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江陵

這兩年春風得意,高季昌自我感覺非常良好,想擴大生產規模。高季昌覺得王建老糊塗了,比較好欺負。樑乾化四年(公元914年)春,高季昌大起戰船,溯江西上,收復原荊南治下被王建奪去的巴東諸州。蜀夔州刺史王成先率軍來戰。

高季昌命人縱火燒蜀艦,江上風大,一把火過去,烈焰沖天,高季昌想看場好戲。哪知道蜀軍招討使張武暗中使水軍潛水用鐵鎖固定死荊南戰艦,加上老天爺不長眼,風勢突轉,回燒荊南軍。荊南戰艦動彈不得,被燒燬殆盡,將士投水而死。

高季昌魂都嚇飛了,跳到小艦上,蒙牛皮而退。蜀軍一炮打來,砸掉了小艦的尾巴,小艦下沉。高季昌直哭:“真他媽晦氣!”又跳到小船,丟下五千多具荊南軍弟兄的屍體拼命划船東逃,勉強逃回江陵。

高季昌渴望擴大地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明顯找錯了對手,或者說找錯了時機。荊南和周邊的吳、蜀、楚相比,實力弱的近乎可笑,而且主政三國的徐溫、王建、馬殷都是一代梟雄,治國用兵都有一套,高季昌這時找他們耍明顯是找抽,沒被活捉就算他萬幸了。王建是何等人物?手下名將不少,而且巴東長江防線的重要性王建最清楚,哪能讓高季昌輕而易舉的撈便宜?

被王建揍腫了臉之後,高季昌算是老實了一陣子,身邊這幫爺沒個好惹的,誰的毛也拔不得,只能做孫子。汴梁的朱友貞倒是懦弱無能,雖然一直被李存勖壓着打,但高季昌也沒敢打“叔父”的主意,自己哪點底子,根本不夠朱友貞吃的。

樑龍德三年(公元923年),河東軍入汴,朱友貞自殺。高季昌和朱友貞關係本就不怎麼樣,亡了就亡了吧,再換個主人就是,高季昌向李存勖稱臣。高季昌知道李存勖的祖父是李國昌,自己的名字正好犯諱,便改名爲高季興。李存勖也不知道高季興是何等人物,先穩住他再說。

高季興的手下勸高季興去洛陽朝見李存勖,以免惹禍上身,首席幕僚樑震力言不可:“樑唐爲仇雌三十年,大王(朱友貞嘗封高季昌爲勃海王)世系樑朝舊臣,據大鎮,率強兵,自爲一方諸侯。今若入朝,恐能去不能回。”高季興覺得事情沒這麼嚴重,不聽樑震勸,隻身入洛陽。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一月,高季興來到洛陽,做爲第一個朝見的地方大鎮,李存勖自然厚待高季興。宴間李存勖問:“卿能來朝,朕心甚慰。今朕欲削平天下,卿向有謀智,爲朕一言,今當伐吳乎?伐蜀乎?”高季興早就想收復舊荊南治下諸州,當然力勸李存勖先伐蜀:“兩相而較,蜀爲弱,況王衍童昏於上,倖臣謀私於下,國勢非王建時也。臣意先取蜀,然後順江東下,夷吳若覆掌耳。”李存勖鼓掌大笑:“卿真善計!”

高季昌在洛陽呆了一段時間,發現李存勖治下的中原混亂,宦官婦黨亂政,知道李存勖這樣胡鬧下去,早晚要壞事。而洛陽城中的宦官聽說高季興這個財主來了,都歡歡喜喜的來找高季興要錢,高季興剛開始還給點面子,後來這幫鳥人貪得無厭,高季興氣的想離開洛陽。

可李存勖捨不得高季興,想留下來喝茶聊天。郭崇韜勸:“陛下初平中原,四方來朝者,唯季興一人,如果扣下高季興,理虧在我,以後誰還敢來?不如放行高季興,爲長遠計!”李存勖這才讓高季興回江陵。

高季興驚出一身冷汗,害怕李存勖變主意,出城後拍馬狂奔。並對侍從道:“此行二失,來洛陽大失,險此客死於此。皇帝縱我還江陵,亦一失也。”來到襄州(今湖北襄樊),唐山南東道節度使孔勍設宴招待高季興。高季興不敢多喝,少飲幾杯,於夜間趁人不備,強行出城,奔回江陵。

及至江陵,衆人前來問安,高季興緊緊握住樑震手,長嘆數聲:“悔不聽公言,幾入虎口而不得出矣!”衆人問中朝形勢,高季興笑道:“吾本以爲李家雄武英豪,今日觀之,猶豎子也。彼新得河南地,便舉掌謂功臣曰‘天下自吾十指中得之!’滅樑豈是彼一人所爲?驕傲成這樣,功臣莫不寒心。而且婦寺干政,荒及酒色,李存勖混不了多長時間,我們不用怕他!”高季興在江陵招撫流亡到江陵的樑朝散兵,安撫百姓,大修戰艦,以備未來戰時之用。

因爲高季興是第一個來朝見自己的諸侯,所以李存勖待高季興也算不薄,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三月,李存勖加高季興尚書令,並封爲南平王,這也是南平“國號”的由來。不過在這裡我更願意把江陵政權稱爲荊南,荊南是個地域性很強且是官方正式的名稱,若稱南平,會和福建的南平混淆起來。

高季興上次沒拿下巴東諸州,高季興心裡一直疙瘩疙瘩的,想找機會再伸手。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月,李存勖發兵大舉入蜀,高季興大喜,留長子高從誨守江陵,大起舟師,沿江西進取施州(今湖北恩施)。蜀中方面出馬的還是張武,張武聽說高季興又來了,故伎重演,橫鎖大江中。這回高季興長記性了,派水軍在前頭砍斷大鎖,然後前進。可惜手下都是飯桶,沒把鐵鎖砍斷,結果荊南艦船被這些破鐵鎖給掛住了,動彈不得。蜀軍箭石齊下,荊南水師又是慘敗,高季興只好故伎重演,跳上小舟,竄回江陵。

此時後唐軍已經進入蜀中,張武見大勢已去,投降了魏王李繼岌。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一月,唐軍下成都,王衍面縛出降。高季興正在府中吃悶食,聽說李存勖真把王衍給捉了,大驚,失箸於地:“我真是臭嘴,沒事勸李存勖伐什麼蜀,下一個就要輪到我了。”旁邊樑震勸高季興:“公勿憂,中朝亂象已生,李存勖雖得蜀中,不久必生大亂,江陵安枕無憂患。”高季興稍做寬心。

其實高季興即使不勸李存勖,客省使李嚴和樞密使郭崇韜也勸李存勖伐蜀,伐蜀和高季興關係並不大,也不必給自己戴什麼高帽子。不過高季興心裡也確實不放心李存勖,自古統一先伐蜀,然後都是順江陵東下取吳,隋文帝楊堅就是這樣玩統一的。後來的趙匡胤也是如此,先及蜀,次及江陵,後及吳。高季興再一想,如果李存勖真能統一,自己總是逃不掉的,自己對李存勖還算恭敬,想必李存勖也不會把自己怎麼着。

唐軍入成都後,魏王李繼岌颳了四川的地皮,撈了四十多萬的財帛,走山路成本太高,不如走水路方便。李繼岌命人押送財物乘船順江東下,準備運往洛陽。高季興家底太薄,對這些財寶眼饞的很,但因爲是李存勖的東西,沒敢貪心。

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洛陽發生兵變,李存勖被殺,李嗣源稱帝。消息傳到江陵,高季興大喜:“豎子果不出吾所料!這些東西就沒必要送給李嗣源的,本就不是他的東西!”下令斬殺護財使者,將四十萬多萬財帛盡數劃到自己名下,狠狠發了一筆。

這筆錢既不是李存勖、李嗣源的,也不是他高季興和王衍的,而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但百姓卻無權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因爲他們“下賤”,“勞力者必治於勞心者”,一個個歷史風雲人物在無數白骨中建立自己起的生前身後名,卻殊不知,他們的這種所謂榮耀,卻帶着極濃重的血腥味。

做爲一個身處四戰之地的小政權的統治者,高季興面臨的壓力是外人難以想象的,所以對高季興來說,必須抓住三點:軍力、財力、智力。尤其是智力,身邊沒幾個智囊絕對不行,做爲高季興的頭號軍師,樑震也知道人才對於這個小政權的生存有多少重要,樑震給高季興推薦了陵州(今四川仁壽)人孫光憲。孫光憲有文才,善計略,高季興因是樑震所薦,而且孫光憲確實很有才學,便徵爲掌書記。

高季興想從馬殷那裡刮點油水,孫光憲勸諫:“公誤矣!荊南狹小,百姓困飢,現在我們應該恢復生產,積蓄力量,再圖後舉。今攻楚,必爲他人所乘,大事必去!”高季興大悟,方纔罷手。

沒有從馬殷這個老傢伙刮點油水,高季興又覺得李嗣源老實好欺負,於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六月,上表李嗣源:“臣需要將養的人太多,江陵地頭太小,不夠用啊,請陛下寬容則個,把夔州(今重慶奉節)、忠州(今重慶忠縣)、萬州(今重慶萬縣)劃給臣吧。反正陛下龍馭萬方,也不在乎這點地皮。”

李嗣源哪裡捨得,給駁了回去。哪知道高季興跟粘膠似的,賴起了李嗣源,三番兩次的請李嗣源開恩。李嗣源被高季興逼到了牆角上:“朕出道數十年,哪曾遇到過你這號難纏鬼?”不過李嗣源看高季興確實不容易,看在荊南百姓的面上,給了高季興個面子。

但李嗣源是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給你,但刺史均由朝廷任命。”高季興一聽就泄了氣:“騙子!自除刺史,地盤還歸你管,跟白給一樣。”高季興把李嗣源派到諸州上任的刺史全都亂棍打回去了,派高家子弟去守三州。高季興登鼻子就上臉,把李嗣源差點氣暈過去:“太可恨了,這都是什麼鳥人?不給點你顏色看看,以爲朕就這麼好欺負?”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三月,李嗣源命山南東道節度使劉訓爲北路軍,東川節度使董璋、副使西方鄴爲西路軍,楚王馬殷爲南路軍,三面討伐高季興。高季興見李嗣源來真的,忙向淮南的徐溫求救,徐溫發水師來救。江陵對淮南的戰略意義極大,江陵若失,淮南危矣。

劉訓來到江陵,高季興固守不戰,加上天降大雨,唐軍將士多數病倒,劉訓也成了病號。李嗣源又派樞密使孔循來督戰,孔循先禮後兵,勸高季興識點時務,別給臉不要臉。高季興不吃你這套,回信差點把孔循罵死。

孔循大怒,發軍攻城,高季興罵人一流,打仗也不遜色,堂堂大唐軍就是拿江陵孤城毫無辦法,只好撤軍。楚王馬殷表面上出兵,實則坐兵嶽州,等待機會自撈好處。江陵本應把中原政權做爲戰略腹地,和南方几位大佬對抗,現在和李嗣源翻了臉,高季興做事也夠厲害的,奪了湖南入京進貢的物項,扣了馬殷使者史光憲,派人去廣陵向吳國稱臣。徐溫現在還不想得罪李嗣源,拒絕了高季興,不過徐溫玩的比高季興更絕,把高季興送的禮物給扣下了,讓高季興自個想辦法去。

高季興差點沒被徐溫氣死,淮南這路指望不上,高季興真是沒辦法了。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六月,唐軍西路西方鄴部率水師在江上大敗荊南軍,高季興剛騙到手的三州又被李嗣源奪了去。

而馬殷這路也沒閒着,見史光憲被抓,大爲憤怒,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三月,馬殷親臨嶽州(今湖南嶽陽),派大將袁詮、王環以及兒子馬希瞻等人率舟師北上。楚軍善水戰,本身實力就在荊南軍之上,馬希瞻設計在劉朗浦(今湖北石首境內,即劉備迎娶孫權妹之處也)大敗荊南水軍。楚軍走江直趨江陵,高季興好漢本色,說打就打,說和就和,忙把史光憲送還馬殷,求馬大王給點面子。馬殷滅高季興容易,但卻少了一個戰略緩衝地帶,還是留下高季興更符合湖南的戰略利益,罷手回長沙。

第115章 吳越第147章 古往今來第35章 南地財神第91章 君臣一諾第153章 破城第36章 風起雲涌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47章 蒼狼出動第107章 全軍操演第127章 南越黃信儒第26章 才驚四座第116章 水上行舟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157章 三日當成第70章 南唐毒刺第7章 均地齊民令第1章 南唐變法之藍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90章 荒原第66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151章 長安亂第170章 長安復定第138章 錢弘左第123章 臨死不屈第58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下)第18章 烈烈遼風(上)第167章 公元一千年第86章 箭如雨下第102章 上谷關第146章 後唐第48章 實戰演練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161章 宦官之禍第95章 老驥伏櫪第6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第30章 驅虎吞狼第108章 火藥槍的歷史(上)第158章 輕兵潛進第55章 雨幕殺機第161章 汴梁第104章 時光飛逝第128章 章 汴梁會第24章 大戰尾聲(下)第74章 蠢蠢欲動第39章 激將法第75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三)第163章 迴天無力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100章 決死之戰第100章 氣勢如虹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86章 驚豔第36章 旮二愣第11章 南唐變法之士卒歸家第8章 大軍出征(上)第170章 長安復定第115章 士氣大損第92章 北漢李隱第13章 局勢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28章 全軍整訓第61章 驚變第75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三)第123章 臨死不屈第25章 北地瀛州第52章 株連九族第157章 頭破血流第34章 十面埋伏第101章 漳泉平定第47章 弱肉強食第143章 齊王第26章 阿保機第160章 兵臨長安第12章 金陵第一錢莊第139章 後蜀第157章 南唐三帝第87章 一網打盡第77章 軍心大振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47章 絕處逢生第120章 宋太祖第97章 怒髮衝冠第117章 揚一益二第39章 激將法第121章 吳越國第19章 太原府衙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99章 天下精銳?第92章 月黑風高第2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44章 戰術第123章 再次回師第18章 調兵遣將第46章 雄雄猛士第107章 全軍操演第26章 竟然是你第6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三)第27章 漳泉史事(上)
第115章 吳越第147章 古往今來第35章 南地財神第91章 君臣一諾第153章 破城第36章 風起雲涌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47章 蒼狼出動第107章 全軍操演第127章 南越黃信儒第26章 才驚四座第116章 水上行舟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157章 三日當成第70章 南唐毒刺第7章 均地齊民令第1章 南唐變法之藍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90章 荒原第66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151章 長安亂第170章 長安復定第138章 錢弘左第123章 臨死不屈第58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下)第18章 烈烈遼風(上)第167章 公元一千年第86章 箭如雨下第102章 上谷關第146章 後唐第48章 實戰演練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161章 宦官之禍第95章 老驥伏櫪第6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第30章 驅虎吞狼第108章 火藥槍的歷史(上)第158章 輕兵潛進第55章 雨幕殺機第161章 汴梁第104章 時光飛逝第128章 章 汴梁會第24章 大戰尾聲(下)第74章 蠢蠢欲動第39章 激將法第75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三)第163章 迴天無力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100章 決死之戰第100章 氣勢如虹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86章 驚豔第36章 旮二愣第11章 南唐變法之士卒歸家第8章 大軍出征(上)第170章 長安復定第115章 士氣大損第92章 北漢李隱第13章 局勢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28章 全軍整訓第61章 驚變第75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三)第123章 臨死不屈第25章 北地瀛州第52章 株連九族第157章 頭破血流第34章 十面埋伏第101章 漳泉平定第47章 弱肉強食第143章 齊王第26章 阿保機第160章 兵臨長安第12章 金陵第一錢莊第139章 後蜀第157章 南唐三帝第87章 一網打盡第77章 軍心大振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47章 絕處逢生第120章 宋太祖第97章 怒髮衝冠第117章 揚一益二第39章 激將法第121章 吳越國第19章 太原府衙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99章 天下精銳?第92章 月黑風高第2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44章 戰術第123章 再次回師第18章 調兵遣將第46章 雄雄猛士第107章 全軍操演第26章 竟然是你第6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三)第27章 漳泉史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