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科學界要求更改計量單位的奏請,朝廷君臣答應得非常痛快。
因爲謝衍給出的方案,非常符合自然。
穿過洛陽的子午線的兩千萬分之一爲1米。
以此爲標準,再劃出分米、釐米、毫米。
又以1立方分米的水,確定其重量爲1千克。從而劃分出克、毫克。
多麼的天人合一啊!
雖然太祖太宗反覆強調不要搞天人感應,但人們依舊追求着“天人合一”,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哲學思想。
御前會議上,閣部院重臣踊躍發言。
“自古以來,積黍爲尺。秦漢的七尺男兒,放到現在也就五尺。地球的子午線長度卻不會變。”
“是極。此等長度、重量單位定下,我大明的度量衡,可千秋萬載而不易也。”
“子午線長度測出了嗎?”
“哈哈,張相公是文科進士,不知道這個很正常。唐代的高僧一行,就已測過子午線長度。我大明開國之初,太宗派人繪製天下輿圖時,又在全國27個觀測點測算了一回。”
“大明和唐朝的測量結果可相同?”
“不同。唐朝測算出的經線,每一度跟大明相差40多裡。”
“想必是我大明的更準確。”
“正因兩朝測量差異頗大,太宗晚年又派人測了一回。那次的觀測點,增加到了50處。最北邊到了北海,最南邊到了占城。最東邊的觀測點,設在日本平安京。最西邊的觀測點,設在七河的碎葉城。”
“前後兩次,結果一致?”
“都不同。既跟唐代的不同,也跟大明初次測量不同。”
“啊?怎會如此?”
“測量總有誤差的。大明的兩次測量每度子午線相差不到10裡。此後數十年間,又大規模測量了兩次。現在選定的子午線長度,是取最相近的兩組數據的平均值。”
“也就是說,並不完全精確?”
“已經非常精確了。連接地球南北兩極的經線,約有四萬裡。每度幾裡的差異算什麼?再除兩千萬作爲長度單位,其誤差可以忽略不計。”
“謝駙馬爲何用米、克來作爲新科學單位?”
“是爲了跟傳統度量衡的稱謂相區別吧。畢竟以前的度量衡,民間還得繼續使用。”
“克有限定之意。駙馬取名,當出於此。”
“自古累黍爲尺。哈哈,駙馬乾脆用米來表長度。”
“……”
有了十二平均律那檔子事,大臣們現在談論度量衡都非常輕鬆。
反正都是兩套單位並行不悖。
律呂變了,度量衡也可以變嘛。
因爲中國古代度量衡,最初就是根據律呂而得出。
先通過音樂,製作出標準的律管。
又因爲宮音是君主,所以選擇宮所屬的中央黃鐘律管爲標準器。
選90粒中等大小的黍米,擺放連接起來排列,大概就是黃鐘律管的長度。
按照這種黍米的長度,一粒黍米就是1分,十粒黍米就是1寸,百粒黍米就是1尺。
容積和重量單位也差不多。
一黃鐘律管的容積爲1合,十合等於1升,十升等於1鬥。
一黃鐘律管的黍米(1200粒),其重量爲12銖。再乘以2就是1兩。
這裡的90粒和1200粒黍米,是漢代時候的標準。
歷代的黃鐘律管,雖然音始終沒有變,但長度和直徑比例可變。朝廷在制定度量衡的時候,長度、重量、容積單位大小,也跟着黃鐘律管而改變。
音樂的律呂,是中國度量衡之母。
律度量衡,“律”始終排在“度量衡”的前面。
所以就不難理解,爲啥葉太后要採用十二平均律,有些大臣的反應會那麼大了吧?
律呂那邊已經定下來,不需要誰來擔責背鍋。那麼現在就無所謂了,反而一個個都有政績,說不定還能因此青史留名。
……
轉眼到了夏天,全國公立學校開始放暑假。
學者們陸陸續續來到洛陽,參加幾年一次的科學大會,並評選皇家學會的金銀銅大獎——去年的大會,是臨時發起的,今年的大會屬於定期舉辦。
討論修改科學計量單位,只用了一天時間就通過。
幾乎是全票通過。
這玩意兒太好用了,大家又不是傻子。
緊接着,一羣頂尖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通過大明測量的本初子午線長度,很快就製作出長度、重量、容積標準器。
爲此,葉太后臨時召開大朝會。
當着文武百官的面,一件件標準器擺放出來。
禮官指着十二根律管說:“此套律管,依十二平均律所制。從今往後,傳統十二律,與那十二平均律並行不悖。登極、大婚、祭祀、朝會、誓師、獻俘、傳臚等儀式,依舊延用傳統十二律。其餘場合,不加限制。”
另一個禮官,用墊有黃布的托盤,捧着十二根新造律管,從文武百官面前緩慢走過。
隨即,禮官又指着一套標準尺:“此套部尺,取本初子午線整除而得。從今往後,大明科學研究、實驗、記錄、教學、運用,皆須採用此套部尺。”
又有禮官,捧着尺子從文武百官面前走過。
接着是一套砝碼和量杯:“此套銅則(砝碼),以新部尺與水計算而得。從今往後,大明科學研究……”
全部展示完畢,羣臣山呼萬歲。
葉太后面帶微笑,心中頗爲自得。
羣臣雖然對着小皇帝山呼萬歲,但這些新式的律度量衡,都是她拍板弄出來的。
一個不怎麼反對內閣意見的太后,必須時不時的顯示存在感。
否則的話人們只知有內閣,會漸漸忘記還有太后。
殿內百官看向太后,被她視線一掃,又連忙低頭避開。
他們對葉太后的觀感還不錯,畢竟這位從來不瞎搞,非常尊重官員的意見。偶爾使點小性子,大家也都表示理解。
這次頒佈新式律度量衡,即便有很多大臣並不支持,但只要不廢除原有的那套,衆人也就當太后又在耍小性子了。
女人嘛,鬧點脾氣很正常,順着哄一鬨就好。
不過也有一些剛直大臣,把目光投向參加大朝會的謝衍。
這位謝駙馬,很不消停啊。
不管是製作十二平均律的律管,還是搞出這一套科學度量衡,全都跟謝駙馬有關。
雖然沒有參政議政,卻拍對了葉太后的馬屁。
標準的佞臣!
必須隨時盯着此人,今後如果他敢幹涉朝政,就當在第一時間進行彈劾。否則長此以往,指不定還要慫恿太后幹什麼荒唐事。
既然是大朝會,那麼藩國使臣也要來參加,此刻他們全站在殿外廣場。
那些屬國使臣,皆被禮官告之,即將領到一套新的律度量衡標準器。
因爲宗主國這邊做出改變,藩屬國也必須跟着改變。
比如大明每年都會製作次年的歷書,一般提前半年發給屬國樣本。屬國拿到樣本,再印刷出來等着第二年使用。
客串使者的日本留學生看着禮官手捧律管過去,下定決心要學習十二平均律及其樂器。
然後快速回國,立即就能成爲日本新樂宗師。
瑪雅暫時不是大明屬國,但可可·卡巴非常好奇。
他已經學會了漢語,而且一直在學習大明的數學和天文學,還要在等兩三個月才登船回美洲。
這傢伙站在廣場的最後面,禮官走到他面前就算完成任務。
可可·卡巴把禮官喊住,仔細詢問了什麼情況,隨即就驚訝道:“地球南北長度,大明學者也能測出來嗎?”
禮官笑道:“你居然還知道地球。”
可可·卡巴說:“我已在四方館,學了半年的大明天文學。”
禮官說道:“數百年前經線長度就測出來了,只不過那時的誤差還比較大。”
“明人真有智慧啊。”可可·卡巴感嘆。
等他回到瑪雅,也要傳播這套更先進的天文學。
當然,瑪雅神話也要跟着微調,否則日心說和地球論容易出事兒。
又過一陣,大朝會結束。
羣臣依次排隊退朝,只有謝衍被留下,跟着葉太后前往垂拱殿。
來到垂拱殿坐下,葉太后說道:“這是我讓巧匠打造的平安鎖,你且拿回去給孩子戴上。”
一個女官捧着平安鎖,走到謝衍面前。
謝衍連忙行禮致謝。
此平安鎖,由金玉打造,模樣煞是好看。
葉太后對謝衍越來越看好,拉着家常一通閒聊,突然問道:“老會長說,你讓他補上藥玉學士,放棄這次的學士晉升?”
謝衍現在已經不怕太后了,嬉皮笑臉道:“學士制度改革之後,會有多個種類的五級學士。臣打算把理科各種類、各等級的學士都拿一遍。等把理科學士頭銜拿完,再去試着拿文科學士頭銜。”
葉太后哭笑不得:“果真有志氣,想法異於常人。”
起居郎剛剛坐下,還在擺弄自己的文具盒,聽聞此言也詫異的看向謝衍。
他有些佩服。
同時也覺得謝衍是個神經病。
而且,他開始有些喜歡這個神經病了,打算今後給謝駙馬寫一篇傳記。
史官留下的私人傳記,是修正史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