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曾國藩長沙練兵

bookmark

武昌失守,咸豐帝震驚,斥徐廣縉:到楚以來,軍營未有起色。朕用汝,朕自知愧,朕問汝於心何忍何安。朕無奈,即刻拿汝入獄。又諭:向榮,尾追可嘉,授欽差大臣,兼湖北提督,專責兩湖軍務。兩江總督陸建瀛,授欽差大臣,署理江蘇、安徽軍政民務,扼賊東犯。雲貴總督羅繞典,授欽差大臣,速速移防荊、襄,防逆北竄。河南巡撫琦善,授欽差大臣,駐守中原,兼顧湖北,遙援荊襄。湖南巡撫張亮基,守護長沙,功高績卓,署湖廣總督。湖南布政使潘鐸,守長沙有功,署湖南巡撫。道員江忠源,屢挫賊逆,擢升湖北按察使。士民楊載福,守湘陰有功,擢升宜章營千總。

不幾日,咸豐帝再諭:嘉慶年間,川、楚教匪蔓延數載,嗣後行堅壁清野之法,令民團練保衛,旋即蕩平。即令廣西、湖南地方,多有團勇保護鄉里,賊不敢逼,且有殺賊立功者。

現着各該督、撫分飭所屬,各就地方情形,妥籌辦理,並出示剴切曉諭。或築寨浚濠,聯村爲堡;或嚴守險隘,密拿奸宄。無事則各安生業,有事則互衛身家。一切經費,均歸紳耆掌管,不假吏胥之手。所有團陳壯丁,亦不得遠行徵調。各團中如有捐資倡助,或殺賊自效者,地方官即申詳大憲,據實奏聞,朕必立加獎敘。

凡土著良民,各有產業。與其倉皇遷徙,拋棄田廬,轉不免土匪乘機搶掠,何如堅守鄉里,以子弟衛父兄,以家資保族黨乎!

工部侍郎呂賢基,即刻赴皖,會同安徽巡撫蔣文慶及周天爵辦理皖省團練事宜。在籍侍郎、幫辦湖南團練大臣曾國藩,切勿再延,速至長沙練勇;張、潘、曾三人務必協力同心,防賊南返。另,安徽亳州雉河集地方,十八股捻匪聚衆叛亂,安徽巡撫蔣文慶,務必督促將弁,竭力剿堵,扼此股逆匪於萌芽之中。

工部侍郎呂賢基接旨,一刻不敢耽擱,赴皖即疏:江寧以東西梁山爲要隘,必先扼守。廬江爲江淮門戶,宜令重臣駐紮。巢湖出江當梁山上游,地方匪徒宜招撫,免爲賊用,且可與梁山爲犄角。

聖意雖切,曾國藩仍不願中止丁憂,以落“奪情”之名。

摯友郭嵩燾三番登門,一再相勸:“公素具澄清天下之志,今不乘勢而出,拘於古禮,一味謙延,何益於君父?且墨絰從戎,古之制也。”

曾書麟正色道:“爲父以爲,君子之志,修身治國平天下。今逢亂世,若一味修身,任賊禍亂桑梓,親人流離失所、橫屍荒野,縱修得神仙身,有何裨益?”

被父怒斥,國藩再不延宕,偕郭嵩燾,素身簡裝,趕赴長沙,中途,遇舊識羅澤南率湘勇遊弋。

曾國藩執以弟子禮,道:“先生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入聖;不恥生事之艱,而恥無術以濟天下。國荃、國葆人模狗樣,幸賴先生教導。”

羅澤南揖手謙讓,道:“滌公朝堂錚錚,湘楚鳳凰,爲吾等之楷模,萬勿再出先生之謂。”

曾國藩道:“吾奉聖諭,團練湘省,羅兄可願隨行?”

羅澤南道:“願附滌公麾下,蕩平粵逆。”

曾國藩大喜,即刻攜手羅澤南,直奔長沙而去。

張亮基聞曾國藩至,偕潘鐸、左宗棠城外相迎。

曾國藩道:“不欲復執守制不出之初心,能盡一分力,必須拼命效此一分,成敗利鈍,付之不問。石卿大人、振之大人、季高先生守城功卓,曾滌生自愧不如。”

四人幾番客套,張亮基即納左宗棠意,將湘楚練勇,悉歸國藩名下。

國藩別後,張亮基道:“季高先生,人生無常矣,先生守城功最,吾欲爭四望三,不想僅賞加六品同知。”

左宗棠道:“還只是個銜。”

張亮基訕笑道:“曾滌生,未見一匪,即二品幫辦大臣。季高先生,曾滌生其人,如何?”

左宗棠道:“不甚熟,嘗聽人講,曾滌生行事淡緩;京城十幾年,先附穆彰阿,又依倭仁,行事爲人,似不簡單。但看其現形,正派而肯任事,惟覺才具稍欠展開。”

張亮基道:“鄂地常蘭陔一衆官員已葬身賊手,吾等此去補缺,前途難卜。已納先生意,各縣練勇,盡歸曾下。曾滌生練勇,惟願可助一力。”

左宗棠道:“曾氏練勇,名正言順;聚力爲一,或有作爲。”

夜深深,野茫茫,曾國藩枯坐對殘燈,無語長嗟嘆。人報江忠源求見。國藩捫眉一掌,怎生忘了岷樵。鞋不及搭,疾步飛迎,執手跺足,只道:“岷樵岷樵,腿傷好否腿傷好否。”

江忠源道:“已無大礙,幸蒙滌生兄誠薦,方有今日之實。”

曾國藩道:“岷樵客套,兄目光如炬,十載之前即預有此變,且首募楚勇,出湘剿匪,一戰象州,二戰桂林,三戰蓑衣渡,再戰蔡公墳、力守長沙城垣八十一日,功勳卓著。書生禦敵,吾湘省第一人也。”

江忠源道:“賊已坐大,何功之有!”

曾國藩道:“賊之大,非兄能控,兄之戰力,無人可抵。領兵禦敵之方,令行禁止以外,其餘各方,速速告吾。”

江忠源道:“待人推誠,善撫士卒,甘苦同享,多施恩惠。如此,領兵猶如神助。至於禦敵,深感慚愧,吾已拼盡全力,而賊愈坐愈大。明日,即要開赴鄂地,再行殺賊。”

曾國藩道:“吾之練勇,欲參照前明戚繼光、近人傅鼎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濟,不求速效。吾之納勇,盡募新勇,不雜一兵,不濫收一弁,掃除陳跡,特開生面。概求吾黨質直而曉軍事之君子將之,以忠義之氣爲主,而輔之以訓練之勤,相激相劘,以庶幾於所謂諸將一心,萬衆一氣也。吾意,以羅澤南練勇爲本,納長沙城內新寧勇、南勇、瀏勇、寶勇,挑精去雜,組左、中、右三營,以王鑫、羅澤南、鄒壽璋分統之,苦練一載,弁勇能跳丈高之屋、可跨丈寬之溝,再行殺敵。岷樵以爲如何?”

江忠源道:“羅羅山,悉“六藝”,文可經世,武已致用。麾下書生弟子,王鑫、李續賓、李續宜、蔣益澧 、楊昌濬、羅信南、金鬆齡等,個個人中翹楚。滌生兄,吾即赴鄂殺賊,兄精練勿負,可爲後方堅盾。東南皆水鄉,敵據有江路,舟船逾萬,已佔洞庭、長江水道。而吾以陸擊之,無水師,勢常不及,賊萬難消滅。必與敵爭長江之險,而後可以言戰。吾即上疏,造戰船百艘,配夷炮千尊,交於兄練,兄務必練一精煉堅固之舟師,水陸並用,方爲萬全。“

曾國藩道:“如此甚好。賊已坐大,非朝夕可滅,刀槍無眼,岷樵兄切勿意氣用事,穩紮穩打爲上。吾坐鎮後方,購炮置槍建水軍,練百戰不殆之精卒,絕計援爾。”

江忠源道:“賊犯長沙,瀏陽、通城匪徒皆爲亂,惟平江蔚然如故。平江知縣林源恩,詰奸守隘,如防禦水,截然不得蟄,堪軍旅也。兄若得隙,煩請納之。”

曾國藩日逢羅、張、左、江,感慨萬千。致書胡林翼:二十一日馳赴省垣,日與羅羅山、張石卿、江岷樵、左季高四君子感慨深談,思欲負山馳河,拯吾鄉枯瘠於萬一。蓋無日不共以振刷相勖,亦無日不屢稱臺端鴻才偉抱足以救今日之滔滔,而恨不能會合,以並紓桑梓兵後之餘慮。

國藩長沙練兵兩月,得獲甚多,羅列奏曰:臣初至省城,撫臣張亮基調撥湖南外營兵一千名,招募湘鄉練勇一千名來省防禦。

至正月初問,粵匪東竄,長沙即可解嚴。署督臣張亮基、署撫臣潘鐸皆與臣商,所有留省之雲南、河南各兵,即行分別撤回,新舊招募之勇,亦即分別裁汰,共留兵勇三千餘人,已足以資防守,即間有土匪竊發,亦足以資剿辦。

至於團練一事,臣前折略陳大概,曾言捐錢斂費之難。近來博採輿論,體察民情,知鄉團有多費錢文者,亦有不必多費錢文者。

並村結寨,築牆建碉,多制器械,廣延教師,招募壯士,常操技藝。此多費錢文,民不樂從者也。

不併村落,不立碉堡,居雖星散,聞聲相救,不制旗幟,不募勇士,農夫牧豎,皆爲健卒,鋤竹木,皆爲兵器。

此不必多費錢文,民所樂從者也。多費錢文者,不免於擾累地方,然以之御粵匪,則仍不足;不必多費錢文者,雖未能大壯聲勢,然以之防土匪,則已有餘。今粵匪全數東下,各縣鄉團專以查拿土匪爲主。臣是以剴切曉諭,令其異居同心,互相聯絡,不多費錢,不甚勞力,以冀百姓之鼓舞而聽從。

湖南會匪之多,人所共知。去年粵逆入楚,凡入天地會者,大半附之而去,然尚有餘孽未盡。此外又有所謂串子會、紅黑會、半邊錢會、一股香會,明目繁多,往往成羣結黨,嘯聚山谷,如東南之衡、永、郴、桂,西南之寶慶、靖州,萬山叢薄,尤爲匪徒卵育之區。

蓋緣近年有司亦深知會匪之不可遏,特不欲其禍自我而發,相與掩飾彌縫,以苟且一日之安,積數十年應辦不辦之案,而任其延宕;積數十年應殺不殺之人,而任其橫行,遂以釀成目今之巨寇。

今鄉里無賴之民,囂然而不靖,彼見夫往年命案、盜案之首犯逍遙於法外,又見夫近年粵匪、土匪之肆行皆猖獗而莫制,遂以爲法律不足憑,官長不足畏也。平居造作謠言,煽惑人心,白日搶劫,毫無忌憚。若非嚴刑峻法,痛加誅戮,必無以折其不逞之志,而銷其逆亂之萌。

臣之愚見,欲純用重典以鋤惡爆,但願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殘酷之名亦不敢辭。但願通省無不破之案,即剿辦有棘手萬難之處亦不敢辭。

署督臣張亮基,署撫臣潘鐸,皆思嚴厲整頓,力挽頹風,時時相與籌商,誓當盡除湖南大小各會匪,滌瑕去穢,掃蕩廓清,不敢稍留餘孽,以貽君父之憂。

其匪徒較多之地,如東南之衡、永、郴、桂,臣當往衡州駐紮數月,就近查辦。西南之寶、靖各屬,臣當往寶慶駐紮數月,就近查辦。

所至常帶兵勇數百、文武數員,以資剿捕之用。聯絡本地之鄉團,使之多覓眼線,堵截要隘,以一方之善良,治一方之匪類,可期無巢不破無犯不擒。此臣擬辦會匪之大概情形也,至於教匪、盜匪,與會匪事同一律。

三者之外,又有平日之痞匪,與近時新出之遊匪。何謂遊匪?逃兵、逃勇奔竄而返,無資可歸,無營可投,沿途逗留,隨處搶掠。此遊匪之一種也。

粵寇蹂躪之區,財物罄空,室廬焚燬,弱者則乞丐近地,強者則轉徙他鄉,或乃會聚醜類,隨從劫掠。此遊匪之一種也。

大兵紮營之所,常有遊手數千隨之而行,或假充長夫,或假冒餘丁,混雜於買賣街中,偷竊於支應局內,迨大營既遠,輾轉流落,到處滋擾。此遊匪之又一種也。

臣現在省城辦理街團,於此三種遊匪,尤認真查拿,遇有形跡可疑,曾經搶掠結盟者,即用巡撫令旗,恭請王命,立行正法。臣寓館設審案局,派委妥員二人,拿獲匪徒,立予嚴訊。即尋常痞匪,如奸胥、蠹役、訟師、光棍之類,亦加倍嚴懲,不復拘泥成例概以寬厚爲心。

當此有事之秋,強弱相吞,大小相侵,不誅鋤其刁悍害民者,則善良終無聊生之日。不敢不威猛救時,以求於地方有益。

所有臣遵旨會商撥兵募勇各事宜,及現擬查辦匪徒規模,謹陳大概,伏求皇上訓示。至臣移駐衡、寶各郡,容俟長沙辦有頭緒,另行專摺奏請,伏乞聖鑑。謹奏。

咸豐帝諭:非常時期,辦理土匪,必須從嚴,務期根株淨盡。

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4)第四十章 賴漢英援救揚州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樹珊殞命倒樹灣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曾國荃一手遮天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1)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樹珊殞命倒樹灣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鶴章攻克無錫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2)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七十一章 天京城血流成河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三十六章 江忠源援東救西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五十九章 林鳳祥全軍覆沒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1)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八十八章 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2)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1)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5)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5)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第一百二十一章 曾國荃安慶屠城第九十九章 左宗棠寶慶楊威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1)第四十章 賴漢英援救揚州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九十二章 李世賢鏖戰皖南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滬計定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1)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2)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六十五章 秦日綱回援鎮江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7)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9)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3)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
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4)第四十章 賴漢英援救揚州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樹珊殞命倒樹灣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曾國荃一手遮天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1)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樹珊殞命倒樹灣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鶴章攻克無錫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2)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七十一章 天京城血流成河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三十六章 江忠源援東救西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五十九章 林鳳祥全軍覆沒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1)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八十八章 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2)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3)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1)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5)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5)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第一百二十一章 曾國荃安慶屠城第九十九章 左宗棠寶慶楊威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2)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1)第四十章 賴漢英援救揚州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0)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九十二章 李世賢鏖戰皖南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滬計定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3)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1)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2)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六十五章 秦日綱回援鎮江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7)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9)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一百二十章 劉瑲琳大戰赤崗嶺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3)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五十九章 左宗棠角逐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