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惶恐的劉三吾

第307章 惶恐的劉三吾

朱英的聲音,情緒激昂,震耳發聾。

大臣們不說,朱元璋內心的情緒,已經被調動了上來。

其實不管是哪個文人,在看前宋那段屈辱史的時候,心裡頭的都是堵得極爲發慌的,朱元璋也不例外。

愛國情懷,尤其是對漢人身份的維護,是銘刻在大部分漢人的骨子裡的,哪怕他是一個乞丐,一個放羊娃,一個和尚,也不能避免。

只是太多人的,有心無力,或者最終屈服於現實。

對於異族,尤其是前元,朱元璋更是非常的痛恨。

這和歷史上記載,似乎有些不一樣,然而真實的朱元璋,便是如此。

在很多人的想法中,元朝大概是被漢文化給漢化了,所以纔是被中原王朝所承認的正統王朝。

然而這樣的想法,卻是現在坐在龍椅上的這位年逾六十的老人,所營造出現的一種假象。

然而知曉的人不多,朱元璋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爲了再造華夏。

很多跟元朝有關的書籍,都被毀掉了。

這才導致有很多文人認爲,元朝是被漢化了,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朱元璋所想要達到的。

實際上,元朝可不是被漢族漢化,在忽必烈指定的國策下,漢人被列爲低等人也就罷了,對於整個漢族,忽必烈實行的是蒙化教育。

所謂蒙化,就是把所有的漢族書籍,都翻譯成蒙古語,不管是諭旨,還是文書,亦或是交流,都必須使用蒙語,蒙文,而不是漢語,漢字。

忽必烈是要以蒙古的文化,把漢人的文化,徹底的顛覆。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後,迅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跟蒙古有關的書籍全部銷燬,重新打造建立漢族文化的制度,風俗。

要知道在大明最初的時候,整個北邊,很多漢人,都覺得自己已經不是漢人了。

或者說因爲胡人統治的關係,已經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而承認元朝的正統統治,也是在這個條件上,不得已而爲之。

書寫前朝的歷史,是每個朝代剛建立的時候,都會做的事情。

不過在寫元朝歷史的時候,因爲元朝宮廷類書籍都是蒙語,而朱元璋這邊是農民起義,能說的不少,會寫的沒幾個。

這也就導致在翻譯上,出了很多問題。

甚至在元朝的歷史記載翻譯中,說某某地方,某某人爲叛軍,其中叛軍頭目如何如何。

然而直到明朝過去後,後人才發現,這官方所寫的叛軍頭目,竟然是朱元璋本人。

自己把自己寫成叛軍頭目,可還行?

這些笑話因爲都藏在翰林院中,以爲對於蒙古文化,沒有什麼文人在乎,也不會去研讀,更多的是繼承宋朝,或者說之前的漢人化,所以這件事就這麼隱匿了下來。

在往後,若是被人翻出來,自然就成了朱元璋的笑話黑料。

不過朱元璋在乎嗎?

他不在乎。

作爲再造華夏之人,對於整個漢族來說,都是有着天大的功德,對於漢文化的傳承,在明初這裡,算是又來一次從零開始。

複雜繁瑣的禮儀制度,是因爲目前的大明,漢人雖多,可其他的民族也不少,只有強制的規定,才能讓所有的民族,真正的融合到漢人的文化中。

這就是文明。

朱元璋或許沒有這麼多的意識,但他的行爲,卻是貼合進行。

而對於敢於顛覆漢文化的人,朱元璋怎麼可能放過。

此刻,在大孫的話語之下,朱元璋的眼神變得凌厲起來。

劉三吾作爲從前元教育中長大的人,在元朝當過官,若是他的思想出了問題,那自然就是大問題。

要是在書籍中,暗藏一些端倪,個人傾向,這是很難發現的。

想到這裡,朱元璋第一次動了處死劉三吾的心思,即便是這很有可能,被天下文人唾罵。

而劉三吾呢。

他被朱英這麼一頓訓斥,是一個怎樣的想法?

只見劉三吾聽着聽着的時候,身子都開始在劇烈的顫抖,是害怕,是氣憤,更是惶恐。

在太孫殿下的嚴厲訓斥後,更是差點兩眼發黑,差點就倒在地上。

不過劉三吾緊咬牙關,硬生生的給挺了過來。

不挺不行啊,若是就這麼昏倒過去,這罪人的名頭,不是也是了。

劉三吾爲何敢在奉天殿中,武官勳貴的虎視眈眈眼下,堂而皇之的這麼說話。

就是他作爲讀書人領袖的身份。

若是太孫殿下這番話被下了定論,不說所有的文化,很大一部分文人,將會對劉三吾進行咒罵,罵他是外族的走狗。

所有的清名,將會毀於一旦。

這要劉三吾怎麼能接受。

這一刻,劉三吾連忙作揖道:“陛下,殿下,臣絕對是沒有這個想法的,臣對大明,忠心耿耿啊。”

“臣絕對沒有刻意要貶低武將的想法,只是不僅僅是宋朝,即便是漢唐,也是如此的慣例。”

劉三吾話不敢多說,多說多錯的道理還是明白的。

簡單兩句話,一句表達自己的忠心,一句從側面點出太孫殿下的定論有失偏頗,重文輕武並非是宋朝獨有,歷來朝代都是如此。

聽到這話,武官那邊雖然不爽,但也無話可說。

文官這邊都是大大的鬆了口氣。

朱元璋眼神的殺氣,也開始消散。

朱英倒是沒什麼,他並沒就要弄死劉三吾,只是藉着這番話語,狠狠的打擊一番劉三吾的氣勢。

比如現在,劉三吾顯然已經不敢多說了。

“本宮當然是相信劉翰林的,不過重文輕武這樣的話,還請劉翰林再也不要說了,文臣固然重要,但武將也是同樣如此。”

“這大明天下,文人武將,誰也不能缺少,也並沒有誰比誰高貴。”

“文人治理地方,得百姓愛戴,豐衣足食,是功勞。但貪污行賄,禍亂百姓,也是在壞大明根基。”

“武人保家衛國,抵扣外族入侵,付諸以生命,也是天大的功勞。不尊號令,荼毒百姓,兵過如蓖,那也是大罪。”

說到這裡,朱英微微停頓,語氣也開始緩和下來。

畢竟到了現在這個情況,差不多也是達到朱英所要的效果了。

“這次的閱兵,在劉翰林看來,或許是覺得浪費了很大的錢財,在這一點上,本宮可不這麼認爲。”

“首先,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在精銳程度上,大明京師衛所的將士們,已經是徹底的不同了,哪怕最普通的衛所將士,都能堪比之前的宮廷禁衛。”

“而這次閱兵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諸位當要看到,諸多外臣被我大明軍威所震撼,這對於邊疆那邊的影響,關乎重要。”

“甚至是牽扯到不知多少百姓還有將士的性命。”

“訓練將士們的錢財,和邊關打仗,糧草消耗,甚至是遭受掠奪所相比,不知道劉翰林可有算過這一筆賬?”

“再往後說,將士們更爲精銳了,戰無不勝,比起連連潰敗來,這又相差多少。”

“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一時所產生的代價,是那千日能比擬的嘛,這一時,關乎到我大明國土,關乎到國家興衰,關乎到黎民百姓。”

“本宮如此說,劉翰林,可是清楚了。”

劉三吾聞言,跪地磕首道:“臣清楚了,臣年歲大了,老糊塗了,不明白太孫殿下之深意,反而擅自揣測。”

“臣有罪,還請陛下,殿下降罪。”

在這個點上,劉三吾已經徹底清楚,就嘴皮子這塊,看似年幼的太孫殿下,簡直是超乎想象的厲害。

甚至能以舌燦蓮花來形容,怕就是寺廟中的高僧,也不過如此吧。

那些寺廟的高僧,劉三吾也是很熟悉的,比起殿下這般堂皇大道來,也要遜色三分。

而在劉三吾後面的白信蹈,張信,亦或是所有文官,這一刻對於太孫殿下,都開始變得忌憚起來。

這太孫殿下,當真是不好惹的。

就連劉三吾這樣的老臣,都被訓得啞口無言,自請認罰,他們還有能力和太孫殿下爭論。

文人的道理,就是他們手中的刀,凡事都要講個道理。

道理上要是站不住腳,那文人還能有什麼脾氣。

朱元璋看着這一幕,心裡頭非常的爽快。

當浮一大白!

往些年,朱元璋在朝堂上雖都是說一不二,雷厲風行,但凡有其他意見,朱元璋懟不過,那就只把物理毀滅了。

這樣固然爽快,可也不是長久之計。

心在大孫這番話辯論一出,整個朝堂都被壓制得啞口無言,關鍵這其中道理滿滿,任誰也挑不出刺來。

這還是朱元璋在朝堂上,第一次有這麼痛快的時候。

“大孫你來說說,對於劉翰林這件事,該要如何懲處呢。”朱元璋笑呵呵的說道,心情很是美麗。

朱英稍稍思索一番後,說道:“爺爺,孫兒最近想要重新編撰關於有關科舉部分的書籍,重新制定一套新的書籍,特別用作科舉,或者說科舉相關。”

“劉翰林才學造詣之高,就整個大明來說都找不出幾個能與之相比的,由劉翰林來主導此事,定當事半功倍。”

對於科舉的改革,朱英在幾個月前,就已經很老爺子提過了。

到了今天,也終於是開始進行,落實。

這著書,說真的,就朱英單獨上,還真的不行。

其中文言文的輸出,對於朱英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看得懂,可不代表能寫的出。

更何況在分科上,很多現在的專業知識,朱英還真不能把控,而且要讀書人都信服,也需要像劉三吾這樣的大儒帶頭,才能引起足夠的波瀾。

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打斷文學壟斷,真正的改變從官的渠道。

也讓官吏的職位,變得更加的專業化。

第八十七章:那塊布條第203章:現在就得把名分定下來第688章:鎮壓暴亂,直接開火第468章:被不斷轉手的刺殺第十九章:蔣瓛的堅持第656章:干預真臘暹羅的戰爭第593章:大破安南第三十八章:朱英的錦囊妙計第385章:官道行走之權第795章 愛上旅遊的朱允熥第611章:安南內閣制第809章 直取高麗第661章:四大藩王的私兵第212章:憤怒的朱英第762章 奪取大明的火車第836章 求助大明第249章:大明遠征軍,永鎮安南!第614章:京師的萬人血書第738章 定海艦問世第517章:海貿第一章:八百里加急第482章:倭國使臣的歡呼第583章:想要擺脫大明的安南第354章:棄筆從戎第四十三章:暴躁老哥朱棡第585章:古往今來第一代風水大會開展第572章:來自於大明的咆哮第十一章:轟動京師第152章:朱元璋的孤獨(年底求月票)第346章:守土開疆,永鎮遼東第400章 :咱的好大孫,好大孫!第264章:不僅造反,還稱帝了第280章 :藍玉的優點第409章:致仕之爭第280章 :藍玉的優點第456章:朱元璋對沐家的信任第四十二章:謀取安南第237章:最喜歡摸魚的朱英第390章:驛站民用第493章:軍中震懾第三十二章:朱元璋靈機一動第398章:國泰民安第291章 :大明四大商會(求訂閱求月票)第230章:驚喜的皇子們第148章:老師說的話,竟然是真的第499章:朱英畫下的大餅第二十一章:爺孫倆的第一次見面第582章:備軍三十萬,平定安南第734章 朱棣備戰第483章: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十八!!!第360章:莫要高看了天下文人第830章 彈劾藍玉謀反第743章 梨園看戲勾欄聽曲第617章:公主殿下不見了第394章:朱元璋的糾結第二十七章:姚廣孝的安排第649章:發展大明的人口入侵第516章:開發倭國第605章:成爲傀儡的安南王室第五十七章:咱的玉佩呢第780章 朱高熾想去倭國了(國慶快樂)第二十九章:朱英的防備第127章:不跟大孫走的都下去吧第569章:內亂的北元第526章:安南必須用漢字第726章 大明官員體系變法第三章:朱棣暗子第770章 大勝第191章:拜見東家(求月票,不投就作廢了呀)第797章 教化海外第五十章:朱元璋有點慌第401章:倭國地圖第606章:大明擴軍,備戰天下第612章:暴君朱樉在倭國第323章:安定京師治安的決心第537章:咱這是老了嗎第801章 掀翻世界信仰的桌子第514章:海商的福音第322章:絕聲衛上門求支持第六十八章:劉和見朱英第730章 即將完成的蒸汽鐵甲船第624章:刺殺大明太孫的可能第796章 讓全世界都學漢語第663章:朱元璋的手段第379章:御賜,大明第一衛第799章 進軍真臘第728章 占城這麼多年花了這麼多錢第556章:倭國變故第151章:咱這心裡呀,舒坦!(年底求月票)第709章:你已經是成熟的黃觀了第805章 倭國反叛第731章 岌岌可危的倭國天皇第211章:情竇初開徐妙錦第780章 朱高熾想去倭國了(國慶快樂)第459章:衛所調動第627章:髒活累活,總得是有人幹才行第367章:迷茫的朱棣第255章:大孫,你準備好了嗎第288章 :前朝漢奸第324章:即將到來的暴風雨
第八十七章:那塊布條第203章:現在就得把名分定下來第688章:鎮壓暴亂,直接開火第468章:被不斷轉手的刺殺第十九章:蔣瓛的堅持第656章:干預真臘暹羅的戰爭第593章:大破安南第三十八章:朱英的錦囊妙計第385章:官道行走之權第795章 愛上旅遊的朱允熥第611章:安南內閣制第809章 直取高麗第661章:四大藩王的私兵第212章:憤怒的朱英第762章 奪取大明的火車第836章 求助大明第249章:大明遠征軍,永鎮安南!第614章:京師的萬人血書第738章 定海艦問世第517章:海貿第一章:八百里加急第482章:倭國使臣的歡呼第583章:想要擺脫大明的安南第354章:棄筆從戎第四十三章:暴躁老哥朱棡第585章:古往今來第一代風水大會開展第572章:來自於大明的咆哮第十一章:轟動京師第152章:朱元璋的孤獨(年底求月票)第346章:守土開疆,永鎮遼東第400章 :咱的好大孫,好大孫!第264章:不僅造反,還稱帝了第280章 :藍玉的優點第409章:致仕之爭第280章 :藍玉的優點第456章:朱元璋對沐家的信任第四十二章:謀取安南第237章:最喜歡摸魚的朱英第390章:驛站民用第493章:軍中震懾第三十二章:朱元璋靈機一動第398章:國泰民安第291章 :大明四大商會(求訂閱求月票)第230章:驚喜的皇子們第148章:老師說的話,竟然是真的第499章:朱英畫下的大餅第二十一章:爺孫倆的第一次見面第582章:備軍三十萬,平定安南第734章 朱棣備戰第483章: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十八!!!第360章:莫要高看了天下文人第830章 彈劾藍玉謀反第743章 梨園看戲勾欄聽曲第617章:公主殿下不見了第394章:朱元璋的糾結第二十七章:姚廣孝的安排第649章:發展大明的人口入侵第516章:開發倭國第605章:成爲傀儡的安南王室第五十七章:咱的玉佩呢第780章 朱高熾想去倭國了(國慶快樂)第二十九章:朱英的防備第127章:不跟大孫走的都下去吧第569章:內亂的北元第526章:安南必須用漢字第726章 大明官員體系變法第三章:朱棣暗子第770章 大勝第191章:拜見東家(求月票,不投就作廢了呀)第797章 教化海外第五十章:朱元璋有點慌第401章:倭國地圖第606章:大明擴軍,備戰天下第612章:暴君朱樉在倭國第323章:安定京師治安的決心第537章:咱這是老了嗎第801章 掀翻世界信仰的桌子第514章:海商的福音第322章:絕聲衛上門求支持第六十八章:劉和見朱英第730章 即將完成的蒸汽鐵甲船第624章:刺殺大明太孫的可能第796章 讓全世界都學漢語第663章:朱元璋的手段第379章:御賜,大明第一衛第799章 進軍真臘第728章 占城這麼多年花了這麼多錢第556章:倭國變故第151章:咱這心裡呀,舒坦!(年底求月票)第709章:你已經是成熟的黃觀了第805章 倭國反叛第731章 岌岌可危的倭國天皇第211章:情竇初開徐妙錦第780章 朱高熾想去倭國了(國慶快樂)第459章:衛所調動第627章:髒活累活,總得是有人幹才行第367章:迷茫的朱棣第255章:大孫,你準備好了嗎第288章 :前朝漢奸第324章:即將到來的暴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