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章 一統南洋(六)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辦起裡都是順風順水的,張振嶽留任南洋,並由總督升遷經略,取得就是這麼個意思。
崇禎皇帝即位之初就輕易的收拾了權勢滔天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歲魏忠賢之後,他很快就明白了爲什麼帝國需要設立一個內廷來對抗外朝了。
這些文官有把自己這個皇帝放在眼裡嗎?年僅十六歲的崇禎皇帝立刻領教了文官集團的厲害。和天啓帝不同,崇禎皇帝很有些自廢武功的味道,而文官清流們就如同蒼蠅一般發現了皇帝的“優點”。這個優點有兩個名字,一個叫“從善如流”,另一個叫“毫無主見”。
毫無疑問,崇禎皇帝在主觀上是想做一個好皇帝的。但問題就出來了,怎麼做一個好皇帝,沒人教啊!
雖然同樣是十六歲登基,但是天啓帝起碼還能在其父皇的調教下知道什麼叫制衡,什麼叫權術。崇禎皇帝就沒那麼幸運了,他還沒開始認字爺爺和老爹就先後死了,完了剛成年,還沒來得及聽兄長上課,那年輕的皇兄就突然掛了。此刻的崇禎皇帝壓根就是一張白紙,還不知道整幅畫該如何下筆。
如果張振嶽能夠有鞏永固和皇帝之間的那般信任,那麼一切都還好說,說不定他能如月關筆下的那位楊秀才一般,如輔佐正德一樣輔佐崇禎。可他沒那麼好運氣,他的好運氣在天啓帝決定利用他去江南破局湊銀子的時候就已經用完了。他註定沒機會輔佐崇禎皇帝,而崇禎皇帝也只能在如何做一個好皇帝的道路上繼續上下求索了。
這個時候,文官們就趁虛而入了,他們按照儒家對於帝王的要求來給崇禎皇帝定出了一個模版。在文官和清流們看來,只要崇禎皇帝按照這個模板來,那麼天下必然大治,而崇禎朝必然是個太平盛世,皇帝會是聖君,而他們也必然是名臣,榮耀名教。
可惜他們忘記了理想和現實的差別,孔夫子的那一套理論從他出生到死,都沒撈到過什麼像樣子的實踐機會,不多的幾次結局也是慘不忍睹。也就是說這個模版到底行不行,誰也不知道。把一個結果未知的模版給大明用,給崇禎皇帝用,那不叫實踐,而應該叫試驗。
可憐的崇禎皇帝和大明就這樣變成了實驗的小白鼠,而大明公司也因爲這次失敗的試驗最終破產倒閉。
從崇禎帝個人來看,他確實是個“五好學生”。老師說認真聽課,他就認真聽課;老師說不要說小話,他就禁閉雙嘴。不貪財,把內帑都拿出來補貼國庫了,不好色,終其一身,身邊的女人用手指頭都數得清,而那些自詡不好色的士林清流們就算用手指頭加腳指頭一起也搞不清自己到底去了多少趟秦淮河,上過多少條花船了。以至於到後來,天子應該守國門,崇禎皇帝就老老實實待在已經是守無可守的北京等死;君王死社稷,崇禎帝到真的是死社稷了,而道德君子們紛紛朝李自成和滿清磕頭表忠心。最後陪着崇禎皇帝死社稷的反而不是那些所謂的國之柱石們。
崇禎皇帝終其一生都生活在這種矛盾中,書上說的,大臣教的跟他要面對的世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難以調和。
南洋總督的人選就是其中一個,按照文官們說得,這個張振嶽不能再派回南洋了。理由也很充分,此地天高皇帝遠,若是一直用一個,其結果必然會是使之坐大,反而危害了社稷。當年征服安南的英國公張輔就是被同樣的理由召了回來,結果安南趁機從大明獨立了出去。不過這些舊事沒人關心,在文官們看來,除了他們自己,凡是掌權的都是會危害社稷的。
於是崇禎皇帝也就毫不猶豫的決定把張振嶽換了,爲此還破格加封張振嶽是世襲威海侯。一切都是那麼的合乎情理和規矩,但是難題出來了。
張振嶽現在人就在北京,身邊除了家丁護衛數十人,連支親軍都沒有,這樣的人在帝都根本就是沒有反抗能力的存在。撤換他,那是在容易不過的了。可撤了他,換誰?崇禎皇帝的頭立刻就大了。
如果是委任做內閣大學士的差事,那無論是剛剛恢復一絲元氣的東林黨諸公還是如溫體仁之流,都會打破頭來爭來奪。推薦的,自薦的如潮水一般向崇禎皇帝撲來。
崇禎帝面對這麼多勇於任事的官員和內閣有限的椅子,最終想出了兩個解決辦法,第一是把內閣的椅子從四把增加到七把,事實上這個辦法很糟。從決策來說,參與決策的人越多效率也就越低。而且人越多,朝廷就越容易政出多門。第二就是抓鬮,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很多官員崇禎皇帝壓根就不知道是誰,看奏摺又個個都長這一幅忠君愛國的樣子,肚子裡貌似還都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得,還是抓鬮吧,看看老天爺喜歡誰好了。
這是內閣,是實缺。可是南洋呢,對不住,一聽說要推薦南洋總督人選,各派都歇菜了。
大家都不傻,復社的張溥可是說得明白,這南洋民情複雜,又是新定之地,分分鐘都會有人扯旗復判。而且這裡天氣炎熱,女人又黑又矮又醜,窮得叮噹響。換句話來說,這是一個誰去誰倒黴的地方。
當然偌大的大明官場,要找個肯做官還不容易。但是肯去的級別不夠,級別夠的不願意去冒這個風險,大家熬到今天不容易,再堅持一下,就入閣了。
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自然是找不到可以接替的人選。
而鞏永固這個時候覲見,正是崇禎帝很是鬱悶的時候。。。
“臣以爲南洋非張振嶽不可”鞏永固見到崇禎帝后就大聲道。
隨後自然是一系列的理由,有的很牽強,有的很實在,但是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打動崇禎皇帝的一點,就是張振嶽保證從南洋每年給內帑交100萬兩銀子,缺銀子的崇禎帝聽到這條直接就樂翻了,最終張振嶽這份不合祖宗規矩的任命就這樣新鮮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