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調防

張春牛接到手扎令其南下,但後來又令其再率部等待,受降大典之後,察哈爾人陸續分流,軍隊也陸續分散駐紮。

其中李從業的第三團在巴爾虎人的地方和科爾沁及察哈爾人牧場的北部駐紮,其實就是沿着草原和大興安嶺的分界處駐防。

鐵騎兵第一團奉命西返,很多人看着鐵甲騎兵如鋼鐵洪流般的向西而去,心中也是對他們充滿期望。

現在整個和記商團軍都知道了張瀚暫時歸隱,返回新平堡待罪居住的消息。

朝廷對張瀚辭官一辭就準,也是相當明顯的表明了態度。

整個商團軍都沉浸在一種擔憂和氣憤,甚至是傷心的狀態之下。

不叫將士們看到他的隱忍和退讓,如何能叫他們明白張瀚的迫不得已和苦衷?

在張瀚一宣佈之時,很多人都驚惶失措,甚至屯堡裡還有屯民想棄田而逃。

軍中的情緒也極爲不穩,人們剛從征服蒙古和受降大典的狂歡中清醒過來,就又得面臨主心骨離開的局面。

屯堡不穩,諸司不穩,軍中的情緒也極爲糟糕。

不停的有士兵想拿着火槍去找朝中的奸臣“要個說法”,後來軍隊主官不得不在短時間內把所有的士兵收繳了火銃,這也是在商團軍立軍以來完全沒有過的事情。

後來商隊的情緒也不穩定,張家口出來的商隊都有些不敢往北方去,萬一和記有變,蒙古人降而復叛,大明或是出兵草原,這一攤子亂事沒有張瀚坐鎮,誰敢拍胸口擔保沒事?就算李慎明或孫敬亭出面,對各方情緒的安撫也是沒有用。

短短時間內和記就成了一個火藥桶,人們不僅怨恨大明那邊的奸臣爲難張瀚,對討伐和消滅北虜的大功朝廷吝惜封賞就算了,還對張大人如此的猜忌,想要和記分崩離析,這種惡毒的用心,真是令人無比憤慨。

這就是張瀚的真正用意所在,此前他如果要伐明,軍中不免會有反彈。而若在這種情緒下宣告清君側,九成以上的將士會義無反顧的跟隨。

後來張瀚不得不在臨行之時,沿着受降城到青城接見了無數的人,軍中的中層軍官,各司的官員吏員,還有北上的商人,巡行各個屯堡,都是言明自己只是休息,和記的軍政大事仍然會過問……就是這樣纔對軍心民心稍爲安撫下來,和記開始在孫敬亭等人的主導下繼續順暢的運行下去。

龍騎兵第一團開回青城一帶駐防,第二團到舊中都一帶,第四團駐臺灣,第五和第六、七、八、九五個團駐受降城到漠北和科爾沁一線。槍騎兵第二團駐在薊鎮以北地方,獵騎兵團駐宣府之北,一部駐薊北。

整個和記的兵鋒逐漸拉開,輜兵們也隨着戰兵的調動而動作,一個月前察哈爾到科爾沁這邊集中了十幾萬人的和記大軍,現在也逐漸所剩不多。

就算這樣,受降城這一線還是重中之重,沿着科爾沁到十三山一帶駐了五個團的戰兵,配合輜兵隊伍有近四萬人,孫敬亭和政事堂都在此並沒有遷走,並且大量的政事官員和各司人員都逐漸往這邊遷。

這個動作叫所有人都明白過來,和記是不打算重新以青城爲核心了。

在一片混亂的情形之下,張春牛和他的部下承擔了幾次運送俘虜往西的任務,回返之後又運送了大量的軍需物資往義州衛,在那邊張春牛遙望了一下十三山,在幾年前他和一個大車隊與明軍配合一起送物資和打開女真人對十三山的包圍圈,當時的張春牛帶着輜兵火銃手錶現的相當出色,引起了大明那邊對和記的重視,至於他本人軍方高層也打算調入到軍中,最少第六團和第九團的楊泗遜和任敬都對張春牛很感興趣。

張春牛本人則不願爲戰兵,幹冒矢石,無視生死,他自問辦不到。

到了此時其實張春牛本人已經很少有生命危險了,就算轉入戰兵他也最少是營級指揮,按和記的軍規,營級指揮不準親臨一線,除非是被包圍或擊敗,營級指揮有生命危險的可能性很小。

張春牛是不願見任何人流血,他自問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人,更不是將帥之才。不能忍心就做不得將軍,見不得血就不算合格的廝殺漢,儘管他能力很強,還是安心做一個輜兵指揮。

九月初時,天氣轉冷,全軍幾乎都換上了冬裝,輜兵們一路送上補給,有一些輜兵自己卻還是穿着夏常服。

張春牛再接到令扎時,自己也是一身輕快的夏常服從政事堂裡出來,從軍令司領了軍令,大步往駐地折返。

一路上不少人同他打招呼,好歹也是和記輜兵軍官中的紅人,不少人都知道他參與救援十三山的故事。

不誇張的說,張春牛在和記體系內算出名,不過在大明朝廷那邊更出名。

連天啓皇帝也知道此人是個“良將”,率部援助十三山打的很漂亮,卻是沒有人知道,這個良將現在就是一羣輜兵的頭目。

“你等會兒再走。”一個肩膀上扛着兩顆銀星的將領匆忙走過,看到張春牛臉上就露出笑容,指着他道:“給我定住在這裡。”

“哈哈,是聶軍政官!”張春牛見了也笑,當年他和盧大富李守信等人在一起時,聶磊就是他們的軍政官,當初新兵時總有犯錯的時候,聶磊見了就是板着臉一聲“定住”,然後犯事的就得乖乖站在原處等着處置。

開始時各人都嚇個半死,但除了少數真的犯了大錯的,聶磊對人是以批評教育爲主,很少把人一棍子打死。

這樣的軍政官當然極被人擁戴,後來聶磊調到槍騎兵那邊,一晃就是兩三年過去了。

聶磊笑着點了點頭,現在他是軍政司的副司官,有消息他要接掌軍政司。

很快就會大改制,軍令司和參謀司會合併爲樞密院,與政事堂對立,將來政事堂很可能改爲中書門下省,樞密院掌握的是軍令系統和參謀還有軍訓司軍法司,日常管理,維持軍法和戰時的調兵和具體的戰事由樞密院來負責。

而軍工司和軍政司和軍需司則歸政事堂,將來歸中書門下,所以和記的體系也並不完全和大明還有傳統相當。樞密院的職掌由軍令到參謀再到訓練,整個軍隊這一塊基本上是樞密負責。而政事堂則掌握軍政軍工和軍需,軍政方面又是把軍官軍籍檔案升遷退役入籍都抓起來了,職能比此前稍有加強。

原本的各司主官可能會升上去,任副政事官,也有一些出外任大郡的郡守,以達成張瀚的地方和中樞的平等交流。

就象漢時的郡太守,入可爲九卿,而九卿也可以出外爲郡太守。

大明的中樞官,比如翰林到地方上當知府就被認爲是貶斥,京官出京就得升官,就算這樣很多身在清流的京官寧願不升級也不願出外,因爲中樞纔是重中之重,一旦出京就算升官也算貶職。

想當閣老執掌天下,從大明中期過後就不能出京了。爲翰林,等資格夠了開坊入東宮講學,然後編前朝實錄,再遷轉爲侍郎,最後就等着轉爲尚書或是直接入閣,這纔是文官的終南捷徑。

到地方爲官,到底要辛苦不說,還容易擔責任,事勞任怨,辛辛苦苦幾十年纔得到中樞,實在是事倍功半。

這一點明朝還不如清季,清時掛大學士頭銜在地方上任總督的大臣有很多,疆吏貴重,雖不及軍機權重,但彷彿也能分庭抗禮,特別是中期之後,地方離心力強,疆臣等於諸侯,象李鴻章在直隸,北洋水師這樣的亞洲噸位第一的海軍其實是他的私軍,整個清廷也就是北洋系的陸軍能拿的出手,可以說是李鴻章這個封疆大吏撐起了半個中國的防務,這種地方官員的權力和尊榮,也是大明從未有過的。

不過清時的封疆大吏權力過大,甚至等於半獨立的狀態,也是清中期之後地方事多,中央對地方控制不足造成,從東南五省互保就看的出來,中央對地方的權威實在是相當的有限。

到了清亡,果然就陷於內爭,各省軍閥爭鬥不休,徒耗國力。

張瀚理想的中樞與地方的關係,既要地方有權力和地位,也不能形成自立,也就是中樞強化,地方也強化,兩者共贏。

這種願望和目標當然極好,可是是否能達成這樣的目標,還得繼續摸索前行。

聶磊進了房沒多久就出來,手裡揚着一張紙,笑着對張春牛道:“你倒是猜猜看,這是什麼?”

張春牛笑道:“這哪猜的出來?我很快要出任務,難道是又有新變化?”

上一回急令出任務,結果後來取消了,張春牛也猜不到到薊外做什麼事情,現在在薊北有鐵騎兵第二團駐紮着,真是神鬼辟易,明軍對應的是黑雲龍帶着兵馬在邊牆處駐紮防禦,恐怕他們自己都不敢說能守的住。據軍情司的情報,黑雲龍隔天就派人回京師告急,請求從遼西直接弄一些大炮過來,架在大安口和古北口等邊牆要隘處,要不然的話薊鎮的軍心實在是維持不住。

第六百六十二章 刀牌第一千五百八十章 張岱第五百三十九章 狐疑第四百四十三章 馬賊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華夷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賦詩第八十九章 遼東事第八百三十八章 暖心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怨恨第一千八十七章 擺開第二百九十五章 硬貨第七百三十九章 禁閉第一千八十七章 擺開第九百零六章 遊走第一百一十八章 阿成第一百八十二章 又是你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南牆第三百六十章 挑撥第一百一十八章 阿成第七百三十五章 浮橋第二百八十六章 大德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列隊第一千四百零五 白馬第六百五十八章 重逢第五百九十九章 隊長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憤怒第一百零九章 忙碌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 照會第九百五十六章 炮連第四百一十一章 模型第三百五十二章 投槍第六百六十一章 槍術第六百一十九章 加價第九百五十六章 炮連第九百零四章 交換第六百四十五章 杖斃第六百二十六章第一百八十四章 偶得第三百零七章 對峙第四百三十七章 舊地第九百二十七章 提銀第九百七十章 和記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舊日第一千九十七章 走路第八百四十一章 朔風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雙艦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 全力第二百八十八章 中尉第九百三十六章 逃人第六百四十七章 說字第二十八章 出門押貨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和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說兵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江河第八十八章 農學第七百六十章 紅線第二百四十章 推演第二百八十六章 大德第五百三十一章 故人第四百一十章 微笑第七百四十章 教徒第十三章 犒賞第五百九十二章 離開第一千七百三十四 退路第一千二十四章 有罪第六百二十五章 捕鳥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衆正第二百八十章 鎖甲第六百八十二章 節點(修正)第八百五十八章 禮拜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一搏第十四章 跑?第七百一十四章 中軍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三線第五百一十四章 配合第七百九十四章 信任第五百九十九章 隊長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中心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傷員第七百七十二章 風向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少君第八十四章 礦工第九百五十五章 重銃第四百一十九章 初陽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利劍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衝擊第二百二十三章 議定第二十二章 逼迫第三百九十九 退佃第一千一百零一 窒息第八百六十七章 情報第六百九十七 路途第一千二十一章 忠烈第七百七十六 戰兵第五百九十七章 觀看第六百五十七章 中軍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遊兵第三百六十六章 示好第一百三十章 遇伏第一百一十三章 受傷
第六百六十二章 刀牌第一千五百八十章 張岱第五百三十九章 狐疑第四百四十三章 馬賊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華夷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賦詩第八十九章 遼東事第八百三十八章 暖心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怨恨第一千八十七章 擺開第二百九十五章 硬貨第七百三十九章 禁閉第一千八十七章 擺開第九百零六章 遊走第一百一十八章 阿成第一百八十二章 又是你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南牆第三百六十章 挑撥第一百一十八章 阿成第七百三十五章 浮橋第二百八十六章 大德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列隊第一千四百零五 白馬第六百五十八章 重逢第五百九十九章 隊長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憤怒第一百零九章 忙碌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 照會第九百五十六章 炮連第四百一十一章 模型第三百五十二章 投槍第六百六十一章 槍術第六百一十九章 加價第九百五十六章 炮連第九百零四章 交換第六百四十五章 杖斃第六百二十六章第一百八十四章 偶得第三百零七章 對峙第四百三十七章 舊地第九百二十七章 提銀第九百七十章 和記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舊日第一千九十七章 走路第八百四十一章 朔風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雙艦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 全力第二百八十八章 中尉第九百三十六章 逃人第六百四十七章 說字第二十八章 出門押貨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和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說兵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江河第八十八章 農學第七百六十章 紅線第二百四十章 推演第二百八十六章 大德第五百三十一章 故人第四百一十章 微笑第七百四十章 教徒第十三章 犒賞第五百九十二章 離開第一千七百三十四 退路第一千二十四章 有罪第六百二十五章 捕鳥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衆正第二百八十章 鎖甲第六百八十二章 節點(修正)第八百五十八章 禮拜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一搏第十四章 跑?第七百一十四章 中軍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三線第五百一十四章 配合第七百九十四章 信任第五百九十九章 隊長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中心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傷員第七百七十二章 風向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少君第八十四章 礦工第九百五十五章 重銃第四百一十九章 初陽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利劍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衝擊第二百二十三章 議定第二十二章 逼迫第三百九十九 退佃第一千一百零一 窒息第八百六十七章 情報第六百九十七 路途第一千二十一章 忠烈第七百七十六 戰兵第五百九十七章 觀看第六百五十七章 中軍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遊兵第三百六十六章 示好第一百三十章 遇伏第一百一十三章 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