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無心。正指揮部下閃往一邊的侯連長巧不巧地成爲渡邊的攻擊目標。旁觀了這麼久,如果還不知道侯萬山是頭目,那渡邊也太失敗了。
此時的侯萬山,還沉浸在讓友連偷襲得手後的喜悅之中,正爲友連掠陣並附帶着歇會的功夫,忽然有人大喊:“連長!小心!”便見前面亮光一閃,幾米外有人舉着明晃晃的長刀砍過來。
他抓起刺刀,作勢要攔,不料想激戰後歇息,他的一條腿已經僵硬,竟然使不上力氣,一屁股坐在地上。再想爬起來爲時已晚。
本能地,他拔出手槍,對着渡邊就是一槍。
連隊是軍隊的基層組織,在張漢卿帶兵過程中,對連級單位的重視無論用什麼詞來說都是不爲過的。從“支部建在連上”,到政工制度裡“士兵委員會”的最基層組織,張漢卿對這一級的建設是很下了功夫的。
作爲連級的官長,連長的安全工作算是有了制度性的安排:不但有專職警衛員,還配發仿製駁殼槍一支。
對於看慣抗日劇的中國人來講,駁殼槍並不陌生。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的是,遠在抗戰前,中國就有大量的這種手槍在使用。
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陸軍部與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簽約,購買:“德國新式口徑7.63毫米、槍筒96毫米、 表尺一千米之毛瑟手槍一千七百杆, 連同空木柄及每杆子彈五百顆、甲(注:假)子彈一個、彈簧一個、弓簧一個、羅絲板一個,每杆淨收價洋七十整,共計價洋一十一萬九千元整。”
本件中的盒子炮,槍管覈算起來只有3.77寸,相當特殊。
這些槍,就是中國仿製的自衛手槍的基礎。
憑藉中德之間良好的關係,中國很容易地獲得生產權。這種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曆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
中國軍隊引進後,便成爲軍官們防身的制式武器,以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的優點深受人民軍軍官們的青睞。
它的製造相對簡單,加上成本又不高,很快普及裝備到連長一級。侯萬山所用的,就是這樣的一支手槍。
由於日軍步兵用長槍相對槍身要比人民軍通用的“漢”式步槍長三寸左右,同樣安裝刺刀,中國軍隊要吃點虧。若是沒有點別的什麼東西壓軸,對不住張漢卿的這場穿越。
所以張漢卿極力避免肉搏。在1927年軍改後,步兵連不但有一個機槍班,還有一個爲數22人的火力排,裝備37MM的戰防炮4門。這樣的裝備,只要戰術得當,防守對方三個連有點吃力,但一對一的話,放眼目前全球任何一支連隊都不畏懼。
如果最後仍然要到拼刺刀地步的話,那也不虧了。至少在雙方的陣地前沿,先期的火力遊戲中日軍明顯吃了大虧。
不過,這一次拼刺刀,也明顯是日軍吃虧,因爲中國人民軍並沒有按照他的規則走,而是在刺刀之餘釋放冷槍,並且他們還有後手。
只是這樣,日軍已經被激怒了。被近距離擊中前胸的渡邊沒能再度舉刀,因爲打完一槍的侯萬山定神之後發現對方的中佐身份後又補了一槍,這一槍要了渡邊的命。
聯隊長及大隊長是日軍組織的基石,因爲一般整個聯隊都是從某地徵集而來的,所以日軍的聯隊除了番號,還另有以自己的地域稱呼的傳統。他們之間一般都有七拐八抹的關係,渡邊的死,讓日軍悲憤以外,更痛恨人民軍的不按常理出牌。很快地,一小隊日軍向侯萬山撲了過來。
這個時候,無關乎榮譽,只繫着生死。侯萬山一個人是扛不過這麼多的刺刀的,他只能動用手中唯一的保命利器----手槍。
侯萬山開始還有些緊張,後來一想:“老子之前砍死過三個日軍,現在又已經打死了一箇中佐,夠本了。現在日軍這麼好打,多殺一個賺一個。”抱着這種想法,他的心情開始平息。一槍一個,就像打靶那樣輕鬆。
這種毛瑟手槍彈匣二十發,理論上足以消滅一個班以上的敵人。幾個先出來的日軍就這樣成爲槍下之鬼,後面的日軍見到這種“神槍手”的手段,竟然第一次抖抖地不敢前進。
這是二戰中美軍在經過諸多犧牲後得到的總結:“白刃戰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槍對抗日軍的刺刀”,那是血的教訓。
當初(還是應算作後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和日軍進行多次白刃戰,特別是在太平洋諸島的叢林中,美軍的衝鋒|槍槍身較短,白刃戰拼刺刀吃虧,最初近戰中往往用長點射彌補其不足。
日軍實施夜襲等行動時,多爲奇襲,使美軍來不及用密集彈幕將日軍切斷於戰線之前。一旦進入混戰,沒有經驗的士兵用衝鋒|槍掃射造成的己方傷亡往往比敵人造成的還大。
在貝蒂歐,美軍指揮官肖普上校曾經威脅如果有士兵再亂開槍,就把他的槍扔到海里,而且從此再不發一顆子彈!
侯萬山提前用實踐完美展示了這一結論。
手槍的長度短,可以輕易轉向任何一方射擊,射擊姿勢也可以五花八門,裝藥少,即便近距離擊中第一個對手後也不易貫穿擊傷後面的自己人,而威力範圍遠超過刺刀。
至於裝彈,如果彈倉子彈都打光,還有刺刀逼過來,那就只能認命了。不過,美軍制式手|槍填彈七發,等於有連發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戰中很少有人能有機會連發七刀,這個概率太低了。
而人民軍軍官的手槍備彈二十發,足夠了。
趁着日軍打愣的功夫,侯萬山迅速後退。儘管剛纔表現神勇,但是和隊友們會合後,才發覺他的背後溼透了。
失去了大隊長的日軍不要命地展開大攻擊,倒讓人民軍的後手有機會從容發力了。本來,人民軍應戰白刃戰只是爲了讓日軍更近些、聚集得更多些,不然,本來就不多的子彈經不住雙方對攻的消耗。
現在,因爲這一意外事件的影響,日軍的反應已經符合299團團部的軍事部署,所以侯萬山連、後繼的二連都迅速地退開,讓蜂涌而來的日軍擠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