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談資

王在晉的意思就是熊廷弼是行無用之功,同時隱約的意思就是廣寧都可以不守,只要守好山海關,熬幾十年,等女真勢敗,到時候再打過去。

當然王在晉也不是這一點看法,他還建議把大筆的遼餉用在薊鎮和保定,充實京門四周軍鎮的力量,編練大軍,使薊鎮恢復萬曆早年時的實力。

外有重關,內有薊鎮強兵,這樣可以確保北方安全,就算失了廣寧,女真和蒙古合流,仍然進不得邊牆,只能在邊牆外嚎叫幾聲而已。

天啓目視葉向高,這位輔臣向來多智而穩重,堪稱良輔,但葉向高並沒有出奏,他對邊事不大瞭解,不知道如何決斷,更不願爲自己不甚瞭解的事情隨意發言。

說來說去,天啓竟是感覺十分茫然!

諸臣意見不能統一,素有邊才,天啓也很看好的熊廷弼並沒有得到有力的支持,經略和撫臣不和,衆臣也沒有拿的出辦法來,戶部對費用不足也毫無辦法,汪化蛟執掌戶部的核心精神就是節省用度,減少開支,對遼餉供應汪化蛟倒是沒有意見,竭力供給,別處軍鎮的支出就多有削減,已經有人提出要重新覈算驛傳費用,削減除遼鎮外所有軍鎮的開支,當然也包括薊鎮,因爲遼鎮纔是直面東虜的最重要的戰場,其餘地方就只能爲遼鎮做出犧牲。

剛剛成爲皇帝幾個月,又是眼前這些重臣支持才坐穩位置的青年皇帝,所有的感覺就是自己如在雲中霧中,所有的國政都是那麼的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各地的軍政,錢糧,文教,倉儲,刑名,鹽政,茶政,諸多樣事,一天多則數百件,少也有近百件,錯蹤複雜,難以理順頭緒,以往天啓是全部託付給閣臣掌總,部堂負責,自己則垂拱而治,御文華殿聽取文官講述治國之道。

可現在天啓隱隱感覺,書本上那些所謂的治國正道,多半是言不及義,對他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並無太大幫助,而眼前的羣臣,有彼此的利益糾葛,除了少數人之外,天啓感覺已經無法信任哪一個臣子是真心爲了國事考慮,而不是爲了自己或黨派的利益。

皇帝面色不豫,這幾乎是羣臣都看的出來,然而並無人再上前說話,在此時此刻,多說多錯,況且在場諸臣,於遼事上也確實沒有更高明的見解了。

“既然如此。”天啓無奈道:“諸臣且下去,朕要爲鎮江城的百姓,減膳撤樂。”

開原和鐵嶺兩城被屠時,宮中也是減膳撤樂,天啓總以爲在自己任上,勵精圖治,可以減少這種事情的發生,結果瀋陽和遼陽先失,只得他去告廟請罪,然後又是鎮江之屠,又得他減膳撤樂,年輕的皇帝心裡感覺十分屈辱,但也是毫無辦法。

待羣臣散去,天啓換上素衣,預備到齋殿去修省時,一個小內侍輕步上前,躬身奏道:“皇上,內閣有急報送來。”

天啓心一沉,感覺不大可能是好消息,他道:“拿

來我看。”

……

孫承宗的身份還不大夠參加此前那樣重要的朝會,前月,朝臣推舉他爲兵部尚書,後來又舉他爲兵部侍郎,原因都是想叫孫承宗代替熊廷弼爲督師,但天啓對這個師傅十分信任,甚至是敬愛,別的朝臣在天啓心裡加起來也不及孫承宗一人,所以朝臣的再三奏請都被天啓給否了,皇帝完全沒有叫自己師傅外出的打算。

孫承宗本人也並不着急,他已經是四品,進入高官最後的門檻,剩下的就是水磨功夫,以他在天啓心裡的地位,轉侍郎,入內閣,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以皇帝和孫承宗的年齡,孫承宗很有可能做十幾年的大學士,事實上,坊間朝中,已經把孫承宗當成大學士來看待了。

今日朝會的前後情形,散朝後不久,就由人傳到在家中安坐的孫承宗耳中。

“王岵雲之論,實在荒謬。”雖是同黨,孫承宗對王在晉的所謂只守關門,充實薊鎮,只留精兵,不充實營伍的做法實在很難苟同。

“確實。”茅元儀道:“遼西之地肥沃,過百萬軍民,足可編練四十萬兵,有三叉河,廣寧城,東虜豈能輕易得遼西?人家未得,自己就想着先棄,此等心田,居然也能爲兵部尚書麼?”

“此人上位之勢已成。”孫承宗道:“難以阻礙,本兵之職,本黨志在必得,現下也只有他的資歷最爲合適。”

“除非……”茅元儀有話,但並沒有直說出來。”

“你我之間,還有什麼不好說的?”孫承宗爽朗一笑,說道:“除非我說動皇上,親爲本兵或總督薊遼。”

“正是,”茅元儀道:“熊廷弼大言無當,王岵雲只有筆舌之利,心志淺薄,王肖幹在巡撫任上,號稱能鎮撫蒙古,其實利並未叫人親見,難以叫人相信,現在只有……”

“唉,”孫承宗止住茅元儀,坦然道:“遼事,我確有親至的想法,然而現在局面大壞,急切之間很難反覆,我不如留在朝中,從容旁觀,居中幫助,這樣比親身赴遼,效果反而是要好一些。”

茅元儀知道這是孫承宗的心裡話,孫承宗懂邊事,爲人不懼煩難,不怕任實務,做事有章法,不畏瑣碎,這都是難得的優點,如果他經略遼東,短期之內,遼西的局面會有明顯的改善,但距離一舉平遼,恐怕還有相當長的路程要走,孫承宗不願勞而無功,這算是一點私心,若不是和茅元儀有十分親信可託腹心的關係,這些話他也是不會出口的。

茅元儀心中感念,說道:“近來我已經沒有關注別事,一心只用在研習遼事上,若將來公赴遼,也可聊作臂助。”

孫承宗道:“若我赴遼,止生你當然一定要跟着去的……”

他又笑道:“你的兵備志已經付印,且一出萬套,近來連福建,兩廣的京官都說在家鄉有人售賣此書,止生你雖未有功名,已經名揚海內了。”

茅元儀的書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其實明朝出書的自由度後人難以想象,幾乎是任何門類,只要不是公開說要造反的書籍都可以付印,晚明時期思想極爲自由,各種學說都可以付印傳世,只要你付的起印書的銀子就可。

另外就是各種詩抄,文人筆記,志怪傳說,包括評書小說一類,都在此時大爲流傳。

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到了明清就是小說,晚明時已經出了幾部足可流傳千古的小說,至於茅元儀這樣的把畢生所學著述成書的例子也是很多,數不勝數。

不過能一印萬冊,刊行天下,這就是少見的例子了。

茅元儀也忍不住顯露得意之色,不過還是謙遜道:“我的書雖有可觀之處,也還是因爲那和裕升的東主爲人大方。”

孫承宗微笑道:“說起這東主,也是樁趣事。”

茅元儀道:“是否說韓撫軍與他相爭之事?”

“正是。”孫承宗笑道:“韓畦此人,並無長處,上次文撫軍至此與我提起此人,也是大加批評,不過朝廷在東事上牽扯了太多精力,一時不願西北再生事非,所以並未加以撤換。他以撫軍之尊,與一個商人相鬥,卻是旗鼓相當,還有不少錯手,弄的自己甚是狼狽,都中提起此事都引爲笑談呢。”

韓畦在京師毫無根基,官聲也不佳,孫承宗提起他來,也就只能當成一樁趣聞和笑談,況且這件事也確實有趣,國朝自開基以來,太祖定下士農工商的等階,除了不在戶籍之中的賤民,比如娼優賤民之流,便是商人的地位最低,以往也有富商,自沈萬三之後,連同皇帝在內,文官階層也經常拿富商開刀,從未聽說過以巡撫之尊爲難一個商人,居然鬥個不分勝負,甚至結果是大丟臉面的。

茅元儀笑道:“此事我也聽說過,都中商人都有揚眉吐氣之感。另外,韓畦當然不會放過和裕升這個商號,我看他還有後手。”

“這就與我們不相干了。”孫承宗嘆息道:“國家多事,現下還是以東事爲重,如果是一樁小事,因此前的人情,我不妨樂得替那張瀚說一兩句話,但此事已經傷了韓畦臉面,除非將他這個巡撫拿下才能了結此事,不然的話終歸也是無用之舉……”

茅元儀心裡對韓畦也是有些不滿,不過他知道動員東林黨的力量攻韓是不可能的,沒有好處,只會引發朝局動盪,大佬們不會同意,況且當初與張瀚的合作只是雙方各取所需,張瀚要他幫着打開工部的門路,茅元儀要印書,雖然和裕升加十倍印書,算他欠了張瀚一個不小的人情,然而就因爲這個人情去奔走出力,似乎也並不值得,當下茅元儀道:“此事在我們這裡只當談資便可。”

“好。”孫承宗鬆了口氣,他原本就是怕茅元儀不滿,東林黨現在火力齊開,要把殘餘的三黨份子一掃而空,這個時候不便再生事端。

(本章完)

...

第一千四十七章 壓力第一千七十章 驚馬第四百二十章 評價第五十九章 鐵場第七百六十六章 沙漠第三百九十章 談判第一千零六章 自污第八百二十四章 白馬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回返第二百七十二 接任第四百三十二章 耗費第一千一百三十七 水營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後撤第一百八十九章 相遇第六百四十五章 杖斃第三百四十三章 提點第一百二十二章 比試第二百五十五章 車隊第三百二十六章 炮組第九百一十八章 拒絕第一千六十五章 爭吵第九百八十五章 團園第一千零二章 財貨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洗涮第七百五十三章 城下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急報第六十一章 中立第二百七十五章 新車第四百二十五章 列隊第二百七十一章 警句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衰朽第四百一十六 不快第一百六十一章 荒唐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鴨羣第五十章 綁人第八百八十七章 熬刑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借銀第二百一十三章 風雨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軍士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配合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建議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蠻子第一百八十二章 又是你第八百四十一章 朔風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軍令第一千九十四章 飢餓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窺關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糧價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覆掌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上車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擔當第九百二十三章 示威第九百七十五章 北所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對陣第二百二十七章 算計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 底細第一千零六章 自污第一千七十一章 切齒第三百零九章 威風第四百九十四章 順風第二百二十七章 算計第五章 好人?第九百七十六章 問政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輕率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封禁第三百零二章 泄露第五百六十三章 客至第九百一十六章 經驗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洪軍第八章 納妾第二百九十八章 茶館第二百三十三章 危機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撤離第九百七十七章 再賀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 義師第二百五十八章 允請第一千三百章 智慧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驚覺第一百五十九章 四路第七百八十一章 雨地第九十六章 封門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壓力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敗報第一百一十二章 夜襲第一百八十六章 推諉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觀星第二百四十五章 浮木第六百章 營地第一百二十一章 青城第五百七十八章 斷流第二十一章 跪祠堂第二百五十二章 過往第一百三十章 遇伏第一百五十一章 召見第一千九十九章 軟弱第五百一十九章 星散第一千二十二章 投火第四百八十章 怒火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憂慮第七百三十八章 自詡
第一千四十七章 壓力第一千七十章 驚馬第四百二十章 評價第五十九章 鐵場第七百六十六章 沙漠第三百九十章 談判第一千零六章 自污第八百二十四章 白馬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回返第二百七十二 接任第四百三十二章 耗費第一千一百三十七 水營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後撤第一百八十九章 相遇第六百四十五章 杖斃第三百四十三章 提點第一百二十二章 比試第二百五十五章 車隊第三百二十六章 炮組第九百一十八章 拒絕第一千六十五章 爭吵第九百八十五章 團園第一千零二章 財貨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洗涮第七百五十三章 城下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急報第六十一章 中立第二百七十五章 新車第四百二十五章 列隊第二百七十一章 警句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衰朽第四百一十六 不快第一百六十一章 荒唐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鴨羣第五十章 綁人第八百八十七章 熬刑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借銀第二百一十三章 風雨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軍士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配合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建議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蠻子第一百八十二章 又是你第八百四十一章 朔風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軍令第一千九十四章 飢餓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窺關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糧價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覆掌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上車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擔當第九百二十三章 示威第九百七十五章 北所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對陣第二百二十七章 算計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 底細第一千零六章 自污第一千七十一章 切齒第三百零九章 威風第四百九十四章 順風第二百二十七章 算計第五章 好人?第九百七十六章 問政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輕率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封禁第三百零二章 泄露第五百六十三章 客至第九百一十六章 經驗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洪軍第八章 納妾第二百九十八章 茶館第二百三十三章 危機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撤離第九百七十七章 再賀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 義師第二百五十八章 允請第一千三百章 智慧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驚覺第一百五十九章 四路第七百八十一章 雨地第九十六章 封門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壓力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敗報第一百一十二章 夜襲第一百八十六章 推諉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觀星第二百四十五章 浮木第六百章 營地第一百二十一章 青城第五百七十八章 斷流第二十一章 跪祠堂第二百五十二章 過往第一百三十章 遇伏第一百五十一章 召見第一千九十九章 軟弱第五百一十九章 星散第一千二十二章 投火第四百八十章 怒火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憂慮第七百三十八章 自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