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糧草未動、騾馬先行

當武涉正在彭城遊說淮南王英布時,項莊卻來到了歙縣。

丹陽郡的歙縣山區,曾經的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已經被焚燬殆盡,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片片碧綠如茵的牧草草場,這裡便是楚國最大的軍馬場——歙縣軍馬場,馬場裡養殖了不下十萬頭蒙古矮腳馬,以及千餘匹阿拉伯混血馬。

爲了引進阿拉伯馬,楚國可是付出了極爲慘重的代價。

爲了支撐水師船隊下南洋,楚國很是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

在第一次下南洋失敗之後,楚國很快又打造出了一支由二十艘楚船組成的船隊,仍由戈勝率隊,偕四千銳士二下南洋,結果卻正好遇上南越兵變,這支船隊便成了運輸隊,往返於南越、江東之間,轉運了數萬楚國壯丁。

半年後,戈勝重整旗鼓第三次下南洋。

這一次,船隊甚至已經過了馬六甲海峽,然而不幸的是,船隊在印度洋上再次遭到了颶風的侵襲,滿載公輸紙、白酒、絲綢等貨物的四艘楚船觸礁沉沒,沒有了這些貨物,再去西洋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戈勝只好返航。

第四次下南洋時,船隊的楚船增加到了五十艘!

而且戈勝也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將貨物分開放置在各艘船上,這樣既便有一艘或者幾艘船隻沉沒,也不會影響大局。

這一次,戈勝的船隊終於抵達了天空之城——巴比倫。

此時的兩河流域正處於塞琉古(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大將)的統治之下,並且正遭到羅馬帝國跟安息帝國的東西夾擊,因而根本無暇招待東方來的客人,不過楚國人還是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阿拉伯馬、駱駝還有大量的黃金!

然而返回江東的路上,不少船員紛紛患上惡疾,相繼死去(其實是虐疾)。

繞過馬六甲海峽之後,四千水手已經死得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了,甚至連樓船將軍戈勝也患病暴卒了,一千人可駕馭不了五十艘楚船,幾個校尉一合計,便將健康的阿拉伯馬、駱駝以及所有的黃金集中到了二十艘楚船上,然後鑿沉了另外的三十艘楚船。

從馬六甲回江東的路上,又死了不少人。

等船隊返回丹徒港時,出發時的四千水手已經只剩不到六百人了,而且一個個全都皮包骨頭、瘦得不成人形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隨船抵達江東的數百匹阿拉伯馬以及數十頭駱駝卻是完好無損,幾萬斤黃金也是毫釐無損。

聽說戈勝也在中途暴卒,項莊大爲悲慟,當即追贈戈勝爲烏鄉侯,並由戈勝年僅九歲的長子戈布承襲了爵位。

所以說,爲了得到阿拉伯馬,楚國可是付出了極爲慘重的代價的。

現如今,歙縣軍馬場裡的一千餘匹混血馬就是以阿拉伯馬爲馬種,跟蒙古矮腳馬雜交改良而來的。

不過項莊畢竟是穿越衆,因此沒有重蹈漢武大帝的覆轍。

漢武帝將所有從大宛引進的汗血寶馬都用於配種,卻忽視了維繫汗血馬的血統基因,結果走上了一條引進、配種、改良、回交、直至消亡的不歸路,到最後,偌大的大漢帝國,竟然再找不出一匹純種的汗血寶馬。

所以,項莊並沒有將全部的阿拉伯馬用於配種,而是保留了一定的種羣,以維繫阿拉伯馬的基因,只有維繫好了阿拉伯馬的基因庫,纔會不斷有阿拉伯馬用於改良,歙縣軍馬場才能源源不斷地培育出優秀的混血馬。

不過從個頭上看,改良後的混血馬也不怎麼出衆。

事實上,從巴比倫引進的純種阿拉伯馬也只有六尺多的平均體高,只比蒙古馬的平均體高多出尺許,用來組建輕騎兵那是綽綽有餘,若是用來組建重裝騎兵,那就不行了,要想組建重裝騎兵,怎麼說也得是體高超過八尺的高頭大馬!

不過,正如蒙古馬中存在體高超過八尺的駿馬一樣,阿拉伯馬的種羣中也存在體型超大的個體,甚至還會誕生體高九尺的駿馬,只要培育的阿拉伯馬種羣、混血馬種羣足夠大,就總會培育出足夠的駿馬,組建重裝騎兵那也是早晚的事。

然而,項莊這次來歙縣,卻不是來看這些混血馬的。

項莊這次來歙縣,是爲了遠征巴蜀徵集騾子來的,因爲在歙縣除了軍馬場,還有一個大型騾馬場,裡面蓄養着好幾萬頭騾子。

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項莊卻是糧草未動、騾馬先行!

騾子其實就是馬跟驢雜交的後代,既有驢的負重能力、抵抗能力,又有馬的靈性和奔跑能力,而且,騾子吃的還比馱馬要少,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甚至還要勝過西南馱馬,有了騾子,軍馬場裡淘汰下來的劣馬就能全部變賣,補貼軍馬場的支出了。

事實上,最近幾年歙縣軍馬場已經可以做到自我補血,再不用國庫貼補了。

說起騾子,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那是作爲稀罕物藏在王宮大內供貴族賞玩的,一直到宋朝,騾子才被當成役使的牲畜,從而開始了大量培育,不過有了項莊這個穿越衆,華夏役使騾子的時間卻是大大地提前了。

這次遠征巴蜀,可不能再讓楚軍將士揹着乾糧袋出征了。

以前背乾糧袋,那是情勢所迫,沒辦法,現在楚軍的條件已經大爲改善,就再沒必要讓將士們啃那又幹又澀的乾糧了,而且,從江東到巴蜀,那可是遙遙兩千多裡,光是行軍就得走上一兩個月,再大的乾糧袋也不吃不是?

所以,這次出征必須徵調足夠多的騾子以運輸糧草輜重。

這次遠征巴蜀,項莊打算以虎賁營、天狼營兩萬精銳爲基幹,再抽調三萬府兵組建遠征軍團,而且,項莊還打算親自領軍出征!

五萬大軍,人吃馬嚼的,可不是個小數目!

而且從江東到蜀中路途遙遠,少說也有兩千多裡,光是行軍只怕就要走上一兩個月,如果戰事不順,拖上三四個月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這次遠征至少也要準備五萬大軍四個月份的口糧,這可着實不是個小數目。

以一個士兵一月消耗一石糧食計算,五萬士兵四個月那就要消耗二十萬石糧食!

二十萬石,就是兩千四百萬斤,一頭騾子負重八百斤(秦斤)翻山越嶺毫無問題,這也就是說,需要三萬頭騾子,考慮到運輸過程中騾子的損耗,則至少需要多徵調上千頭,這還僅僅只是糧食的運輸,算上輜重那就更多了。

所以說,這次遠征少說也要徵調四萬頭騾子!

至於四萬頭騾子的口糧卻是不必考慮了,因爲騾子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蒙古矮腳馬還要強,如果不出現負重過多的情形,也基本不用擔心掉膘倒架的事情,從江東到巴蜀也不是沙漠,沿途的青草就足夠解決騾子的口糧問題了。

當項莊正在爲遠征軍團徵調騾馬時,劉邦卻在咸陽太倉裡發呆。

漢國的基礎原本就要比楚國好許多,既便是關中遭到楚軍洗劫之後,其人口規模,耕地面積,土地肥力等等也仍然要勝過江東,再加上白墨變法以及十年生聚,現在漢國的人口規模和攢下家底可是要比楚國殷實得多了。

十年間,楚國的總人口幾乎翻了一番,已達將近五百萬,可漢國也沒有原地踏步,現在漢國的在冊總人口已經超過了七百萬,壯丁也超過了一百五十萬,無論是總人口規模,還是壯丁數量,依然穩穩地壓過楚國一頭。

咸陽太倉裡積儲的粟米也遠遠多過秭陵太倉的大米。

八百里秦川、巴蜀平原盡皆膏腴之地,後世的江南雖然被譽爲魚米之鄉,可在這個時代絕大部份區域都是未經開墾的荒地,因此江東的耕地面積、每畝單產以及糧食總產量都遠遠無法跟關中、巴蜀這兩個天下糧倉相媲美。

十年積攢,咸陽太倉裡積儲的粟米已經超過了五百萬石!

站在太倉內,望着多到糧倉裡放下不因而只能露天堆放的小山般的粟米,劉邦真不敢相信這些都是真的,十幾年前跟項羽爭天下時,他還經常因爲幾萬石軍糧而發愁,能幹如蕭何蕭丞相,也得拼盡全力才能勉強供應漢軍的軍糧。

可是現在,咸陽太倉裡的糧食卻多到吃都吃不完了!

ωwш ⊕TTκan ⊕C ○

既便是出動百萬大軍,也足夠支撐五月作戰所需了!

所以,是時候出關了,雖說他劉邦的身體還算不錯,可不管怎麼說,今年都已經六十九歲了,後面還能有幾年好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掃滅關東諸國、一統天下,那他劉邦就是死都不能瞑目哪。

不過,在出關之前,還得先解決了匈奴這個隱患才行!

匈奴不滅,大漢國的後方就不穩,後方不穩,漢軍就得分心兩用,這從戰略上來考量無疑是極不利的,也容易被楚國這樣的敵國所利用,當然,也並不是非得掃滅匈奴不可,只要奪回九原,將匈奴逐回漠北,也就差不多了。

第251章 締結盟約第500章 漠南風雲(上)第178章 秦軍的選擇第327章 下戰書第499章 匈奴崩潰第562章 兄弟鬩牆(下)第411章 真的好險第94章 意外發現第93章 三渡河水第18章 馬鐙第348章 樑軍的墳墓第387章 劍指淮南第468章 落井下石第476章 合縱連橫(四)第455章 大破漢軍(下)第34章 這只是第二個第47章 激戰正酣第185章 百步神箭第313章 救援淮南國第295章 要對巴蜀用兵?第409章 戰機出現第414章 分化瓦解第170章 欺榨林胡第149章 九原風雲第385章 厚積薄發第419章 大破羌氐第360章 以牙還牙第194章 上位者第406章 打消耗戰第162章 離間林胡第512章 妾不如偷第332章 巔峰對決(五)第434章 滅國大棋第449章 陸地行舟第25章 攻城第352章 紅頂商人第562章 兄弟鬩牆(下)第17章 大破樊噲第426章 決戰之畢攻第380章 賢有一計第197章 獻璽第63章 老朽有一計第305章 與時間賽跑第186章 匈奴人第283章 大漢驃騎(一)第416章 射殺第347章 主動出擊第122章 叩關第423章 選擇戰場第539章 遷徙第59章 大魏公主第177章 馳援第45章 王的號角第478章 合縱連橫(六)第408章 連弩發威第91章 金蟬脫殼(上)第509章 賜死第354章 水淹樑軍第173章 精心設計第430章 決戰之畢守第465章 背盟第471章 盧綰伏誅第548章 將陳平獻於楚王第214章 長樂營第273章 論楚軍第346章 虎嘴奪食第431章 決戰之泥濘第185章 百步神箭第308章 趁夜偷襲第521章 做成死局第258章 暗鬥第6章 十面埋伏-火攻第251章 締結盟約第181章 秦軍歸楚第538章 瓜分第283章 大漢驃騎(一)第437章 趁火打劫第152章 割席絕交第126章 函谷關?殺戮第307章 明攻暗襲第408章 連弩發威第314章 狹路相逢第533章 奇襲臨淄第510章 蒙家四虎第288章 士族瓦解第34章 這只是第二個第258章 暗鬥第378章 隨時可能賓天?第316章 太子人選第520章 賤買貴賣第479章 合縱連橫(七)第97章 離間計(中)第569章 東征高句麗第57章 陰謀?陽謀!第531章 張網以待第46章 以命博命第560章 兄弟鬩牆(上)第64章 傳檄可下第106章 虎牢關(四)
第251章 締結盟約第500章 漠南風雲(上)第178章 秦軍的選擇第327章 下戰書第499章 匈奴崩潰第562章 兄弟鬩牆(下)第411章 真的好險第94章 意外發現第93章 三渡河水第18章 馬鐙第348章 樑軍的墳墓第387章 劍指淮南第468章 落井下石第476章 合縱連橫(四)第455章 大破漢軍(下)第34章 這只是第二個第47章 激戰正酣第185章 百步神箭第313章 救援淮南國第295章 要對巴蜀用兵?第409章 戰機出現第414章 分化瓦解第170章 欺榨林胡第149章 九原風雲第385章 厚積薄發第419章 大破羌氐第360章 以牙還牙第194章 上位者第406章 打消耗戰第162章 離間林胡第512章 妾不如偷第332章 巔峰對決(五)第434章 滅國大棋第449章 陸地行舟第25章 攻城第352章 紅頂商人第562章 兄弟鬩牆(下)第17章 大破樊噲第426章 決戰之畢攻第380章 賢有一計第197章 獻璽第63章 老朽有一計第305章 與時間賽跑第186章 匈奴人第283章 大漢驃騎(一)第416章 射殺第347章 主動出擊第122章 叩關第423章 選擇戰場第539章 遷徙第59章 大魏公主第177章 馳援第45章 王的號角第478章 合縱連橫(六)第408章 連弩發威第91章 金蟬脫殼(上)第509章 賜死第354章 水淹樑軍第173章 精心設計第430章 決戰之畢守第465章 背盟第471章 盧綰伏誅第548章 將陳平獻於楚王第214章 長樂營第273章 論楚軍第346章 虎嘴奪食第431章 決戰之泥濘第185章 百步神箭第308章 趁夜偷襲第521章 做成死局第258章 暗鬥第6章 十面埋伏-火攻第251章 締結盟約第181章 秦軍歸楚第538章 瓜分第283章 大漢驃騎(一)第437章 趁火打劫第152章 割席絕交第126章 函谷關?殺戮第307章 明攻暗襲第408章 連弩發威第314章 狹路相逢第533章 奇襲臨淄第510章 蒙家四虎第288章 士族瓦解第34章 這只是第二個第258章 暗鬥第378章 隨時可能賓天?第316章 太子人選第520章 賤買貴賣第479章 合縱連橫(七)第97章 離間計(中)第569章 東征高句麗第57章 陰謀?陽謀!第531章 張網以待第46章 以命博命第560章 兄弟鬩牆(上)第64章 傳檄可下第106章 虎牢關(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