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庾亮

庾亮落寞的坐在馬背上緩轡而行,身後跟隨一百名軍中小校,有的手中提着食盒。他此刻的心情與今天的登高之約委實格格不入。十里地的路程對於騎馬來說實在算不了什麼,他巳時率隊從營中出來,到達赭山腳下已是巳時二刻,足足走了半個時辰。

赭山位於蕪湖軍營西南,相傳戰國時的干將在赭山南一里鍛神劍,方圓十里都被爐火烤紅,山石皆成赭色,因此而得名。江南地區多是低矮丘陵,赭山高三十丈,當地人歷來稱之爲“雄山”, 山上樹木蔥蘢,芳菲萋萋,多有銀杏、楓樹,夏秋時節,景色最是宜人。明帝曾登此山俯瞰王敦軍營,仕家子弟也多來此處登高懷古。眼下雖是七月,何充、殷浩兩人聽聞驃騎大將軍溫嶠突然病故,庾亮茶飯不思,特意相邀登高,一來爲給他排解憂傷,再者同來緬懷故人。

庾亮到得望江亭時,何充、殷浩二人早已在亭中等候,石桌之上擺着一把古香古色的銅質酒壺,高約一尺,壺上並無花紋鏤刻,單看壺身的色澤,就知道是上百年的物件,三盞酒樽中已斟滿佳釀,走到桌邊便可聞到沁人心脾的酒香。自從武昌回來以後,數日來他都鬱鬱寡歡,本無心飲酒,所以只帶了些菜餚,並未命隨從備酒,但見何、殷二人如此準備,也知二人此來專爲他寬心,不好掃了親友好意,只得振奮精神,收起多日來的滿面愁容。

三人寒暄已畢,庾亮很是誇讚了酒具一番。何充臉上隱過一絲得意之色,坦言道:“這酒壺確是有些來歷,大舅兄能猜得出麼?”

“我看這酒壺古樸無華,定是件古物,至於出處,妹丈就不要難爲我啦。”說着吩咐小校擺上菜餚,隨即轉向殷浩笑道:“淵源,可知此壺來歷?”殷浩字淵源,時年二十七歲,廣有賢名,彼時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徵召他入朝爲官,皆推辭不就,獨與庾亮交好,只是年紀上小了庾亮十四歲,二人亦師亦友。

殷浩將酒壺拿起細細端詳,思索一番,分解道:“壺腹長大,有頸無流(壺嘴),即知乃是漢代之物,看壺身光澤約有百年,百年之前,與飲酒有關的逸聞雅事,便當屬‘青梅煮酒論英雄’和‘曹子建作《登臺賦》的那場銅雀臺大宴文武’,似與今日之事意境彷彿,次道兄,不知在下所言,對與不對?”

何充字次道,時任建威將軍,會稽太守。聞言哈哈大笑,讚道:“賢弟博古通今,才思敏捷,愚兄拜服,確是此二者之一,不知淵源能否猜出到底是哪一樁麼?”

“青梅煮酒論英雄!”殷浩再不假思索,一口斷言。

“好!好!好!”何充一連道了三個“好”字,三人撫掌大笑,舉杯一飲而盡。

“姐夫可知我專門攜此壺前來之用意?”三人坐定後 ,何充問道。

“淵源方纔說破‘青梅煮酒論英雄’一事,我已知你二人來意。”

庾亮本打算絕口不提溫嶠病故一事,看來終究是繞不過去,自己咽淚裝歡之舉想必二人也是瞭然於胸。事實上這些天來他在軍中委實太過難熬,胸中悲痛只能極力遮掩。溫公辭世之事,朝堂之上雖已盡人皆知,然在軍中尚未透露半點消息,要知道驃騎大將軍病故非同小可,若軍心動搖,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數日來除了這一百名心腹,任何人他都不見。何、殷二人今日相邀,他沒再推卻,也是想着能有一番傾訴。何充不是外人,自己是皇帝的舅舅,妹夫即是皇帝的姨夫;殷浩雖尚未入仕,然時人多將他比作“管仲、孔明”, 早晚必成柱國之材;索性今日與他二人一吐爲快。

“太真足可稱得上‘英雄’二字。十七歲入仕便彈劾了我的族叔庾敳(音‘竹’),卻反被族叔讚賞,由此聲名鵲起。二十二歲時追隨劉琨投身行伍,六七年間,劉琨倚太真爲謀主,憑幷州一州之力,獨抗羯趙四州虎狼之師。後來西晉亡了,他代劉琨南下江東,朝堂之上,慷慨激昂,勸進元帝承襲晉統,同時盛讚劉琨忠義,孤懸賊境,力圖光復我漢家河山,一腔熱血,文韜武略,盍朝將相,爲之傾倒。那天是我第一次與他相見,也是唯一一次看到三吳士大夫爲北伐動容。”庾亮神情悠遠彷彿重回十二年前的朝堂,聲音中明顯可以感覺到情緒的變化。

何充聽得入神,舉起酒杯兩下示意,並未出聲,以袖遮面,獨自飲了一杯,他不想打斷庾亮的思緒,自己也被舅兄的情緒所感染。

何充出身廬陵何氏,本是地地道道的南方士族,初爲王敦主簿,但他十分厭惡王敦爲人,多次頂撞於他,仕途上鬱郁不得志了很久,直到迎娶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妹妹,才得以入朝爲官,所以舅兄說的這些溫公往事,他只是大抵知道,並未親身經歷,今日詳細聽來,也是不覺神往,正是因爲這層姻親,他是少數支持北伐的南方士族之一,平素裡與溫嶠亦過從甚厚。

庾亮下意識也拿起了酒杯,卻只是停在手中,繼續說道:“永昌元年的時候,王敦自武昌舉兵,以清君側的名義揮軍攻入健康,劉隗(音‘奎’)北遁,刁協慘死。王敦想要以不孝的名義,廢黜當時還是太子的先帝,以圖取代晉室,又是太真於朝堂之上挺身力辯,保住了先帝的太子之位。先帝即位後,拜他爲中壘將軍,抵抗王敦,太真便率軍與王敦的部隊隔秦淮河對峙,趁夜深,渡河發動奇襲,身先士卒,一舉大破叛軍,由是才得以將王敦之亂平定,更在事後建議先帝寬宥附逆之人,從而穩定了當時動盪不安的局面,知謀膽略、恢弘氣度,遠非我所能及。”說罷,庾亮將杯中之酒一飲而盡。

殷浩聽庾亮說到最後語帶愧疚,落寞哀傷,料想提及王敦,自然是想到了自己身爲執政,不聽溫公幾番苦諫,終於逼反了蘇峻,又在應對叛軍時捉襟見肘,錯漏百出,最終兵敗相投,纔有最後那句“智謀膽略、恢弘氣度,遠非我所能及”,於是開解道:“尊兄無須太過自責,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王敦雖行叛逆,心中卻還有道統、宗室,所以才能爲溫公的義正言辭所斥退,那蘇峻賊子怎能與之相比,眼下建康城中的一片焦土不就是鐵證麼?就算您不削他兵權,久後也一樣會反,若不是他現在羽翼未豐,成王敗寇實未可知。”

庾亮實不願文過飾非,並沒有應和殷浩的開解,拿起筷子於食盒中搛起一隻河蝦,岔開話題:“這蕪湖緊鄰長江,河道縱橫,魚蝦最是鮮美,我特意命人準備了這些小菜,你二人也嚐嚐。”

庾亮帶來了六個食盒,除一盒糕點外,另有五樣菜餚,三葷兩素,第一個食盒中是隻紅皮烤鴨,旁邊的是條清燉金江鯉,方纔他率先下箸的河蝦腹部滿是粉紅色的蝦子,煞是鮮美誘人。素菜的兩個食盒中是一份韭菜和一份鹽菜。

客隨主便,何充、殷浩各吃了一隻河蝦,讚不絕口。三人又飲了幾杯,庾亮不知想到了什麼,忽然又笑了起來,說道:“不瞞你們,這幾樣小菜與太真亦頗有關聯,今天就給你們講幾件溫公的逸聞趣事。”

“尊兄請講。”

“願聞其詳。”

“太真那次朝堂勸進之後,王導啊、謝鯤啊,還有桓彝和我,都被他的神采所傾倒,爭相與之交往。今天王家請,明日謝家邀,桓公更甚,三天兩頭邀他過府一敘,最後乾脆給大兒子取名一個‘溫’字,我看桓公要是有個妹妹,非嫁予太真不可。這一來二去,太真就在建康沒少耽擱時日,他幾番請求返回幽州,三司、八座排着隊的挽留。他六月份來的,愣是拖到第二年開春都沒能回去,可就是這麼一耽誤,幽州那邊出事了,段氏內亂劉琨死了,這下他徹底回不去了,元帝便封他太子中庶子一職,自此深的先帝器重。我二人與先帝年齡相仿,又情投意合,先帝不以我二人官職卑微,與我們結爲‘布衣之交’。每想到此處,怎能不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庾亮說着,搛了一塊魚,接着道:“怎麼說跟這河鮮有關呢,那時候太真初到江東,又年輕,常和揚州、淮中的客商們在秦淮河上賭博,贏了就請我吃這金江鯉、白灼蝦;輸了就我付賬;還有好幾次,他輸大了,只能在船上向我喊‘卿可贖我’、‘卿可贖我’,招呼我過去贖他。”

庾亮邊說邊笑,兀自拿起酒杯,自斟自飲起來,彷彿一時忘卻了何、殷二人,笑嘆道:“雖然荒唐,但你們看太真是多麼率真的君子啊。”

何充從不知驃騎大將軍年輕時還有過如此荒誕之事,心中也覺好笑,亭中的氣氛一下活躍起來,笑着問道:“那這紅皮烤鴨又有什麼相關,大舅兄且說予我們聽聽?”

庾亮聞言不禁嗤笑出生,搛起一塊鴨子,送入口中。

這蕪湖的烤鴨最是特別,其他地方的烤鴨多是越肥越香,而蕪湖烤鴨須選用瘦的,外皮刷醬,烤得呈硃紅色,甜而不膩,肉質嫩滑多汁,那烤鴨子的醬料,最是緊要,家家各不相同,一律秘不外傳,荊、揚望族婚喪嫁娶,大多要遣下人專程來蕪湖採買置辦。

“說到這隻紅皮烤鴨,更有意思,也是太真初來建康之時的一樁美談。”庾亮吃完一塊鴨肉,仍自忍俊不禁:“那時候北方戰亂,太真有個堂姑,輾轉來到江東,早與家人失散了,身邊只有一個女兒,便囑咐他幫堂妹尋門親事,他回答說‘好女婿實在難找,像我這樣的如何?’,堂姑不明所以,只說戰亂之中苟活已是不易,不敢奢望官宦顯貴,後來沒過多久,太真就回稟堂姑‘好女婿’找到了,還送來一個玉鏡臺作爲聘禮,婚禮是我幫他操辦的,那天,我就命下人專門採辦了幾十只蕪湖烤鴨招待賓客。”

何充似有不解,問道:“未曾聽聞溫公還有個堂妹啊,不知與哪家結的親?”

殷浩笑道:“次道兄果不負‘今世子敬’之美名,誠然忠厚長者風度,娶堂妹的當然就是溫公自己了。”

庾亮此時已是笑不成聲:“婚禮當日,夫妻雙方行禮已畢,新娘撥開團扇,只說了一句——早就猜到是你,果不出我所料!”

何充恍然大悟,哈哈大笑:“溫公風流,溫公風流。”

三人一同滿飲了一杯,一時歡聲笑語,庾亮多日來的傷感煩悶也好似此時亭外的層層烏雲之中,透出來一縷陽光。他指着兩個素菜的食盒笑道:“迎娶嬌妻美眷,太真機謀已可見一斑,而真正的大智慧就要說到這兩盤素菜了。當初蘇賊攻破建康,我兵敗往投於他,但我二人力量微弱,只能聯合陶侃、郗鑑共同平叛,郗鑑乃長公主之師自不用說,但那陶侃與我素來不睦,值此敗軍之際,斷無相助之理,我本不欲相求,太真便指着這兩樣菜說‘但有此二物,大事可成矣’。”

“真是這韭菜?鹽菜?讓陶公最終出兵相助的?”何充滿臉疑惑:“當初聽聞陶公率兵平叛,我就倍感詫異,正要找機會向大舅兄問明此中原委。”

說到國家大事,庾亮又不自覺的嚴肅起來,沒了先前的嬉笑之色,言道:“我二人議定推舉陶侃爲平叛盟主,太真深知陶侃素來節儉,教我待他來到尋陽時,宴席之上不要過多珍饈,反是用韭菜與鹽菜,投其所好,韭菜用葉不用白,如陶公問,便答‘韭白仍可再種,而鹽菜利於久存’。後來果然不出太真所料,陶侃因此與我前嫌盡釋,出兵相助,才得以最終平定蘇氏之亂。”

“原來如此……”何充看着眼前的這兩個食盒,聽得怔怔出神,庾亮一席話,他心中只覺自慚形穢,既感念溫嶠公忠體國,又佩服他俯仰皆謀,反思自己,之於社稷,可謂百無一用。氣氛又一次跌回了谷底。

庾亮也沒再說什麼,低下頭搛起一箸韭菜,神情再次暗淡下來。

殷浩藉機開解道:“我們今日懷思故人,尊兄無須太過哀傷,老子《道德經》中有言‘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生,息我以死’,大致是說天地孕育了我,讓我活着的時候勞碌,老了以後安閒,直到死去才能最終休息。溫公爲家國天下操勞一生,南征北戰,夙興夜寐,直到前不久還諫言天子移都豫章,欲圖恢復河山,臨離開建康時,又留下大批物資,重建都城,可謂鞠躬盡瘁,如今終於能夠歇歇了。倒是我們這些世上之人,仍要披荊斬棘,共匡社稷,相比之下,反是溫公該爲我等哀傷纔是。”

“‘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我是懂的,只是太真壯年辭世,怎能不叫人扼腕嘆息,還有先帝和桓公,也都撒手人寰了。當年,我四人在先帝還是太子時便交情莫逆。近來每到深夜,建康宮、秦淮河、宣城、尋陽、武昌一幕幕往事歷歷在目,如今只剩下我一個……”庾亮說到這裡聲音已是哽咽,緩了一下,嘆道:“不說了,不說了,喝酒!”

庾亮望着手中的酒杯,心緒萬千,忽而暗暗責怪自己堂堂七尺男兒,如今怎生如此頹唐;忽而又想到兵連禍結,帝室蒙羞都是他一意孤行所致;明明知道卻不敢直視溫公、桓公之死也與自己有着千絲萬縷的干係;事實上,受他牽連,於蘇峻之亂中遇害的,還有自己的長子——庾彬,新婚燕爾的庾彬,和自己的妹妹——明穆皇太后庾文君。眼淚終於悄無聲息的掉落了下來,這份濃烈的自責與悲傷讓他想起了王戎,同樣是一個悲劇色彩的故事,他終於切身體會到了王戎喪子時的那份摻雜着愧疚的悲痛——痛啊,太痛了,心如刀絞啊!——他內心呼喊着,眼淚開始像斷線的珠子般不斷地急速滑落,心中的那道堤壩最終還是徹底崩塌了,口中喃喃: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殷浩見開解不成,要想讓庾公真正的重新振作起來,只得另覓它法——於他心結之處下手:“尊兄且慢傷懷,剛您提及桓公,弟知他在這次叛亂中爲國盡忠了,卻未聽聞其家小下落,您如今既然坐鎮蕪湖,此處離宣城僅一百餘里,可有派人尋找?”

“找了,怎能不去找他們孤兒寡母,我一到蕪湖就派人四下尋覓,前後幾波人放出去,都沒能尋來半點消息,說不好早已喪於亂兵之手。”

“弟以爲不然,想桓公久鎮宣城,恩澤廣佈,城破之日定然有忠義之士施以援手,搭救他們母子脫難;縱然遇難,一家六口,宣城百姓盡皆熟識,絕無死不見屍的道理。”

庾亮本也是這樣想,只是找了這麼久不免有些灰心,眼下聽殷浩說的如此篤定,彷彿再一次看到了希望的火光——是啊!一定還活着,逝者終究已矣,生者當如斯夫,相信如果是他們活着換我歿於亂軍,彼必能保我妻兒周全,他們能做到的,我也能。

第九章 桓溫(下)第一章 孔元第六章 羊節第七章 庾亮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八章 桓溫(上)第一章 孔元第三章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六章 羊節第六章 羊節第二章 司馬衍第二章 司馬衍第八章 桓溫(上)第一章 孔元第一章 孔元第六章 羊節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九章 桓溫(下)第六章 羊節第三章第二章 司馬衍第三章第九章 桓溫(下)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六章 羊節第二章 司馬衍第三章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六章 羊節第六章 羊節第八章 桓溫(上)第二章 司馬衍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六章 羊節第二章 司馬衍第三章第九章 桓溫(下)第七章 庾亮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七章 庾亮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二章 司馬衍第七章 庾亮第一章 孔元第七章 庾亮第二章 司馬衍第八章 桓溫(上)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八章 桓溫(上)第六章 羊節第六章 羊節第三章第七章 庾亮第二章 司馬衍第八章 桓溫(上)第一章 孔元第八章 桓溫(上)第七章 庾亮第九章 桓溫(下)第三章第八章 桓溫(上)第二章 司馬衍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三章第三章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二章 司馬衍第六章 羊節第九章 桓溫(下)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二章 司馬衍第三章第三章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八章 桓溫(上)第八章 桓溫(上)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二章 司馬衍第二章 司馬衍第一章 孔元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三章第一章 孔元第一章 孔元第三章
第九章 桓溫(下)第一章 孔元第六章 羊節第七章 庾亮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八章 桓溫(上)第一章 孔元第三章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六章 羊節第六章 羊節第二章 司馬衍第二章 司馬衍第八章 桓溫(上)第一章 孔元第一章 孔元第六章 羊節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九章 桓溫(下)第六章 羊節第三章第二章 司馬衍第三章第九章 桓溫(下)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六章 羊節第二章 司馬衍第三章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六章 羊節第六章 羊節第八章 桓溫(上)第二章 司馬衍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六章 羊節第二章 司馬衍第三章第九章 桓溫(下)第七章 庾亮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七章 庾亮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二章 司馬衍第七章 庾亮第一章 孔元第七章 庾亮第二章 司馬衍第八章 桓溫(上)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八章 桓溫(上)第六章 羊節第六章 羊節第三章第七章 庾亮第二章 司馬衍第八章 桓溫(上)第一章 孔元第八章 桓溫(上)第七章 庾亮第九章 桓溫(下)第三章第八章 桓溫(上)第二章 司馬衍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三章第三章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二章 司馬衍第六章 羊節第九章 桓溫(下)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五章 司馬興男(下)第二章 司馬衍第三章第三章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八章 桓溫(上)第八章 桓溫(上)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二章 司馬衍第二章 司馬衍第一章 孔元第四章 司馬興男(上)第三章第一章 孔元第一章 孔元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