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是一種依靠制導系統來控制飛行軌跡的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至追蹤目標動向的無人駕駛武器,其任務是把戰鬥部裝藥在打擊目標附近引爆並毀傷目標,或在沒有戰鬥部的情況下依靠自身動能直接撞擊目標,以達到毀傷效果。簡言之,導彈是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控制其飛行路線,並導向目標的武器。所以在三十年代末展導彈,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v2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和使用的單級液體彈道導彈。它是世界上次出現的地地彈道導彈。全長14米,重13噸,彈徑1.65米,底部尾翼的翼展1.95米,彈頭重約1噸,彈體中部是殼體結構,內部有一個氧化劑箱和一個燃料箱,分別裝5噸液氧和3.5噸酒精。v2導彈的推力爲26o千牛頓,最大飛行度1.7千米秒,最大射程32o千米,飛行時間約32o秒,命中精度圓概率偏差5ooo米。
肖衛國當然不會仿照德國的這種導彈進行設計,因爲它的性能太差了。13噸重的導彈,射程才32o千米,而且命中精度太差了,就是大口徑的火箭炮,誤差也不會這麼大。比如說後世的中國s2火箭彈直徑4oo毫米,總重1285公斤,總長73o2毫米。射程達到了36o公里,它只有二戰時德國v2導彈的十分之一重量,射程卻更遠,這是因爲它使用了固體燃料和固體火箭動機,不但射程遠而且射準備時間短。不像v2一樣射前還要加註燃料。它由引信戰鬥部控制系統固體火箭動機和和彈體結構等部分組成。最大飛行度5.6馬赫。射擊精度爲6oo米左右,遠遠過德國在二戰時的v2導彈。
當然,龍魂兵工聯合體想要搞出一款像衛士2一樣的火箭炮或是導彈來,顯然是不可能的。現在的技術條件達不到。不過,要搞出一款比v2先進得多的導彈,卻是可是做到。
因爲這個時候德國正在展v2導彈,所以肖衛國必須要在這一方面把德國碾壓,這樣才能讓希特勒這個戰爭狂人自動放棄侵略的念頭。
根據肖衛國的記憶。1936年初,多恩伯格和馮布勞恩等人開始考慮研製大型實用化的a4火箭,即後來命名的v2火箭。他們以當時威力最大的德制巴黎大炮爲參照,確定了a4火箭最初的性能參數。
火炮專家多恩伯格據此提出火箭的技術指標:第一次世界大戰展出了巴黎大炮,能把直徑21釐米裝藥22磅的炮彈射到125千米,新的火箭應當攜帶1噸炸藥,飛行兩倍於此的距離,即25o千米,它應符合公路鄉間道路和遠距離鐵路運輸的條件,其最大尺寸應按照歐洲隧道和鐵路的轉彎曲率來確定。經初步計算。火箭包括尾翼在內的寬度應不過2.74m,總長不過12.8om。據此研究人員又推算出一系列技術指標,如火箭總重推力射精度和燃料的燃燒度等。這些指標成爲a4火箭設計的基本依據。
作爲大型火箭,a4火箭與之前的實驗火箭相比有很大的技術跨越,研製中遇到許多前所未有的難題,涉及大量的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術問題。由於相關的研究文獻稀少,研製者們決定由基礎研究入手,從各方面探索大型火箭所需的技術。他們集中解決了高空氣動力學設計大推力動機設計燃燒控制推進劑控制噴注器設計和彈道控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實現了許多技術突破。
v2導彈或者稱a1火箭的燃料艙總長6.21m,是火箭上容積最大最重的部分。在注滿燃料的情況下,重量約佔火箭總質量的23。燃料艙分爲兩個燃料箱,上部爲酒精箱,下部爲液氧箱。一根導管從酒精箱中引出。穿過液氧箱,向燃燒室輸送燃料。在兩個燃料箱之間,以及它們與火箭外殼之間充填玻璃纖維,起隔熱作用。尾段內部主要有渦輪泵機組帶動渦輪的蒸汽生器兩個分別裝有過氧化氫和的小箱,以及火箭動機。尾段外部對稱配置了4個穩定翼片,翼片長3.95m。尾翼後緣均裝有可控氣動翼,火箭底端噴口處還對稱安有4個燃氣舵,它們都用於調整飛行姿態。
a4火箭工程繁雜。除火箭外,還有一系列配套設施的研製和其他工作,如固定式射臺車載機動式射臺燃料加註設施供電設施無線電接收站地面觀測站規模化生產及裝備部隊等。固定式射臺即地下掩體,容易被現,德國人實際採用較多的是車載機動式射臺,它是一個固定在支架上的萬向環,上面裝有點火裝置,可將火箭從水平射狀態轉成垂直射狀態。
希特勒想要憑藉着v2導彈的裝備,再次挑起戰爭。不過他哪裡知道,龍魂兵工聯合體此時也在研製比德國v2導彈先進得多的地對地導彈。就是龍魂兵工聯合體不研製導彈,德國想要憑藉一種地對地的導彈,與空中各種先進戰機進行抗衡,那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龍魂兵工聯合體開的地對地導彈,採用固體燃料和固體火箭動機,因爲它的彈重就要小得多了。設計指標也非常高,導彈長7.2米,彈徑42o毫米,彈重25oo公斤,最大射程3oo公里,偏差15oo米,每一輛射車可以裝載3枚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