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發展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從當前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看,解決社會不和諧、實現社會公平和諧是我們黨在當前必須要面對並且要認真解決的現實問題。在建國以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當時的物資嚴重匱乏、人民溫飽問題不得解決,因此,我國採取了以追求經濟增長爲目標的發展戰略。在這種情況下,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滿足人們必要的物質需求,便成了最爲緊迫、最爲重要的中心任務。應當說,當時作出這種選擇是合乎客觀實際的。當然,這不等於說在社會和諧方面不存在問題,而是相對於經濟發展問題,它處於從屬和次要的地位。然而,到了今天,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遷,相對過剩的經濟代替了過去的短缺經濟,全國人民總體上過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爲此,基於原來物質短缺而引發的社會矛盾相對減少,而由其他原因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則相對較多,社會和諧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凸現。面對這種新的形勢,如何協調社會利益,整合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穩定,儘可能地擴大黨執政的羣衆基礎,形成一個和諧相處的社會,便是我們黨在當前的執政實踐中所必須要加以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一)我國社會發展新階段對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003年,我國人均GDP已經突破1000美元大關。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現在正在向人
均3則美元的新階段跨越。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有可能出現兩種前景:一種是進入“黃金髮展時期”。因爲政策把握得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順利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另一種是進入“矛盾凸現時期”。因爲經濟社會發展脫節,貧富差距過分拉大,社會矛盾加劇,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動盪和倒退。如人們常說的“拉美化”,指的是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並沒有實現社會的同步發展。如何面對這兩種可能性前景,關鍵取決於黨的執政能力。如果我們黨能認真吸取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教訓,審時度勢,正確把握這個階段的特點,實行符合客觀規律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就能使經濟社會得到持續快速、健康和諧的發展。否則,就可能出現經濟衰退、社會動盪的局面,甚至會進入後一種發展局面。
(二)我國社會管理體制的侷限性對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隨着經濟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經濟體制已經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巨大轉變。但相比較而言,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明顯滯後,不能很好地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存在着許多體制性障礙,也可以說我們目前的社會管理體制還存在着許多的侷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共管理體制建設相對滯後。一是管理職能界定不明確、關係不理順。比如,黨政關係、政府和企業的關係
等還沒有理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責權也需要進一步理清。二是公共管理體制不健全。比如,在衛生管理方面,一方面新的體制尚未完全建立,另一方面,原有的農村醫療衛生合作體制卻在改革過程中流失了;在社會治安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導致各種犯罪還在高位運行;在社會事業方面,有效的管理體制也亟待建立和完善。
第二,經濟社會結構轉換比較遲緩。其突出的表現:一是產業結構轉換滯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偏低;二是就業結構轉換滯後,農業從業人員比重偏高;三是城鄉結構轉換滯後,鄉村人口比重過高。這些情況,就迫切要求我們黨不斷改革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進一步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履行執政黨的職責,體現以人爲本的發展本質,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三)事實上存在的一些社會矛盾對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我國社會在過去20多年的急劇轉型過程中,確實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形成了影響社會和諧的諸多不和諧因素和社會問題,包括貧富分化、勞資衝突、失業、刑事犯罪、生產事故、生態問題、邪教活動、恐怖主義、新型傳染病等等。我們黨作爲執政黨,如何面對紛繁複雜、層出不窮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能不能按照和諧社會的目標,站在統攬全局的戰略高度,正確引導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以保證整個社會的協調與和諧,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