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瞻斬子篇

仁瞻斬子篇

回到淮南戰場。柴榮一走,南唐相繼收復各州。朱元收復舒、和2州,李平取蘄州,滁州的周朝守將也學向訓、韓令坤,自顧自的放棄了城池。柴榮一徵淮南的戰果頓化烏有。最嚴重的尚不止此。前線主持軍事的2個最高首領:侍衛司老大、郭威外甥李重進與殿前司老大、郭威女婿張永德起矛盾了。張點檢在下蔡前線(浮橋已從正陽移到下蔡)抓住一唐軍探子:我是來與李重進將軍聯絡的。李將軍要與我們合作呢。張永德馬上一封密信送去開封:皇上你一走,李重進就要搞鬼造反啊。

柴榮面前又何止張永德這一封密信。另有一封,不。是二封密信。一封是李重進的,另一封竟是唐主李璟的。

李重進也抓住一唐軍探子,一搜身,搜到一封唐主李璟的勸降信:君渡河南歸,我當如何如何…

進“你們怎就覺得我有做叛徒的潛質呢”使者上前詭笑“李將軍。。你年長於柴榮,又是你們先帝的外甥。可爲何你們先帝當初傳位柴榮而不是你呢?這是對將軍的不公啊。就算將軍大度,只怕柴榮要猜忌將軍。如將軍歸我南國,我國主必贈將軍重兵北伐,到時中原皇位將復歸將軍”進點頭問“說完了嗎”使者擡頭“完了”進“左右!將這探子拖出斬了”使者大爲驚慌“爲什麼”李重進不願解釋。當日在先帝病榻前,我就已低頭認輸,心服口服了。,…,

殺了說客,李重進修書一封。連着李璟的密信一道送達御前。三封信擺在柴榮面前。誰對誰非,一目瞭然。可恨李璟明着打不過,竟玩陰的。一怒之下,孫晟做了替死鬼。顯德3年(956)11月17日被殺於汴梁。也成全了當日來做談判代表時“終不負永陵(李昪的陵墓)一杯土”的誓言。

柴榮是知道李重進忠心了。可張永德不知道。時間長了,有些話總會傳到李重進耳中。10月下旬的某一天,李重進隻身單騎奔赴下蔡,進張永德軍營。一番從容宴飲,剖心暢談,終於打消了二將之間的隔閡,開始齊心攻打劉仁瞻的壽州城。

在這之前,壽州城被圍已近一年,劉仁贍苦守待援。可那些援兵不是半路停步,就是被周兵全殲。且最要命是有些援兵還幫了倒忙。

六合一敗,威信全失的李景達雖有5萬兵馬屯駐濠州,軍權卻已不在己手。監軍陳覺將支援變成了聲援。

顯德3年(956)8月,林仁肇(人稱林虎子。日後的南唐名將。威名甚至讓趙匡胤都深深忌憚)率水陸援軍來到下蔡。本想學周瑜火攻之計將下蔡的浮橋燒燬。然而卻沒諸葛孔明借東風的本事。突然180度改變的風向令林仁肇罵天怨地,急令撤退。張永德叫聲僥倖,回營問手下,知此計爲當年周瑜在赤壁所用,曹操以鐵索連船,大敗而歸。噢?鐵索?張永德命在浮橋十步開外,以鐵索截斷淮河,再於鐵索上系以巨木,防敵衝擊。,…,

11月23日,德“鐵索連船?好辦法”偏將甲“敵軍熟悉水戰,不必以鐵索串聯求平穩”德不答,反問“軍中可有識水性的”偏將甲“軍中有阮家三兄弟,頗識水性”德令“傳三人過來”張永德面授阮老三、阮老四、阮老六機宜。

唐營內,肇“什麼聲音”唐將乙“是釘木板的聲音。難道…”肇大驚“馬上叫些水性好的人下去看看。周兵來鑿船呢”…,

發現已太遲了。前面數十小火船急遊而來。林仁肇急令開船迎敵。船已開不動了。人家也不是在鑿船,只是給唐船加了鐵鏈相系。這次的張永德沒有遇到那次林仁肇的風向問題。唐兵大敗,溺亡甚衆。張永德得大船數十艘,以金帶賞賜阮家兄弟。

得到大船的張永德將劉仁瞻的壽州水寨也圍了起來,最後一道缺口被堵上。壽州城中開始出現糧食危機……

顯德4年(957)正月,看不下去的齊王李景達終於派出許文稹、邊鎬、朱元給壽州城送糧去。衆軍於紫金山下立寨,開始修築直抵壽州城,長達數十里的運糧甬道。不知這幫人是怎麼想的,現在李重進正在壽州城外,這甬道難道能飛過李重進頭頂不成?又是一場大敗……,…,

劉仁贍氣啊!給李景達寫信:你調邊鎬來守城。我出城與敵軍決一死戰。這怎麼行?這壽州城不是您老,誰守得住?李景達當即回信一封:不許!

這下。。劉仁贍氣出病來了。可這還不是給他最大的打擊,下面纔是對他的迎頭一棒。

劉仁贍小兒子劉崇諫偷了一空,溜出城去,逃了。真能逃掉也就算了。偏偏被巡邏的抓了回來,送到劉仁贍面前。

劉仁贍半響不語,最後道“兒子,我給你講個故事。當年墨家鉅子的兒子在秦國殺了人。秦惠王念鉅子年紀已老,又是膝下獨子,就說:我已特赦於他了”頓了下,問“你知道鉅子是怎麼回答的”劉崇諫搖頭。劉仁贍接着說“多謝秦王。但我們墨家法規:殺人者死!秦王你雖赦其罪,但墨家法規卻不赦他”劉崇諫越聽越不對勁,不寒而慄的他連忙跪倒,大叫父親饒命。劉仁贍不理,一字一字道“這叫殺子奉法”

部將張全約、監軍周廷構勸,劉仁瞻不聽。周連忙去找劉夫人求救。誰料夫妻倆都是鐵石心腸“我不是不愛小兒子,但軍法無私。名節不虧。劉氏忠義之門,不會對不起衆將士”,…,

南唐保大15年(957)正月下旬,劉崇諫被腰斬。劉仁贍殺子奉法,可他自己卻受不了這打擊。日益病重。可依舊不降。拼着老命堅守到底,將士們也受到鼓舞,誓死守城。

壽州城外的李重進估計已絕望了。也許他想面對面的問問劉仁瞻:南唐給了你什麼好處?讓你這樣盡忠職守、冥頑不靈?

周顯德4年(957)2月8日,因一徵淮南勞累成疾的李谷要爲自己當日私自退兵之事補過,上疏請求柴榮二次親征。

2月16日,柴榮命王樸爲東京留守,韓通維持京城治安。17日率軍出大梁城,同時命王環率剛練成的數千水軍也一同出征。3月2日渡過淮河,來到壽州城下。3日,大軍駐紮紫金山。趙匡胤先頭出擊。將唐兵所築的甬道截斷,唐兵首尾不能相顧。夜,柴榮讓諸將分守各寨,自己來到下蔡。

強敵壓境,五鬼之一的陳覺還在堅持不懈的搞內鬥。曾在柴榮北歸後收復2州的南唐大將朱元就是他的目標。4日夜,朱元殺掉部將時厚卿,與朱仁裕等率萬餘唐兵來降。5日清晨,沒來投降的唐營就倒黴了。被柴榮以水陸聯軍攻破。許文縝、邊鎬、楊守忠被擒。,…,

這一戰出現了一非常有趣味的場景:中間,周朝水軍揚帆激進。南岸,未來的大宋皇帝、北岸,後周世宗皇帝各領一隊騎兵追殺潰敗的唐兵。誰跑得快?誰殲滅的敵人多?不知道。也許是趙匡胤,畢竟他更年輕力壯一些。或許是柴榮,畢竟他更意氣風發一些。兩位人中之龍隔岸齊進,策馬揚鞭,指點淮河,揮刀逐鹿,何等快意。只是苦了唐兵。一追200餘里,夜裡一直追到鎮淮軍下寨。唐兵五萬大軍,被殺被俘四萬餘。李景達、陳覺都僅以身免,逃回金陵。唐軍只有陳德誠部全身而退。…,

在鎮淮軍的淮河南北兩岸築起兩城,又打敗了郭廷謂最後一支南唐援兵後,南唐再也抽調不出像樣的援軍了。唐主李璟甚至想過學柴榮,自己親援。卻被手下將領朱匡業、劉存忠二人以晚唐詩人羅隱吟詠諸葛亮的詩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作答。李璟雖流放二人,但終究沒有自己親援。一切都得看壽州城裡劉仁瞻自己的造化了。

11日,柴榮命向訓駐守鎮淮軍,12日自己來到下蔡前線,13日親自下詔給劉仁贍,勸他自擇禍福。17日,周兵在壽州城下舉行了一次大操練,卻是俏媚眼做給瞎子看。病重的劉仁瞻幾乎連人都不認識了。,…,

監軍周廷構來看他了,將周兵擊潰李景達援兵一事告知。劉仁贍喘氣、大咳。周廷構小心的道“如今之計。。不如暫降,再從長計議”劉仁贍突然直起身子,怒目圓睜“降?除非我死了”周廷構忙道“我只是爲城中百姓着想。非爲自己啊”劉仁贍嘆氣不語。周廷構忽然抖抖嗦嗦從懷中掏出一紙“這是向國主的請援信,請你過目簽字”劉仁贍已沒力氣了,點點頭揮揮手。周廷構明白了,拿來筆墨,寫上劉仁贍三個大字。

周顯德4年(957)3月19日,這封“請援信”現在不在李璟面前,擺在了柴榮面前。竟是降表!柴榮大喜,20日遣張保續入城回覆。21日壽州城北門大開!整整一年五個月,柴榮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可柴榮是否知道劉仁贍是‘被投降’的?

3月24日柴榮下詔,封劉仁瞻爲中書令兼天平節度使,接到這一詔書的劉仁瞻悲憤交加。連吐鮮血而死。24日同一天,柴榮第二次下詔追封劉仁贍爲彭城郡王,李璟也同時追封劉仁瞻爲太師。而正因劉仁瞻最後‘被投降’,可笑的事發生了。爲南唐奮鬥了一輩子,連幼子都親手殺了的劉仁贍在薛居正《舊五代史》被記載在周臣傳裡。這對劉仁贍是榮譽還是恥辱?歐陽修、司馬光等史學巨匠們追求史家的直書精神,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反覆求證,終於確認了劉仁瞻的忠臣身份。歐陽修《新五代史》中對劉仁瞻做了最高榮譽的褒獎。列名忠臣第一等的《死節傳》中只有3人:王彥章、裴約、劉仁瞻!,…,

壽州已下,淮南已無可抗手。正是平定14州的大好時機。可柴榮在3月29日起駕北歸。4月12日回到大梁。二徵淮南竟短短一個多月就告結束。

因在洛陽城內發生了件大事,讓他不得不從淮南前線趕回處理。什麼大事?其實也算不得大事,不過是一人命案。那依法處理,殺人償命就是。只是此人身份特殊,非皇上柴榮不能處理。什麼人這麼牛?柴榮生身之父柴守禮!

柴守禮與韓令坤之父韓倫、王溥之父王祚、王晏之父、王彥超之父等10人在洛陽城內恃勢恣橫,被稱爲‘十阿父’,他們敢如此妄爲,自是仗着自己兒子極大的面子。這不,柴守禮殺人了,柴榮你怎麼辦?無奈的皇帝徇了一回私(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做殺子奉法的劉仁瞻的),命厚葬死者,加倍撫卹,卻對柴守禮的處罰不置一詞。皇帝你不說,誰敢動這所謂的‘太上皇’?自然,十阿父在洛陽城內更無法無天了。

狄青升官篇皇帝親征篇戰局轉折篇新政失敗篇張浚回朝篇收奪兵權篇伯顏出兵篇戰局轉折篇封賞天下篇北伐開始篇西征東伐篇宋軍反擊篇清明上河篇大遼亡國篇侂胄之死篇還地西夏篇繼恩之死篇孟昶出降篇真宗駕崩篇皇帝反覆篇侂胄轉念篇趙禎之慟篇金軍南征篇風雨欲來篇變法起始篇遇郭乃安篇李筠叛亂篇兵臨城下篇蔡京首相篇宋金議和篇岳飛轉戰篇北遼立國篇蘇洵成長篇德昭之死篇太原陷落篇熙河開戰篇濮議之爭篇下陳錢獻土篇封賞天下篇西征東伐篇戰爭準備篇澶州兵變篇張浚之死篇向氏登場篇二次北伐篇平夏築城篇隆興和議篇安石進京篇西征準備篇皇帝親征篇理宗登基篇海陵登場篇蒙古徵夏篇度宗駕崩篇劉娥之死篇金國遷都篇首輪北伐篇夷簡首相篇遼後遭誣篇採石前奏篇汝愚罷相篇變法前奏篇包拯登場篇苗劉兵變篇張浚亂搞篇轉移視線篇蒙哥伐宋篇北宋六賊篇下大戰前奏篇真宗登基篇李璮叛亂篇襄樊陷落篇種姚敗亡篇允文罷相篇西征收尾篇李綱罷相篇皇業肇基篇風雨欲來篇皇帝親征篇交趾入侵篇兩路北伐篇英宗駕崩篇秦檜專權篇變天前奏篇岳飛剿匪篇王李起義篇李綱罷相篇貴妃薨逝篇雍熙慘敗篇淮西之戰篇仲淹三光篇初使契丹篇孟氏皇后篇蘇洵成長篇河東之戰篇戰和紛紛篇侂胄之死篇兵臨城下篇嘉定和議篇柴榮託孤篇
狄青升官篇皇帝親征篇戰局轉折篇新政失敗篇張浚回朝篇收奪兵權篇伯顏出兵篇戰局轉折篇封賞天下篇北伐開始篇西征東伐篇宋軍反擊篇清明上河篇大遼亡國篇侂胄之死篇還地西夏篇繼恩之死篇孟昶出降篇真宗駕崩篇皇帝反覆篇侂胄轉念篇趙禎之慟篇金軍南征篇風雨欲來篇變法起始篇遇郭乃安篇李筠叛亂篇兵臨城下篇蔡京首相篇宋金議和篇岳飛轉戰篇北遼立國篇蘇洵成長篇德昭之死篇太原陷落篇熙河開戰篇濮議之爭篇下陳錢獻土篇封賞天下篇西征東伐篇戰爭準備篇澶州兵變篇張浚之死篇向氏登場篇二次北伐篇平夏築城篇隆興和議篇安石進京篇西征準備篇皇帝親征篇理宗登基篇海陵登場篇蒙古徵夏篇度宗駕崩篇劉娥之死篇金國遷都篇首輪北伐篇夷簡首相篇遼後遭誣篇採石前奏篇汝愚罷相篇變法前奏篇包拯登場篇苗劉兵變篇張浚亂搞篇轉移視線篇蒙哥伐宋篇北宋六賊篇下大戰前奏篇真宗登基篇李璮叛亂篇襄樊陷落篇種姚敗亡篇允文罷相篇西征收尾篇李綱罷相篇皇業肇基篇風雨欲來篇皇帝親征篇交趾入侵篇兩路北伐篇英宗駕崩篇秦檜專權篇變天前奏篇岳飛剿匪篇王李起義篇李綱罷相篇貴妃薨逝篇雍熙慘敗篇淮西之戰篇仲淹三光篇初使契丹篇孟氏皇后篇蘇洵成長篇河東之戰篇戰和紛紛篇侂胄之死篇兵臨城下篇嘉定和議篇柴榮託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