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五章 篡權奪位

努爾哈赤撤退之時下令將咸鏡南道及咸鏡北道沿海人口強制性北遷至建州領地內,不下二十萬人口被迫拖家帶口在寒風中北遷。沈有容率五萬大軍接收到咸鏡南道及咸鏡北道一片人煙稀少的沿海地區。

郭國安奉命率兩千海東軍駐守咸興府,李旦奉命率三千大軍駐守鏡城,咸鏡邊備使元均也隨後趕來在,率三千大軍鎮守端川、吉州一帶。

李旦在趙有麟率東洋水師第二編隊配合下向北開拓沿海疆土,與東海野人地區的木陽河衛永明城(海參崴)連成一片,陳瀚決心將整個鯨海納入海東國內海,並命李旦、趙有麟在東海野人部落招募數千勇士操練成軍作戰。

沈有容率四萬大軍從咸鏡南道南下趕來開城府向陳瀚彙報咸鏡道軍政事務,言及咸鏡道人口大量被努爾哈赤強行北遷,需得移民鎮守。

陳瀚對努爾哈赤鑽雙方簽署的《朝鮮停戰協議》空子甚是不悅,也只能隱忍下來,當前首要任務是維持海東國剛征服平定的東瀛、朝鮮穩定。

陳瀚下令軍政兩院將從大明北方逃亡出海至平壤府的大批漢人百姓遷徙六萬人口安置在咸興府、元山府平原地區及鏡城府,同時將大量移民安置到開城、漢城各府縣,加強對朝鮮核心地區統治。

同時制定朝鮮、東瀛相互制衡政策,開始對朝鮮東瀛兩地軍民人口進行較大規模對向遷徙,三萬東瀛籍將士駐守朝鮮半島各府縣鎮守,海東朝廷頒佈政令,一人在軍,全家隨往,給予遷徙軍民優惠待遇,每戶不下五十畝田地。

又從朝鮮半島各府縣遷徙十五萬軍民安置於東瀛各府縣,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期間俘虜十餘萬朝鮮人口至東瀛,朝鮮籍軍民在日本達到三十餘萬,成爲海東國加強在東瀛地區統治的有力保障。

陳瀚在朝鮮半島南北兩大營及北方邊境部署六萬餘大軍,同時還有兩萬府兵、民兵,共計八萬大軍。

陳瀚率九萬大軍從開城府兵分兩路南下,陳瀚隨陸啓航率領的南洋水師編隊從漢江口出海南下,沿海府縣官員紛紛趕來覲見,陳瀚對各府縣官員作出指示,要求安置流民,儘快在來年恢復生產,各府縣要做到自給自足。

何崇奇命沈惟敬留駐大明北京海東國使館與明廷交涉,何崇奇率東洋水師第三編隊渡海趕回國,與南下的陸啓航水師編隊匯合,兩支水師編隊抵達釜山府,同陳阿信東海水師第一編隊搭載九萬大軍將士及數萬百姓渡海至北都九州城。

北都九州城隨着營建步伐加快,王宮主殿已修建完工。大量豪族、富商、大戶紛紛按照朝廷頒佈政令遷徙至北都九州城、中都臺海城,九州城內二十四坊,宅邸融合東瀛、朝鮮、大明建築修建。城北門外兩坊都在加快修建宅邸、倉儲。

九州城外碼頭也在逐漸擴大,來自東瀛、朝鮮、大明、臺海、北海各地的大批船隻接憧而至,在九州城北碼頭兩坊展開商貿往來,九州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陳瀚營建北都城後,迅速繁華起來。

九州府、柳川府百姓紛紛跟隨着海東朝廷政令正本清源,紛紛改回祖宗漢姓,九州府乃至整個九州六府在官府引導下出現一片正本清源漢化潮流。

自秦漢年間,就開始有中原人大量移居東瀛。秦始皇橫掃六國,燕國和齊國民衆爲逃避戰亂,分兩路逃往東瀛,北路燕國人由遼東逃至朝鮮半島再渡海到東瀛,南路山東半島的齊國人直接渡海赴東瀛。

元封三年(前108),漢武帝滅衛氏朝鮮,置樂浪等四郡。大量漢人隨之移居四郡,其中有一部分不斷往半島南部遷移至三韓,直至跨海到達東瀛。

東漢與倭國建立正式宗藩關係,有一部分劉氏皇室成員因出使、避難等原因渡海到東瀛。西文首氏(王氏)也有人到達東瀛。

五胡亂華時期移民最多,以漢獻帝劉協玄孫劉阿知率舊臣親族大規模渡海逃往東瀛爲最。公元313年,高句麗攻佔樂浪郡,四郡漢人逃亡南下三韓或出海至東瀛,被稱作秦始皇15世孫的弓月君也在此時渡海至東瀛。

來自朝鮮半島漢四郡的漢人後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常常自稱爲秦始皇或漢高祖的後裔。弓月君及其所率秦人,自稱爲秦始皇后裔,劉阿知及其子率領的漢人,自稱漢靈帝后裔。

身狹村主青又自稱爲吳國孫權的後裔,再晚些渡海至東瀛的司馬達等(司馬達止)等則自稱爲晉國司馬氏後裔等等。唐朝時期唐倭雙方往來頻繁,不少中原漢人渡海移居東瀛。

宋朝海上商貿發達,東瀛商業重地博多灣一地就有一千六百多戶移居的唐人,隨着宋朝被元朝滅亡,移居博多灣的唐人開始演變成倭人。

元日戰爭,十萬江南軍(南宋降軍)在范文虎率領下在博多灣再次遇到颱風襲擊,范文虎扔下江南軍逃回國,大量江南軍被迫投降倭軍,被安置在筑前國,筑前國漢人血統佔比很大,因此福岡美女名滿東瀛。

東瀛各府縣紛紛流傳着京都日本國小朝廷是篡奪大和國政權建立,京都日本國朝廷是僞朝廷。流傳開來的驚世駭俗消息非常詳細指出京都日本國僞朝廷祖先是如何陰謀篡權奪位,篡改歷史,建立日本國。

爲了將京都日本國小朝廷是天照大神神族子孫,深入東瀛人心的神族統治影響降至最低,陳瀚早已開始下令對京都日本國小朝廷祖宗十八代展開調查。

一幫海東朝廷聘請的學究大儒開始在《日本書紀》、《萬葉集》、《一代要記》、《本朝皇胤紹運錄》、新舊《唐書》等海內外書山如海史書中尋找證明京都日本國小朝廷不利證據,功夫不負有心人,總算找到大量蛛絲馬跡。

原本得國不正的日本國建立者天武天皇篡奪大和國政權後,做賊心虛的天武天皇大肆篡改歷史,下旨焚燬一切記載有關對日本國不利的歷史書籍,舉國大規模銷燬頒佈的所有禁書,敢於收藏禁書者,百日內不自首者,一律處決。

天武天皇雖然大肆毀滅歷史書籍證據,篡改的歷史卻是漏洞百出,乃至日本國曆代學者都對篡改後的歷史無法解讀對證。

經過海東朝廷組織學究大儒熱情高漲摳字眼研究,大量引經據典,終於整理出證明京都日本國小朝廷篡奪大和國政權的確切證據。

根據一幫學究大儒考證,徐福避難出海後在紀伊國熊野登陸,徐福建立大和國後,開始向四周擴張,主要向西部擴張至北九州一帶。被漢光武帝賜國名倭國後,倭國逐漸開始向朝鮮半島擴張,建立任那殖民地。

隨着倭國逐漸深入參與半島爭奪,倭國在北九州筑紫國建立陪都朝倉宮。

天智天皇篡奪大和國所有證據源頭都指向發生在公元663年爲百濟復國的的唐倭之戰--白村江口之戰,大和國齊明女王(大和國君稱大王)應百濟質與倭國王子扶余豐之求,派兵欲支援百濟,齊明女王親征至筑紫朝倉宮後,不久病逝。

倭國高市王子即位爲王,統率四萬兩千倭軍渡海爲百濟復國。劉仁軌統率一萬三千唐軍於白江口大敗倭國百濟聯軍,扶余豐逃往高句麗,高市大王不幸被俘虜了。

倭國深恐唐軍乘勝進攻倭國本土,次年唐朝使臣郭務悰、劉德高相繼來倭國,倭國派除第五次遣唐使恭送劉德高回國。第六次遣唐使正是爲了修補白江口之戰造成的唐日關係裂痕而派出的。

高市大王被俘,倭國政局不穩,從公元661年7月齊明女王病逝至公元668年1月3日中大兄王子即位,這幾年中倭國羣龍無首,中大兄王子以王太子稱制的方式處理朝政。

按《唐書》記載稱高市大王爲倭國酋長(君主),高市大王被劉仁軌俘虜押解至長安,開始長達八年的戰俘囚徒生涯,高市大王在長安、洛陽見到了大堂東西兩京的宏偉壯觀,感觸良多。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李治前往泰山封禪,高市大王以倭國酋長身份隨行,向唐高宗李治行三拜九叩之禮。

高市大王被唐軍俘虜,大和國出現王位空位,由中大兄王子監國攝政。逐漸掌握倭國實權的中大兄王子開始覬覦王位,認爲高市大王被俘虜不可能再回國,遂於公元668年1月3日自稱天智大王。

但令天智大王始料不及的事發生了,公元671年,唐高宗李治大赦天下,高市大王也在被赦免之列。劉仁軌(與唐書記載有出入)率兩千餘唐軍護送高市大王回國,高市大王以唐朝爲後盾聯合國內畿內地方京都奈良豪族真人氏(即天武天皇)討伐天智大王。

倭國文武紛紛加入高市大王一方討伐天智大王,天智大王兵敗逃亡深山中被殺,其子大友王子繼續抵抗,半年後兵敗自縊。

高市大王依靠唐軍及豪族盟友真人氏支持成功奪回王位,高市大王仿效唐朝制度開始轟轟烈烈改革,更是仿照唐朝東西兩京修建新都。

高市天皇非常倚重盟友臣子真人氏,並迎娶真人氏之女。意圖鞏固統治,但卻爲此埋下禍根。

高市大王回國時向唐高宗李治承諾不再與大唐爲敵,爲加強對倭國東方的統治,在重臣盟友真人氏慫恿下,高市大王決定遷都至真人氏領地奈良,修建了藤原京。

畿內地方京都奈良一帶正是真人氏領地,高市大王遷都奈良,大權落入真人氏氏手中。真人氏(天武天皇)發動宮變,帶兵殺入宮中,殺掉高市大王。

隨着京都日本國朝廷是篡位奪權建立的消息在東瀛各府縣迅速傳播開來,整個東瀛紛紛震驚不已,日本國朝廷原來是冒充天照大神子孫,根本就不是萬世一系,真正的天照大神子孫建立的大和國早就滅亡了。

隨着九州城中不斷放出的消息證明大部分東瀛人都是渡海的中原漢人後裔,更是指出大和國是徐福所建,指名點姓大和王族後裔存在的姓氏,以小野等姓氏爲最。

整個東瀛百姓對萬世一系的天照大神子孫神族統治開始撕裂,東瀛學者也根據流傳的證據研究得出結論,果真是證據確鑿,大和國後裔開始出現聲討篡權奪位的京都日本國小朝廷。

第四九六章 望加錫戰爭(下)第二八九章 錦山之戰(下)第六十章 府內落城第四九零章 攻滅馬杜賴第四七四章 撿漏高手第一六三章 占城起兵第一二四章 無敵大將軍第一一七章 肢解林家第五零一章 金山金海第四零九章 大戰來臨第五零一章 金山金海第三二二章 惠山之戰第一三五章 赴宴排場第十五章 刺王殺駕第四五二章 圍攻馬尼拉第七十章 眼中釘第七十五章 毛利銀山第二一零章 後院三國第三零四章 猛將對決第四八零章 飛天營第二零一章 河南饑荒第一八八章 雷峰塔倒第二三三章 狂妄自大第一零五章 赤嶼開發第一零八章 林姑娘第四零三章 侍寢爭寵第三四七章 馬尼拉會議第二二一章 南山大營第三二九章 開城之變(下)第一九三章 招標招聘第七十五章 毛利銀山第二二零章 備戰伐倭第二一五章 移風易俗第四五二章 圍攻馬尼拉第三四三章 賈夫納之役第三八七章 微服巡視(上)第四五三章 收復浙江第三二一章 勢如破竹第九十七章 經略東番(上)第一九八章 黃雀在後(二)第四一一章 海市之戰 (中)第三二八章 開城之變 (上)第三五九章 鳳山之役(下)第三三八章 殖民呂宋第三三九章 貿易逆差第一九二章 奢侈皇室第一六一章 珠池大盜第一一四章 聯姻風波第二三六章 朝鮮累贅第三六零章 戰敗藉口第三一九章 烏嶺之戰(上)第四三八章 欲速不達第二二六章 聖姑第五零四章 泗水之戰第三四八章 臺海備戰第四零五章 官商洶洶第三三零章 罷兵議和第三五一章 田齊後裔第三十四章 百地上忍第三九九章 海東銀行第二四七章 家有喜事第五零三章 三寶壟之役(下)第二零八章 他欺負我第四八六章 大顯神威第一三二章 精彩表演第四十六章 天助我也第一零六章 集體婚禮第四二九章 會戰在即第一八二章 攻取西貢第二七二章 攻略山陽道第六十五章 合縱連橫第四三一章 杭州會戰 (上)第二八一章 平定關東第九十八章 經略東番(下)第四八九章 錫蘭接風第四七二章 斬首威懾第二一零章 後院三國第四七三章 尋仙潮流第二十八章 榜樣在先第三六九章 海壇海戰(下)第三六三章 基隆之戰第五十八章 黑川之戰第三五一章 田齊後裔第一九二章 奢侈皇室第三七七章 三門海戰(下)第三八四章 殿前會議 (上)第三八三章 枕風夜話第一一七章 肢解林家第四五四章 揚州效應第三十九章 強渡決戰第二七五章 狹路相逢第一五三章 明目張膽第一義三章 原始改造第三六三章 基隆之戰第一七零章 夫人饒命第二十五章 渾水摸魚第一四七章 還施彼身第八十章 海上決戰第二七九章 家康喪志第三二六章 騎兵對決
第四九六章 望加錫戰爭(下)第二八九章 錦山之戰(下)第六十章 府內落城第四九零章 攻滅馬杜賴第四七四章 撿漏高手第一六三章 占城起兵第一二四章 無敵大將軍第一一七章 肢解林家第五零一章 金山金海第四零九章 大戰來臨第五零一章 金山金海第三二二章 惠山之戰第一三五章 赴宴排場第十五章 刺王殺駕第四五二章 圍攻馬尼拉第七十章 眼中釘第七十五章 毛利銀山第二一零章 後院三國第三零四章 猛將對決第四八零章 飛天營第二零一章 河南饑荒第一八八章 雷峰塔倒第二三三章 狂妄自大第一零五章 赤嶼開發第一零八章 林姑娘第四零三章 侍寢爭寵第三四七章 馬尼拉會議第二二一章 南山大營第三二九章 開城之變(下)第一九三章 招標招聘第七十五章 毛利銀山第二二零章 備戰伐倭第二一五章 移風易俗第四五二章 圍攻馬尼拉第三四三章 賈夫納之役第三八七章 微服巡視(上)第四五三章 收復浙江第三二一章 勢如破竹第九十七章 經略東番(上)第一九八章 黃雀在後(二)第四一一章 海市之戰 (中)第三二八章 開城之變 (上)第三五九章 鳳山之役(下)第三三八章 殖民呂宋第三三九章 貿易逆差第一九二章 奢侈皇室第一六一章 珠池大盜第一一四章 聯姻風波第二三六章 朝鮮累贅第三六零章 戰敗藉口第三一九章 烏嶺之戰(上)第四三八章 欲速不達第二二六章 聖姑第五零四章 泗水之戰第三四八章 臺海備戰第四零五章 官商洶洶第三三零章 罷兵議和第三五一章 田齊後裔第三十四章 百地上忍第三九九章 海東銀行第二四七章 家有喜事第五零三章 三寶壟之役(下)第二零八章 他欺負我第四八六章 大顯神威第一三二章 精彩表演第四十六章 天助我也第一零六章 集體婚禮第四二九章 會戰在即第一八二章 攻取西貢第二七二章 攻略山陽道第六十五章 合縱連橫第四三一章 杭州會戰 (上)第二八一章 平定關東第九十八章 經略東番(下)第四八九章 錫蘭接風第四七二章 斬首威懾第二一零章 後院三國第四七三章 尋仙潮流第二十八章 榜樣在先第三六九章 海壇海戰(下)第三六三章 基隆之戰第五十八章 黑川之戰第三五一章 田齊後裔第一九二章 奢侈皇室第三七七章 三門海戰(下)第三八四章 殿前會議 (上)第三八三章 枕風夜話第一一七章 肢解林家第四五四章 揚州效應第三十九章 強渡決戰第二七五章 狹路相逢第一五三章 明目張膽第一義三章 原始改造第三六三章 基隆之戰第一七零章 夫人饒命第二十五章 渾水摸魚第一四七章 還施彼身第八十章 海上決戰第二七九章 家康喪志第三二六章 騎兵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