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章 相謀亦需道合

對於楊應麒要去解決耶律餘睹,阿骨打併不看好。實際上,聽說這件事情以後宗翰、宗望等人也不覺得楊應麒能夠成功。耶律餘睹在上京道一戰大大改變了大金諸將對契丹豪傑的的輕蔑,知道這個強族立國二百餘年,雖在末世,仍有餘威。

楊應麒離開阿骨打行在之後便秘密部署人手,或南下津門,或前往上京。當初他離開遼口時曹廣弼撥給了他一個百人隊,由遼口軍中新崛起的將領徐文帶領。出了遼口後徐文遵從楊應麒的吩咐先帶七十餘騎來到黃龍府候着,另外三十六騎則護着楊應麒一路南北隨行。除此之外,楊應麒身邊還跟着幾十個文武吏員,但靠着這點人手想去打敗耶律餘睹,無異於癡人說夢!

楊開遠知道這件事情後問楊應麒道:“你這次是亂誇海口,還是另有妙策?”

楊應麒道:“我心中確實有個計策,一些事情在津門時也早有安排,只是還缺一個人!”

楊開遠問道:“缺什麼人?”

楊應麒道:“我大致的方略其實已經展開,由楊樸在後方全面主持,趙觀則在前線處理細節。但在楊樸和趙觀之間,還得有一個人。楊樸如今身份已經不低,讓他深入大遼中京、南京可不大妥當。而趙觀畢竟是生意人出身,眼光不夠開闊,處理細節事物可以,但只怕沒法無法縱觀遼、金、宋三國大局,沒有這種眼力,便沒法在情況發生變化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楊開遠道:“所以這人要擅於機變,又能獨當一面!此外還有通悉大遼內部的政局。”

楊應麒道:“不錯,若有這樣一個人,那我便能安心前往臨潢府,而將南邊已經安排好的局面由他們幾個來掌控。”

楊開遠問:“要是找不到呢?”

楊應麒沉吟道:“那只有讓楊樸冒險入遼了。”

楊開遠又想了一陣道:“你看鄧肅如何?”

楊應麒想不到楊開遠竟然會舉薦鄧肅,微感吃驚:“三哥怎麼會提起他來!”

楊開遠道:“你覺得不合適?”

楊應麒猶豫了一下,默認了。

楊開遠問道:“你是覺得他才能不足當此,還是不信任他?”

楊應麒道:“兩方面的原因都有。就能力而言,他雖然機警,但對大遼的事情瞭解不足,只怕處理不來這些事情。就信任而言,我倒不是信不過他的爲人,而是還把握不準他的心意。”

楊開遠問道:“那你爲何還要重用李階、陳正匯?”

楊應麒道:“陳正匯在流求已有了根基,要是把他連根拔起,流求的發展至少要倒退一年、停滯五年!再說他本人雖然親宋,但大宋奸臣當朝,他若此刻貿然倒戈不但難有作爲,甚至大宋朝廷不接納他也大有可能——他是聰明人,想來不會看不透這一點。他和我們共事的時間越長,對我們的瞭解和依賴就會越深!將來全心成爲我們的夥伴的可能性就越大。眼下我們和大宋的關係還很友好,所以對這個人我還等得起!李階的情況也類似。”

楊開遠道:“既然你容得一個陳正匯、李階,爲何卻不能多信任一個鄧肅?”

楊應麒嘆道:“那不同啊。陳正匯且不提,李階先生乾的是慢活兒,手中又沒什麼實權,就算出了什麼岔子也容易補救。但對付耶律餘睹這件事情卻是一件急事,而且涉及軍謀!若出了什麼岔子不但來不及補救,甚至會讓事態擴大!這樣的事情,必須是我們高度信任的人才做得來。志宏加入漢部畢竟爲時尚短,這事如何交給他去做。而且我剛纔說了,他是一個宋人,對大遼的朝政不熟。”

“這你可就錯了。”楊開遠道:“他到遼口以後便對大遼的內政十分關心。這些年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刺探到的遼廷虛實的存檔大多在遼口,他在遼口時已經看了個飽。”

楊應麒驚道:“這些存檔他怎麼看到的?”

楊開遠笑道:“他如今和老二打得火熱,你不知道麼?再說這些存檔關係的是大遼而不是漢部,鄧肅就算看了之後泄漏給宋廷我們也不怕——何況以他的爲人也不至於會幹出這種事情來。”

楊應麒心道:“林翼這小子畢竟還太嫩了,這種事情居然沒留意到!”問道:“那我們關於漢部還有大金的密檔……”

楊開遠道:“這個我就不知道了,不過他現在是老二的參軍,老二就算給他看過也不奇怪。”

楊應麒忽然想起一事:“大哥二哥兵逼中京之時,好像志宏曾潛入遼境,這事三哥你知道不?”

楊開遠頷首道:“我也是事後才知道!當時大哥要派個使節去下戰書,他力請隨行,大哥本來不許,他求了好幾次才獲准。那次他冒險入遼境走了一圈,儘管遼人嚴格限制他的起居進出,但他仍然能見微知著,看出許多普通人看不出的問題!我正是在那次事情上看出了他這方面的才能,要不然剛纔也不會想起向你推薦他。”

楊應麒心道:“鄧志宏那時才加入漢部,大哥就答應讓他做副使入遼,看來不但二哥和他交好,連大哥也和他做上朋友了!說起來,志宏還在津門時大哥就很看得起他了!”

漢部是個新興的團體,所以任人用事常常依靠決策者的眼光魄力,而不是事事都按死規矩來,對有才能的人拔於草野走馬上任的例子很多,鄧肅這樣的人物能在幾個月中取得曹廣弼、折彥衝的信任,楊應麒並不奇怪,但兩人相識在先,偏偏鄧肅不走“七將軍路線”,而走“二將軍路線”,這便造成了楊應麒心中對鄧肅的隔閡感。

楊開遠見楊應麒猶疑不定,說道:“這件事情,你與其在這裡空想,不如找他開門見山談一次。”

“談?怎麼談?”

楊開遠道:“開門見山地談!引天下英才同爲漢部,這不正是你結交中原士子的目的麼?”

楊開遠的話讓楊應麒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再回避了。

漢部徵辟僚屬以後,對於來歸的循吏楊應麒也任之用之,雖然渤海士人歸附更早,但在楊應麒心裡,陳正匯、李階這些大宋的文人其實比楊樸、盧克忠等人分量更重,因爲這些人是打開大宋士人心扉的大門!這也是他對陳正匯等人儘量優容他們的最大原因。

楊應麒確實很希望大宋的主流士人能夠接受漢部,可是當一批真正有獨立意志的人出現在漢部內部時他又感到害怕!不知什麼時候他隱隱冒出這樣的念頭:“如果手底下辦事的都是智力高、能力強而沒有思想的人,那該多好!”

儘可能掌控一切,幾乎是每個人都有過的衝動。

鄧肅以漢部參軍的身份隨着楊開遠南北奔走,他能詩文,擅擊劍,來黃龍府後和文武雙全的宗雄等人頗爲投緣,不過北國畢竟不比遼南,對他這樣一個讀書人感興趣的只是少數。

楊應麒和楊開遠深談過以後便約了楊開遠、鄧肅在郊外打獵。楊開遠“忙着公務走不開”,第二天赴約的只有鄧肅一人。

這黃龍府楊應麒來過好幾次了,輕車熟路,領着鄧肅四處奔馳!大宋太學中的高材生通常都是文武兼通,鄧肅不是個讀死書的人,論到馬術弓箭也都不在楊應麒之下。楊應麒見他射箭頗有法度,喝彩道:“外人都說汴梁風氣柔弱,看來不見得啊!”

鄧肅哼了一聲道:“大宋並非無人,恨無能者居有能者之上耳!”

楊應麒聽了這句話心想:“他能說這樣的話,那是有些意思了。”問道:“鄧大哥這趟北來可有所得?”

鄧肅道:“這次出海,才知道汴梁諸公全都自困井底,不知井外天地大變!”頓了一頓,又道:“我在遼口時,聽二將軍講起你們千里遠遁的事情,深有感觸。聽說你們逃到宋境之時,邊將不但不納,而且還有意加害!”

楊應麒仰天嘆道:“不錯。每次想起這件事情我們都很難過。”

鄧肅問道:“那你是不是很恨大宋?”

楊應麒黯然道:“不是恨,是怨。不過我去了汴京一趟之後,怨懟中又摻着神傷。”

“神傷?”

楊應麒道:“我很喜歡汴京,很喜歡大宋!可我卻很不喜歡現在這個大宋朝廷!”

鄧肅眼中的神采也黯了一下道:“當下奸臣當道,朝綱不正,確實令人扼腕!”

“奸臣?”楊應麒道:“你爲何只說奸臣,不說皇帝!”

鄧肅一震道:“皇……皇上……”

楊應麒道:“捫心自問,若沒有道君皇帝的縱容,蔡京朱勔他們如何能夠逞奸?普天下人都在罵朱勔,但這禍亂天下的花石綱朱勔運到汴京去,還不是給道君皇帝享受!”

鄧肅嘆道:“當今聖上,確實有不是之處。可我們爲臣子的,也當儘自己的力量拾遺補缺,以濟蒼生。”

楊應麒道:“你打算怎麼拾遺補缺?”

鄧肅默然良久,說道:“盡力而爲。”

楊應麒單刀直入斥責道:“志宏如此豪人,居然也要用‘盡力而爲’這種空話來搪塞!其實你是感到無處措手,對吧!”

若換了一年前在汴京時,鄧肅一定高聲辯論,但這時卻無正言以對,避重就輕道:“全身以保可待之機,總比身在外戎、不思根本好。”

楊應麒哼了一聲道:“志宏兄是在說我麼?”見鄧肅不否認,楊應麒問道:“那麼志宏兄所說的根本,究竟是什麼?”

鄧肅道:“落葉歸根,根在故國。”

楊應麒追問道:“是故國之君,還是故國之民?”

鄧肅怔了一下道:“這有區別麼?”

“當然有!”楊應麒冷笑道:“君是君,民是民!國君之立,便在爲民。若皇帝與民同欲,則君民一體之說尚可自圓,但若皇帝荼毒百姓,禍害萬民,這樣的皇帝便是萬民的仇寇!”

鄧肅默然無語,忽有一頭小獸從草叢中竄出,他張弓發箭,卻落了個空,楊應麒看得出他心裡正在龍虎交戰,也不出聲打擾。兩人一前一後,任馬隨行。

走出數裡,鄧肅才嘆道:“這段時間我四處遊歷,以見聞驗證所學,頗感自東漢以降,陋儒頗失秦諸聖之意!古人云:‘四方無君者,其民少者使長,長者畏壯,有力者賢,暴傲者尊!日夜相殘,以至於族盡種滅!’如今北國形勢,不正如此麼?蠻夷之人,不知長幼之倫,遇事論力不論義,知暴力不知公理,殺人盈城不以爲過,滅人種族不以爲非!想來如今北國蠻夷之情勢,與我春秋先儒所見亂世略同。其時聖人大倡君臣父子人倫之道,正是要平息紛爭以利天下萬民。是則立君王非爲君王,乃爲百姓。而我等臣工出仕,亦非爲君,乃是爲民。故范文正公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非‘先君之憂而憂,後君之慮而慮’!爲人君當與賢士大夫共治天下,非驅小人荼毒萬民!”

楊應麒聽得怔住了,他也沒想到自己一句冷笑會引發鄧肅的這番宏論。

鄧肅續道:“我在管寧學舍與進祖兄(李階)讀應麒兄手跡,其中駭人聽聞之處甚多,想來是應麒兄家世受禍慘酷,因恨花石綱暴政,便連帶着不滿朝廷,甚至不滿當前的君臣之道!”

他說到這裡楊應麒心道:“其實我自己倒不是受禍慘酷。那些原君非君難君的言論,很多倒都是剽竊夢中‘後賢’之語。”幼年被迫出海的記憶在他心中印記很淡,並未將楊應麒的性情往憤世嫉俗的方向推。

卻聽鄧肅繼續道:“但進祖兄仍道:‘七將軍所言雖有過猶不及處,但卻也是堂堂正正的道理。比只知道諂媚君王的腐儒強出百倍!’如應麒兄言:‘原君之立,非因縹緲天道,乃在時勢民心。’又云:‘民爲主,君爲客。不以一己之利爲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爲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君之本職也。至於以天下之利歸於己,以天下之害歸於民,則爲獨夫!人之視獨夫,當如視仇寇!’此言進祖兄與志宏均頗感動,因此言而觀大宋之亂政,再對照遼南民生,乃知漢部百里之治,非由來無因。”

楊應麒呆呆地看着鄧肅,這半年多來他一直在算計着如何拉攏李階、陳正匯,既盼着他們能留在漢部,又時常盤算着如何監督、防範他們,總是認爲和他們敞開胸懷暢談的時機還沒到,但鄧肅這番話一說,楊應麒才知道這些人對漢部認知和認可的程度遠在自己估計之上!

鄧肅道:“當初你們走出大鮮卑山時,折大將軍曾與部民立下誓約,說要帶領大家去建立一個同寒同暖、共飢共飽、知禮崇文、自強自立的國度。那誓言你們分別銘刻在津門市集、遼口城牆、朱虛山壁上,我們這些大宋來的新民,可讀了不止一次了。”

楊應麒問道:“志宏是因爲讀了這些銘文,所以才決定加入漢部的麼?”

“也是,也不是。”

“這話是怎麼說?”

鄧肅道:“我加入漢部成爲二將軍的參謀,固然是因爲讀了這些銘文後覺得加入漢部不會使祖宗蒙羞,也是因爲從二將軍那裡得知漢部將有助宋之行動,因此想出一分力氣。”

“助宋?”

“幫大宋取回燕雲十六州的事情……”鄧肅懇切地問道:“七將軍,能讓我在這件事情上略盡綿力麼?”他忽然叫出了七將軍,那便是以漢部屬僚自居了。

第二七七章 亡國餘思隨風散第九十四章 將軍跨海南巡第二二三章 義軍西渡第九十八章 情義利益分明第十一章 夜遁第九十二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第二五四章 究竟誰控制誰第四十二章 貳臣歸附第二二二章 抗金大旗第三零四章 制衡與制肘第五十一章 南遷吧南遷第七十八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第七十四章 李師師的邀約第一章 瘟疫第八十二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第一八九章 國債第一零七章 何去何從悵惘第三三四章 漢皇都第九章 塞外第一一四章 虎迫龍角疆第一零八章 英雄亦無百年第八十六章 大搶親喲大搶親第三一四章 割地之議第五十二章 韜晦之方略第一六九章 飢亂第六十章 報怨軍的去向第二五一章 兩個戰場之間第一四二章 入太行第六章 邊關第三十九章 渤海之叛第三零二章 漢廷大難題第一九零章 名妓第四十八章 寄籬的麻煩第十一章 夜遁第三二五章 破西夏第一三一章 兵謀再定第八十五章 剃個光頭也沒用第七十一章 麒麟樓大東家第二四七章 回首實有怨第五十四章 老和尚遠來第二章 部勒第一一一章 塘沽展方略第一四零章 揚帆濟海第三三二章 金蘭折第九十一章 東南東北亂局紛第一五零章 國之樑第四十六章 保州攻防戰第二六四章 尚未出鞘的刀第一零八章 英雄亦無百年第一三八章 燕京襲取第一三五章 養軍之策第五十六章 林公子入港第二十三章 整軍備第三一五章 兵來將擋第六十三章 登州的新榷場第三三六章 醉獻妃尾聲第一九三章 秦檜第二二零章 汴梁一空第三二一章 當世活佛第二四零章 一檄天下安第二八四章 老成偶爾張狂第三四五章 輾轉第一二七章 子夜問藥第一五六章 帶月歸第二三二章 秦檜南行第三章 論武第二十章 下聘禮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爲先第三五六章 蝶夢第一零九章 新官陳少宰第二四六章 良緣非良緣第二八零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第一一九章 棋局大逆轉第一九九章 老臣第二零三章 鉅變第十六章 入女真第一六一章 民議第一零八章 英雄亦無百年第二十八章 稱帝號第七十一章 麒麟樓大東家第二十四章 反契丹第二一五章 演兵法第一一二章 十萬口頭糧第二六二章 長江上的戰爭第二五六章 親者痛仇者快第二四九章 兵機順藏變第三十二章 始議封侯第二一七章 窺九鼎第四十五章 東海新霸主第二十二章 立法規第十八章 通商路第二九二章 兄弟父子難言第三四七章 嶽幕第三四零章 君之尊第三二五章 破西夏第三零五章 西夏的將相第一二四章 道窮思自強第五十九章 公主回家了第三五二章 勤王
第二七七章 亡國餘思隨風散第九十四章 將軍跨海南巡第二二三章 義軍西渡第九十八章 情義利益分明第十一章 夜遁第九十二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第二五四章 究竟誰控制誰第四十二章 貳臣歸附第二二二章 抗金大旗第三零四章 制衡與制肘第五十一章 南遷吧南遷第七十八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第七十四章 李師師的邀約第一章 瘟疫第八十二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第一八九章 國債第一零七章 何去何從悵惘第三三四章 漢皇都第九章 塞外第一一四章 虎迫龍角疆第一零八章 英雄亦無百年第八十六章 大搶親喲大搶親第三一四章 割地之議第五十二章 韜晦之方略第一六九章 飢亂第六十章 報怨軍的去向第二五一章 兩個戰場之間第一四二章 入太行第六章 邊關第三十九章 渤海之叛第三零二章 漢廷大難題第一九零章 名妓第四十八章 寄籬的麻煩第十一章 夜遁第三二五章 破西夏第一三一章 兵謀再定第八十五章 剃個光頭也沒用第七十一章 麒麟樓大東家第二四七章 回首實有怨第五十四章 老和尚遠來第二章 部勒第一一一章 塘沽展方略第一四零章 揚帆濟海第三三二章 金蘭折第九十一章 東南東北亂局紛第一五零章 國之樑第四十六章 保州攻防戰第二六四章 尚未出鞘的刀第一零八章 英雄亦無百年第一三八章 燕京襲取第一三五章 養軍之策第五十六章 林公子入港第二十三章 整軍備第三一五章 兵來將擋第六十三章 登州的新榷場第三三六章 醉獻妃尾聲第一九三章 秦檜第二二零章 汴梁一空第三二一章 當世活佛第二四零章 一檄天下安第二八四章 老成偶爾張狂第三四五章 輾轉第一二七章 子夜問藥第一五六章 帶月歸第二三二章 秦檜南行第三章 論武第二十章 下聘禮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爲先第三五六章 蝶夢第一零九章 新官陳少宰第二四六章 良緣非良緣第二八零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第一一九章 棋局大逆轉第一九九章 老臣第二零三章 鉅變第十六章 入女真第一六一章 民議第一零八章 英雄亦無百年第二十八章 稱帝號第七十一章 麒麟樓大東家第二十四章 反契丹第二一五章 演兵法第一一二章 十萬口頭糧第二六二章 長江上的戰爭第二五六章 親者痛仇者快第二四九章 兵機順藏變第三十二章 始議封侯第二一七章 窺九鼎第四十五章 東海新霸主第二十二章 立法規第十八章 通商路第二九二章 兄弟父子難言第三四七章 嶽幕第三四零章 君之尊第三二五章 破西夏第三零五章 西夏的將相第一二四章 道窮思自強第五十九章 公主回家了第三五二章 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