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影響力的溢出(4200字)

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的成員再次碰頭的時候,大家的臉色都不太好看。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中國人培育出了一個優良的高產大豆品種。

但是對於400公斤的畝產數據,聯盟內依然分化出兩種觀點。

一種認爲中國人在高產大豆品種的新發現,可能是世界大豆種植史上又一次新的突破,意義不亞於轉基因大豆的出現……其中的代表就是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理事。

另一種卻是懷疑中國人消息的真實性。畢竟,在他們國家個別經營較好、地力較好的地區,畝產也有可能達到300公斤;而以中國人精耕細作的“天賦”,能在個別地塊實現400公斤/畝的突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一派的成員主要是阿根廷大豆產業協會主席、巴西大豆種植者協會執行理事等人,他們的特徵也很明顯——都不具有轉基因大豆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所有的種子和技術均來自美國,也即“拿來主義”。

畢竟無法拿到第一手數據,衆說紛紜之下,難免真假難辨。

不過,400公斤/畝的產量,可能是誇大其詞;但比中國人現在種植的大部分品種高產,應該是沒有異議的。否則,中國人對他們的態度也不會這麼強硬。

而中國人只要能將本土的大豆平均畝產提升至美國平均水平,都會讓他們對中國的大豆出口產生變數,且肯定是不太好的變數。

值得慶幸的是,從推廣到普及,還要相當長的時間,起碼可以讓他們慢慢研究出真相,並想出應對之法。

這樣一來,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此次對中國的遊說變得虎頭蛇尾,他們紛紛將消息傳回國內,或者是相關部門,或者是本土糧商和種子公司,都因此對中國的大豆產業投以關注的目光。

而在嘉穀,齊政也很快知道了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的動作。

但齊政只是簡單瀏覽了一下情況,並吩咐信息部保持關注後,就將相關情報放到一邊去了。

他從來沒有想過“嘉豆13號”能夠完全保密,也沒有必要。

“嘉豆13號”的高產特性,肯定會讓其他大豆主產國垂涎三尺,對此齊政並不懷疑。但他們會不會一窩蜂地引進該品種?

齊政也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會!

很簡單,南北美洲的成熟的大豆生產體系,是建立在轉基因大豆上的。且不說換種“嘉豆13號”後整個生產體系要做多大的改變,單單是以四大糧商和孟山都爲代表的美國利益集團,就不會讓“嘉豆13號”橫行。

這個利益集團,在過去二三十年裡對轉基因大豆投入了上百億美元的研發資金,完善了轉基因品種的生產體系,並花費了巨大的代價完成了全球轉基因技術輸出,根本無法輕易割肉離場。

在確認“嘉豆13號”的真實性之後,他們只會有一個動作——強自硬撐,並以“嘉豆13號”爲親本,想辦法培育新的既高產又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

但是……

如果他們檢索了嘉穀的專利結構,就會發現,嘉穀爲了“嘉豆13號”向全球上百個國家申請了育種及其栽培、檢測的國際專利。

其中的必要專利,源自嘉穀實驗室在“嘉豆13號”這個品種中發現的控制大豆與特種根瘤菌深度結合性狀相關的基因“標記”,並提出了90多項專利保護請求。

嘉穀還學習了孟山都的“流氓”打法——圍繞“嘉豆13號”大肆註冊垃圾專利,譬如凡是可能被植入這些“標記”的轉基因植物,諸如花生、苜蓿等,也列入專利保護範圍,總之,讓所有涉及到該基因“標記”的商業化應用都避不開嘉穀的專利池。

有通過的,有沒通過的,但必要專利在手的嘉穀,無論是自己輸出“嘉豆13號”,還是授權生產,都是進退自如。

齊政現在關心的,不在外,而在內。

……

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對中國大豆市場的野心,也堅定了中國必須爲國產大豆打一場“自衛反擊戰”的決心。

在此前“大豆危機”中被批“行動遲緩,力度不夠”的發改委,這次展現了雷厲風行的態度,在過年前就制定了《大豆復興計劃實施方案》。

方案有兩份——一份是以嘉穀爲實施主體的方案,一份是以農業部爲實施主體的方案。

在最後的討論會上,齊政受邀出席,同時與會的還有發改委主任、胡其遠等發改委官員,盧副部長等農業部官員,以及國糧集團、三九油脂等大豆產業企業代表。

齊政剛一坐下,上首坐着的盧副部長,炯炯有神地看着齊政,問道:“嗯,你就是嘉穀集團的齊董吧?”

齊政稍欠身回答:“是的。”

盧副部長就點頭,道:“看起來真年輕,年輕好啊,闖勁十足,嘉穀培育出的‘嘉豆13號’,令人印象深刻。你們做的,比多少科研機構做的都要好。”

齊政一愣,他不知道盧副部長說這話的真實意圖,但這一竿子打下去,嘉穀肯定會得罪不少人,遂道:“嘉穀不敢擔此言,‘嘉豆13號’的成功,也離不開農科所和農大等科研單位的幫助……”

盧副部長似乎是性情中人,說得興起,他聲若洪鐘地道:“不用謙虛!誰都知道農業科技進步對農作物增產起着關鍵作用,但這麼多年來,也沒有見誰能培育出革命性的大豆新品種,嘉穀卻做到了,這就是你們的本事,誰也否認不了……”

在場不少人紛紛點頭。

等盧副部長說完後,發改委主任才輕咳一聲,打開面前的文件,道:“好了,我們今天討論國產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主要是‘嘉豆13號’的推廣工作。對大家來說,這大概是個新鮮事……”

新鮮的,當然不是“嘉豆13號”的推廣本身,而是一家企業,還是民營企業,要與農業部“爭奪”主導權。

更新鮮的是,企業還佔據了上風。

但這對於農業部來說,不服氣的大有人在。

因此,討論會剛一開始,農業部就有一位副司長向齊政發難了:“我看到嘉穀提交的計劃,全面推廣‘嘉豆13號’後,你們能保證大豆自給40%的紅線?”

齊政淡定道:“按照我們的計劃來,可以。”

當“嘉豆13號”被納入政府視野後,保證大豆自給40%紅線的說法自然而然就提出來了。

從數據來看,現有的大豆種植產量只需翻一倍,就能輕易達到大豆自給40%的紅線,剛好“嘉豆13號”能符合這個條件。

但現實不能這麼算的。且不說同步增長的市場需求;即使產量達到了要求,大豆加工商也未必會選擇國產大豆。

因爲成本。

當進口大豆的價格比國產大豆低廉得多的時候,即使是政府,也無法硬性要求大豆加工商採購國產大豆。所以,要真正讓國產大豆達到40%的自給率,不僅要能生產得出來,還有保證在價格上有競爭力。

但要知道,美國大豆的廉價,不僅僅是生產力先進的原因,還與美國政府的高額補貼是分不開的。

——市場營銷貸款補貼、貸款差價補貼、直接補貼和反週期補貼等五花八門的補貼,使美國大豆的市場競爭力十足;而我國前幾年才取消了農業稅,開始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但針對大豆的補貼極其不足。

畢竟,我們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與狗大戶的“全球糧食戰略”是完全不同的。農業部官員也算是暗暗表態了,要政策有,要人有,要錢是沒有的。

但齊政依然毫不猶豫地對此打了包票。

開什麼玩笑?“嘉豆13號”在產量上翻了一倍都不止,但生產成本不會因此翻一倍,如果按照嘉穀的規模化經營模式,齊政還不能保證價格比進口大豆低的話,他還談個屁的“振興國產大豆”?

說到底,農業部對“嘉豆13號”的產量還是下意識地打了個折扣,他們大概也不覺得超過400公斤/畝的產量是常態。

齊政懶得強調這一點,反正,事實勝於雄辯。

密切關注齊政的人們也發現,他是真的沒有指望國家的高額補貼。

那位站出來發難的副司長滯了一下,馬上道:“空口無憑的,嘉穀怎麼保證?”

“就憑嘉穀擁有超過一萬人的農藝師,其中有不少於2000名的大豆種植農藝師。”齊政昂首挺胸,睥睨四方道。

有些人被驚住了,有些人則不理解這個數字,頓時竊竊私語起來。

在場的,無論是發改委成員,還是農業部成員,都能夠看到嘉穀的營業數據。但是,僅憑營業數據,還不足以看清楚嘉穀的力量。

齊政需要讓更多的人明白嘉穀的實力。

農藝師是農業系統職稱的一個級別,其職稱從低到高分技術員、助理農藝師、農藝師、高級農藝師(副教授)、研究員(教授),類似於中級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我國迄今爲止註冊農藝師大140萬左右,全國農民按照6億來算的話,平均420多個農民才享受到1個農藝師的技術指導,即使加上非註冊的農技師,農技服務缺口仍然相當大。

嘉穀體系中,平均每38個農民即有1位農藝師進行技術指導;嘉穀一萬多名的農藝師,是拿到證書的人數,而且還在以每年1000到2000人的規模在增長。

這並不是簡單的數字堆砌,它的背後,含有大量的汗水,代表着一束束的企業的肌肉纖維。

嘉穀持續投入了十年,才形成了比較有規模和嚴謹的農技培訓體系,在實踐中將一代又一代的農藝師培養成才,他們同時也成爲了嘉穀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中堅力量。

就拿大豆種植農藝師來說,他們在種子精選、根瘤菌拌種、播量與密度、科學配方、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上,說“無所不精”誇張了點,但得心應手基本沒問題。

齊政和嘉穀管理層始終謹慎地控制着嘉穀集團的員工規模,但在嘉穀實驗室以及農藝師隊伍的積累上從不吝嗇。同時,嘉穀的薪酬水平超過國內水平很多,而且有令人眼紅的分紅體系,旗下的員工爲此也會非常積極的提高自己,考取農藝師證書,或者進修學歷,亦是嘉穀人才庫自我更新的一部分。

正是擁有這支龐大的農藝師隊伍,齊政纔敢保證在一兩年內完成“嘉豆13號”的推廣,纔敢保證充分發揮“嘉豆13號”的高產潛力。

今天的齊政,註定不會謙讓。

他的聲音繼續在會場內迴盪:“還憑嘉穀在東北春播區的合作社,能繼續鞏固高油大豆優勢區的生產結構;在黃淮海夏播區的合作社,能在玉米低質低效區改種耐貧瘠的高產高油大豆品種,擴大大豆生產;在西南間套作區的合作社,能推廣玉米大豆輪作或甘蔗大豆間套作,發展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

“還憑嘉穀合作組建的大豆產業聯盟內,增長到79家的大豆深加工企業,增長到四百萬噸的大豆深加工能力……”

齊政幾乎是一口氣數了嘉穀的七八項優勢,驚得衆人合不攏嘴。

不期然間,會場內的氣氛也發生了微妙的改變。

就連發改委主任,都悄然地點了兩三次頭。

農業部的盧副部長,微擡眼皮看了一眼齊政,也發出了微不可聞的嘆息。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國產大豆的復興,不過是三句話——人要出來,錢要進去,貨要上架。

只有農民出來了,耕地才能集中,規模經營纔有可能;只有錢進去了,規模化經營纔有資本;只有農產品標準化和上檔次從而可以上架,資本化經營纔有利可圖。

齊政給出了一份令人驚豔的答卷:嘉穀的新品種能重拾豆農種豆信心;嘉穀的合作社能集中耕地;嘉穀雄厚的資本能吸引企業組成聯盟;嘉穀的農藝師隊伍能保證大豆的質量和產量……

足足沉默了三分鐘,發改委主任才站起來道:“就這樣吧,由嘉穀集團作爲大豆振興計劃的實施主體,農業部成立輔助小組,規劃司、計財司、市場司、科教司、種植業司、種業司、農機化司、農田建設司、全國農技中心爲成員單位,每個成員單位確定1名司局級幹部爲成員,並確定1名聯絡員。輔助小組要協助嘉穀將‘嘉豆13號’的推廣任務分解到縣、落實到田,幫助嘉穀解決地方上實施的困難和問題……”

三言兩語間,嘉穀的主導地位就確定了。

沒有人再反對。

齊政也舒了一口氣。

這是嘉穀第一次,實現影響力在中央部委的溢出。

……

第104章 乳業背後的軍火商(2/10)第130章 慘淡的國內大麥種植(3/3)第721章 滿滿溢出的影響力(二合一)第184章 狼來了(4/4)第608章 嘉穀之鞭(2/2)第209章 反轉之霸主的表態第73章 食材供應鏈(求收藏!)第710章 酸味(1/2)第283章 真·業界良心第206章 颶風之始,相信直覺第545章 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第520章 第一份答卷(1/2)第608章 嘉穀之鞭(2/2)第292章 超級奶牛第182章 人蔘拍賣會(2/4)第300章 猛將必發於行伍(補更2/14)第419章 嘉穀糖業的機遇(1/2)第703章 老東家的愛第139章 災後的希望(補昨天一更)第257章 亞洲最大單體養豬基地第287章 推動變革第534章 不可思議的順利開局第312章 利國利民的海上“草原”(1/3)第69章 惡臭熏天第257章 亞洲最大單體養豬基地第330章 一杯敬健兒,一杯敬觀衆第276章 新年搶豬,幽靈終現第501章 糧商“種”能源第585章 趕超歐美的種子選手(1/2)第455章 嘉穀的“神仙牛”第676章 沒有破綻(3/3)第588章 薪火相傳,與國同休(4600字)第58章 情懷第361章 礦,都是我們的(2/3)第262章 將種豬做成白菜價第499章 人品爆發(3/3)第423章 如何戰勝他們(3/3)第634章 不甘心啊(2/2)第126章 逆勢而行(2/3)第724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3)第332章 營養物質從海洋到沙漠(1/4)第621章 一“豆”成名(3)第700章 貧窮和死亡(1/2)第460章 一家值得尊重的民族企業!(2/2)第435章 這不,雨來了(2/2)第68章 技術手段(求收藏!)第306章 丹心照日,抗雪救災(3/3)第426章 和嘉穀做生意(3/3)第413章 那就試一試(2/5)第14章 靈陣初顯威(下)第193章 這麼好的事?第483章 倒黴,報復,勝勢(第二更)第18章 令人欽佩的認真(求收藏!)第335章 沙漠“人造”風場(4/4)第189章 花團錦簇(3/4)第19章 頂級香米第670章 着迷(2/2)第684章 無聲的報國(1/2)第339章 “搗亂”的不速之客第697章 吃過豬肉第651章 漸入高峰(1/2)第492章 未來是我們的第413章 那就試一試(2/5)第698章 嘉穀系電商上線(1/2)第123章 農民收入倍增計劃(2/3)第416章 以併購始,以併購終(5/5)第375章 顛覆專家認知(2/2)第480章 餘波震盪(1/2)第345章 放長線釣大魚的嘉穀國際第621章 一“豆”成名(3)第208章 美國的災難,基金的勝利第333章 次貸危機給予的治沙底氣(2/4)第732章 緊張感(1/2)第402章 老丈人的“驚嚇”(2/2)第563章 美國大旱的陰影(1/2)第159章 掛逼們的老大更牛叉(2/3)第393章 走出國門,國際品質(3/4)第72章 有人被綠了(求收藏!)第206章 颶風之始,相信直覺第582章 補強短板(2/2)第659章 放衛星(2/3)第556章 哪來的底氣(2/2)第60章 嘉穀實驗室(求收藏!)第602章 服氣的國營農場(1/2)第337章 沙漠裡的開荒牛(下)第513章 天上的太陽和人間的科學(4k章)第85章 改變(求收藏!)第182章 人蔘拍賣會(2/4)第512章 與雜交水稻之父的初見(2/2)第400章 我們省需要嘉穀(3/3)第588章 薪火相傳,與國同休(4600字)第550章 “傻白甜們”(1/2)第647章 你們的世界盃,我們的生意(上)第416章 以併購始,以併購終(5/5)第527章 我們的海鮮牌(2/2)第650章 這是什麼開局(2/2)第584章 對不起,滾遠了(2/2)第525章 點燃的火種與守護(2/2)第166章 落後的焦慮(1/4)第444章 他們必將實現復興(2/2)
第104章 乳業背後的軍火商(2/10)第130章 慘淡的國內大麥種植(3/3)第721章 滿滿溢出的影響力(二合一)第184章 狼來了(4/4)第608章 嘉穀之鞭(2/2)第209章 反轉之霸主的表態第73章 食材供應鏈(求收藏!)第710章 酸味(1/2)第283章 真·業界良心第206章 颶風之始,相信直覺第545章 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第520章 第一份答卷(1/2)第608章 嘉穀之鞭(2/2)第292章 超級奶牛第182章 人蔘拍賣會(2/4)第300章 猛將必發於行伍(補更2/14)第419章 嘉穀糖業的機遇(1/2)第703章 老東家的愛第139章 災後的希望(補昨天一更)第257章 亞洲最大單體養豬基地第287章 推動變革第534章 不可思議的順利開局第312章 利國利民的海上“草原”(1/3)第69章 惡臭熏天第257章 亞洲最大單體養豬基地第330章 一杯敬健兒,一杯敬觀衆第276章 新年搶豬,幽靈終現第501章 糧商“種”能源第585章 趕超歐美的種子選手(1/2)第455章 嘉穀的“神仙牛”第676章 沒有破綻(3/3)第588章 薪火相傳,與國同休(4600字)第58章 情懷第361章 礦,都是我們的(2/3)第262章 將種豬做成白菜價第499章 人品爆發(3/3)第423章 如何戰勝他們(3/3)第634章 不甘心啊(2/2)第126章 逆勢而行(2/3)第724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3)第332章 營養物質從海洋到沙漠(1/4)第621章 一“豆”成名(3)第700章 貧窮和死亡(1/2)第460章 一家值得尊重的民族企業!(2/2)第435章 這不,雨來了(2/2)第68章 技術手段(求收藏!)第306章 丹心照日,抗雪救災(3/3)第426章 和嘉穀做生意(3/3)第413章 那就試一試(2/5)第14章 靈陣初顯威(下)第193章 這麼好的事?第483章 倒黴,報復,勝勢(第二更)第18章 令人欽佩的認真(求收藏!)第335章 沙漠“人造”風場(4/4)第189章 花團錦簇(3/4)第19章 頂級香米第670章 着迷(2/2)第684章 無聲的報國(1/2)第339章 “搗亂”的不速之客第697章 吃過豬肉第651章 漸入高峰(1/2)第492章 未來是我們的第413章 那就試一試(2/5)第698章 嘉穀系電商上線(1/2)第123章 農民收入倍增計劃(2/3)第416章 以併購始,以併購終(5/5)第375章 顛覆專家認知(2/2)第480章 餘波震盪(1/2)第345章 放長線釣大魚的嘉穀國際第621章 一“豆”成名(3)第208章 美國的災難,基金的勝利第333章 次貸危機給予的治沙底氣(2/4)第732章 緊張感(1/2)第402章 老丈人的“驚嚇”(2/2)第563章 美國大旱的陰影(1/2)第159章 掛逼們的老大更牛叉(2/3)第393章 走出國門,國際品質(3/4)第72章 有人被綠了(求收藏!)第206章 颶風之始,相信直覺第582章 補強短板(2/2)第659章 放衛星(2/3)第556章 哪來的底氣(2/2)第60章 嘉穀實驗室(求收藏!)第602章 服氣的國營農場(1/2)第337章 沙漠裡的開荒牛(下)第513章 天上的太陽和人間的科學(4k章)第85章 改變(求收藏!)第182章 人蔘拍賣會(2/4)第512章 與雜交水稻之父的初見(2/2)第400章 我們省需要嘉穀(3/3)第588章 薪火相傳,與國同休(4600字)第550章 “傻白甜們”(1/2)第647章 你們的世界盃,我們的生意(上)第416章 以併購始,以併購終(5/5)第527章 我們的海鮮牌(2/2)第650章 這是什麼開局(2/2)第584章 對不起,滾遠了(2/2)第525章 點燃的火種與守護(2/2)第166章 落後的焦慮(1/4)第444章 他們必將實現復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