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啓航、陳璘、徐義勇(小野義勇)、何崇奇、金象幹統率兩萬大軍隨後趕到漢江入海口,接到陳瀚軍令後出兵北上進攻黃海道、平安道沿海。
陳瀚命源政晴統領一萬餘大軍爲先鋒北上攻下開城,再攻取黃海道東北谷山郡一帶。同時下令林江、陳沖暫停攻入咸鏡道,避免與努爾哈赤建州騎兵交戰。
樑雄統率五千大軍鎮守漢城一帶,陳瀚親率五萬各路大軍北上渡過臨津江,進入開城,隨即渡過禮成江攻入黃海道,留下源信義(蒲池信義)統率五千大軍真州開城。
李亭巖、李延馣也率三千黃海道義兵對剛撤兵北上的宗義智發起反攻,與北上趕來的陳瀚大軍在鳳山郡匯合,陳瀚率五萬餘大軍北上黃州。
陸啓航、陳璘統率兩萬水陸大軍北上抵達大同江口後分兵作戰,陸啓航、徐義勇率一萬水陸大軍按照陳瀚軍令指示北上安州府,搶先攻取安州府清川江流域,阻止大明遼東兵南下介入半島。
陳璘、何崇奇、金象幹統率一萬水陸大軍經大同江逆流而上趕到黃州與陳瀚五萬餘各路大軍匯合,兵力增加到六萬餘,直奔平壤府殺來。
鎮守平安道、黃海道的侵朝日軍第一軍團總大將小西行長得知陳瀚親率海東大軍北伐攻入黃海道,總指揮宇喜多秀家率一萬大軍北撤退守到江原道、黃海道北部。
小西行長立即決定退守平壤籠城作戰,緊急下令正南下京畿道的宗義智、大久保忠佐撤回平壤城,同時下令駐守安州的後藤信康撤軍南下平壤籠城作戰。
面對陳瀚統率三倍於己的大軍來攻,小西行長深感擔憂自己能否堅守到總指揮宇喜多秀家的建州援兵趕來。更令小西行長震驚不已的是後藤信康、大久保忠佐竟然派使者與陳瀚往來,欲做內應。
書房中,一襲大黑大名官袍的小西行長看着一身大黑和服的家臣(妻弟)小西行景驚問道:“行景從何而來?”
小西行景毫不隱諱道:“吾從海東國主軍中前來,國主對兄長甚是看重,特命吾前來勸兄長主動開城出降,國主命吾帶話給兄長,若兄長負隅頑抗,國主將會立即出兵攻破平壤城。”
“國主大軍中有很多國崩,小早川隆景堅守烏嶺天險被國主大軍一舉攻下,平壤城豈能抵擋國主大軍進攻。”小西行景見兄長目光緊盯着自己,忙拜服在地勸道:“還請兄長主動開城出降,保全整個家族。”
小西行長沉思半響後出聲問道:“九州義統何以待吾?”
小西行景聞言大喜道:“國主承諾會重用兄長,兄長可入朝爲官,亦能領兵作戰。”
“入朝爲官”小西行長深感欣喜,自己本是商人子弟,靠着慧眼識人資助豐臣太閣,成爲一方大名,商人出身的小西行長帶着商人本性意志不堅,絕不會爲豐臣氏陪葬,小西行長資助豐臣秀吉不過是奇貨可居。
小西行長隨即問道:“九州義統已獲朝廷何職?”
“九州義統並未上洛”
“納尼?”小西行長深感驚訝問道:“難道九州義統想取代天皇”
小西行景回道:“國主即將進位海東王,恐怕天皇將會不存在。”
小西行長對京都傀儡朝廷並不在乎,商人無國界,小西行長的眼光一直都是向前看,不然也不會跳槽,當即道:“吾願開城出降”
“喲西”小西行景爲兄長做出的明智決定欣喜不已,兄長得到國主重用,自己也將會跟着沾光。
小西行景隨即臉色一沉向小西行長報喪:“兄長,父親在名護屋城病世了。”
“父親”小西行長聞言頓時悲痛不已,義父兼岳父作爲播磨國堺豪商,自己能有今日地位都是義父所賜。
小西行長是堺豪商小西隆佐義子,又娶了小西隆佐親女小珠,小西行長因救過宇喜多直家被破格提拔爲武將,隨後又與豐臣秀吉接觸,遂轉而成爲豐臣秀吉家臣,加藤清正因此鄙視小西行長的商人行徑。
小西行長帶着一衆第一軍團兩萬餘將士主動開城出降,來到大同江東岸的海東大軍營地請降歸順,海東大軍隨即接管平壤城。
王旭出大營來高呼道:“宣降將小西行長覲見”
小西行長帶着女婿宗義智、後藤信康、大久保忠佐,家臣南條元宅、內藤如安等進入帥帳朝着一身戎裝正襟危坐的陳瀚拜服在地請罪道:“罪將小西行長率衆將主動開城來降,請國主接受吾等主動請降。”隨即遞上降表
“準”陳瀚當即應允,隨即接過王旭遞上的降表打開看完吩咐道:“平身”
小西行長同一衆將領聽完翻譯紛紛高呼道:“謝國主”
趙明朗出奏道:“啓稟主上,政務院也準備好入城儀式,恭請主上起駕入城。”
一衆文武紛紛伏地跪拜恭請道:“臣等恭請主上入城”
“進城”陳瀚當即起身帶着一衆文武出帥帳
田瀟率騎兵營在前打馬入城開道,王旭帶着侍衛隊護衛陳瀚左右,沈飛帶着特戰隊護衛在陳瀚衛隊前後警戒,何崇奇率水師在大同江上早已搭建起浮橋,迎接主上陳瀚率軍入城。
陳瀚帶着一衆文武大軍渡江經城東大同門入城,平壤城中百姓紛紛跪拜於附近狹窄的街巷中恭迎大軍入城。
鑾輿中正襟危坐的陳瀚目光不時斜視着四周街巷中瘦弱的城中百姓,戰爭狀態下糧食匱乏,看來平壤城糧食非常緊缺。陳瀚對政務院官員安排的入城儀式深感自己猶如棒子宇宙無敵大元帥般至高無上。
陳瀚入城後在禮儀官大儒趙憲弟子樸廷亮引領下前往城中高麗王朝於公元1325年爲祭祀箕子而修建的崇仁殿,陳瀚大張旗鼓祭祀箕子,意在表明自己建立的海東國是繼承箕子朝鮮、王氏高麗,而非三韓土著建立的新羅、朝鮮政權。
王氏高麗政權是漢人王建所建,王氏高麗加強中原華夏文明在半島傳播統治。李氏朝鮮是三韓土著所建,遂另起竈爐,以其神化始王檀君替代箕子朝鮮,直接否定中原王朝對半島統治,與安南國如出一轍。
陳瀚在平壤城東北牡丹峰上七星門與玄武門之間的中峰乙密臺進位稱王,乙密臺上遍豎‘陳’字圖騰旗幟,迎着東北風獵獵作響,整個乙密臺四周皆是海東大軍將士駐守封山。
文武百官紛紛拜服在地恭請道:“臣等恭請吾主進位稱王,臣等恭請吾主進位稱王,……。”
一襲冕服頭戴冠冕的陳瀚走上十幾米高的乙密臺,轉身虎視着乙密臺下的文武百官道:“準”
徐光啓忙拿出進位稱王詔書宣讀道:“吾惟海東之主,海東諸國征戰,塗炭生靈,……。吾本中原庶民,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於左右,戡亂以武,一匡海東天下,廣開臺海、朝鮮、東瀛、南洋疆域,進位爲王,……。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文武百官紛紛三呼叩拜恭祝道:“臣等恭祝殿下一匡海東天下,進位稱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陳瀚揮手示意道:“衆卿平身”
“臣等謝殿下”衆文武紛紛起身相謝
陳瀚隨即朝着徐光啓吩咐道:“宣讀政令詔書”
“臣遵命”徐光啓忙接過剛升爲中書的熊廷弼遞上的政令詔書宣讀道:“奉天承運國王,詔曰:吾惟海東國王,親率諸將校平定朝鮮,威加海內。爲強中央之權,於朝鮮設府縣:
置平壤府、安州府、海州府、黃州府、開城府、漢城府、忠州府、清州府、全州府、光州府、熊津府、晉州府、釜山府、慶州府、尚州府、江陵府、原州府、安東府、水原府。……。廢除奴籍,分發田地,……。”
陳瀚在朝鮮推行府縣制,命軍政法監三院一司派出文官武將治理鎮守朝鮮各地,加強對朝鮮各地統治。陳瀚頒佈廢除奴籍制度,同時分發田地,得到廣大淪爲奴籍的朝鮮奴婢貧民衷心支持。
西京王宮大殿中,陳瀚正召集一衆心腹文武商議重要軍政事務,一襲大紅蟒袍的陳瀚端坐王位上看向一衆心腹文武道:“朝鮮初定,有不少朝鮮文武實不甘心臣服於我朝,該當如何處置。”
田瀟出奏道:“啓奏殿下,臣以爲當殺一儆百,倒要看看朝鮮人還敢有不臣之心。”
“萬萬不可”徐光啓忙勸阻道:“啓稟殿下,朝鮮初定,臣以爲當安撫籠絡朝鮮人,殺伐只會令朝鮮人與朝廷離心離德。”
“不錯”陳瀚欣然贊同,權慄、金時敏等文武就是李氏政權擁護者,陳瀚當即道:“我決定釜底抽薪,將所有朝鮮豪族、貴族、富商、大戶遷往中都臺海城,徹底消除朝鮮叛亂根源。”
郭再祐、趙憲、金千鎰、李亭巖等義兵將領出身都是豪族、貴族、地主出身,沒有大量錢財支持,如何起兵抗日。豐臣秀吉征伐朝鮮也想盡快結束朝鮮戰事,加藤清正還搞了放榜安民,但並沒有作用。
趙明朗聞言驚喜不已拜服稱頌道:“殿下英明神武,如此一來,朝鮮有不臣之心亂賊若無錢糧何以起兵反叛朝廷。”
一衆文武紛紛跟着稱頌道:“殿下英明神武,一匡天下,……。”
“光遷走豪族、貴族、富商、大戶還不夠”陳瀚隨即道:“我決定將朝鮮大部分將士調往東瀛駐守,同時留下一批東瀛將士駐守朝鮮,實行互相制衡政策,加強對朝鮮、東瀛統治。
儘快將東瀛、朝鮮整合起來,將朝鮮、東瀛人力物力爲我所用,出兵南洋、西洋,廣開海外疆土,歸順朝鮮文武也將會加封,賜封田地,使其儘快歸心。”
徐光啓盛讚道:“殿下英明,臣以爲殿下若想籠絡朝鮮文武,最好策略是與其聯姻,納朝鮮文武之女爲妃嬪。”
趙明朗忙跟着附議道:“臣附議”
“臣等附議”一衆文武紛紛恭請道:“臣等恭請殿下納朝鮮文武之女爲嬪妃,已固江山。”
“我不是種馬”陳瀚對一衆文武紛紛跟着徐光啓奏請納歸順朝鮮文武之女爲嬪妃甚是不滿道:“我已有三妻四妾,還納嬪妃,我還想長命百歲。”
“準了”陳瀚隨即看向一衆文武道:“既然是聯姻,你們也別想跑掉,每人需納幾名朝鮮女子爲妾,以後都是自家親戚,如此才能將朝鮮完全納入朝廷體系之中。”
“殿下英明神武”一衆文武紛紛稱頌欣然領命道:“臣等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