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嚐出了麥、稻、穀子、高粱能充飢,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嚐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爲天下百姓治病。神農嘗完百草,爲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飢的五穀,醫病的草藥,來到回生寨,準備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爲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羣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瀰漫。爲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爲"神農架"。把神農昇天的回生寨,改名爲“留香寨”。
版本三
遠古的時候,人們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樹上的野果子,吃地上爬行的小蟲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傷。神農教人類怎樣播種五穀,用自己的勞動,保障有足夠的生活資料。神農是慈愛的天神,他長的是牛頭、人身,力大無窮,他常常幫助窮苦人家耕種,像牛一樣,辛辛苦苦爲人類服務。人類跟神農學會了種地,有了足夠的糧食,從此不愁捱餓一事。可是,不少人吃飽飯之後,常常會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長時間也不好,只能挺到死亡爲止。這類事情被神農知道之後,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醫問卜,但他也沒有治療疾病的辦法。於是,他便與不少人商討,怎樣才能把人們患的疾病治好,使他們擺脫疾病的困擾。他想了很多辦法,如火烤水澆、日曬、冷凍等等,雖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狀有所緩解,但效果卻不理想。有一天,神農來到山西太原金岡一帶,品嚐草木,發現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他就將帶有苦味的草,給咳嗽不止的人吃,這個人的咳嗽立刻減輕不少;把帶有酸味的草,給肚子有病的人吃,這個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版本四
原文:民有疾,未知藥石,炎帝(神農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書上以療民族,而醫道自此始矣。
譯文:(上古)先民有病,但還沒有發明醫藥。神農氏開始嚐遍百草的滋味,體察百草寒、溫、平、熱的藥性,辨別百草之間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關係。曾經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種劇毒,他神奇地化解了這些劇毒。於是就用文字記下藥性用來治療百姓的疾病,我國的藥醫事業從此誕生了。
神農鞭藥
在女媧補天之後,不知過了多少年,在烈山的一個石洞裡,出生一個小孩,就是神農氏,長大後成爲部落首領。有一天,神農到一個靠近山林的部落去,見那裡把獵獲的野獸隨地亂拋。一問,才知道這一帶野獸很多,獵獲的獸肉多的吃不掉。又有一次。他走到另一個部落去,見他們正把大批的高梁、穀子拋棄掉。炎帝覺得太可惜了。當地人笑着說:“有什麼可惜的,過幾天,新谷又要熟了!”(這是南方一年收三茬糧呀)
回來後,神農成天想着這兩件事。他正在想時,忽然一羣孩子吵吵鬧鬧地走了進來。他問孩子們爲什麼爭吵。孩子們爭着告訴他說,他們中間有一個孩子有兩張弓,一個有兩支箭,兩個人原說好互相交換的,後來有弓的一個反悔了,因此就吵起來了。神農一聽,頓時開了竅。他想,肉多的部落不是可以和穀子多的部落互相交換嗎?(這是在原始社會初期數十萬部落個體人少時期,後來部落聯盟多了,人也多了,食物多了,首領私心也多了,私有制也產生了。可見自古至今的人類戰爭都是爲了爭奪食物和生存權,不管多麼現代化都是如此。)他來不及招呼孩子們,欣喜地向外奔去。他和幾個部落的酋長一商量,決定每隔十天,到日中的時候,大家把多餘的東西,拿到一個指定的地點(集市),向別人換取自己所需的東西。人們都很贊成,高高興興地拿着自己多餘的東西,來到指定地點。這時候,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熱鬧。他們互相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就是以物易物、日中爲市的開始。也是原始社會人們心地純樸,生活簡單的一種自由貿易,可惜後來被遊牧部落爲主的以強盜搶劫行爲改變了人們的純樸簡單的生活,爲了保護自己的部落和領地,於是國家和階級產生了。
那時候,人們得病根本不知道怎麼辦,只能靠自己體力抵抗,有的只好等死。神農想到天帝的花園有奇花異草,說不定可以治病。便決定上天去。那時候上天有兩條路:一條從崑崙山上去;另一條從都廣之野順着一株叫建木的大樹爬上去。神農選擇了從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庭。他選了一大捧瑤草,在走出花園時,碰到了天帝,天帝說這點瑤草治不了多少人的病的,給了他一根神鞭,可以鞭打識別草藥有毒無毒,中國草藥即由此稱。神農拿着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據說在中國湖北西部,至今都可以找到神農鞭藥的地方,那山就叫神農原。
有一天,看到一種樹葉,正好他口渴了,順手摘了幾片放在嘴裡咀嚼。這一嚼,還真解渴,神農又扯了幾把咀嚼着。他感覺肚子裡上上下下有東西在摩擦。他肚子是透明的,看到小葉兒把他的胃擦洗得乾乾淨淨。這一發現。使他大大高興。他斷定這小葉兒既解渴,又能解毒,他決定改鞭藥爲嘗藥,如果遇毒,就用它來解救。他把小葉叫“查”(查巡的意思)。後世人讀白話了,叫成了“茶”。神農就這樣一路走着,一路嘗着百草。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經常要中毒,都多虧了“查”解救了他。據說被他嘗過的花、草、根、葉,就有三十九萬八千種。他下決心要嚐遍所有的草。
這一天,他忽然發現一株攀在樹上的藤狀植物,開着一朵朵黃色的小花,那葉子還會一張一縮,他奇怪極了,就採了一些葉子放在嘴裡咀嚼着。誰知這是一種有劇烈毒性的藥草,叫斷腸草。神農就這樣死去了。在山西太原神釜岡上至今還留着神農嘗藥的鼎。
傳說炎帝神農氏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賢聖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化身。我國許多史籍,如《左傳》、《禮記》、《漢書》、《荊州記》、《帝王世紀》、《水經注》、《括地誌》、《漢唐地理書鈔》、《路史》、《大清一統志》等,都認爲炎帝神農氏的出生地是厲山、列山或烈山,即今湖北省隨州市厲山鎮。據清同治《隨州志》記載:“列山上建有神農廟、神農井、炎帝廟”。相傳神農氏誕生於厲山鎮南九烈山第五座山頭半山腰中的神農洞。神農洞的附近有古廟一座,內供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的塑像。隨州市厲山鎮距神農架林區只有兩百公里,前者是神農氏故鄉,後者是神農氏長期生活的地方。至今,兩地的民俗風情、方言、有關神農氏的傳說故事,都大抵相似。兩地皆系炎黃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神農架的稱謂較多,僅筆者收集的名稱就有神龍山、神農山、神農架山、老君山、南山、景山、熊山、太陽山、野人山、木城、神龍、神龍架、神農架、森林架、巴山老林、南山老林、中央山地、華中屋脊、華中第一峰、大巴山東段、大巴山主峰、一萬英尺之巔等等,多達二十餘個,其中有的是借代名。然而,查閱《史記》等《二十五史》,都沒有神農架的芳名;1931年5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也沒有提到神農架。1970年5月,國務院以國發(79)47號文件正式批准將鄂西北的房縣、興山縣、巴東縣的二十四個公社、兩個藥材場和一個農場劃爲神農架林區的行政區域,屬湖北省人民政府直轄單位。房縣、興山縣、巴東縣所在地,自三皇五帝至西周分別爲彭部落方國、後夔國、廩君國地,春 秋時屬麇、庸二國和夔子國,公元前634年楚滅夔後至戰國時期屬於楚國。由此可見,春秋之前,神農架所在地屬於多國之間的邊緣地區,是“蠻荒之地”中的孤島;加上這一帶千里高山、人跡罕至,長期處於原始封閉狀態,成爲被遺忘的角落,或被視爲可望不可及的洪荒之地,“藏在深山人未識”。
神農架最早的名稱,被稱爲“熊山”。《山海經?中次九經》雲:“又東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人神人,夏啓而冬閉……熊山,帝也” (從王念孫校)。一些學者認爲,《山海經》講的“熊山',從名稱、地望、方位來看,即今神農架(參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版《<</span>山海經>新探》一書)。有趣的是,當代科學家們通過考察後認爲:神農架發現的熊不僅數量特多,而且種類最多,不愧是中國“熊的王國”。其中的“神人”,是屈原《山鬼》詩中的“山鬼”,即今轟動全球的神農架高大的“野人”。“熊山,帝也”,是說神農架是古代帝王的聖地,這位帝王,當指炎帝神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