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完經驗,暫時放下宋徽宗,花鳥所用的都是絹,比紙還更少見,只能等機會尋找。
按理說故宮肯定有修復字畫用的原材料,畢竟很多破損太嚴重,或是大部分缺失的可以用來修復之用。不過外人看起來毫無用處的垃圾,對於匠人來說反而是無價之寶。
別說古代名家留下的墨寶,就是一張空白宋紙,能流傳千年來到今天也是種奇蹟,自然重要價值。
所以博物館渠道難度很大,以前曾經試探過樑海生的口風,聽說從庫房借老紙老墨都要層層審批,明紙已經就連故宮都沒有太多存貨,更不用說宋紙宋絹。
沒辦法,只能靠自己,好在宋徽宗作品破損不嚴重,少量的材料就能重新裝裱完成。這幾天沒白忙活,最少把唐伯虎和徐渭搞定,也算心滿意足。
休息一天,正好是週末,打電話約耿寶昌和樑海生吃飯,兩人都有空,魯善工專門約到京城出名的私房菜,享受一下美食。
“楊梅紫紅?”
三人來到包間坐下,不一會先上來一大盤時令水果,樑海生眼前一亮,拿起一顆楊梅道:“在水果裡面,我一向喜歡楊梅這名字,覺得它同溼潤的江南很有淵源牽連。後來才知道,古時譽稱楊梅爲吳越佳果。”
魯善工笑着拿出高價買來的雨前碧螺春,親手給兩位老爺子泡上,一個是國內僅存的瓷器鑑定泰斗,另一位是故宮大管家,無論經驗還是閱歷都是值得尊敬。
耿寶昌也拿起一顆楊梅,果肉如絲,呈放射狀包緊果核,看起來就像一顆血丹,煞是誘人。
“都說餘姚、仙居、常熟和蕭山的楊梅最好,又大又紫,拈一顆放入口中,輕輕咬開內裡紅嫩的果肉,一股酸甜的梅汁,就立即把你包圍住。”
耿寶昌吃下笑道:“還記得我年輕的時候,專門不眼饞鮮紅的楊梅,只挑那些烏紫但依然硬扎的往嘴裡投,牙齒一磕剔下果肉,捫嘴啜足一口甜味,吐出核,另一果隨之納入,一顆接一顆,不須消停,直到吃倒牙才過癮。”
衆人哈哈大笑,魯善工也吃一顆道:“玉盤楊梅爲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剛纔聽服務員說,這是專門從上虞千里迢迢送來的二都楊梅,說是市場上罕見的水晶楊梅。”
“果大而色白,晶瑩如玉,味清香鮮甜,肉脆爽無渣,是聞名遐邇的珍品。難怪當年蘇東坡品賞之後要留下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二都楊梅的感慨。”
“不光是楊梅,這裡還有五月黃!”
樑海生好像對吃挺有研究,隨手拿起盤子裡的杏,介紹道:“比一般杏子都要嬌小可愛,先諸果而熟,繁星一般綴滿枝間,灑灑洋洋,嫵媚而又淳樸,誰見都忍不住誘惑。”
“撕去果皮,含在嘴中,牙齒輕輕叩開果肉,再以舌尖抿住,剔出小小的果核,清清爽爽的甜,平平緩緩的微酸,在口中漾開,真的是美極了……”
“彷彿就是早年鄰家的小妹妹咬住你的耳朵,哧哧地笑着說悄悄話,那種滋味很難向外人道出。”
魯善工一愣,隨即忍不住大笑起來,沒想到堂堂故宮大管家也有幽默的時候?
耿寶昌指着樑海生笑罵道:“你別看他平時一本正經,到哪裡都板着臉,其實私下很活潑,用現在年輕人的話叫什麼……對,搞笑!”
樑海生放下杏核,擦擦手道:“今天沒有外人,搞那麼嚴肅幹什麼?難得有口福品嚐鼎鼎大名的私房菜,先說好,我可不會客氣。”
魯善工一擺手,隨便點,哥不差錢!
當然都是玩笑話,樑海生隨手點了幾個特色菜,素食爲主,考慮到耿老爺子的口味,服務員下去準備,大家邊喝茶邊聊天。
“當年文物南遷的事?”
樑海生接過魯善工的茶,好奇問道:“打聽這個幹什麼?”
魯善工笑道:“好容易遇見五代掌管紫禁城的大管家,不打聽點內幕豈不是抱憾終身?”
“你小子!”樑海生哈哈大笑,換成其他人誰敢跟自己這樣說話?不過自己對魯善工很欣賞,難得一見的手藝人,雖年紀輕,但有禮有節,前途無量的潛力股。
“哎,說起當年的文物大遷移,絕對是步步驚心,比刀尖上跳舞還兇險!”
耿寶昌放下茶杯,回憶起當年,仍然心有餘悸道:“戰爭爆發後,故宮專家們認爲京城難免有戰事,加上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文物安全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大家一致的意見是,早做準備,找個安全地帶保存。但是當時關於文物是否要搬遷,意見並不統一。”
“是啊,我當時還小,那段時間父親基本不回家,整天都在工作。”樑海生接話道:“京城各階層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甚至上街遊行,打出文物南遷就是逃跑的橫幅。”
“就連文學院院長的胡適也不贊成南遷,認爲在國際人士監視之下,未必有人敢於在京城破壞古物,且故宮數量極多,遷移並非易事。”
魯善工用心聽着,這是主要目的,看能不能得到點流失寶貝的線索。這幾次尋寶成功讓他很興奮,有種停不下的感覺。
“館長馬衡是極力主張南遷的骨幹之一,在各種聲音下,故宮抵住巨大壓力,基本上形成一個意見:先設一個分院,轉移到另一區域。”
“將來萬一京城淪陷,博物院仍在,文物不致落空。隨後經過反覆斟酌,1932年秋故宮開始進行文物的挑選和打包。”
“那時候我剛進故宮,光選南遷品花幾個月,最終選定的珍品包括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還有《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文物打包工作也隨即開始進行,一共打出13427箱。”
一串串數字令魯善工暗自咋舌,好傢伙,光書畫九千張?能被專家看上的最少都是元明大家精品,不愧是紫禁城。
“1933年2月5日深夜,13427箱文物的第一批由十餘輛武裝押運的卡車自故宮神武門運至火車站,於次日運往金陵。”
“當時金陵沒有合適的地方存放,裝載文物的火車竟停在浦口火車站近一個月,被人笑稱“擡着棺材找墳地”。後幾經交涉,由水路運抵滬上,放在法租界的天主教堂暫時保存起來。”
沒人能笑出來,簡單幾句話就讓人心驚,幾萬件國寶大遷移,萬一……
耿寶昌嚴肅道:“馬衡在院長任上,幹了兩件大事:一是主持國寶遷徙避難,二是建國前夕反對國寶遷臺,並回絕老鄉蔣某人的邀請,堅持留在大陸。一干就是19年,可以說是全面經歷故宮文物南遷和日後迴歸京城的全過程,其中艱辛,不足以外人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