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閩江口拆遷

江風輕輕扯動着拉斐爾號的軍旗,艦隊在馬尾港下錨。

錨地西側爲馬限山,東側爲羅星山。馬限山標高約30米,羅星山標高20餘米,兩山之間的距離不足700米。

世界海圖上的中國塔,羅星塔位於羅星山頂。塔身瀕臨閩江,20餘米的小山加7層,30米高的寶塔,讓羅星塔成爲閩江最顯眼的航道標,同時也是周圍的制高點。

藍天白雲下幾行飛鳥,東去江水上的點點船帆,山頂古樸的佛塔,一副充滿中國意境的山水圖。

此時這幅寧靜深遠的圖畫卻被一隊夷人戰艦打破。

戰艦收帆停穩,黑洞洞的炮口伸出打開的炮窗,在陽光下泛着金屬的閃光。

各運輸船卸下36艘無甲板的帆艇。這種帆艇原型爲大蓋倫上的長艇,排水量從15噸至25噸不等。單桅縱帆,裝3-4門佛朗機炮。25噸的帆艇其實有條件在船頭固定一門4磅加農炮,本次出征的艦隊沒有攜帶裝備加農炮的版本。內河水戰,靈活性更重要。槳帆並用的改良輕型帆艇在戰艦外圍構成巡邏線,也是守序控制閩江航行權最重要的武器。

第一波次登陸。岸上毫無抵抗,望遠鏡中,烽燧的哨兵點起狼煙,轉身就逃。

卡爾朗格曼隨臺北營行動,臺北的這個野戰營現在是聯邦陸軍實戰經驗最豐富的部隊,在濟州島和歷次對番社的掃蕩作戰中,官兵們手中的武器向外發射了足夠多的彈藥。部隊所欠缺的是會戰的經歷。

卡爾將臺北營部署在馬限山。

士兵們喊着號子,將要塞炮兵連3門12磅炮拉上山頂,炮兵按射界設置炮位。艦隊此行攜帶了一些臺北製造的竹筐、藤筐,此時在周圍強徵的民夫已到位,工兵押着這些民夫在馬限山周圍挖掘泥土,裝入筐中拍實,用於修築炮壘。

江南岸,一部登州兵登陸,設立了兩個觀察哨。

守序將艦隊交給托馬斯梅洛,跟隨輜重最後上陸,在羅星塔下建立指揮部。宋代修建的羅星塔毀於颱風,此時佇立在江邊的寶塔爲萬曆年重修,尚未沾染上長江諸塔那被歲月洗刷至古樸的斑駁顏色。陸軍參謀們在塔頂層設置兩架大型望遠鏡,周圍形勢一覽無餘。

貴州兵和登州兵兩部明軍登陸,按照部署,分出一半會水戰的人駕駛槳帆艇和徵集到的戎克船在江面上遊弋。明軍強徵江上的水手爲自己划槳。明晃晃的腰刀和銀子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很簡單的選擇題。

當天夜裡,貴州兵向東北方向閩安鎮出擊。閩安鎮距羅星塔約10公里,距福州約30公里。從羅星塔以下的後安至亭頭,兩岸羣山連綿,江流曲折,而閩安鎮峽處地勢最爲險要,江道深窄,最窄處僅有600米,是扼守閩江口的咽喉。戚繼光在福建抗擊倭寇,曾在閩安鎮壘石築塞。如今城寨遺存猶在,卻沒了當年強勁的戚家軍。

馬尾港大部分官兵合衣而臥,工兵和民夫連夜趕工,以儘早完成防禦工事。守序帶着衛隊登上馬限山的山頂,舉起望遠鏡向西北瞭望。一輪圓月高掛在天穹,皎潔的月光撒下地面,福州城的方向沒有動靜。

第二天,一個連的步兵與100名登州兵配合,沿着閩江向西北做火力偵察。馬尾與福州之間是一片海拔高度約300米的山地。這片山與江水水夾起來的狹長盆地大約有6.5公里長,2公里寬,盆地最西邊靠近福州的一側,山幾乎插到閩江邊,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官道在山腳與江邊蜿蜒而過。

這裡的村莊不會有潛伏的敵人,明軍開始了系統性的劫掠,劃片包乾,小到農具,大到耕牛,全部打包押回馬尾。這大約類似於一次拆遷。

下午,守序接到楊羹卿求援的文書。

東北方向的貴州兵進展不順,楊羹卿夜襲不成,改爲強攻。當地紳民很團結,貴州兵三次衝擊都失敗了。

艦隊抽出青雲山號護衛艦和靈江號通報艦,在小艇牽引下轉舵調頭,順流而下。於傍晚抵近閩安鎮下錨。

兩艦的武器官身着灰色的軍大衣,豬皮製成的靴子將甲板踏的吭吭作響。艦炮在武器官身前依次擊發,炮彈打在寨牆上,石屑橫飛。

6門6磅炮,5門4磅炮射速並不快,大約3分鐘打一發。半小時後,停止炮擊,冷卻炮管休息15分鐘,接着再是半小時。

起錨,調頭換舷,重複。

炮口焰有節奏地噴發而出,在夜色背景下,顯得鮮豔而優美。這種舷側火力似乎已是這眼前這座小小的石城不能承受之重。這次在冷卻炮管的中途,閩安鎮打開了寨門。

楊羹卿不是第一次見夾板船艦炮發揮齊射火力,每次都被這種壓倒性的力量所折服。他派人登上青雲山號,向編隊指揮艦長詢問該怎麼處置閩安鎮。

青雲山號艦長歪着頭想了想,出來時執政官和梅洛上校都沒下達具體的指示。這位艦長出自托爾圖加,他決定按照遵循一些傳統的習俗。

兩艘戰艦湊出30名水手組成登陸隊,帶去了艦長的決定。

“有必要對閩安鎮的抵抗行爲做一些懲罰措施。”

明軍等待的正是這樣的結果。楊羹卿摸不清守序到底怎麼想的,便客氣地讓青雲號艦長來決定。

400多貴州和水手進入閩安鎮,士兵收割他們的第一個戰利品。

解決掉閩安鎮,更北面的福寧州早被打爛,這意味馬尾港的北翼已經被清除。兩千餘鎮民陸續被押到馬尾港,安置在馬限山與羅星塔之間空地。

福建的綠營兵行動遲緩,四天後纔開出福州城,在城東鼓山鎮立下大營,與馬限山距離10公里,甚至沒有越過那片標高300米山地的跡象。

幾個福州士紳見到明軍旗號,冒死派出家人沿閩江而下,帶來了一些情報。

博洛征服福建,收降明軍馬步兵六萬八千五百餘名。像以前一樣,博洛當即解散其中不堪戰的弱兵,釋放他們回家,這佔到了降軍中的一大半。降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施福部跟隨李成棟進了廣東,其餘降軍坐守各郡而已。

魯監國朱以海在長垣誓師,全閩除了自稱招討大將軍罪臣,遙奉永曆旗號的鄭成功在南澳島聚兵,其餘水師都彙集到朱以海的大旗下。閩南局勢已徹底糜爛,福建駐防綠營大部分軍隊都調到了泉州等地,閩北十分空虛。

魯監國發下去無數空白告身,知府知州,總兵道臺比比皆是。閩中八郡全反了,各地逐漸興起的義師截斷官道,將綠營壓到城池中。現在義師規模還未壯大,對各地州府的攻擊暫無效果,但這是個此消彼長的過程,福建本地的實力一天比一天弱。

守序駐在馬尾港並不着急,他的兵力不多。既然建州兵不攻過來,他便派人接管了江南的長樂縣。因爲山勢阻隔,聯邦艦隊卡住馬尾後,長樂縣與福州的聯繫實際上就被切斷了。閩安鎮就如同前車之鑑,200明軍兵臨城下,縣城士紳便打開城門投降。

長樂縣易幟,守序通過明軍派下出丁出糧的任務。長樂每年正賦折銀約爲4600兩,算上三餉7000多兩,人丁約有2萬。聯邦在城內取了5000兩捐助銀和一些生絲綢緞,強徵1500壯丁,100耕牛隨軍。接着又派下許多製作竹筐、藤筐的任務。

沿着閩江,有許多各路義師聽說閩江口,長樂縣被明軍光復紛紛以兵來會。這些義師的來源很複雜,有山中的綠林好漢,也有閩江中神出鬼沒的水匪。當然,更多則是各地士紳組織的民團武裝。林林總總,共有3000多人。很多人身上掛着都督總兵的印綬,論起軍銜來比金士英和楊羹卿兩個指揮使高好幾級。

守序和明軍選取了少數確實想投軍的紳民,與其他人謹慎地保持着距離。

建州基本繼承了明朝的福建防禦體系,以按察司兵備道劃分防區,全省共有福州兵備道駐福州、福寧兵備道駐福寧州、興泉兵備道駐泉州府、建南道駐建寧府、巡海道駐漳州府。

舟山明軍給浙江的壓力極大,浙閩總督張存仁跟隨博洛班師的大軍回了浙江防海。福建剩下官員都是博洛承製委任的臨時工。以朱鼎新爲福建左布政使,全省官員第一。

守序面前勉強集結了4000多綠營的主帥是明軍宿將,福建按察使楊御藩。建州把許多投降的明軍將官轉爲文官,總兵轉按察使,副將轉兵備道。轉爲文官後,他們的兵依舊在麾下聽用,兵備道們對地方知府知州的制約更強,有利於事權統一,打治安戰倒是個不錯的辦法。

正月中,明軍大將周鶴芝攻克長樂縣南面的鎮東衛、海口城。福清縣光復,守序南翼威脅被清除。

力量集中後,卡爾朗格曼加大了接觸的頻率及力度。

戰鬥接觸顯示,福州新近得到來自建南道的1000多援兵。

建州兵主帥楊御蕃下,建南兵備道張決,兵備道潘映婁,監軍福建巡按御史周世科,全軍近6000人。福州城內尚有千餘守軍和一些民壯,受義軍壓迫,這部分人很難再調動。

因爲魯監國的關係,閩南集中了福建綠營主要的機動力量。建州現在就是拆東牆補西牆,各地駐防兵力有限,福州抽調了建寧的兵,建寧那邊就又危險了。

第46章 運奴船第49章 臺北的雪第29章 孟加拉灣第1章 元老院首席元老第28章 登州水城第31章 找李元胤買人第4章 勇者帆第8章 艱苦的長江航行之旅,崇明島第45章 炮術第26章 登萊海防第60章 恩佐的南方大陸航行記1第25章 臺海風雲第2章 佛羅里達海峽2第9章 以勤王的名義調兵第47章 瀋陽十王亭第34章 第二隻被北風全殲的艦隊第48章 船團第14章 運糧賀州第11章 對目標的修正第27章 金三角2第28章 金三角339章 臺灣殼鬥科植物,橡木艦隊第21章 互爲僱傭兵第14章 十里秦淮第8章 國旗、國歌及聯姻諸事第39章 遼海捕鯨第27章 荷蘭人的臺灣行政長官第56章 權力來自於人民第55章 八百里鋼鉗8第26章 凱龍1第20章 神、黃金、榮譽,3G原則第6章 前夜第9章 合恩角第23章 歸國大船隊第3章 高雷之戰1第7章 幫盟友解決後顧之憂第22章 三亞條約、北洋航線第13章 背風羣島1第48章 多鐸 吳三桂 阿巴泰第40章 秩序的開始第20章 德國人第5章 官村吊打第18章 六總兵第32章 李朝第42章 北南沙海流第19章 高一功、李來亨第17章 決戰馬尼拉灣第21章 龍石島、凱巖城及君臨第46章 運奴船第4章 高雷之戰2第5章 官村吊打第22章 蘇卡達納之戰5第3章 中國貿易航線第23章 林道乾的後人第41章 廉州合浦港第61章 吳藩第3章 海軍造艦手冊中第5章 官村吊打第10章 海南島的沙漠第31章 我在破房子上踢一腳第51章 返航第25章 在蘇祿補充物資第4章 勇者帆第39章 來複槍第35章 瓊海壁壘的總設計師,何良燾第15章 航線第48章 多鐸 吳三桂 阿巴泰第40章 騎兵和軍費第32章 威廉斯塔德港第30章 我離開了,但是我終將回來。第49章 聖凱瑟琳瞻禮日第8章 火地島與勒梅爾海峽第30章 走跳板第2章 凌衛城第28章 廣州之戰5第19章 高一功、李來亨第57章 八百里鋼鉗10第23章 女人都歸我吧第36章 戎大帥第54章 臺北的工作及金臺航線第19章 珠江口海戰2第59章 平黎疏第25章 長江突圍第44章 破城第70章 四國聯軍3,會戰第41章 建州船場第25章 南掌王國與奴隸戰爭第28章 廣州之戰5第24章 廣州之戰1第9章 陸軍第52章 批判的武器第56章 八百里鋼鉗9第8章 高雷之戰5第42章 北南沙海流第8章 國旗、國歌及聯姻諸事第25章 陸軍比海軍貴第44章 破城第34章 第二隻被北風全殲的艦隊第35章 海道經,中國行第21章 水稻多了能淹死人
第46章 運奴船第49章 臺北的雪第29章 孟加拉灣第1章 元老院首席元老第28章 登州水城第31章 找李元胤買人第4章 勇者帆第8章 艱苦的長江航行之旅,崇明島第45章 炮術第26章 登萊海防第60章 恩佐的南方大陸航行記1第25章 臺海風雲第2章 佛羅里達海峽2第9章 以勤王的名義調兵第47章 瀋陽十王亭第34章 第二隻被北風全殲的艦隊第48章 船團第14章 運糧賀州第11章 對目標的修正第27章 金三角2第28章 金三角339章 臺灣殼鬥科植物,橡木艦隊第21章 互爲僱傭兵第14章 十里秦淮第8章 國旗、國歌及聯姻諸事第39章 遼海捕鯨第27章 荷蘭人的臺灣行政長官第56章 權力來自於人民第55章 八百里鋼鉗8第26章 凱龍1第20章 神、黃金、榮譽,3G原則第6章 前夜第9章 合恩角第23章 歸國大船隊第3章 高雷之戰1第7章 幫盟友解決後顧之憂第22章 三亞條約、北洋航線第13章 背風羣島1第48章 多鐸 吳三桂 阿巴泰第40章 秩序的開始第20章 德國人第5章 官村吊打第18章 六總兵第32章 李朝第42章 北南沙海流第19章 高一功、李來亨第17章 決戰馬尼拉灣第21章 龍石島、凱巖城及君臨第46章 運奴船第4章 高雷之戰2第5章 官村吊打第22章 蘇卡達納之戰5第3章 中國貿易航線第23章 林道乾的後人第41章 廉州合浦港第61章 吳藩第3章 海軍造艦手冊中第5章 官村吊打第10章 海南島的沙漠第31章 我在破房子上踢一腳第51章 返航第25章 在蘇祿補充物資第4章 勇者帆第39章 來複槍第35章 瓊海壁壘的總設計師,何良燾第15章 航線第48章 多鐸 吳三桂 阿巴泰第40章 騎兵和軍費第32章 威廉斯塔德港第30章 我離開了,但是我終將回來。第49章 聖凱瑟琳瞻禮日第8章 火地島與勒梅爾海峽第30章 走跳板第2章 凌衛城第28章 廣州之戰5第19章 高一功、李來亨第57章 八百里鋼鉗10第23章 女人都歸我吧第36章 戎大帥第54章 臺北的工作及金臺航線第19章 珠江口海戰2第59章 平黎疏第25章 長江突圍第44章 破城第70章 四國聯軍3,會戰第41章 建州船場第25章 南掌王國與奴隸戰爭第28章 廣州之戰5第24章 廣州之戰1第9章 陸軍第52章 批判的武器第56章 八百里鋼鉗9第8章 高雷之戰5第42章 北南沙海流第8章 國旗、國歌及聯姻諸事第25章 陸軍比海軍貴第44章 破城第34章 第二隻被北風全殲的艦隊第35章 海道經,中國行第21章 水稻多了能淹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