗室不好,你一定要公佈遺詔!’朱贊儀又回想起十年前,洪武三十年,他有一次去宮裡探望朱元璋,允熥不在,朱元璋用理由將下人都遣出去,忽然拿出這封聖旨對他說話的情形。

當初朱贊儀完全驚呆了。他沒有想到,曾祖竟然暗地裡懷疑允熥!當時因爲害怕他拿着遺詔暴露,朱元璋沒有當時就將詔書給他,只是囑咐他不要將此事告訴別人。第二年,洪武三十一年,允熥去祭祖的時候,他才接過這個詔書。

之後數年,他害怕詔書丟失或被人發覺,都是貼身攜帶,從來不敢讓別人看到。同時身上隨時帶着火摺子,一旦要暴露就馬上燒燬。過了好幾年,一直到他來到河內,才稍微放鬆了些,將遺詔緊緊鎖在盒子裡,又將盒子緊緊鎖在櫃子裡,櫃子與整個寢殿完全一體,不能搬走。鑰匙大多數情況都隨身攜帶。

“今日,終於讓你重見天日了。”朱贊儀喃喃的說了一句。

第633章 出門第1370章 吉哈諾與克拉維約的對話(上)第534章 多方的關注第1381章 徵兆第410章 德州之戰——關鍵第818章 戰安南——登陸第1290章 誰中了舉人第140章 戰——死戰第489章 胥史第1739章 偉大的航行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1038章 鐵門關之戰——中者必異735章 兩方說話第1259章 翻開新一篇第923章 由此所引發的——武將與武將第1164章 蒙古謀劃——全部第655章 岷王——出納第1316章 金融改革——兌換第1737章 索科特拉島大海戰第1131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絲綢之路北線的意義第1305章 徐家商議第700章 難斷(二合一五千字章節,求訂閱!)第775章 醒來第612章 滁州寧國第426章 誰來查案第1246章 真正的學校——分數與副校長第1776章 解釋二三事第1559章 都想去印度(五千字章節 )第1222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中)第854章 南定——未都城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1161章 事情第63章 舊的結束第1275章 三人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485章 天檽黑卡退位第742章 準備與再去講武堂第295章 重新思考第1020章 救援第1711章 瘋狂的決定第619章 約法三章第1171章 繼續調查第1805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印度的用處第1199章 爲什麼一盤散沙第1293章 壓力和解決辦法第231章 比武第593章 兩處思量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65章 充分準備第890章 爲什麼不給我們色目人一條活路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1242章 真正的學校——課程設置第144章 卡廷——開始第855章 南定——前夜第401章 朱藍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478章 科舉改革(二)第1137章 決心第79章 下鄉進村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第1450章 印度攻略——軍費第158章 李芳遠第1492章 蘇州驚變——親情與籌錢第996章 玉佩第237章 開海首日第12章 兩個爆點第710章 議封與過節第844章 治傷第545章 審訊緣故第912章 對戰程朱理學(一)第1421章 大喜之極與大悲之極第777章 解惑(二)第302章 嚮導第172章 投奔第1411章 接見——自行車第1014章 用少林寺主持搞事情第1714章 王妃第1200章 殷商後裔?第210章 新的分析第1010章 焦急第718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安南談論第123章 兗州事件——疑點第931章 客棧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第1765章 允熥與文坻的對話第371章 打虎親兄弟第395章 燕軍人第543章 拒絕與見面第536章 接見官員第1737章 索科特拉島大海戰第109章 熙怡入宮第1049章 最終決戰——夜襲?第227章 帖木兒和生孩子第536章 接見官員第883章 百姓和各方的議論第1300章 爲什麼要推行簡體字第324章 北向探索的人選第1129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語言與國家第40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允熥及其他第561章 鬆綁第634章 橫濱
第633章 出門第1370章 吉哈諾與克拉維約的對話(上)第534章 多方的關注第1381章 徵兆第410章 德州之戰——關鍵第818章 戰安南——登陸第1290章 誰中了舉人第140章 戰——死戰第489章 胥史第1739章 偉大的航行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1038章 鐵門關之戰——中者必異735章 兩方說話第1259章 翻開新一篇第923章 由此所引發的——武將與武將第1164章 蒙古謀劃——全部第655章 岷王——出納第1316章 金融改革——兌換第1737章 索科特拉島大海戰第1131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絲綢之路北線的意義第1305章 徐家商議第700章 難斷(二合一五千字章節,求訂閱!)第775章 醒來第612章 滁州寧國第426章 誰來查案第1246章 真正的學校——分數與副校長第1776章 解釋二三事第1559章 都想去印度(五千字章節 )第1222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中)第854章 南定——未都城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1161章 事情第63章 舊的結束第1275章 三人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485章 天檽黑卡退位第742章 準備與再去講武堂第295章 重新思考第1020章 救援第1711章 瘋狂的決定第619章 約法三章第1171章 繼續調查第1805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印度的用處第1199章 爲什麼一盤散沙第1293章 壓力和解決辦法第231章 比武第593章 兩處思量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65章 充分準備第890章 爲什麼不給我們色目人一條活路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1242章 真正的學校——課程設置第144章 卡廷——開始第855章 南定——前夜第401章 朱藍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478章 科舉改革(二)第1137章 決心第79章 下鄉進村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第1450章 印度攻略——軍費第158章 李芳遠第1492章 蘇州驚變——親情與籌錢第996章 玉佩第237章 開海首日第12章 兩個爆點第710章 議封與過節第844章 治傷第545章 審訊緣故第912章 對戰程朱理學(一)第1421章 大喜之極與大悲之極第777章 解惑(二)第302章 嚮導第172章 投奔第1411章 接見——自行車第1014章 用少林寺主持搞事情第1714章 王妃第1200章 殷商後裔?第210章 新的分析第1010章 焦急第718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安南談論第123章 兗州事件——疑點第931章 客棧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第1765章 允熥與文坻的對話第371章 打虎親兄弟第395章 燕軍人第543章 拒絕與見面第536章 接見官員第1737章 索科特拉島大海戰第109章 熙怡入宮第1049章 最終決戰——夜襲?第227章 帖木兒和生孩子第536章 接見官員第883章 百姓和各方的議論第1300章 爲什麼要推行簡體字第324章 北向探索的人選第1129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語言與國家第40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允熥及其他第561章 鬆綁第634章 橫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