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林中近況

在漠南的草原上,叫白城的地方很多,最有名的有兩個,一個是陝北的統萬城,另一個則是林丹汗在阿魯科爾沁部落裡修建的都城。

在科爾沁右翼的南面也有一座白城子,不知何人所建,早已荒廢了,不過在尼堪與金國簽訂“和平”協議後,便立即讓孫道成在此地築城。

時間已經來到大明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也就是公元1631年。

與金國的協議裡,雙方雖然沒有商議原科爾沁右翼駐地的問題,不過隨着奧巴的南逃,以及袞布、阿都齊、俄木布三人的被俘,偌大的右翼已經蕩然無存。

尼堪讓李延庚帶着六千步軍接手後,與留在當地喪失了壯丁的蒙古女人結成了對子,加上新近遷過來的索倫諸部三千戶以及原額爾古納河蕭阿林的部落,總戶數還是超過了一萬戶,牢牢地佔據了右翼的大部分領地。

奧巴南遷後,霍林河、翁袞山一線事實上成了索倫人與蒙古人的分界線,這樣一來,原本廣袤的右翼駐地便只剩下了郭爾羅斯一部。

處在最前面的白城子便成了最前線,依照尼堪的慣例,非得在此大興土木不可。

時至今日,工部主事孫道成麾下的營繕司已經已經有了三千人的常備隊伍,規模之大,僅次於常備軍。

還不僅如此,這支常備隊伍還是由工部管吃管住,每月還有食鹽、糧食發放,雖然額度比常備軍低一些,不過也是非常優渥的存在了。

這支三千人的常備隊伍約莫千人來自索倫諸部,另外兩千來自被俘的漢人工匠、農戶以及漢人阿哈。

這三千人目前正在白城子附近緊張地勞作着,眼見着是在建築一座新城。

按照接手的先後,按說白城的優先級應該在齊齊哈爾、哈爾濱後面,爲何尼堪巴巴地準備先將白城建起來?

此中自有他的道理。

如今的齊齊哈爾、哈爾濱一帶,依舊是水網縱橫、沼澤遍地的地方,雖然都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不過想要利用騎兵在這裡縱橫馳騁還是不行的,想要達到這一點,尚需尼堪想象中大量的漢人來到之後將地上遍佈的水窪子排幹之後才行。

而白城附近就不同了,這裡是傳統的草原地帶,雖有霍林河、蛟流河的阻隔,不過由於河水較淺,騎兵處處可渡,一眨眼的功夫便能來到跟前。

若是在此地建築一座大城就不同了,敵人想要掃蕩原科爾沁右翼一帶,不可能不顧後面,必須先拔了這個釘子才能放心前往。

這便是白城的價值所在。

故此,對於此城的建設,尼堪非常重視,除了這三千常備隊伍,周邊的牧民也抽調了兩千人,加上以前從五千阿哈里淘汰的兩千人,一共七千人全部鋪在此地。

一時,整個白城的上空都是黑煙滾滾,下方則到處是人頭攢動。

到八月份時,周長六裡的城牆已經建好了,城內的各式建築也在熱火朝天地進行着。

白城的南面,靠近蛟流河的地方新設了一處軍營,阿林阿的三千騎全部佈置在那裡。

到了今年,尼堪手下已經有了一萬兩千常備騎兵——以前的萬騎加上新近從達斡爾、錫伯族諸部裡選拔的兩千騎,一萬步軍——分別從俘虜的漢人農戶以及漢人阿哈里選拔出來的。

呼倫城、齊齊哈爾戰役過後,雖與金國達成了“和平”協議,但尼堪知曉這種協議是不會長久的,故此,他將兵力部署的重點放到了東邊,將包括朱克圖在內的烏蘭烏德三千騎也調了過來。

眼下他的兵力佈置是:

烏蘭烏德城駐紮兩千步軍,由冷雲負責,由於這個方向主要以俄羅斯人爲假想敵,兩千步軍,加上部族騎兵,足以應付大小事項了。

剩餘的騎兵和步兵全部放在呼倫城到哈爾濱一帶,而廣袤的巴里亞加、坦加、赤塔、尼布楚、杜爾加全部是由輪流服役的部族騎兵駐守,每地三百到五百人不等。

而呼倫城到哈爾濱一帶的兵力佈置是:

牧仁率兩千騎、兩千步軍鎮守呼倫城;

將來恩索率領兩千騎、兩千步軍駐守白城;

齊齊哈爾、哈爾濱兩地各佈置一千騎、一千步軍。

這樣一來,尼堪手裡還剩下六千騎兵、四千步軍,步騎總計萬人,加上按照萬人配置的千名炮兵,一共一萬一千大軍。

這一萬一千大軍,還是配備了相當火器的大軍,在這遠東一帶,除非金國傾巢來攻,尼堪沒有失敗的道理。

這萬餘大軍,由朱克圖、阿林阿、阿克墩分別率領兩千騎兵、一千步軍、三百炮兵駐守在白城到哈爾濱一線約莫六百里的邊境線上。

尼堪自己身邊有三百親衛、一千步軍(五百火槍手、五百長槍兵)、一百炮兵,屬於自己的直屬力量,都由孫傳宇統領。

八月份的時候,尼堪的便宜哥哥孫秀林終於將那部精簡了的大明法典拿出來了,取名《索倫阿斯蘭大汗法典》,索倫人沒有文字,還是用漢字編纂而成。

按照尼堪的佈置,凡是有磚牆壘成的城池必定有學校,專門招收十二歲到十五歲的部族學生,學制三年,到今年時,赤塔城已經有了第一批畢業生,一共一百名。

其中成績優異者留下到各城池任教,剩餘的全部放到了刑部、戶部,作爲各部哈拉達的助手以及監督者存在,用於按照新的法典處理違法亂紀事宜以及徵收賦稅事宜,也就是大元時期的斷事官角色,不過是副的,一把手名義上還是各部的哈拉達。

按照林中的情形,想要一步到位全部由官府來打理諸部的事宜,也不是沒有可能,按照尼堪的估計,恐怕還要等二十年才行。

不過在楚庫河流域、希洛克河流域,以及農戶居多的地方,尼堪還是直接委派了官員。

這些地方直接以縣域稱呼。

楚庫河流域稱爲楚庫縣,希洛克河流域稱爲希洛克縣,分別由孫秀林、羅錦兼任縣令,算是一個好的開始。

按照尼堪的想法,今後條件成熟後,將分別設置烏蘭烏德、赤塔、尼布楚、呼倫、白城、齊齊哈爾、哈爾濱七大州,州下設縣,若主要是牧地,便是直接隸屬於他阿斯蘭汗的州。

比如白城,便統管以前的科爾沁右翼的大部分牧地,將設立州官來進行打理,至於州官,便要從熟知牧民生活習慣以及斷文識字的部族學生中選拔了,你若是直接最放一個大明讀書人進去,雖然通曉阿斯蘭大汗的法典,但在語言不通、風俗殊異的情形下還能當好這個州官就怪了。

當然了,你可以說爲何不找一個翻譯?

呵呵,若是翻譯與當地人串通一氣,矇騙州官又作何處置?

故此,在各大城池裡,尼堪不僅要求部族少年修習漢語、漢字,還要求孫家派過來的那幾十人也修習蒙語、女真語,若是達到要求的,自是可以直接任官。

工匠那邊,由於大量漢人工匠的加入,如今專司鐵器冶煉、鍛打的工匠已經超過千人,加上木匠、石匠、磚瓦匠、皮匠等,匠人數量也超過了三千,在這漠北一帶也算首屈一指了。

而在墨爾迪勒城,由王文慧監理、楊春主持的十艘船隻已經全部下水了。

十艘船隻中,有五艘大船,都是約莫三百料的規模,設置三根桅杆,全部採用西洋制式,楊春已經摸索出了一整套帆索支架操作的方法。

船首是尖型,便於破浪,也就是說就算到了大海,也可以沿岸行駛。

船底有用於防止側翻的沉重下襬。

船隻安裝了斜掛三角帆後,在順風、逆風、橫風的情形下都能行駛,與尾舵配合,還能快速轉向。

至於如何操控船帆,作爲後世過來的發燒友以及工科畢業的大學生自然知曉一些,尼堪將在順風、逆風、橫風的情形下大致如何操控船帆,也就是船帆與風向大致的夾角與楊春、水師將領進行了溝通,最後他們在一艘船上試驗了一個月後便記入到水師操典裡去了。

“什麼?在合適的夾角下利用橫風速度最快?”

記得當時無論是楊春還是水師將領聽到尼堪這句話後都是大吃一驚,按照常理,利用順風推着船走那纔是正理,不過他們在石勒喀河上驗證了後便心服口服了。

當然了,像諸如“就算是順風,也不是正面讓船帆受風速度最快,也需要一個夾角”,等等,也是尼堪傳授給他們的,實際上,他也就是知曉一個大概,具體如何操控,橫帆與三角帆如何配合這樣的細節,就由楊春他們自己摸索,摸索清楚後便計入操典。

與如今大明常用的硬式縱帆相比,尼堪非得要上馬的軟式橫帆與斜掛三角帆的組合需要的人手更多,操控也更復雜,不過尼堪還是趕鴨子上架了。

“軟式橫帆與三角帆的組合,受力更飽滿,轉向更迅捷”,加上大大優於壓艙石的沉重下襬的設計(類似與後世帆船用於防止側翻的龍骨,帆船側翻時,由於下襬的存在,在巨大的阻力下可有效避免側翻,道理也很簡單,你用一根船槳在水裡滑動很容易,不過你能用一根長六丈、寬半丈、厚一尺的巨型船槳劃得動嗎?),尼堪設計的船型的結構已經與眼下歐洲的船隻接近了,不過外形依舊是大明式樣的。

底層可裝載除壓艙石之外的糧食、飲水、彈藥、備用的武器等物,船槳設置在下層,兩側各有十人。

首層甲板是放置五百斤火炮的地方,船首樓和船尾樓各有三門,兩側各有一門,對着前後的各有一門,首尾樓之間的空甲板安放了六門,兩側各三門,若是碰到雨天便只有船首尾的六門火炮能用了。

這樣一來,雖然安裝了輪滑等裝置,不過每門火炮還是要用三人操控才行,十二門火炮便是三十六人,加上二十名槳手,這便是五十六人。

加上操控船帆、索具、支架的水手以及戰鬥兵,一艘船可裝載一百二十人。

另有小船五艘,都是隻能裝載三十人的船隻,有單根的縱帆,設置槳手十人,戰鬥兵十五人,水手五人,只有一處尾舵,用於掌控方向。

每艘小船的船頭有一門兩百斤的小炮。

如今,隨着阿斯蘭大汗一聲令下,原來的常備軍中抽掉了一千熟知水性、有從事過漁獵經驗的人,都放在這十艘船上訓練——按照配置,六百五十人就行了,尼堪多配了三百五十人,自然是爲了做長久的打算。

槳手也時不時到首層甲板操控船帆,而首層甲板面的水兵也不時下到中層划槳作爲一項體力鍛鍊。

七丈長、兩丈寬的船隻還配備了大量的槳手,自然是因爲船帆、支索複雜,在沒有完全熟練的情形下一旦遇敵至少還有船槳作爲動力,不至於亂成一團。

這一千人全部在從墨爾迪勒到石勒喀河匯入黑龍江的約莫五百多裡的河面上訓練着,這一段河面,後世的俄羅斯還能跑輪船,眼下這些小帆船自然不在話下。

這一千人,作爲尼堪第一支“水師”部隊,最終還是從李延庚的部隊裡找了一個以前在東江鎮水師裡當過把總的人擔任千總。

此人叫孫佳績,還是孫得功的一個遠房親戚,今年三十歲,會操控縱帆以及火炮,算是尼堪手下難得的多面手,尼堪與他詳聊過後便從李延庚的部下抽調過來。

與孫得功不同,孫佳績一家人都在五年前老奴的大屠殺中死了,對於建奴那是咬牙切齒,也是李延庚的鐵桿親信之一,加入尼堪的隊伍後也是抱着能爲家裡復仇的想法,見大汗有心要籌備水師,二話沒說便過來了。

第二十四章 羅察巴圖爾和富察費揚阿第五章 加勒比之一:牙買加爭奪戰(1)金銀島⑤第三十一章 皮薩切克之二:小分隊(中)第八十二章 巴巴里之五:摩洛哥(4)第六十五章 月亮女神聯盟(1)第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三十六章 木.野狐.禪之十四:火中取栗(3)第十一章 克孜勒(一)靜靜的圖蘭草原第二十五章 俘虜的新生活(上)第二十章 夜叉國的消息第四章 土爾扈特(4)第二十章 加勒比之二:移民的歷程(2)先遣隊⑤第二十九章 暴風驟雨之一:土地啊土地(7)第三十五章 新艦隊的威力第二十八章 木.野狐.禪之六:死亡阿拉善(上)第一章 瀚海兒女初長成(一)第七十五章 巴巴里之四:阿爾及爾寶藏(9)第五十章 春之祭(四)祭司的舞蹈(上)第三十五章 中東歐紀行之五:波德拉謝之戰(1)第七十九章 世紀謀劃之八:最終幻想(1)珍珠港鏈(上)第七章 額亦都與范德薩第八十一章 川藏決戰(7)瀘州之戰第五十九章 風光舊曾諳(1)哀嘆者與覺醒者(下)第二十六章 代號“加里波利”之一:蘇丹裡耶要塞(上)第五十三章 春之祭(七)獻祭第七十七章 新金州(下)第十九章 大漠雄心之九:部族騎兵的對決第六十六 謀劃之三:金南省第六章 旅順口殘唱之二:時空錯亂第十三章 大漠雄心之四:呼延寨之戰第五十二章 春之祭(六)聖者的光環第八十三章 世紀謀劃之八:最終幻想(4)阿布凱,天賜之島(上)第六章 西伯利亞的臨潢府之六:米阿斯與薩日德格第七十六章 川藏決戰(5)一堵牆第二十四章 暴風驟雨之一:土地啊土地(2)第二十一章 冰火島(一)遠方來客第六章 暢想九原郡第二十九章 大掃蕩第三十八章 山海關之四:驚豔一戰第四章 東興八年,元旦第九章 美洲公司之二:彈指一揮間,煙波萬里第二章 總攻前夕(一)天草四郎第二十三章 諜影重重(上)盛京的柳郎第七十章 世紀謀劃之六:以打促和(上)第二章 荒傳說Ⅱ之二:灰衣少年第四十六章 半島之殤(5)刻赤攻城戰(下)第九章 東方已曉(三)兩個孤獨男人的對話(上)第三十一章 暴風驟雨之二:工業革命(下)之花第八十三章 巴巴里之五:摩洛哥(5)第十五章 羅佳,羅佳第十九章 支奴幹(六)牧仁的心思第十一章 強行拉入心何忍第四十七章 春之祭(一)春天的徵兆第三十一章 皮薩切克之二:小分隊(中)第十八章 一路向東(8)安加拉省第八章 北緯42度(二)北冥之鯤第四十九章 山海之約第一章 北緯六十六度,東經六十六度(上)第二十三章 孤星傳之六:怛邏斯之戰(1)第六十九章 愛達荷第三十七章 皮薩切克之三:大夏式殖民(2)道③第八章 海參崴第二十章 孤星傳之五:草原的夜(上)消失的玉印第七十七章 世紀謀劃之八:穿梭在熱帶雨林中的大夏小分隊(中)第三十六章 江淮風雲(五)第二十章 狂飆(3)奪關第十六章 巴里亞加之戰第十六章 孤星傳之三:白骨令(上)第十九章 飛龍在天(上)第八章 西行漫記(七)恰克圖的哥薩克第三十七章 少年天皇之四:御三家(中)第三十章 暴風驟雨之二:工業革命(上)基地第三十三章 代號“加里波利”之三:博斯普魯斯!(中)第四十九章 山海之約第四十章 聲東擊西(下)①第三十章 日落紫禁城之四:皇甫端的“妙計”第四十五章 小玉茲風雲(1)破碎圖爾河第二十七章 風雨欲來(一)商丘論道(上)第二十四章 孤星傳之六:怛邏斯之戰(2)第八章 亞速(上)第十七章 這個冬天很關鍵(上)第三十章 日落紫禁城之四:皇甫端的“妙計”第二十三章 日落紫禁城之一:暗黑者(中)第四十五章 千里轉場(2)從託木城到陳湯城(中)第二十五章 援救(四)雷霆一擊第四十章 卡蘭巴之戰第二十七章 少年行(二)勒克德渾與葉鐸第三十章 少年行(五)甲米地第七章 霜狼騎兵(3)第二章 東曉元年的三院會議(中)第十六章 斗轉星移(下)第二十九章 少年天皇之一:五島靜雲和由井正雪第四十二章 玄武青龍決之五:囂張的死神(1)第七十二章 一路向東(2)第二十八章 孤星傳之六:怛邏斯之戰(6)第十七章 克孜勒蘇(下)第二十六章 外喀爾喀(三)扎薩克圖汗位爭奪戰第四十七章 少年天皇之八:凜凜冬日(3)冥海號第四十二章 雨季來臨,尾聲開始之二:史可法的定計第十六章 貝爾湖以南
第二十四章 羅察巴圖爾和富察費揚阿第五章 加勒比之一:牙買加爭奪戰(1)金銀島⑤第三十一章 皮薩切克之二:小分隊(中)第八十二章 巴巴里之五:摩洛哥(4)第六十五章 月亮女神聯盟(1)第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三十六章 木.野狐.禪之十四:火中取栗(3)第十一章 克孜勒(一)靜靜的圖蘭草原第二十五章 俘虜的新生活(上)第二十章 夜叉國的消息第四章 土爾扈特(4)第二十章 加勒比之二:移民的歷程(2)先遣隊⑤第二十九章 暴風驟雨之一:土地啊土地(7)第三十五章 新艦隊的威力第二十八章 木.野狐.禪之六:死亡阿拉善(上)第一章 瀚海兒女初長成(一)第七十五章 巴巴里之四:阿爾及爾寶藏(9)第五十章 春之祭(四)祭司的舞蹈(上)第三十五章 中東歐紀行之五:波德拉謝之戰(1)第七十九章 世紀謀劃之八:最終幻想(1)珍珠港鏈(上)第七章 額亦都與范德薩第八十一章 川藏決戰(7)瀘州之戰第五十九章 風光舊曾諳(1)哀嘆者與覺醒者(下)第二十六章 代號“加里波利”之一:蘇丹裡耶要塞(上)第五十三章 春之祭(七)獻祭第七十七章 新金州(下)第十九章 大漠雄心之九:部族騎兵的對決第六十六 謀劃之三:金南省第六章 旅順口殘唱之二:時空錯亂第十三章 大漠雄心之四:呼延寨之戰第五十二章 春之祭(六)聖者的光環第八十三章 世紀謀劃之八:最終幻想(4)阿布凱,天賜之島(上)第六章 西伯利亞的臨潢府之六:米阿斯與薩日德格第七十六章 川藏決戰(5)一堵牆第二十四章 暴風驟雨之一:土地啊土地(2)第二十一章 冰火島(一)遠方來客第六章 暢想九原郡第二十九章 大掃蕩第三十八章 山海關之四:驚豔一戰第四章 東興八年,元旦第九章 美洲公司之二:彈指一揮間,煙波萬里第二章 總攻前夕(一)天草四郎第二十三章 諜影重重(上)盛京的柳郎第七十章 世紀謀劃之六:以打促和(上)第二章 荒傳說Ⅱ之二:灰衣少年第四十六章 半島之殤(5)刻赤攻城戰(下)第九章 東方已曉(三)兩個孤獨男人的對話(上)第三十一章 暴風驟雨之二:工業革命(下)之花第八十三章 巴巴里之五:摩洛哥(5)第十五章 羅佳,羅佳第十九章 支奴幹(六)牧仁的心思第十一章 強行拉入心何忍第四十七章 春之祭(一)春天的徵兆第三十一章 皮薩切克之二:小分隊(中)第十八章 一路向東(8)安加拉省第八章 北緯42度(二)北冥之鯤第四十九章 山海之約第一章 北緯六十六度,東經六十六度(上)第二十三章 孤星傳之六:怛邏斯之戰(1)第六十九章 愛達荷第三十七章 皮薩切克之三:大夏式殖民(2)道③第八章 海參崴第二十章 孤星傳之五:草原的夜(上)消失的玉印第七十七章 世紀謀劃之八:穿梭在熱帶雨林中的大夏小分隊(中)第三十六章 江淮風雲(五)第二十章 狂飆(3)奪關第十六章 巴里亞加之戰第十六章 孤星傳之三:白骨令(上)第十九章 飛龍在天(上)第八章 西行漫記(七)恰克圖的哥薩克第三十七章 少年天皇之四:御三家(中)第三十章 暴風驟雨之二:工業革命(上)基地第三十三章 代號“加里波利”之三:博斯普魯斯!(中)第四十九章 山海之約第四十章 聲東擊西(下)①第三十章 日落紫禁城之四:皇甫端的“妙計”第四十五章 小玉茲風雲(1)破碎圖爾河第二十七章 風雨欲來(一)商丘論道(上)第二十四章 孤星傳之六:怛邏斯之戰(2)第八章 亞速(上)第十七章 這個冬天很關鍵(上)第三十章 日落紫禁城之四:皇甫端的“妙計”第二十三章 日落紫禁城之一:暗黑者(中)第四十五章 千里轉場(2)從託木城到陳湯城(中)第二十五章 援救(四)雷霆一擊第四十章 卡蘭巴之戰第二十七章 少年行(二)勒克德渾與葉鐸第三十章 少年行(五)甲米地第七章 霜狼騎兵(3)第二章 東曉元年的三院會議(中)第十六章 斗轉星移(下)第二十九章 少年天皇之一:五島靜雲和由井正雪第四十二章 玄武青龍決之五:囂張的死神(1)第七十二章 一路向東(2)第二十八章 孤星傳之六:怛邏斯之戰(6)第十七章 克孜勒蘇(下)第二十六章 外喀爾喀(三)扎薩克圖汗位爭奪戰第四十七章 少年天皇之八:凜凜冬日(3)冥海號第四十二章 雨季來臨,尾聲開始之二:史可法的定計第十六章 貝爾湖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