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歷史上

南唐歷史(上)

……南唐地域及開國曆史,南唐全境1府35州。

分別是泗州,海州,洪州,撫州,吉州,袁州,虔州,宣州,池州,歙州,饒州,信州,淮州,常州,泰州,揚州,楚州,濠州,壽州,和州,滁州,潤州,舒州,蘄州,光州,江州,筠州,建州,泉州(留從效割據)漳州,汀州,劍州,黃州,鄂州,饒州;一府便是江寧府。

南唐(937年-975年),屬於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

南唐三世,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餘”,爲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爲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

國名:唐

所屬洲:亞洲

國都:金陵(今江蘇南京)

主要城市:揚州、合肥、蘇州、南昌、武漢

流通貨幣:南唐貨幣(唐國通寶)

三代君主:李氏(李昪、李璟、李煜)

全境人口數量:19州8縣655065戶(約500萬)

主要民族:漢族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水域率:約10%

建國時間:937年

亡國時間:975年

亡於:宋朝(北宋)

李昪崛起

唐末天下大亂,藩鎮割據。其中,楊吳(南吳)是江南較有實力的藩鎮之一。吳國在楊隆演嗣位後,政治混亂,人心不穩。大將徐溫通過權力鬥爭逐漸獨掌吳國大權。海州人徐知誥,少孤流落,後來被徐溫收留。

五代十國初期形勢

唐烈祖李昪藉助徐溫的勢力掌握了吳國的政柄。徐知誥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

南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孟圖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於此時聚集起來。

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遊簡言、何敬塗等,都是此時由徐知誥一手扶植起來。

經過20年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大大緩和了楊氏舊臣的敵對情緒,而且拉攏起支持他的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衆”。

終於在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

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爲李昪,改金陵府爲江寧府,以府治爲宮,以城爲都。以金陵爲國都,以原來的楊吳都城揚州爲東都,在金陵稱帝,建國號爲唐,史稱南唐。

於是,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爲己任、求天下一統的大唐國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南唐立國

南唐的開創者烈祖李昪

唐得國後,唐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爲其基本國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爲平和的關係。

同時結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江南地區於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甦並迅速發展。

同時,政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

在手工業方面,南唐的紡織業、印染業、礦冶業、製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製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涌現出許多名產上品。

烈祖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南唐也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李昪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爲飽經戰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於南唐”,”“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但由於李昪在爭鬥激烈的割據局面下僅力求自保,造成了南唐軍事實力的下降和實行統一有利時機的喪失。

中主時期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繼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即位。

史稱李景宗,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這一時期中,戰禍頻起,而吳越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互相呼應。爲了對付吳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乘閩國內亂之機出兵佔據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滅亡閩國,俘閩王延政。形成了對吳越三面包圍的形勢。而吳越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並奪得福州(今屬福建)。

保大七年,淮北因處於晉、漢朝代交替的混亂之季,李璟見有機可趁,派皇甫暉出海、泗諸州招納正相互混戰的各路豪強武裝和因戰亂四散的流民。保大九年,馬希粵與馬希祟兵戎相見,南唐遂藉機出師,一舉滅楚,馬希崇降。

後來,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唐軍,(以後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繼續據有湖南,楚地得而復失。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周朝三度入侵南唐,南唐始終處於被動防禦的不利局面。

壽州一戰,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周軍勢如破竹,遂攻佔泗、濠、楚等州,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

李璟上表柴榮自請傳位於太子弘冀,請劃江爲界,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

同時,南唐對大周稱臣。爲避周朝鋒芒,李璟遷都洪州,稱南昌(今屬江西)府,自此大唐國力大損,不復大國之強盛。

南唐衰落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駕崩,因太子弘冀已亡,李煜(初名從嘉,937~978)繼位,復都金陵。

後周攻南唐

此時的南唐國內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經濟上,自淮南戰敗後,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

南唐原先地跨江南江北,南北之間的經濟有互補性,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產鹽。

而失去淮南後,南唐不僅失去了重要的鹽產地,還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財政上的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

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後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一之後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南唐後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亂。

隨着新主登基,朝廷內部新一輪的黨爭開始了。當宋軍從周圍步步緊逼時,南唐仍陷於這樣周而復始的政治內耗中,人心渙散。

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顯然不通曉政治,這時便把國政託付給做太子時的幕僚兼老師張洎。

李煜也時常聽信奸臣讒言,擅殺大臣,造成人心離散,再加上李煜天生雙瞳之異貌,衆臣畏之李煜如虎,即使是死,也不敢生出背叛之心。

第81章 不留活口南唐歷史上第9章 囂張氣焰第18章 常郢領軍第31章 出兵北上第112章 死期將至第160章 兵臨長安第45章 聲東擊西第118章 留守汴梁第17章 高季興第8章 南唐變法之華夏商行第151章 蘇南形勢第161章 夜襲第135章 千鈞一髮第47章 絕處逢生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6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五)第33章 張網以待第94章 北佑旅舍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105章 火燒金沙第70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八)第142章 風花雪月第14章 浩蕩宋遼第136章 亂世烽火第103章 故計重施第120章 二十萬大軍伐吳越第150章 破曉第27章 虎賁立軍第61章 驚變第81章 不留活口第107章 章 龍脈第86章 最後一搏第14章 浩蕩宋遼第157章 三日當成第12章 大破宋軍第55章 鄴城第82章 南漢新帝第22章 風滿樓第100章 氣勢如虹第154章 袞州第118章 留守汴梁第59章 匹夫之勇古代的斥候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21章 宋有猛將,名曰政忠第37章 安重海第35章 久違的血腥第17章 高季興第49章 好主意第139章 逐鹿中原第30章 留從效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20章 北漢第86章 最後一搏第33章 張網以待第104章 軍師可巡夜去?第92章 吳越宗順第134章 死戰不退第43章 春意盎然第32章 軍情走漏第16章 江陵第37章 安重海第10章 建州王延稟第72章 陰雲密佈第2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3章 灰飛煙滅第40章 大軍還朝第51章 百密一疏,森林行船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136章 平定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30章 留從效第45章 立足之地第160章 伐宋第2章 清君側,人心歸第87章 劍拔弩張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38章 帝王第134章 衣錦將軍新書預告之財神篇第136章 亂世烽火第16章 搏殺第166章 黃巢起兵第26章 才驚四座第32章 夜襲第9章 囂張氣焰第34章 編練新軍第20章 北漢第125章 借刀殺人第73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42章 豹子軍第137章 曲終人散第101章 漳泉平定第38章 古代的陣法(二)第124章 山越叛亂第142章 大小徐妃第100章 氣勢如虹第26章 才驚四座
第81章 不留活口南唐歷史上第9章 囂張氣焰第18章 常郢領軍第31章 出兵北上第112章 死期將至第160章 兵臨長安第45章 聲東擊西第118章 留守汴梁第17章 高季興第8章 南唐變法之華夏商行第151章 蘇南形勢第161章 夜襲第135章 千鈞一髮第47章 絕處逢生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6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五)第33章 張網以待第94章 北佑旅舍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105章 火燒金沙第70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八)第142章 風花雪月第14章 浩蕩宋遼第136章 亂世烽火第103章 故計重施第120章 二十萬大軍伐吳越第150章 破曉第27章 虎賁立軍第61章 驚變第81章 不留活口第107章 章 龍脈第86章 最後一搏第14章 浩蕩宋遼第157章 三日當成第12章 大破宋軍第55章 鄴城第82章 南漢新帝第22章 風滿樓第100章 氣勢如虹第154章 袞州第118章 留守汴梁第59章 匹夫之勇古代的斥候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21章 宋有猛將,名曰政忠第37章 安重海第35章 久違的血腥第17章 高季興第49章 好主意第139章 逐鹿中原第30章 留從效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20章 北漢第86章 最後一搏第33章 張網以待第104章 軍師可巡夜去?第92章 吳越宗順第134章 死戰不退第43章 春意盎然第32章 軍情走漏第16章 江陵第37章 安重海第10章 建州王延稟第72章 陰雲密佈第2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3章 灰飛煙滅第40章 大軍還朝第51章 百密一疏,森林行船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136章 平定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30章 留從效第45章 立足之地第160章 伐宋第2章 清君側,人心歸第87章 劍拔弩張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38章 帝王第134章 衣錦將軍新書預告之財神篇第136章 亂世烽火第16章 搏殺第166章 黃巢起兵第26章 才驚四座第32章 夜襲第9章 囂張氣焰第34章 編練新軍第20章 北漢第125章 借刀殺人第73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42章 豹子軍第137章 曲終人散第101章 漳泉平定第38章 古代的陣法(二)第124章 山越叛亂第142章 大小徐妃第100章 氣勢如虹第26章 才驚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