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絆腳石

除卻劉三吾外,其他人亦是誠惶誠恐,把頭低了下來。皇帝的突然翻臉,委實大出這些人的預料。

眼前的這位懿文皇帝,行事舉止,是比洪武皇帝好相與多了的。但現在,卻是有了幾分洪武皇帝的模樣。這讓他們不得不戰戰兢兢的低下頭:本來按照他們的料想,懿文皇帝該不會這般纔是。

洪武皇帝是不講規矩顏面的皇帝,雖說也講道理,但若是惡了他,他可是說殺就殺。懿文皇帝爲人則仁德的多,禮賢下士,等閒不會紅臉。

是以按他們猜測,即便皇帝有所不滿,也更可能是略加申斥,小懲大誡,絕無洪武朝時候動輒人頭落地的下場……但現在懿文皇帝突然發難,把他們給弄懵了。

他們……有些確實是信了所謂“民愚則易制”的說法,帶着一片拳拳公心。但這樣的人終究是不多的。

更多的人,是想要維護南人權力,想要成名一把等等……被皇帝毫無顧忌的戳破,便只能惶恐,只是下意識的仍在喊冤。

“陛下,老臣行事,絕無二心……陛下若是不信,老臣願乞骸骨。”劉三吾摘下自己頭上的翰林冠帶,放在身側。方纔或許因爲皇帝發怒而有些許的慌張,但現在,臉上剩下的竟是決絕。

“只是,而今請願之士子,還在承天門外。還請陛下務必看看天下士子拳拳民心。”

“開啓民智,此誠取禍之道!老臣縱死,亦不足惜,只是我大明而今蒸蒸日上,着實不易。民智若開,天下浮動,我華夏恐再無寧日……”

在他心中,是真真覺得自己是在爲大明、爲天下考慮。因此這兩句話卻是說的正氣凜然。

只是朱標仍是面色不改,道:“理由朕方纔已經說過了。你說開了民智,便要天下浮動,終究是口說無憑。”

“實踐方出真知,關起門來閉門造車,靠着腦子想出來的局面,朕不會信。”

“朕今日見你們,是因爲不想教你們在天下學子面前丟臉,而並非是被你們拿捏住了七寸……士子們一腔熱血,卻也不是教你們用來煽動串聯,拿來迫朕低頭的。”

“北方教化凋敝至此,無論如何,朕不會放棄在北面開啓民智,教化萬民……不管你等是爲了維護住你們南人的利益也好,還是當真杞人憂天這天下也罷,”

“這件事,朕不會再容你們耍手段置喙插足。朕知道,你們許多人覺得朕比之父皇心慈手軟,天天吹捧朕是‘仁德之君’。”

“今日朕告訴你們,朕不希得那‘仁德’的聲名!真有人敢拉幫結黨,將這天下的利益,視作南方半壁的利益,想方設法要將這天下分出南北來……”

“那麼,希望你等能想起,朕,可從沒有取消過‘剝皮實草’之律法。”

“若你等繼續逼朕,朕絕不介意,在皇城前再掛上幾十張人皮!”

底下,一衆臣子們戰戰兢兢,恨不得把腦袋都插進土裡,以躲避今日一反常態的懿文皇帝。劉三吾也不敢再說什麼了,只深深低着頭。

直到怒氣衝衝的朱標徑直離開了謹身殿,這羣大臣們也仍舊維持着五體投地的姿勢,不敢擡頭,甚至不敢呼吸。

良久良久,直到有人憋不住氣,小心翼翼的擡頭看了一眼,確認了皇帝甚至是殿內的太監都已經離開,這些大臣們才戰戰兢兢的直起身來。他們面上仍留着方纔的驚駭,許多人都如喪考紕。一向和善的新皇帝驟然暴怒,給他們的感覺甚至比昔日的太上皇帝更加震撼。

“劉大人,這……”有人向劉三吾靠了過來,將他從地上扶起。“接下來我等該怎麼辦?”

這些人裡,劉三吾聲望最隆,年紀最高,是毫無疑問的主心骨。皇帝突發奇招,所作所爲出乎了他們的意料,如今仍處於驚駭迷惑中的他們第一反應,便是去問劉三吾接下來準備如何。

“……”劉三吾咬了咬牙。皇帝的威脅已經不再掩蓋,但他卻沒有就這樣被嚇得退縮。此時看向皇帝離去的方向,心中竟是涌起了如若殉道一般的堅決。

“士子們……仍在承天門外。”

“陛下惱羞成怒,正可以說明陛下也亂了方寸。”

“我等……可會同士子,於宮門外向陛下跪諫。”

“務必要扭轉陛下之心,救此社稷蒼生……”

有人的臉色白了白,但更多的人,卻是在思忖之後點了點頭。

他們的底牌,終究是那些被煽動起來的士子。而對於那些士子,皇帝沒有任何的表示。

被皇帝一番申斥,就改弦更張,終究有失風骨,此後在士林會失去名望的。而他們這樣的人,若是沒了名望,比死要更加可怕……而且,皇帝一反常態,或許這是被士子們的洶涌民意嚇到了,因而色厲內荏的體現呢?

這些人的心裡大多抱着這樣的想法。

一邊想着如何煽動士子,劉三吾一邊和這些官員們,在太監的引領下離開了謹身殿。等出了承天門的時候,他們卻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這些士子們,竟是一臉興奮,三三兩兩,正在觀瞧着什麼。他們的手中,大多拿着個什麼東西,有人正在念誦,時而拍着膝蓋叫好,有人正就地圍坐在一起,和自己的同伴們高談闊論。

若說自己等人進宮之前,這些在承天門外靜坐的士子們,是以一種悽然和決絕的氣氛呆在此處的話,那麼此時,他們的氣氛,就轉化爲了一種異樣的熱烈。

這喧囂的討論聲,很顯然,這些士子們本來統合的意見,不知爲何已經被分爲了兩份。

“劉師!”見劉三吾和一衆官員從皇城裡走了出來,有人迎上來道。

“你們這是,什麼情況?”劉三吾沉聲問道。

“劉師,錯了!”那名迎上前來的士子並沒有回答劉三吾的問題,反而用一種異樣的興奮對劉三吾說道。

“錯了,都錯了。”

“國富則貧治,民愚則易治……大錯特錯了!”

“民有智而知禮義,知禮義而天下正……這纔是正理!”

“百姓不知禮義,便宜的只會是貪官、庸官。百姓求告無門,只能默默忍受,如此怎稱得上盛世?”

“而今我大明富有四海,多有民衆背井離鄉,去往海外開拓者。若是民智不開,前往蠻荒之地繁衍生息,數代之後,子孫後人豈還能自承華夏後人之身份……”

那士子有幾分呆氣,搖頭晃腦,時不時看看手中的紙張,顯然他所說的,盡都在那紙上。已有人上前幾步,劈手將那張紙從他手中奪過,而後放到劉三吾前頭給衆人齊觀。

這些紙張上,赫然是一篇文章。只看了標題,劉三吾便是面色一白,心中警鈴大作。

因爲那紙張的上首,署着這文章的標題和作者署名。

標題:《民智論》;作者:宋濂。

宋濂,而今大明學界幾乎是無人能夠質疑的泰山北斗,宋濂!

“這文章……”劉三吾情不自禁的攥緊了手中的紙張,聲音乾澀:“這文章,”

“是何人交給你們的?”

他已經明白了,爲什麼這些方纔還衆志成城的士子們,會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被分化、被分裂。就是因爲這篇突然出現的文章。

他劉三吾,確實是如今應天城的新學泰斗。但論聲名,卻是拍馬也及不上宋濂!

他劉三吾,其實是半道出家,在新學昌盛之後,才改學了新學,成了新學大儒……而宋濂,他卻是新學的開創者之一,他親自爲新學作著,他整理新學理論,他親手將新學發揚光大,他可以說是如今天下文人之望……

即便是他劉三吾,對上宋濂,也要執師禮……

天下士子大都心向宋濂,宋濂既在文章裡支持開啓民智……那麼他劉三吾,又能煽動幾人?

“回劉師,這文章,卻是陛下交由我等傳閱的。”那士子道。“無怪陛下竟忽然想開啓民智,原來早先便與宋師有過探討。”

“劉師,這一回,卻是我們行事魯莽了。陛下高瞻遠矚,我等卻是險些做了這天下的絆腳石。”

劉三吾只覺得萬分難堪,那“絆腳石”等語,就像打在了他的麪皮上一般。他翻閱着宋濂的這一篇“民智論”,只見上頭,從孔子“有教無類”說起,再到大明這些年來的變化,他在北方的見聞,以及對“天下人皆智”的憧憬,可謂是環環相扣,字字句句鞭辟入裡。

顯然,這篇文章火候極其精深,怪不得能夠煽動走一部分士子的心思。劉三吾定了定神,勉力開口道:“宋師雖才學淵源,但卻也難免有失偏頗。”

“開啓民智,何等大事?豈能一概而論?從古至今,從未有開啓民智之舉。”

“輕易嘗試,萬一敗壞了大好局面,我等這一代,豈不是成了華夏的千古罪人……”

“我新學向來講求‘實事求是’,以我之見,還是當穩妥爲上。‘民愚易治’的理論流傳了上千年,老祖宗所說的,自有道理……”

見劉三吾開口,周圍一衆官員們也有人想挽回局面,有人附和道:“劉師所言甚是。”

“此事事關重大,不可一概論之。宋師才學雖高,然國家大事不可兒戲,自當慎之又慎。”

“以我等之見,還是遵循舊日循例,方見穩妥啊……”

“是極,是極……”不斷有人點頭附和。

“呃……”他們正在這裡尬黑這篇文章,那名拿着文章來迎接劉三吾的士子,卻是用一種古怪的目光看着他們。

“可是,這此前歷朝歷代的愚民政策,也不見穩妥啊……朝代數百年一更替,從未止歇。”

“而且,開啓民智是好是壞,已經有了定論……”

“胡說!”劉三吾變色駁斥道。“朝代更替,天地之理也,豈能開罪於此?”

“況且,開民智之好壞,何時有了定論?”

“確實已有定論。”面對劉三吾的駁斥,那士子竟是沒有慌亂。他從袖中又拿出幾張紙來。“劉師且看這文章,這文章,卻是周王殿下所作……”

“周王!”劉三吾渾身一震。

若說宋濂是新學的開闢者,周王,就是新學的奠基人……許多的新學理論,皆出於周王之口。即便是他用來煽動士子們的理論,其實也有許多借鑑了這位周王殿下的原話的。

且周王曾任國子監祭酒,在士子之中的名望,可謂是無人可比。他竟也寫了文章來……劉三吾劈手奪過,硬着頭皮,想要找到些漏洞。

但,周王朱肅的這篇文章,其中並無多少理論。秉持那位周王殿下一貫的風格,這篇文章通篇,只是在擺事實,講道理,從歷朝歷代的江山鼎革之中,分析“民智”在其中的作用。

“民智”是教化,也是大義。歷朝歷代,那些忠臣義士,無一不是開了民智之人。這點縱使是他劉三吾也無法反駁。周王認爲,欲圖強國,當使天下百姓皆知大義,有教化,則大義自然更加容易流傳。

同時,識字,也是強國之策。在文章中舉了一個例子,自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以來,已有數百年之久。活字印刷實乃良法,若是使用得當,可使得天下書籍產量達成一個質的飛躍。

可活字印刷,卻始終無法普及。天下之書,大多還是要用手抄和雕版。

爲何?只因活字印刷,需要工匠排布文字。而工匠多不讀書,如何能認得文字?

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大多都體驗過想要讀書,卻無書可讀的尷尬境地。歸根結底,還是因爲書籍的產量太少。只因工匠多不認字,活字印刷術無法普及,天下之書冊產量無法提升,使得無數求學之士子欲求一書而無門。

甚至有許多稀有的先人書冊,因爲數量不多,而就此失佚的。實乃天下憾事。

若是開啓了民智,工匠能夠認字,活字印刷得以普及,還用擔心學子們無書可讀、先賢文章無法傳續嗎?

第970章 兵變第331章 一觸即發第829章 黃雀在後第128章 北出行商第1060章 屠人滿門第1053章 武曲守城戰第127章 英雄血淚第910章 我們成了仁義之師?第1016章 黎氏要搖身一變了第845章 接駕第117章 格物之道第460章 開國之功,不過如此!第539章 寶船功成第876章 居中漁利第1079章 朱肅回京第1085章 釣魚亂黨第1062章 高瞻遠矚胡季犛第1029章 都中有叛逆第711章 雙線疑兵第259章 戰前安排第743章 突圍失敗第21章 汝等,可知道建州女真!第233章 誠王降軍第1047章 是誰殺了陳天平第411章 宋濂:我悟了!第1050章 “範淮”之死第645章 內應第347章 星星之火第1061章 天兵來了第737章 顛倒黑白之計第699章 新種姓:須彌第604章 少年中國說第155章 與姚廣孝的談話第92章 胡惟庸的猜測第718章 轉守爲攻第6章 戰報送達,老朱由喜轉驚!第483章 朱棣公審第564章 破金帳,擒元主!第42章 倭國有黃金,東陸有神種!第227章 張陳後嗣第1016章 黎氏要搖身一變了第390章 徐達真的來了?第251章 審問(上)第207章 難知如陰第369章 奪權第629章 烏格齊哈什哈之死第507章 本王沒想到世間有如此矮小之人第974章 第二口錦盒第1011章 黎氏入甕第940章 韃靼第488章 鷹視狼顧第957章 人心不足第942章 魚餌戰術第800章 真空家鄉第225章 貔貅鬆口第624章 大漠孤煙直第409章 宋濂問罪第339章 我乃燕王朱棣(下)第485章 大明最爲缺乏的資源第718章 轉守爲攻第53章 制皁第132章 借錢爲何不早說?第38章 沒想到濃眉大眼的標兒,竟然第522章 黃雀在後第774章 朱標出手第538章 東施效顰第1057章 威嚇第481章 空印案!爆發!第447章 劉伯溫刀捅李善長第88章 父慈子孝第104章 楚王朱楨第544章 請削衍聖公!第287章 天下第一猛將,張定邊!第238章 奪城計第231章 興奮的戴思恭第524章 什麼叫喪權辱國啊第496章 新式火器,問世!第841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791章 挾持第792章 大肚國滅第425章 請三位歸天第246章 撈魚收網第235章 夜宴第324章 烽火遼東(下)第462章 鄧愈釋疑第251章 審問(上)第443章 爲國立言第763章 再會朱樉第12章 朱家兄弟第135章 老朱的手腕第966章 裡應外合第49章 話義子洪武帝早存疑心第759章 司馬倫第718章 轉守爲攻第1037章 爲後人戒第350章 元軍攻城(下)第27章 禮不可廢第834章 內訌第1000章 君能臣賢安南國第684章 寶島局勢
第970章 兵變第331章 一觸即發第829章 黃雀在後第128章 北出行商第1060章 屠人滿門第1053章 武曲守城戰第127章 英雄血淚第910章 我們成了仁義之師?第1016章 黎氏要搖身一變了第845章 接駕第117章 格物之道第460章 開國之功,不過如此!第539章 寶船功成第876章 居中漁利第1079章 朱肅回京第1085章 釣魚亂黨第1062章 高瞻遠矚胡季犛第1029章 都中有叛逆第711章 雙線疑兵第259章 戰前安排第743章 突圍失敗第21章 汝等,可知道建州女真!第233章 誠王降軍第1047章 是誰殺了陳天平第411章 宋濂:我悟了!第1050章 “範淮”之死第645章 內應第347章 星星之火第1061章 天兵來了第737章 顛倒黑白之計第699章 新種姓:須彌第604章 少年中國說第155章 與姚廣孝的談話第92章 胡惟庸的猜測第718章 轉守爲攻第6章 戰報送達,老朱由喜轉驚!第483章 朱棣公審第564章 破金帳,擒元主!第42章 倭國有黃金,東陸有神種!第227章 張陳後嗣第1016章 黎氏要搖身一變了第390章 徐達真的來了?第251章 審問(上)第207章 難知如陰第369章 奪權第629章 烏格齊哈什哈之死第507章 本王沒想到世間有如此矮小之人第974章 第二口錦盒第1011章 黎氏入甕第940章 韃靼第488章 鷹視狼顧第957章 人心不足第942章 魚餌戰術第800章 真空家鄉第225章 貔貅鬆口第624章 大漠孤煙直第409章 宋濂問罪第339章 我乃燕王朱棣(下)第485章 大明最爲缺乏的資源第718章 轉守爲攻第53章 制皁第132章 借錢爲何不早說?第38章 沒想到濃眉大眼的標兒,竟然第522章 黃雀在後第774章 朱標出手第538章 東施效顰第1057章 威嚇第481章 空印案!爆發!第447章 劉伯溫刀捅李善長第88章 父慈子孝第104章 楚王朱楨第544章 請削衍聖公!第287章 天下第一猛將,張定邊!第238章 奪城計第231章 興奮的戴思恭第524章 什麼叫喪權辱國啊第496章 新式火器,問世!第841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791章 挾持第792章 大肚國滅第425章 請三位歸天第246章 撈魚收網第235章 夜宴第324章 烽火遼東(下)第462章 鄧愈釋疑第251章 審問(上)第443章 爲國立言第763章 再會朱樉第12章 朱家兄弟第135章 老朱的手腕第966章 裡應外合第49章 話義子洪武帝早存疑心第759章 司馬倫第718章 轉守爲攻第1037章 爲後人戒第350章 元軍攻城(下)第27章 禮不可廢第834章 內訌第1000章 君能臣賢安南國第684章 寶島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