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羣臣

天啓元年後金對鎮江城展開屠戮的消息,終於也是慢慢傳到了京師。

經過各方艱難的取證確信後,又是以正式的消息報到內閣,再然後是內廷。

年輕的天啓皇帝感覺很難過,他爲此召見了諸多大臣見面。

“鎮江之屠,殺戮甚慘,不亞於開原,鐵嶺,朕聞之後,爲之難過。百姓,皆朕之赤子,國家不能保全其性命,朕心甚痛。”

天啓年不到二十,幾個月的帝王生涯下來,使得他臉上增添了很多的自信神采。

在他身邊,幾個持銅拂塵的太監離的最近,站在平臺御座四周,然後是錦衣衛官並站兩側,再下來是大漢將軍陳列儀仗,充爲衛士,在錦衣衛官的對面是幾個年輕的勳臣,他們也是御前官,充儀衛,備顧問。

當然,後者是完全的擺設,方今大明已經是文治大盛之時,天子也知道國事不可問勳貴武臣,只可問翰林學士,在天子身邊,隨時都有翰林侍從以備顧問,如果天啓經過良好的帝王教育,在他爲太子時,還會有一整套的詹事和翰林官教導他治國之道。

當然,大明也有帝王心傳,治國之道,並不能全然依靠文官,而是由天子居中,太監,文官,武臣,諸多牽制,這纔是統合之道,大權絕不旁落。

可以說,明朝的宦官之禍並不是後人認識的那樣,太監多行不法,其實太監只是皇權的外延,用來與文官政治對抗而已。

天啓此時還完全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只是從年輕人的熱誠角度,希望文官皆是賢良之輩,能擁戴自己,治理好這個龐大的帝國。

說完開場白後,天啓用熱情的眼光看着站在自己眼前的衆多臣僚,他們有內閣大學士劉一景,葉向高,韓爌,還有兵、工、戶、禮等各部的尚書及侍郎,今日天子御文華殿,並不是叫翰林侍講,所以只是得力的閣臣和部堂高官,並沒有翰林或是太常等寺卿在內。

劉一景身爲首輔,無可推諉,只得出來回奏道:“臣,奉職無狀,以致百姓被虜所屠,皇上憂心,臣罪當誅。”

劉一景說罷免冠跪下請罪,天啓無奈道:“朕今日並非怪罪先生並諸臣,只是遼事着實憂心,還望諸臣能拿出切實辦法,滅此醜虜。”

劉一景哪裡拿的出什麼辦法來,他上位完全是東林黨的小輩推動的結果,包括“奪宮”之變在內的一系列的動作都是在推他,其實葉向高更合適當首輔,只是時機未到,所以劉一景勉強衝在前臺。

在劉一景之後,次輔便是葉向高,然後是韓爌,現在內閣三人皆是東林一脈,只有近期要補入閣中的顧秉謙不是東林,勉強可以掩人眼目。

無奈之下,劉一景道:“經略臣熊廷弼,素稱知兵,撫臣王化貞,久在邊鎮,機敏幹練,有此二人,東事必定可期。”

天啓心中感覺失望,劉一景這是把責任都推在邊臣身上,他身爲輔臣之首,天啓現在想聽到的就是中樞輔臣應該說的話,整體的戰局

大略如何,東虜爲何鬧這般大,爲何女真兵屢敗明軍主力,下一步如何充實邊關,切實的整頓地方政務軍務,這纔是天啓想聽到的回答。

想了一想之後,天啓對劉一景道:“朕在宮中,每日披覽文書,覽誦經史及祖宗訓錄,兼時事憂勞,何有閒暇?卿爲輔弼元老,正賴責難陳善,匡朕不逮!”

“臣……遵旨。”

劉一景知道皇上的話中有很多不滿,天啓畢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學習,算是倉促爲帝王,任是誰,包括他的祖父萬曆,父親光宗皇帝,當然也包括天下人都沒有想到,光宗繼位只有月餘就是駕崩,當初因爲奪嫡之事,光宗經過很多次爭鬥纔有出閣講學之權,後人攀強附會,以爲光宗沒有出閣講學就是文盲,這當然是笑話……皇宮是何地方,連太監都有自幼讀書的,萬曆怎麼會叫自己的親生兒子成爲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這種流言,當然也包括天啓皇帝在內,光宗被困東宮時,供給很差,也不曾有完整的配給東宮官員,天啓雖然是皇長子,也並不曾系統的由文官教導學習,因這種誤解,加上天啓中後期確實有耽於嬉戲荒疏政務,也確喜歡打木匠活,於是後人都以爲天啓也是文盲……這當然都是誤解。

天啓不僅識字,而且在剛即位時十分好學,他切責劉一景的話就十分恰當適合,也展現出了良好的天賦。

聽了皇帝的話,劉一景只得再次謝罪,天啓命他起身,站回原班次。

此時皇帝只得問本兵黃嘉善道:“本兵看來,遼事如此,該以何策應對?”

黃嘉善道:“經略臣熊廷弼的三方佈置,最爲恰當,廷弼原本在遼東經略任上已經使東虜不敢擅出,奈何因黨爭去位,今又重新爲經略,如果朝中能鼎力支持,輔臣適才所說的熊廷弼足以平定虜事,並非虛言。然而廷弼屢次上奏,其與撫臣王化楨不和,多方佈置皆有衝突,督、撫不和,遼事當然無從振作。再者,熊廷弼奏請三方佈置所需一千二百萬兩銀,現在根本沒有籌措,用度不足,糧餉不足,器械不精,乃至兵馬不振。”

浙黨與齊黨楚黨勢微,方從哲去位後,內閣一時皆東林,重要的部堂也多用東林黨人,言路上更是以東林黨人爲主,一時間東林黨可謂大權在握,這個時期也就是東林黨人自己也津津樂道的“衆正盈朝”。

黃嘉善算是浙黨餘燼,他也知道自己在位時間不會很長,但正如天啓一樣,黃嘉善最憂心不過的就是遼事如今的局面。

他現在言語之中當然在猛攻東林,在黃嘉善看來,遼事就是東林黨人給弄壞的。

熊廷弼赴遼時的局面大惡,痛加整頓,結果遼事大有起色,然後東林黨人攆走了熊廷弼,換上袁應泰,結果一戰失瀋陽,再戰失遼陽,明軍連續慘敗,光是總兵就戰死多位,戰兵死十萬以上,整個遼東和遼南之地盡失,結果東林黨不思已過,在天啓元年起復熊廷弼後,東林黨人又推出王化貞爲巡撫,對熊廷弼極盡掣肘,經略和巡撫不和已

經是朝野盡知的事實。按熊廷弼的佈置,就是廣寧纔是重中之重,應該以重兵集廣寧,然後虛兵沿河防守,只派少數騎兵防備後金兵的突襲就可以了,然後是經略登萊,從海上往襲遼南,從遼南和朝鮮攻後金之後,這樣的佈置,就是山海關,寧遠,廣寧,三叉河是一條線,登萊是另一條線,配合朝鮮一方,防守與襲擾並舉,在野戰難敵後金主力的情形下,這樣的大戰略是十分合格和現實的。

結果王化貞反對熊廷弼的舉措,他將重兵佈置在沿河各堡,廣寧反而十分空虛,熊廷弼對此也十分不滿,重兵沿河佈防,一旦戰而失利,廣寧必失,廣寧一失,明朝可能盡失河西之地,到時候只有山海關孤懸,更爲嚴重的就是沒有廣寧,蒙古各部將直面後金,後金不必再從遼東邊牆繞道,從廣寧直出便可。

這個後果就太嚴重了,也是熊廷弼等有識之士最爲擔憂的事情。

如果後金和蒙古合流,對明朝的威脅已經不再是普通的邊患,而是生死存亡的大患!

天啓帝以手支額,感覺也十分無奈。

他本人對熊廷弼也很看重,從天啓研究遼東過往來看,熊廷弼毫無疑問是最爲成功的一個經略,然而東林黨又力推王化貞,王化貞自己的奏報上來看,他在廣寧也曾經多次馭使過蒙古各部,並且得到林丹汗的保證,一旦開戰,插漢與炒花各部四十萬控弦騎兵將與明軍合作並擊後金。

若是所言屬實,可以一戰而平定遼事!

對此,年輕而缺乏經驗的皇帝既感覺振奮,又隱隱覺得其中有很多不靠譜的地方,但究竟如何,朝官不同他說,他也沒有確切的消息來源和渠道,對此只能相信朝官的奏報和判斷。

黃嘉善揚熊攻王,東林黨當然也不會坐視不理,戶部尚書汪化蛟是有名的清官,他此前在南京戶部任上,因上書言節約國用的十八件事,頗多憫農語氣,因此爲天啓所喜,當然,更因爲他是東林黨人,所以被調到北京爲戶部尚書,他剛上任不久,名聲很好,說話也頗有擔當,當下也沒有長篇大論,只是上前道:“戶部支應遼餉一年近三百萬,此已經力竭,如果要一千二百萬,臣只能請皇上另選賢能當此任,臣實無能爲力。”

天啓知汪化蛟脾氣,素喜節省國用,不願加賦加餉,他撫慰道:“卿且退,暫且只說兵務,不說餉事。”

兵部左侍郎王在晉出列奏道:“臣王在晉奏,經略臣熊廷弼三方佈置並非良策,方今虜勢正當,我皇上雖憐憫遼東百姓,然而王師野戰尚非虜所敵,臣常言,有復全遼之力量,方可全廣寧,有滅奴之力量,方可復全遼。不然啓無利之爭,遺不了之局,而竭難繼之供,不可不慮!今,宜在山海關建重城,專保關城,只需撥金二十萬兩,備兵五萬,則虜事無憂,方今虜勢正張,然而此輩運短,只需嚴守關城,俟其勢敗,至此擇將出徵,則可盡復全遼矣。”

天啓嘴張了嘴,一時也不知道說什麼是好。

(本章完)

...

第六百九十四章 鍛打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三線第三百九十一章 地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出邊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金冠第四百七十三章 人情第四百一十四章 天心第四十四章 取字第三百四十四章 壓制第一千一百三十三 鐵騎第九百三十五章 簡報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傷員第九百四十一章 戰備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修邸第九百七十三章 回報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 碰壁第五百一十四章 配合第八百八十八章 趨勢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底氣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傷員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議餉第三百六十一章 兵器第六百章 營地第七百九十四章 信任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移動第三百三十二章 念頭第一百六十七章 意氣之爭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鐵山第九百一十章 撤回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 荒卷第一百一十六章 東行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平推第三百三十二章 念頭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三路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見官第五百六十六章 布匹第八傳百二十八章 傳承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王師第五百六十七章 銅礦第三百零八章 暴力第六百九十一章 改變第七百九十四章 信任第六百四十九章 風頭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列隊第七百二十七 建議第七百七十六 戰兵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南下第九十六章 封門第四百五十七章 集寧第一百四十八章 老汗第九百七十五章 北所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阻攔第四百八十八章 親供第一百二十四章 變化第八百三十七章 盛讚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騎銃第三百九十六章 船貨第六百二十二 錢至第六百零八章 開銷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街邊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寄望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觀星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退兵第一百七十二章 運氣第九百二十五章 擠兌第七百零七章 荒蕪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將門第八十七章 玄扈公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礦兵第一千五十九章 複雜第九百九十九章 稅額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決心第七十七章 山民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 內外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亮相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五五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火焰第一百三十四章 炒花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接任第一千一十一章 物資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三隊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大拜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金冠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小人第五百四十章 廣渠第九百五十二章 全局第四百三十九章 刮目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急報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兩將第七百一十二章 所見第四百二十五章 列隊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送行第五百四十七章 爭吵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打狼第一百八十七章 塘報第九百一十章 撤回第七章 決絕第七百九十二章 出陣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驚覺第七百九十章 變招
第六百九十四章 鍛打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三線第三百九十一章 地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出邊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金冠第四百七十三章 人情第四百一十四章 天心第四十四章 取字第三百四十四章 壓制第一千一百三十三 鐵騎第九百三十五章 簡報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傷員第九百四十一章 戰備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修邸第九百七十三章 回報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 碰壁第五百一十四章 配合第八百八十八章 趨勢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底氣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傷員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議餉第三百六十一章 兵器第六百章 營地第七百九十四章 信任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移動第三百三十二章 念頭第一百六十七章 意氣之爭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鐵山第九百一十章 撤回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 荒卷第一百一十六章 東行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平推第三百三十二章 念頭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三路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見官第五百六十六章 布匹第八傳百二十八章 傳承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王師第五百六十七章 銅礦第三百零八章 暴力第六百九十一章 改變第七百九十四章 信任第六百四十九章 風頭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列隊第七百二十七 建議第七百七十六 戰兵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南下第九十六章 封門第四百五十七章 集寧第一百四十八章 老汗第九百七十五章 北所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阻攔第四百八十八章 親供第一百二十四章 變化第八百三十七章 盛讚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騎銃第三百九十六章 船貨第六百二十二 錢至第六百零八章 開銷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街邊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寄望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觀星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退兵第一百七十二章 運氣第九百二十五章 擠兌第七百零七章 荒蕪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將門第八十七章 玄扈公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礦兵第一千五十九章 複雜第九百九十九章 稅額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決心第七十七章 山民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 內外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亮相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五五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火焰第一百三十四章 炒花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接任第一千一十一章 物資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三隊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大拜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金冠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小人第五百四十章 廣渠第九百五十二章 全局第四百三十九章 刮目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急報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兩將第七百一十二章 所見第四百二十五章 列隊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送行第五百四十七章 爭吵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打狼第一百八十七章 塘報第九百一十章 撤回第七章 決絕第七百九十二章 出陣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驚覺第七百九十章 變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