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準確把握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所面臨的不和諧因素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階段,我們有了繼續推進改革發展的難得機遇和良好基礎。但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些矛盾和問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所必須要認真解決的重點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發展水平滯後於經濟增長速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而帶來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並進而帶來了社會的發展。中國短短20多年的發展變化有目共睹。問題的複雜性在於,一方面,我們在發展經濟方面取得的成就還是初步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仍排在後列,中國不是發展得多了、而是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底子薄、人口多、耕地等資源少,社會問題欠賬也多,這些問題不僅不可能即刻都得到解決,相反由於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發展起來、先富裕起來而形成一系列特別複雜的問題。比如一部分人富了、大部分人脫貧了,少數尚未脫貧的人與先富人羣的收入差距擴大了;與此相聯繫,地區差距也擴大了。加上工業化初期難以完全避免的環境惡化問題;體制摩擦帶來的腐敗蔓延問題、小生產者搞市場經濟造成的社會誠信問題等等,雖然這些問題的出現不能歸結爲我們的方針政策有問題,但是,如果經濟與社會的關係處理不好,社會矛盾的增長與財富的增長將會同步,當社會不能承受這種壓力時,社會系統就會失去平衡,各種矛盾就會隨之產生。
(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帶來的利益矛盾和心理失衡問題突出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因此,要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0多年的發展,我國貧困人口已經大大減少,成功地使大多數羣衆進入了小康生活,創造了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近幾年來國家統計部門、權威調查和研究機構、著名專家學者公佈和發表的大量數據及研究成果表明,我國的基尼係數已攀升至0.45左右,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而且這種差距還在擴大之中。應該講,這種收入差距擴大的情況是難以避免的,而且它實際上是在絕大多數人已經脫貧致富的情況下出現的,不能一概視爲消極的現象。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目前出現的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社會大多數成員積極性的發揮,影響現代化的進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深化改革中,要進一步理順收入分配關係,解決非法致富和因不合理的政策或不健全的體制致富而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過分懸殊問題。在社會財富總量迅速增長的同時,推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三)地區發展不平衡和區域發展水平相差過大的問題同時存在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縱橫幾千公里,地理形態差別很大。由於歷史地理原因,加上產業結構轉移和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地區發展很快,中部和西部地區發展緩慢,尤其是廣大西部地區,發展更是落後,造成了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的現實情況。雖然地區發展不平衡是大多數國家發展都有過的事,但是差距過大,且長期得不到解決,有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各種危機。鄧小平曾告誡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我們目前的情況:一是東西部地區之間經濟總量的差距在擴大,而且有繼續加速擴大的趨勢。二是東西部地區人均GDP之間的差距在擴大。三是省內市、縣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甚至大
於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差距。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僅關係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係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關於未來中國區域發展,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有關專家指出,有十大發展趨勢:一是地區差距在相當長時期內會繼續存在並擴大,但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夠減緩差距擴大的速度。二是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進一步擴大。三是城市間的經濟聯繫不斷加強,大城市圈將成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四是企業日益成爲市場主體,大企業在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五是網絡型基礎設施條件將進一步完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繫將更爲便利。六是產業轉移的速度有所加快,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將形成。七是跨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加強,區域發展有望形成新的格局。八是國內統一市場建設正在加強,但地方保護主義問題仍然相當嚴重。九是中央政府更加關注區域的協調發展,中西部地區有望加速發展,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十是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跨國區域經濟合作將日益加強。
(四)“三農”問題已成爲我們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中國是一個農業和農民大國。農業的基礎性地位,農村的發展落後,農民佔我國國民大多數的現實,無一不凸顯出“三農”問題的重要。“三農”問題與其他社會問題相比較,更具有基礎性和連鎖反應性的特點。目前,中國社會中的諸多社會問題,比如經濟循環不暢、階層矛盾加劇、政務摩擦不斷、區域關係失衡、生態環境惡化等,都與棘手的“三農”問題糾纏在一起。研究和思考中國現實中一切重大社會問題,都必須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讀不懂農民,就讀不懂中國”,這是一句很深刻的至理名言;同樣,沒有農村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脫貧致富,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這也是一句振聾發暇的箴言。推進中國當前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如果不能恰當處理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最終也難以取得真正的成效。一位專家指出,目前,中國農村面臨五大問題:增收、糧食、土地、社會事業和權益維護。
(五)貧困問題是影響社會健康向前發展的大問題
經濟增長解決了很多人的溫飽問題,但3000萬絕對貧困人口的生活仍十分艱難。一些剛越過溫飽線的農村人口,因災返貧、因病返貧的可能性又較大。同時國家用於援助困難羣體的資金又十分有限。以扶貧解因爲例,2003年是公認的對城市貧困羣體援助力度最大的年份,有800多萬戶、2300萬人左右的城鎮居民直接受益,進入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範圍。但是,解決貧困問題的主要出路不在救濟,而在就業,但就業又是中國發展中的一大難題,從而使得中國解決貧困問題更爲艱鉅。如果對扶貧解困、社會保障等直接關係到基本民生的頭等大事不妥善解決好,將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穩定。
(六)就業壓力加大和社會可提供就業崗位有限而造成下崗失業人員增多
我國人口多,又處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體制改革時期,就業面臨城鄉雙重壓力,總量與結構互相困擾,新生勞力與失業人員彼此交織的嚴峻形勢。當前我國失業問題的主要特徵是:顯性失業與隱性失業並存,結構性失業與結構性緊缺並存,壟斷性失業與市場競爭性失業並存,摩擦性失業大量存在,勞動力資源總量過大,就業崗位嚴重缺乏,就業形勢極爲嚴峻。農村待轉移的1.5億左右的剩餘勞動力,大量沒有實現再就業的國有企業下崗人員,沒有找到工作的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工作尚無着落的大中專畢業生,城鄉每年還有1200萬新成長的勞動力……龐大的失業隊伍的存在,給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壓力。當前,社會穩定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和矛盾都與就
業問題相關聯。勞動力過剩成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乃至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障礙;大量失業人員的存在,也嚴重地影響着社會的穩定,失業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失業者爲了生存,可能會挺而走險,加人干擾社會穩定甚至犯罪者的行列,造成極大的社會穩定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就業壓力增大、失業率居高不下是必須要下大氣力解決的大問題。
(七)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
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總量在不斷增長,經費技人的增加,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相對於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來說,教育投入明顯不足,公共教育經費投入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不足國民生產總值的4%。辦學條件得不到改善,辦學水平得不到提高,造成了“上學難”、“難上學”的局面。醫療衛生方面,醫院設施嚴重不足,佈局不合理,藥費居高不下,大病統籌和醫療保險措施不到位,人民羣衆有病不敢看、看不起,造成“看病難”、“難看病”的局面。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暴露出我國社會公共衛生方面的重大缺陷。這些問題,關係到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如果處理不好,將會造成十分敏感的社會問題,成爲阻撓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障礙。
(八)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反腐形勢依然嚴峻
腐敗是文明社會的毒瘤,是黨和國家健康肌體的腐化劑。江澤民同志曾強調指出:腐敗現象是侵入黨和國家機關健康肌體的病毒。如果我們掉以輕心,任其氾濫,就會葬送我們的黨,葬送我們的人民政權,葬送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業。腐敗的危害是巨大的,腐敗會嚴重削弱黨和政府的威信,直接危及政治穩定,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爲西方敵對國家對我國進行“西化”和“分化”提供了可乘之機。腐敗會制約社會經濟發展,擾亂社會經濟秩序,阻礙社會經濟改革的進程。一些人混淆腐敗和改革的界限,把腐敗行爲歸結爲市場經濟必須付出的代價,以“改革開放”作爲腐敗行爲的擋箭牌,大肆貪污腐敗,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腐敗會削弱中央的、權威,破壞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腐敗還會造成社會思想混亂,造成社會整體道德水平滑坡,對社會心理穩定造成衝擊等等。人民羣衆對貪污腐化、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司法不公等腐敗現象深惡痛絕。目前,反腐形勢依然嚴峻,有些地區和部門的問題還相當嚴重,易發多發的士壤和條件尚未根本消除,許多社會經濟問題都和腐敗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九)不斷增加和擴大的羣體性事件成爲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由於社會矛盾的長時間積累,各地近年來經常出現一些突發性事件和羣體性事件,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了衝擊。儘管當前的社會矛盾大多是屬於人民內部的矛盾,沒有敵對的性質,但是,當自發的、零散的、輕微的利益矛盾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時,加上思想政治工作不力,不能正確引導羣衆正確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就可能轉化成自覺的、有組織的、嚴重的羣體性對抗,會使矛盾摩擦上升爲矛盾衝突,烈度與強度不斷地增強,甚至引發更大範圍內更加激烈的衝突。以信訪爲例,它本是人民羣衆發表意見、反映問題的權利,也是政府部門瞭解民情民意的重要途徑。但是,現在隨着矛盾的發展,政府處理不力,有些上訪者缺乏法制觀念,加上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的挑唆,信訪變成了無休止的“上訪”,甚至激化爲衝擊機關、影響社會治安等的重大事件。還有近十年來羣體性事件不斷增加,其規模也越來越大。上述情況表明,在社會結構的微觀層面(基層)蘊藏、積壓着大量人際矛盾和社會矛盾,這是社會結構基礎層面不夠穩定的信號,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