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點頭謝過送上的飲品和點心的空乘,湯佳怡轉頭看向馬競。
“現在纔開始訓練‘火星移民’,是不是有些晚了?”
敲敲面前的小桌板,馬競笑着說道:“不算太晚,咱們又不是俄空局,想要組織模擬試驗,總得先把設施準備好吧?總不能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吧?”
2010年6月3日,俄空局(Roscosmos)和歐空局(ESA)共同發起“火星-500”地面模擬試驗項目正式啓動,俄德意法中等國的6名“宇航員”進入位於莫斯科郊外生物醫學研究院內部的模擬宇宙飛船,開始了250天“飛往”火星,30天“駐留”火星,240天“返回”地球的模擬宇航試驗。直到2011年11月4日,試驗順利結束,6位“火星宇航員”安全出艙。
250天,差不多是火星探測器前往火星所需的時間,載人飛船重量更大速度更慢耗時要長些,不過既然是地面模擬試驗,卻是不用太過在意這些細節。
整個試驗週期內,6名宇航員將全程呆在20米乘3.6米的模擬飛船內,與外界的人員和生活物資聯繫被斷絕,日常只能接觸另外5名外國同伴、收看提前帶進去的電影和視頻,食物也是自帶的“宇航食品”——先吃易於保存的土豆,等到土豆吃完則是各種粉末包裝食品。除此之外還要天天記錄體檢數據,進行諸如模擬登錄、火星行走之類的太空實驗。
爲了瞭解幾個月的火星旅行對宇航員心理和生理狀態的影響,爲未來火星探測積累經驗,參與各國的宇航部門準備了106個研究項目交給自家“宇航員”。其中來自兔家ACC的航天員教員王躍就帶去了“長期密閉環境下人體中醫辨證研究”、“火星任務地面模擬環境對生物節律與氧化應激的影響研究”、“長期密閉環境對乘組成員非言語交流的影響研究“等三大項目。
2015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人送綽號“我在火星種土豆”的電影《火星救援》上映,斬獲6億美元全球票房的同時,也把新一輪“火星熱”推向一個新高度。高原省德令哈市的文旅部門看到機會,主動聯繫國內宇航部門和文旅公司,試圖以當地大柴旦紅崖地區的紅色戈壁爲基礎,建立火星主題的旅遊和科教項目。
因爲種種原因,這個項目的推進非常緩慢,直到蜜蜂集團去年參與進去,進度才陡然加快起來。蜜蜂建築發揮了善於建設蛋殼建築的傳統優勢,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在鎮外無人荒野建成六座半球形玻璃溫室以及一座小型太陽能發電站。
設施準備停當,高原的春季也即將來臨,自然到了開始下一步計劃的時候。融合了《老大哥》真人秀的“窺探”、《倖存者》真人秀的“生存”、“生物圈二號”的“種植”、“火星-500”的“試驗”的《火星日記》生存真人秀即將正式啓航。
節目組招募了來自五個國家、總計16名的“火星移民”,他們將在這座基地裡進行爲期91天的封閉生活。其間所有人將不能外出,只能通過節目組提供的“火星網絡”和外界聯繫。
地球和火星距離在0.5億公里到4億公里之間,無線電通信的延遲非常高。參考“好奇號”火星車延遲最高14分鐘、帶寬最高12Kbps的真實數據,節目組將實驗區的網絡設置成延遲4分鐘、100Kbps的“黑科技寬帶”。看電影、視頻聊天、語音電話什麼的基本別想了,就算刷圍脖聊微信看新聞,還要小心表情動圖太多來個“多圖殺貓”。
爲了體現生存競賽的主題,節目組嚴格限制所有參賽人員的攜帶的生活物資重量,想要盡情吃喝改善生活,就需要研究無土栽培和廢水回收技術。官方和贊助商會提供這兩項技術的設備與耗材,但是組裝和使用卻只能依賴“移民”自己。他們對合作的態度、對飢餓的態度、對淨化水的反應,都是這檔真人秀的看點。
最終,節目組將根據各個團隊或個人的生存狀態確定勝負,給予獲勝者將價值百萬元的獎品禮包。
想到之前看到的項目計劃書,湯佳怡也是笑了笑,“不過話說回來,咱們這個‘火星真人秀’看起來真的很像‘火星500’,不知道給沒給俄空局版權費。”
“的確有些像,”馬競點頭確認,“當初蜜蜂文旅拿出這個項目確實有致敬‘火星500’的意思在裡面,爲了保證專業性,他們特地聯繫兩國航天部門,把參加過這個項目的阿列克謝·希特維和王躍請進了籌備組,節目裡的實驗項目也都有參考借鑑‘火星500’的研究成果。”
說到這裡,他兩手一攤:“嗯,人家俄空局倒是沒要版權費,但是資詢費和資料費可沒少收。”
“正常,”湯佳怡聞言失笑,“人家經費緊張,好不容易逮着個土豪當然要好好宰一刀。”
因爲經濟危機、油價低迷、盧布貶值,熊家不得不削減撥付給宇航部門的經費,2015年到2025的經費削減三成,從2萬億盧布降至1.4萬億盧布。數字看着很大,但折算成美元只有大約240億,而且還是十年時間的總經費,幾個主要計劃一分真就沒剩多少了。爲了節省開支,俄空局不得不推遲登月計劃,並且取消了可回收火箭的研製計劃。
收住笑容,她擡頭看向丈夫,“不過話說回來,當初‘火星500’的關注度就只是一般,咱們弄個完全是普通人蔘加‘火星91’真人秀,確定會有人看麼?”
人畢竟是社會動物,長期封閉生活會對心裡和生理造成影響。現代宅男宅女雖然號稱宅起來幾年幾十年不見人,實際上卻通過社交網絡、在線遊戲、動漫影視、網購外賣等產品和社會產生着各種聯繫,並不算是真的與世隔絕。換成幾乎完全封閉的“火星500”和《火星日記》,參與者的感受卻是大不一樣。
火星的日月年和地球不同,一天(太陽日)有24小時39分35秒、一年卻有長達668.59個火星日,大約是1.88個地球年。因爲天然衛星太小、自轉週期太短——火衛一是7小時39分、火衛二30小時18分——NASA的天文學家放棄了自然月,將火星的一年劃分成22個月,編制了“火星日曆”,用來作爲火星探測行動的基礎——火星車依賴太陽能,自然要留心白天。
因爲不見天日,每天積累39分35秒的“時差”,“火星500”的6名志願者很快遭遇日夜顛倒,普遍出現失眠現象,其中4人更是出現行爲障礙和心理困擾,一度出現內部衝突並導致與“地面飛行控制中心”關係緊張。
雖然這些緊張和內鬥也是真人秀的重要看點,但終究不能做得太過。考慮到這次入選的“火星移民”只是未經專業訓練的航天愛好者,項目籌備組決定將第一季的時間定爲三個月,從4月24日到7月24日,正好91天。如果無土栽培、淨水循環失敗,導致生活物資提前用盡,自然可以提前離開,只是那樣必將和百萬大獎失之交臂。
“沒關係,”馬競擺擺手,“要是沒人看,第一季播完果斷轉型就是了。”
白了他一眼,“說得倒是輕巧,這可是好幾億的投資!”
“那是火星基地的投資,節目用的設備和生活物資都有贊助,真實投資沒那麼大,畢竟咱們沒邀請明星,16位參賽者全都是航天愛好者,不少還是‘MarsOne’的參與者。”
參與《火星日記》拍攝,雖然不至於徹底與世隔絕,卻也相差不大。這樣的原創真人秀本來就風險多多,又多了這樣的“缺陷”,那些需要曝光度、日程排得很滿的明星自然不會感興趣——當然蜜蜂視頻也不會請就是了。至於那些不在乎閉關3月、出場費也很低廉的小明星,邀請他們並不能帶來多少人氣加成,還不如找些狂熱的航天愛好者,後者雖然缺乏公衆知名度,卻是小圈子裡的KOL(意見領袖),也更容易引發核心觀衆的代入感。
聽他提到“MarsOne(火星一號)”,湯佳怡也是彎眉輕笑,“怎麼着,你還想要搶人家荷蘭人的生意?”
“這可怪不得我,”馬競兩手一攤:“誰讓他們雷聲大雨點小,我們的小行星探測器都上天了,他們的火星探測器還沒有影子。”
2011年,名叫巴斯·朗斯多普(Bas Lansdorp)的荷蘭人註冊了名爲“MarsOne”的非營利組織。這家機構與一手製造了《老大哥》(Big Brother)、《成交不成交》(Deal or No Deal)、《徹底改變之家庭再造》(Extreme Makeover: Home Edition)等知名真人秀的荷蘭電視公司Endemol合作,推出一檔電視真人秀面向全球選拔志願者。“報名費”不設金額上限,下限卻和國家經濟掛鉤,美國人需要35美元,剛果人卻只需5美元。
若是募集到至少50億美元的啓動資金,這家機構將從所有衆籌者中挑選4人組成初始機組,把他們送上前往火星的單程移民船。
按照最初的計劃,“MarsOne”準備從2022年起,每年運輸四個人前往火星。爲了支撐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他們聲稱聯繫了國際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支付25萬美元請後者基於2007年“鳳凰”號火星探測器設計建造低成本着陸艙,從而火星運送設備和直播攝像機。
天可憐見,2011的“好奇號”火星車的通訊帶寬只有不到12Kbps,他們居然想要在火星上開直播,還只打算掏25萬美元。技術槽點實在太多,這個項目一經披露就受到專業人士的激烈質疑,很多人表示不靠譜假大空、純屬騙錢,認爲它和其他打着太空探索、外星人發現旗號的騙錢項目沒有本質區別。
最終,這家機構表示籌款遇到問題,不得不多次推遲首次登陸火星的時間,去年更是一竿子戳到2031年。
兜裡沒錢,他們與Endemol合作的真人秀自然是告吹泡湯。Endemol近幾年輾轉加入21世紀福克斯旗下,和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福克斯電視網成爲同門,有了充足的資金和節目渠道,也的確看不上不太靠譜的“火星一號”真人秀。
不管“火星一號”是不是騙局,這個項目的高話題度還是證明了“火星移民”這個概念的火熱。蜜蜂在前者陷入沉寂和低潮時推出《火星日記》真人秀,並且招募前者的支持者,可謂是精準截胡的典範。
比起50億美元起步的火星移民,在青藏高原上模擬火星生存,成本顯然更加低廉,何況他們還找到了贊助商。
無土栽培、LED植物工廠、廢水轉化飲用水都是時下的熱門技術,有很多巨頭企業參與其中。蜜蜂將這些技術塞進電視真人秀做主角,給了相關產品很好的展示平臺,東芝、富士通、松下、惠普、西門子等企業都不會錯過機會。
除了這些大公司,就連蓋茨-梅琳達基金會資助的Janicki Bioenergy也摻了一腳。這家公司生產一款名叫OmniProcessor的低成本污水處理裝置,號稱可以實現水分回收、有機質分離燃燒發電、礦物灰分收集三重功效,每天能將 14 噸生活污水轉化成飲用水、肥料以及電力,自稱是窮國最佳的污水處理方案。
比爾-蓋茨曾應邀參觀這款設備的原型機,並且公然喝下機器輸出的純淨水,爲全世界吃瓜羣衆奉獻了一出“首富喝糞水”的逸聞。
因爲累計將近半家產捐給了夫妻名下的慈善基金會,比爾蓋茨上個月從首富寶座上離開,以微弱劣勢屈居電商巨頭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佐斯之下,成爲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上的第二富。
把污水進化成飲用水,技術上當然是可行的,畢竟宇航員早就喝上了自己的“洗腳水”,國內有位號稱“化糞大王”的環衛所長也曾在記者和陪同人員面前公然喝下“淨水製取車間”出產的“糞水”。
雖然感覺這樣的設備用於日常污水處理很不划算,“火星日記”籌委會還是聯繫了這家公司,爭取讓第一批“火星移民”可以喝到首富同款淨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