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寫史?

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筆記,方孝孺卻並不覺得意外,有的只是興奮。

唯物學本就是陳景恪最先提出來的,他對這方面自然非常瞭解。

甚至不排除他已經有一套成熟的唯物學思想,只是出於某些原因沒有拿出來。

他能寫出這些心得,纔是正常的。

不寫,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不想給意見。

方孝孺剛把書寫成,就迫不及待的送給陳景恪。

並不是爲了炫耀什麼的,而是真的希望得到指點。

怎麼說呢。

陷入瓶頸的,又何止是陳景恪一個人。

他方孝孺也同樣陷入了瓶頸,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正常來說,通過學習積累實現質變,是最常用的辦法。

但那是沒辦法的辦法。

有捷徑可走,爲何要用笨辦法?

陳景恪無疑就是他的捷徑。

事實再一次證明,他的想法沒有錯,陳景恪對唯物學確實有着一套自己的認識。

接過筆記,他就迫不及待的翻看起來,越看就越是激動。

“好,好,好……精彩……景恪不愧是你啊……”

看着看着,他突然發現後面沒了,心中急的和貓爪子撓的一樣:

“後面呢?”

陳景恪無語道:“這書到我手裡才幾天,剛剛研究到這裡。”

方孝孺這才反應過來,戀戀不捨的將筆記放下:

“哎,早知道,我就早點將書寫出來給你送過來了。”

陳景恪笑道:“現在也不算晚,有很多地方我也一知半解,正好你回來了,給我講一講吧。”

方孝孺頷首道:“我也有很多疑問想向你請教……”

於是,兩人就各自將自己的疑問提出,另一個人做問答。

葉雲流很知機的找來筆墨開始記錄,這可都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必須要記好了。

放在洪武十五年剛入宮那會兒,陳景恪是絕不敢如此深入的,和他探討學問的。

無他,底蘊不夠怕露底。

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他的短板也漸漸補了上來。

再加上超越時代的見識,完全能和方孝孺論道而不落下風。

這種探討,不只是對方孝孺有幫助,陳景恪自己也收穫匪淺。

尤其是關於如何用華夏文化重新解釋唯物學,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這種理解反饋到大同世界的架構上,讓他產生了很多想法,之前的瓶頸鬆動了許多。

當然,他們也沒忘記那三百多朝鮮國學子。

方孝孺抽空回去正式成立了書院。

名字很簡單,伊水洛水各取一字,伊洛書院。

表面看很正常,然而陳景恪卻看出了其中的內涵。

宋朝理學大家程頤,曾經在洛陽建立過一所書院,名爲伊川書院。

所以伊洛地區還有個‘理學名區’的美譽。

方孝孺在這裡建書院,還取名叫伊洛書院,無異於騎臉輸出。

或者說,他自己有沒有這重意思並不重要。

別人看到這個名字,是定然會多想的。

以他的智慧,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

明知會被誤會還要用這個名字,要說他不是故意的鬼都不信。

對此陳景恪只是笑了笑,假裝什麼都不知道。

開玩笑,培養方孝孺的目的就是分裂儒家,打擊理學的地位。

方孝孺這麼積極主動,正是他想要看到的,怎麼可能會反對。

書院建好之後,那羣朝鮮學子就開始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想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然而方孝孺卻讓他們先熟悉一下環境,適應大明的生活。

如果有族人遷徙到大明的,也可以試着聯絡一下。

這麼做,還真不是敷衍他們。

事實上大明收復朝鮮後,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移民。

尤其是權貴、官僚和讀書人階層,更是被半強制的遷徙了很大一部分力量過來。

可以說,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被遷徙到大明居住。

現在他們到大明來遊學,還真有必要和族人聯繫一下。

但很顯然,這並不能安撫住那羣朝鮮學子,他們依然希望方孝孺趕緊站出來打響第一槍。

方孝孺只能告訴他們,唯物學還有缺陷,現在正和陳景恪一起研究完善。

這一下,這羣朝鮮學子不願意了。

唯物學可是他們的驕傲,還沒出場就被阻擊了,怎麼可能。

方孝孺倒也沒有隱瞞,直接告訴他們,他發現唯物學本就是受到陳景恪的影響。

現在小有所成,自然要和對方討論,被對方發現缺陷也是很正常的。

直到此時,跟隨而來的那二十名學者,纔想起方孝孺之前確實說過,他入門唯物學是被別人開的光。

但這個解釋,依然無法讓朝鮮學子們接受。

尤其是當他們得知,陳景恪今年才二十歲,更是無法接受。

換成一個七八十歲,甚至四五十歲的大儒,他們都能理解。

六七年前陳景恪才十二三歲,怎麼給方孝孺開光?

就算是天才,那也要有個限度吧。

當然,他們聽說過陳景恪的大名。

被很多人譽爲亙古第一天才,參與設計了大明的各項制度變革。

但那只是政治智慧,做學問是不一樣的。

十二三歲就能悟出唯物學,這怎麼可能。

關鍵是,如果他真的懂爲何不發表相關文章?反而要把功勞讓給別人?

方孝孺無奈,只能找陳景恪商量辦法。

陳景恪一聽,這好辦。

跟隨你一起來的除了三百學子,還有二十名學者。

讓那二十名學者輪流過來旁聽就行了。

方孝孺大喜,立即去安排旁聽事宜。

其實這也是他的本意,讓人來旁聽是最好的辦法。

可是,旁聽論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討論的時候,都會拿出真才實學,會暴露真正的學問。

很多人並不希望被太多人旁聽,尤其是被外人旁聽。

方孝孺知道陳景恪不是藏私之人。

但人家大度是人家的事情,你拿着別的大度當理所應當,那就是不會做人。

所以,他不能直接提這個建議,只能旁敲側擊的去問。

事情也確實如他所料,陳景恪並不在乎這些,直接就決定讓人來旁聽。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

先是來了五個朝鮮學者旁聽,一天下來五人徹底心服口服。

他們回去將所見所聞告訴其他人,卻依然無法讓衆人相信。

第二天又換了五個人,結果還是一樣。

這些旁聽的人還做了筆記,學子們發現,之前需要師長手把手教才能理解的知識點。

自己竟然能通過筆記自學了。

這意味着什麼,他們自然明白。

至此,這羣來自朝鮮的讀書人徹底服氣。

之前因爲唯物學生出的那一點驕傲情緒,也被打的消散一空。

果然不愧是中央天朝,人才輩出。

如此妖孽般的天才,也只有天朝才能出現了吧。

之後這些人就老實了,開始潛心學習,再也不提打出一片天地的事兒。

不過他們也聯名請求,希望准許他們派人每天去旁聽。

陳景恪自然沒意見,不過在之後的探討中,他絕口不提大同世界的事情。

眼下這算是大明的最高機密,知道的人兩隻手都能數得過來。

是絕不能提前暴露出來的。

——

且說外界,《遼東書》編成和方孝孺歸來,引起了不小的關注。畢竟作爲儒家叛徒,當年他可是噴過很多人的。

至今,‘脫了褲子再說話’還廣爲流傳。

當初他爲了幫朝廷穩定人心留在朝鮮王國,中原的儒生可沒少嘲諷。

什麼被嚇跑了,什麼中原再無其容身之地云云。

方學在朝鮮取代理學成爲顯學,依然沒有引起儒生們的重視。

方孝孺這個叛徒被攆出中原,卻在朝鮮成爲文宗,豈不正說明朝鮮乃蠻夷小國學藝不精嗎。

邏輯直接閉環了。

現在這個叛徒竟然還敢回來,還帶着幾百徒子徒孫,簡直太猖狂了。

尤其是當他們得知,方孝孺建了一座書院,還取名叫伊洛書院,更是憤怒。

這簡直就是挑釁。

很多人都在摩拳擦掌,準備給他迎頭痛擊。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最積極的是年輕一輩的儒生。

年齡稍微大一點,經歷過當年方孝孺嘴炮洗禮的老人們。

都只是躲在後面喊喊口號,沒有幾個真正願意往前衝的。

只是方孝孺根本就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

從遼東回來先去朝廷覆命,然後就去了陳景恪家裡,說是要交流學問。

給那些儒生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去陳景恪家門口鬧事兒啊。

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們針對方孝孺。

找不到你本人,還不能去你的書院?

把伱書院大門上的匾額摘了,看你能不能沉得住氣。

然後他們就發現,這個匾額還摘不得。

因爲那踏釀的是老朱的親自題字。

老朱的兇名自不用多說,現在別說摘匾額,連找書院麻煩都不敢了。

事情到了這一步,他們也只能在口頭上對方孝孺進行打擊。

很多人開始寫文章進行指指點點,比如把他之前的文章拿出來進行批判。

還有就是《遼東書》,也成了他們攻擊的對象。

這種道德敗壞的人,怎麼配寫史書?

作爲一部正史,朝廷自然是很重視《遼東書》的。

畢竟,這是華夏大融合的一次嘗試,其經驗對朝廷非常的重要。

如果這一次能成功,那以後大可以用相似的手法,來爲大融合創造理論基礎。

正因爲重視,朝廷更不希望這部書出問題。

爲了防止裡面有什麼違禁的內容,必須要讓人進行全方位審覈。

這個工作自然落在了翰林院的頭上。

而翰林院最多的就是儒生。

他們可不管朝廷的什麼計劃,對這部史書展開了全方位批判。

什麼史料不詳,什麼杜撰內容過多……最大的問題還是主體思想上。

史書的發展經歷過幾個階段。

首先是先秦時期,那時候的史官是世襲的,記載內容的真實與否關係着家族榮耀。

要是哪個史官敢胡編亂造,會被整個圈子鄙視,國君也不會用你。

子子孫孫都會揹負罵名。

所以,當時的史官記史的標準是真實,看到什麼就記錄什麼。

非萬不得已,不會選擇胡編亂造。

最著名的莫過於齊國的太史兄弟了,爲了一句‘崔杼弒其君’先後赴死。

維護了史官的尊嚴,同時也維護了家族的榮耀。

等到秦朝大一統之後,史官這個羣體被廢,史書的編寫就變得很私人了。

《史記》、《漢書》都是私人編寫,裡面難免摻雜了大量的個人喜好。

《史記》是個人特色最鮮明的一部史書。

《漢書》也是私人編寫,只是‘主旋律’的氣息就比較濃烈了。

但直到這會兒,史書的編寫標準依然是儘量符合真實。

後來朝廷也漸漸注意到這一塊,開始官方修史。

尤其是爲前朝編寫史書,成了繼任朝代必做的事情。

繼任朝代爲前朝編寫史書,自然會‘有所’刪減和側重。

關鍵是,史官從世襲變成了臨時官僚。

史書編寫的好不好,內容真不真都不重要了,皇帝滿意纔是首要標準。

結果可想而知,真實性方面大打折扣。

方孝孺主持編寫的《遼東書》,是帶有強烈政治目的的。

前面說過,內容六分真,三分推測,一分假。

現在這些推測和虛構的內容,自然就成了儒生們攻訐的地方。

而且,方孝孺本身還是個唯物論者。

整本書的風格,基本拋棄了天命觀,偏向於人民史觀。

比如有天災了,別的史書會說國主失德。

或者強行和當時發生的某件大事,牽強附會在一起,強行解釋稱蒼天示警。

遼東書就直接說,天災人禍是正常的,和什麼天意沒關係。

如果災害造成的後果特別嚴重,那是地方豪強掣肘朝廷賑災,導致受災嚴重。

同樣的災害,另外一個君主就做的很好。

可見,天災雖無法避免,卻可以通過有效的賑災手段,將損失降到最低。

還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在觀點上完全是遵照了客觀規律去寫的。

這種論調,自然不符合現在的主流觀點。

因此,那羣儒生將這部書批判的體無完膚。

總之一句話,方孝孺也配寫史?

這麼大的事情,朱標豈能不知道,又是氣憤又非常無奈。

不過他不是老朱,並未發脾氣。

而是下旨將這部遼東書給收了回來,換了一批自己人去審覈。

其實到了這一步,他已經知道這本書沒有什麼原則性的問題了。

否則儒生們不會只抓着僞造和主旋律進行抨擊。

之所以還讓人審查,不過是出於謹慎罷了。

皇帝竟然護着這本書,儒生們對此自然極爲不滿。

紛紛上奏說有問題,必須重新編寫。

方孝孺那個沽名釣譽的傢伙,必須打倒狠狠批判,要剝奪他的進士身份和所有榮譽。

對此朱標很是頭疼。

陳景恪得知此事後,卻一點都不擔心,提議道:

“元史編寫的很倉促,其中多有錯漏。”

“既然翰林院的官吏,對寫史書這麼有心得,就讓他們重新修繕一下吧。”

朱標一聽,也覺得這是個好辦法。

老朱建立大明之後,爲了宣示自己正統的身份,很倉促的就編寫了元史。

向天下人宣告元朝統治的結束,現在天下是我大明的。

有蓋棺定論的意思。

因此,《元史》的質量是非常差的,有必要重新修繕一下。

於是朱標就下旨,翰林院重新修編元史。

並且還暗示,你們不是說遼東書不行嗎,那你們自己編一個看看。

別到時候質量還不如遼東書。

這下那羣儒生忍不下了,立即接下了這個活兒。

朱標的耳朵根子這才清淨下來。

陳景恪的生活再次恢復了平靜。

每天上午在家裡和方孝孺談論唯物學,下午去宮裡處理一些政務,順便給大家上上課。

而也就在這個時候,一封八百里加急密信,從淡馬錫發出送往洛陽。

第282章 來自學生的質疑第313章 見聞第45章 葬禮?秀場!178.第177章 獨眼石人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第257章 危險來自於停滯不前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豈能讓百姓吃虧210.第209章 陽謀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第306章 師徒談心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第10章 險惡的政治鬥爭171.第170章 如何動搖儒家地位第299章 繼續無題第55章 正義執行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162.第161章 咱當年也是個乞丐頭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306章 師徒談心第32章 馬皇后一刻三驚第365章 滄海112.第112章 方孝孺瘋了?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馬皇后第4章 力挽狂瀾第42章 愜意的朱標第361章 各人的命運第320章 他怎麼捨得的啊?148.第147章 軍功爵制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154.第153章 這畫面不對啊第85章 咱的乖孫怎麼樣第79章 擴招的緣由第275章 百萬常備軍225.第224章 此生僅有的機會第265章 直搗黃龍第56章 別拍咱的馬屁第43章 暴斃第54章 目標,倭國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第263章 無名宰相第311章 用工荒第323章 安置成年親王第265章 直搗黃龍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第306章 師徒談心213.第212章 麻六甲海盜143.第142章 新都暢想第353章 社會模型133.第133章 天降異象第71章 自古以來174.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178.第177章 獨眼石人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第66章 傲嬌的父子倆第8章 御下160.第159章 陳大師教我生兒子吧第346章 血第238章 沒有槍頭一樣能殺人155.第154章 兩個億啊兩個億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180.第179章 藍玉竟成嘴替第239章 下次一定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166.第165章 新都設計圖148.第147章 軍功爵制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第60章 老狐狸第24章 奇藥第44章 這孩子,能處第263章 無名宰相第308章 新書構思235.第234章 誰最會講葷段子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第298章 無題215.第214章 太孫出巡第258章 得償所願138.說下加更的事情吧第349章 政治是妥協的產物第64章 朱雄英突襲方孝孺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161.第160章 皇權不下縣?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第19章 當然聽皇帝的第360章 無題205.第204章 某高麗(完)第251章 新的課題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
第282章 來自學生的質疑第313章 見聞第45章 葬禮?秀場!178.第177章 獨眼石人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第257章 危險來自於停滯不前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豈能讓百姓吃虧210.第209章 陽謀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第306章 師徒談心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第10章 險惡的政治鬥爭171.第170章 如何動搖儒家地位第299章 繼續無題第55章 正義執行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162.第161章 咱當年也是個乞丐頭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306章 師徒談心第32章 馬皇后一刻三驚第365章 滄海112.第112章 方孝孺瘋了?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馬皇后第4章 力挽狂瀾第42章 愜意的朱標第361章 各人的命運第320章 他怎麼捨得的啊?148.第147章 軍功爵制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154.第153章 這畫面不對啊第85章 咱的乖孫怎麼樣第79章 擴招的緣由第275章 百萬常備軍225.第224章 此生僅有的機會第265章 直搗黃龍第56章 別拍咱的馬屁第43章 暴斃第54章 目標,倭國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第263章 無名宰相第311章 用工荒第323章 安置成年親王第265章 直搗黃龍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第306章 師徒談心213.第212章 麻六甲海盜143.第142章 新都暢想第353章 社會模型133.第133章 天降異象第71章 自古以來174.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178.第177章 獨眼石人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第66章 傲嬌的父子倆第8章 御下160.第159章 陳大師教我生兒子吧第346章 血第238章 沒有槍頭一樣能殺人155.第154章 兩個億啊兩個億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180.第179章 藍玉竟成嘴替第239章 下次一定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166.第165章 新都設計圖148.第147章 軍功爵制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第60章 老狐狸第24章 奇藥第44章 這孩子,能處第263章 無名宰相第308章 新書構思235.第234章 誰最會講葷段子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第298章 無題215.第214章 太孫出巡第258章 得償所願138.說下加更的事情吧第349章 政治是妥協的產物第64章 朱雄英突襲方孝孺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161.第160章 皇權不下縣?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第19章 當然聽皇帝的第360章 無題205.第204章 某高麗(完)第251章 新的課題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