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善工聽過老人留下的傳聞,悅古齋有六大作假絕技,勾描線條,着色填墨。作僞者用紙或絹覆於字畫原作上,用細碳條或尖鉛筆雙勾描下線條輪廓,如果是書法,即在空心中填墨;若是繪畫,則按線條輪廓對照原作模仿着色。
這種僞作乍看還像,但仔細端詳就會發現整作品氣韻滯鈍,筆鋒呆板小神,墨色缺少濃淡,有的僞作雖然先描後臨,但終因心虛筆怯,難免失位,只要細察即能看出破綻。
引種手法以僞造名人題款和名家書法爲多。如南寧岳飛的《滿江紅》等草書,明人董其昌的條幅,以及清代王鐸和劉墉的書法作品等,都常見此類僞品。
改頭換面,張冠李戴。作僞者利用殘破字畫或無款字畫,採取挖、洗、添、改、移等各種手段,將無款作品變成有款作品,將近代作品改成古代作品,將一般作品改成名家作品,曾使不少功力不深、見識不廣的投資者上當受騙,甚至行里人也難免落入圈套。
民國期間琉璃廠有家專營明清字畫的古玩店叫韻古齋,老韓士懷在字畫生意上賺過大錢,平時財大氣粗,口出狂言:“王翬(王石谷)的畫,我不用看,用手一摸便知真假。”不久江南常熟來信,說有一幅清初畫聖王翬的山水立軸,如有興趣請萬筱竹速來看貨,萬是韓的合夥人,日前剛出號單幹,韓怕萬搶走這號買賣,便急忙把這幅畫買到手。
韓回來後仔細端詳,只見畫中樓閣,羣鬆環抱,下有數株掩映村舍,老者扶杖過橋,彎曲小溪流水激石,好一幅幽靜的田園風光,不僅畫意盎然,且筆意秀偉,焦墨皴染,落款“耕煙外史王翬”,鈐押白朱二方畫印。自己愈看愈喜愛,洋洋自得,自言自語:“此乃石谷先生得意之作。”
遂邀好友賞畫,但大家不願讓他掃興,只看不表態,後有人指出:“這雖是清代舊畫,然畫風不像王石谷真跡,落款和印章均爲後添。”原來作僞者正是原合夥人萬筱竹,韓自知丟醜,遂將此畫深藏在家中不再示人。
模仿特徵,造假作僞。一個書畫家長年累月所形成的筆法習慣,無論其作品題材如何變化,總能看到他的筆法軌跡和風格特徵。作僞者往往故意在僞作上誇大原作者的某些習慣性特點,哪怕是缺點,也盡其渲染,其用心是使人猛然一見,反而會產生開門效應。
九十年代初,有人將一套傅抱石的《***詩意》冊頁送至蘇富比拍賣行準備拍賣,香港某刊物還專門刊登文章介紹此畫,但不久該刊物編輯部又公開宣佈此畫是贗品,特向讀者致歉。原來作僞者臨習傅抱石的獨特皴法和鮮明畫風頗見功夫,如不仔細辨認題款和印章,絕難看出是僞作。
有很多名人字畫,風格極其鮮明,特點非常突出,不少玩字畫的“老手”,以不看題款便知何人作品來炫耀自己的“眼力”,作僞者抓住這些人的輕浮心理,專門模仿原作特徵,以至達到以假亂真程度,使某些驕傲粗心的投資者打眼上當。
臨摹僞造,魚目混珠,仿品字畫在我國流傳已久,有同時代的仿品,也有後人仿古人的僞品,如明代沈周、仇英和清代鄭板橋、王石谷,近代吳昌碩、齊白石等人,本人在世時主有模仿品,仿得像的傳到後世很難辨別真僞。
以齊白石爲例,他有衆多北子,還有兒子、女兒等,他們長期跟齊白石學畫,有的學得很精,臨摹之作幾可亂真,這種仿品稱之爲“門內假”,有的仿品齊白石還爲其題款,那就更難識別真假。
臨摹名人字畫,歷朝歷代都有武林高手。如明代祝允明的上孫吳應卯,專仿祝允明的書法作品,其仿品“竹枝圖”曾在天津多次展出,無人懷疑僞作,以後竟花二十年才辨明爲吳應卯所作。
明代詹僖專仿趙孟頫的字。紹興還有人利用趙之謙用剩下來的舊信箋,專門僞造趙之謙信札,很容易迷惑人。張大千是歷史上仿僞作品最精、數量最多的畫家,其仿品數量最多的畫家,其仿品數以千計,抗戰時他在老家以賣畫爲生,當地有個軍閥以重金購得一幅名人古畫,正當自鳴得意之時,傳來張大千口信,說那是他的仿品,並告知畫中某處密藏大千微型畫印,用放大鏡察看便知,經細察果然如此。
假中有真,真中有假。有很多書畫家因索求作品的人太多,應接不瑕時,就請有一定功力的人代筆。如明代董其昌的代筆人有趙左、沈士充、葉有年和吳振等;清代趙之謙請王庭訓代筆;揚州八怪之一金農,曾請羅聘、項均代筆;劉奎齡則由其子劉繼卣代筆。
據行家評論,劉繼卣的功力已超過其父劉奎齡,《劉奎齡畫集》裡就有不少是由其子代筆的。代筆的作品中,往往也有本人添過畫筆或墨跡,還有自題名款的,這種作品嚴格說不能算僞品,但亦不是真品。
本版水印,充當真跡。三年前有位字畫愛好者從舊物市場買得一幅徐悲鴻的《奔馬》鏡片,連同花梨鏡框才花2000元,自以爲揀了個大漏,一天邀兩位好友去他家看畫,一位朋友說真跡無疑,另一位卻搖頭不語。主人忙問:“難道你不認識徐悲鴻的畫嗎?”朋友爲難地說:“這的確是徐悲鴻的畫,但這是楊柳青的木版水印畫,作舊後裱成的鏡片。”仔細審視,恍然頓悟。
1990年,書畫鑑定家劉光啓先生到朋友家串門,見朋友花不少錢買一幅王石谷的畫掛在牀頭的牆上,劉隔牀看不清畫上的題字,但問朋友畫上是否有兩句詩?主人點頭答是。劉隨口吟詩:“雲迷古木千峰秀,山抱晴川一掌平。”
主人驚詫問道:“你怎麼看見的?”劉說:“這是一幅名畫,真品在臺灣,你這幅是印刷品。”聽一些老古玩商說,他們都買過水印畫,上過這種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