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斥候

古代的斥候

古代的斥候

斥候,古代的偵察兵,起源於漢代,並因直屬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騎兵和步兵,一般由軍中且精銳行動敏捷的軍士擔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兵種。舊時軍隊用以偵察(敵情)的士卒,《釋名》曰:“五百斛以上還(環)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所謂“斥,度也”,“候,即候望。”

《墨子》:“守入城,先以侯始。”著名史學大家岑仲勉《墨子城守篇簡注》註釋道:“侯,今名偵探或間諜。”

斥候兵可分騎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動敏捷的軍士擔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兵種。中國斥候起源於春秋戰國,興起於漢代,並因直屬王侯手下而得名。

《書·禹貢傳》:“斥候而服事。”斥,即偵察,又如:斥兵,偵察兵;斥候,偵察敵情的士兵。

古代的斥候亦作“斥堠”,是中國古代軍中職事。斥:度,遠近。堠:古代道路計程器,一種立於道路右側用於計算里程的綠色小方碑,每五里立一堠。

先秦以前,斥堠專門負責巡查各處險阻和防護設施,候捕盜賊。秦漢以後,軍中不再設此職,而稱遠出哨探的偵察兵爲斥堠。唐宋後偵察兵也不再稱斥堠,根據馬步偵察的不同裝具使用改稱探馬或探子。

偵察;候望。《史記·李將軍列傳》:“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司馬貞《史記索隱》:“許慎注《淮南子》雲:‘斥,度也。候,視也,望也。’”《北史·莫多婁貸文傳》:“以輕騎一千,軍前斥堠,死於周軍。”唐·元稹《加烏重胤檢校司徒制》:“又明於斥候,善揣敵情。”《續資治通鑑·宋理宗嘉熙元年》:“謹斥堠,嚴巡邏,守禦遂固。”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而果也斥候於不及防之地,齎不及防之警報至。”

斥候這一名詞亦指偵察、候望的人,即進行斥候偵察的士兵,古代的偵察兵。《尚書·禹貢傳》:“斥候而服事。”《左傳·襄公十一年》:“納斥候,禁侵掠。”《墨子》:“守入城,先以侯始。”史學家岑仲勉《墨子城守篇簡注》註釋道:“侯,今名偵探或間諜。”《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復遠遣斥候,觀相徑要,欲圖壽春,權以爲不可。”明·朱鼎《玉鏡臺記·渡江擊楫》:“江陽空闊,謹防斥堠。”清·魏源《聖武記》卷三:“斥堠言賊十餘萬,後追甚迫。”

明朝時期斥候亦是存在,是邊塞用以瞭望敵情的土堡。明·尹耕《紫荊關》詩:“斥堠直通沙磧外,戍樓高並朔雲平。”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阮龍光》:“食頃,隱隱聞斥堠下有人絮語。”謝雪疇《“老虎團”的結局》:“這兩個土堆,本是古代戰爭烽火中斥堠的遺址。”《釋名·釋船》:“五百斛以上還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日本奈良時代,稱忍者爲斥候。)

斥候原爲邊塞上專門伺察望敵情的人。《尚書·禹貢》疏:“斥候謂檢行險阻,伺候盜賊。”秦時定爲較輕的一種徒刑,如《秦簡·法律答問》載:“當耐爲侯(候)罪誣人,可(何)論?當耐爲司寇。”秦律規定,不準任用候爲官府的佐、史及禁苑憲盜(巡捕盜賊的士卒)。秦以後無此刑名。一說中國斥候起源於漢代,並因直屬王侯手下而得名。

斥候在軍隊編制上指主要負責偵察敵情與反敵方偵察的機動靈活的偵察兵。但因古代的分工沒有那麼細至,所以斥候做的也不只是偵察敵情那麼簡單。如在陸軍方面,他同時也要到戰地附近打探消息,關於地形地貌和地理環境,可飲用水源,在哪裡有可行的道路畫成軍事地圖,是否要找先鋒隊有山開路遇水搭橋。

且他們對格鬥和武器的掌握強於其他人,還十分善於隱藏。

在隊伍裡,斥候的作用就是安靜的解決崗哨,偷偷地潛入敵後,盜取重要的文件或刺殺敵人首領,這都是他的工作範圍。所以斥候也有現在特種部隊的作用。一直到後來分工明細了,也就有了如探子,刺客等名詞。

目前在臺灣軍隊中仍然使用“斥候”一詞,其含義按臺灣《軍語釋要》的解釋是:“搜索兵或搜索小組之統稱。”我軍軍語中沒有這一詞目。

此外,斥候也是日本忍者的早期稱呼。所爲忍者,實際上也就是特工或者軍事間諜。按照這個意思,也有偵察的含義在內。日本最早的“忍者”出現在飛鳥時代(600~700),當時叫“志能便”。

據傳首次派遣忍者的人是聖德太子(593~621執政,推古朝改革的推動者)。

忍者在奈良時代(710~784)叫“斥候”,在戰國時代(1467~1615)叫“亂波”。江戶時代(1603~1867),正式定名爲“忍者”。

你可以在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 古代的斥候)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27章 歷史的車輪,詞帝李煜第63章 英雄墓冢第5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一)第118章 留守汴梁第14章 世族宋家第127章 南越黃信儒第109章 疑兵之計第63章 英雄墓冢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116章 疑兵之計第5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上)第86章 驚豔第39章 南地亂起(下)第66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32章 門第之風第73章 聲東擊西第87章 一網打盡第105章 火燒金沙第70章 不死不休第23章 陳洪進第133章 致命一擊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25章 山越敗亡第130章 螳螂捕蟬第121章 吳越國第46章 絕路第28章 書生意氣第154章 快馬加鞭第57章 鬥將第138章 李煜親征第95章 奇襲晉州城第137章 曲終人散第108章 火藥槍的歷史(上)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32章 夜襲第16章 江陵第72章 公孫來辭第86章 最後一搏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91章 君臣一諾第107章 全軍操演第3章 常孟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90章 苦心孤詣第149章 江東第149章 黎明一戰第50章 雄雄虎賁第14章 屠戮第57章 鬥將第4章 督政院第119章 北伐第149章 黎明一戰第86章 驚豔第46章 雄雄猛士第151章 蘇南形勢第96章 敗逃第88章 刺殺賊首第122章 錢王第149章 江東第123章 南越孫虎第58章 郭威第18章 常郢領軍第115章 士氣大損第27章 虎賁立軍第130章 螳螂捕蟬第85章 鐵甲連營第140章 伏以重兵第143章 兵發楚國第59章 耶律述率第130章 螳螂捕蟬第5章 鄉野密聞第96章 敗逃第155章 說什麼來什麼第99章 一線峽第12章 大破宋軍第90章 陳洪進卒第12章 大破宋軍第103章 以牙還牙第126章 吳越一統第40章 叢林首戰第17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第8章 渾水摸魚第141章 兵臨城下第27章 歷史的車輪,詞帝李煜第140章 伏以重兵第126章 吳越一統第106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第43章 鐵鷹銳士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57章 鬥將第161章 夜襲第77章 張洎拜相第47章 絕處逢生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81章 鐘太後第12章 北地狼煙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129章 黃家信儒第6章 情迷
第27章 歷史的車輪,詞帝李煜第63章 英雄墓冢第5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一)第118章 留守汴梁第14章 世族宋家第127章 南越黃信儒第109章 疑兵之計第63章 英雄墓冢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116章 疑兵之計第5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上)第86章 驚豔第39章 南地亂起(下)第66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32章 門第之風第73章 聲東擊西第87章 一網打盡第105章 火燒金沙第70章 不死不休第23章 陳洪進第133章 致命一擊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25章 山越敗亡第130章 螳螂捕蟬第121章 吳越國第46章 絕路第28章 書生意氣第154章 快馬加鞭第57章 鬥將第138章 李煜親征第95章 奇襲晉州城第137章 曲終人散第108章 火藥槍的歷史(上)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32章 夜襲第16章 江陵第72章 公孫來辭第86章 最後一搏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91章 君臣一諾第107章 全軍操演第3章 常孟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90章 苦心孤詣第149章 江東第149章 黎明一戰第50章 雄雄虎賁第14章 屠戮第57章 鬥將第4章 督政院第119章 北伐第149章 黎明一戰第86章 驚豔第46章 雄雄猛士第151章 蘇南形勢第96章 敗逃第88章 刺殺賊首第122章 錢王第149章 江東第123章 南越孫虎第58章 郭威第18章 常郢領軍第115章 士氣大損第27章 虎賁立軍第130章 螳螂捕蟬第85章 鐵甲連營第140章 伏以重兵第143章 兵發楚國第59章 耶律述率第130章 螳螂捕蟬第5章 鄉野密聞第96章 敗逃第155章 說什麼來什麼第99章 一線峽第12章 大破宋軍第90章 陳洪進卒第12章 大破宋軍第103章 以牙還牙第126章 吳越一統第40章 叢林首戰第17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第8章 渾水摸魚第141章 兵臨城下第27章 歷史的車輪,詞帝李煜第140章 伏以重兵第126章 吳越一統第106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第43章 鐵鷹銳士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57章 鬥將第161章 夜襲第77章 張洎拜相第47章 絕處逢生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81章 鐘太後第12章 北地狼煙第5章 常郢獻策,血色東門第129章 黃家信儒第6章 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