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新的科舉考試

大明京城。

“賣報,賣報~”

“寧王、蜀王在海外天竺建立寧國和蜀國,大明天子已經正式冊封寧國和蜀國,承認兩國的藩國之地位。”

“寧國先向大明招賢納士,只要願意移民寧國,每人可得兩天百畝,奴隸五人,只要讀書識字皆可在寧國做官。”

伴隨着報童的吆喝聲,整個京城都開始變的沸騰熱鬧起來。

寧王和蜀王在海外建國了,寧國和蜀國的建立這標緻着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

一時之間,整個京城的老少爺們都開始討論起這件事情來。

“陳秀才,看到報紙了嗎?”

“寧王在招賢納士,只要讀書識字都可以去寧國做官,你這好歹也是一個秀才,去了寧國的話,怎麼也得要做一個知縣,說不定還能夠當個知府什麼的。”

有人看着報紙對着身邊的一個秀才說道。

“寧國位於海外蠻夷之地,都是未開化的蠻夷,縱然是讓我做寧國的內閣首輔,我也不去。”

一把年紀的陳秀才微微搖頭說道,寧國的官員有什麼好做的,人都沒多少,又是在海外,在蠻夷之地,這樣地方做官沒意思。

他纔不去呢。

“陳秀才,你都考了一輩子了,還不如現在就去寧國這邊,多少也是一個官,據說寧國的那個內閣首輔李士實,原先也是一個落魄的秀才,現在都已經寧國的內閣首輔了。”

有人看了看已經頭髮斑白的陳秀才說道。

“寧國的內閣首輔能夠和我們大明的相比?”

“沒看到報紙上寫着嘛,寧王大封有功之臣,這國公爺都封了好幾個,侯爺一大堆,這以後啊,爵位都要爛大街了。”

“這寧王建個寧國封一批,蜀王建個蜀國又封一批,楚王建楚國,到時候又要封一批,是個人去海外都能夠混個爵位。”

陳秀才不屑一顧的說道,還是大明的爵位值錢,還是大明的官最有吸引力,至於海外的官員、爵位之類的,哪裡能夠和大明的相比。

“陳秀才,你不去,有人去啊,聽說你的那個好友王秀才就已經去天津了,準備乘船去天竺這邊,到寧國去做官。”

“現在去,多少還能夠撈個一官半職,我也就是不識字,不然我就去了,好歹也是官員,總比一輩子當平頭老百姓好吧。”

“就是,就是。”

“……”

京城皇宮乾清宮,弘治皇帝的書房之中,衆大臣被弘治皇帝着急過來商討國事。

“陛下,這寧王和蜀王在海外建藩國,現在或許還看不出什麼危害了,可是時間一久,等藩國實力強大之後,勢必會我大明形成競爭,百年之後,說不定就會對我大明形成威脅。”

“臣以爲萬萬不可允許藩王在海外建立藩國,否則以後必定羣雄並起,藩國林立,對我大明形成巨大的威脅。”

吏部尚書王鏊年紀一大把,鬍子、頭髮都已經白了,但聲音卻是非常的洪亮,說話的時候中氣十足。

他算是堅決反對藩王去海外建立藩國的大臣之一,因爲他絕對藩王的藩國在未來肯定會威脅到大明的利益。

“王大人此言差矣~”

“海外藩國的建立不僅僅不會損害我大明的利益,反而可以鞏固我大明在海外的統治和利益,同時也是可以讓我炎黃子孫遍佈海外。”

謝遷站出來表示反對,弘治皇帝都已經正式承認和冊封的事情,你還在這裡瞎逼逼,累不累啊。

“是啊,藩王出海建立藩國,對我大明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單單就今年來說,有寧王、蜀王、楚王、鄭王等十二藩王出海,單單是這十二藩王所接下來的開支就是一筆龐大的數字。”

“而且藩王出海建立藩國,他們需要購買船隻、需要購買武器裝備,同時還要攜帶大量的人口去海外。”

“這些都極大的緩解了我大明的壓力,朝廷戶部的開支得以節省了一大筆的開支,這筆錢足以用來再修建一條南北公路。”

“同時藩王們積攢數代的財富也是全部用了出來,極大的拉動了我大明的生產和需求,促進了我大明的發展。”

“以前藩王們所侵佔的土地,現在也是已經收歸朝廷所有,朝廷將這些土地發給無地之民耕種,也是緩解了土地緊張的局面。”

“至於說藩國會對我大明形成威脅,這恐怕是很難的,藩國的兵力和人口、土地等等都遠不能和我大明相比,縱然是一百年、一千年,也都難以和我大明相提並論。”

戶部尚書佀鍾也是站立出來表態了。

他是堅決支持藩王出海的,無它,藩王出海,朝廷就可以節省一大筆的開支,藩王的開支可不是小數目,大明朝廷每年的國庫收入,有差不多三分之一都是用來供養這些藩王的。

現在藩王出海了,不僅僅省下了這筆開支,而且藩王出海需要大量的物資,這又極大的促進了生產,今年的稅收比起去年來要高很多,各個方面全面繁榮,他預計今年大明國庫會出現大的節約。

“藩王出海之事無需再爭論。”

“今天將大家着急過來主要還是爲了討論下科舉取士之事。”

“這是我大明開疆拓土,南洋四省、北方遼東、草原省,如果再算上新設置的西域省,這是我大明有史以來,疆域版圖最爲遼闊,參加科舉考試人員數量最多,同時也有大量來自海外省份的人員參加的科舉考試。”

“也是我大明第一次進行三榜取士,所以不容許出現任何的差錯。”

弘治皇帝看了看衆人說道,聲音不大,但卻是帶着不容任何人置喙的霸道。

現在弘治皇帝已經不是以前的弘治皇帝了,接連的大勝,再加上大明越來越繁榮昌盛,也是讓弘治皇帝的威望達到了極點。

“是~”

衆人一聽,頓時紛紛點頭稱是。

弘治十五年的科舉考試,這確實是大明有史以來最爲重要的一場科舉考試。

以往科舉考試一般都是安排在一月,但是這一次,卻是安排在三月,主要是因爲大明的疆域版圖實在是太大了,很多士子前來參加考試的路途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延後時間,也是爲了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過來。

同時朝廷這邊也是有足夠的時間來準備,因爲這一次不再是以往的非常南北兩榜,而是再加上了一個東榜。

傳統的南北兩榜包含了兩京十三省的士子,而新增設的東榜卻是包括南洋地區的南洋省、交趾省、象林省、鄭和省,北方地區的遼東省、草原省、西北地區的西域省。

同時這一次還有一個特殊的情況,那就是大明的藩屬國,朝鮮、倭國、呂宋三個藩屬國,他們爲了表示自己尊儒重道,竟然也是派遣士子前來大明這邊參加科舉考試。

根據朝鮮國國君燕山君的說詞,這些藩屬國士子前來大明參加科舉考試,並不是爲了來大明做官,也不是爲了大明的功名。

主要是爲了通過參加大明的科舉考試來檢驗他們學習華夏文明的成果,爲了表示他們心向大明,表示他們尊師重道之心。

對於朝鮮、倭國、呂宋如此上道,大明朝廷上下也是一片讚賞,所以弘治皇帝這邊也是大手一揮,將朝鮮國、倭國、呂宋的士子也是劃入到東榜之中。

如此廣袤的區域,不僅僅有新的省份的士子,還有來自藩國的士子,不僅僅有傳統大明的士子,還有很多來自其它各族的士子。

可想而知這一次的科舉考試是何等的熱鬧,這也是爲什麼弘治皇帝會如此高度重視的原因了。

本身來說這三年一次的倫才大典就是大明朝廷最爲重要的大事,是天子匯聚四方賢才,聚攏四方人心的重要大事。

更何況,這南洋省、象林省、交趾省、遼東省、草原上、西域省等新如大明之地,朝廷需要通過科舉考試的手段來籠絡這些地方的人心,同時也是需要穩固朝廷在這些地方的統治。

再加上又涉及到藩屬國的士子,關係到華夏文明傳播的大事,關係到孔孟之道在藩屬國的傳播大事。

這就更需要高度重視。

這科舉考試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周全,顧忌到方方面面,弘治皇帝爲此也是傷透了腦筋。

“劉健、李東陽,這一次科舉考試,你們爲主考官~”

弘治皇帝看了看在場的大臣,直接點名了劉健和李東陽爲主考官,足見他對這次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了。

要知道以往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一般也就是選幾個六部尚書或者是六部侍郎來到主考官就夠了,這一次弘治皇帝卻是兩個內閣大臣來當主考官,規格高到極點了。

“臣遵旨!”

兩人一聽,連忙站起來恭敬的回道。

“這一次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上應該有所增加,我大明版圖疆域越來越廣袤,所需官員和人才也越來越多,這一次,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增加至五百人。”

第2079章,大明和西班牙帝國的關係第2181章,轉學新學去第1846章 ,大金礦主第140章,一鏡難求第873章,走上正軌的大明第75章,張氏兄弟第2149章,年紀大了都還吃香第816章,騎兵的較量(上)第2279章 ,大明鎮海王(大結局)第456章,沸騰的泉州第1405章,新的時尚與潮流第110章,大齡未婚青年第1193章,繁華大明第142章,開業第2049章,極端的乾旱第1571章,造橋其實很簡單第1680章,要因地、因時制宜第2046章,大明有能力應對一切問題第708章,激動的歐洲商人第468章,弘治十三年第2100章,想要武器就拿羊毛來換第1713章,大平原第739章,大明等於大象?第323章,生意火爆第1279章,以後十八歲才能夠成親第1006章,弘治十六年第1186章,強大的運載能力第865章,賺錢利器第605章,弘治皇帝的不滿第358章,取銀子第1126章,什麼是股票?(加餐)第1184章,載入史冊的一刻第1802章,大明人的新年2第598章,火爆的足球第889章,弘治皇帝的懷疑第286章,一門三舉人第1652章,懶人好啊第255章,這是一個努力就有回報的地方第648章,大明皇家海軍學院第1509章,價值連城的橡膠園第387章,楊大郎見聞第715章,小王知錯了第1209章,大明的新年第1494章,西班牙的盟友第1240章,我姓馬,不再是賤民第2153章,這個項目我劉多魚投了第1085章,都是爲了大家好第1467章,當今之大明第1274章,蒸汽輪船下水第2237章,人爲什麼而活着?第963章,無爲而治的時代過去了(加餐)第750章,驅逐出去第1527章,奴隸不準出現在大明本土第209章,羣臣激憤第1547章,打工夫妻的小幸福第1420章,針鋒相對第1176章,大明紅海軍第1045章,哈布斯堡家族的友誼第930章,來自世界各地的奴隸第1692章,東城區規劃第2070章,攻克癆病和肺炎第848章,兩條路線第2026章,來自資本家的反擊第345章,帶歪的太子第2241章 ,清理地上河第809章,察合臺汗國的形勢第1217章,頑固不化的猶太人第1492章,攻打阿拉克殖民點第2253章 ,產能過剩 經濟危機3第1136章,開始修建鐵路第1336章,流放北海(2)第95章,玩物喪志第2118章,劉姥姥進大觀園2第567章,淞滬的重要性第751章,喚醒狼性第1613章,不怕災荒第629章,熱議第2251章 ,產能過剩 經濟危機1第201章,一箱箱白銀第1238章,羅闍們的打算第1584章,趁火打劫的強盜第841章,旁門左道?第334章,本質是官場鬥爭第377章,先遣隊第1164章,有必要駐軍第376章,商定第1439章,黃雀在後第1874章,鯨海捕鯨業第1027章,愛琴海海戰第1980章,彭氏木業第1034章,炮轟伊斯坦布爾第707章,無價之寶的全身鏡第1315章,新官上任第1551章,沒完沒了的鬧第714章,攻打暹羅第1512章,內燃機和分解石油第1773章,外面的世界第2220章,奧斯曼帝國的工業化道路第546章,草原的物價第2105章,登基大典的事情
第2079章,大明和西班牙帝國的關係第2181章,轉學新學去第1846章 ,大金礦主第140章,一鏡難求第873章,走上正軌的大明第75章,張氏兄弟第2149章,年紀大了都還吃香第816章,騎兵的較量(上)第2279章 ,大明鎮海王(大結局)第456章,沸騰的泉州第1405章,新的時尚與潮流第110章,大齡未婚青年第1193章,繁華大明第142章,開業第2049章,極端的乾旱第1571章,造橋其實很簡單第1680章,要因地、因時制宜第2046章,大明有能力應對一切問題第708章,激動的歐洲商人第468章,弘治十三年第2100章,想要武器就拿羊毛來換第1713章,大平原第739章,大明等於大象?第323章,生意火爆第1279章,以後十八歲才能夠成親第1006章,弘治十六年第1186章,強大的運載能力第865章,賺錢利器第605章,弘治皇帝的不滿第358章,取銀子第1126章,什麼是股票?(加餐)第1184章,載入史冊的一刻第1802章,大明人的新年2第598章,火爆的足球第889章,弘治皇帝的懷疑第286章,一門三舉人第1652章,懶人好啊第255章,這是一個努力就有回報的地方第648章,大明皇家海軍學院第1509章,價值連城的橡膠園第387章,楊大郎見聞第715章,小王知錯了第1209章,大明的新年第1494章,西班牙的盟友第1240章,我姓馬,不再是賤民第2153章,這個項目我劉多魚投了第1085章,都是爲了大家好第1467章,當今之大明第1274章,蒸汽輪船下水第2237章,人爲什麼而活着?第963章,無爲而治的時代過去了(加餐)第750章,驅逐出去第1527章,奴隸不準出現在大明本土第209章,羣臣激憤第1547章,打工夫妻的小幸福第1420章,針鋒相對第1176章,大明紅海軍第1045章,哈布斯堡家族的友誼第930章,來自世界各地的奴隸第1692章,東城區規劃第2070章,攻克癆病和肺炎第848章,兩條路線第2026章,來自資本家的反擊第345章,帶歪的太子第2241章 ,清理地上河第809章,察合臺汗國的形勢第1217章,頑固不化的猶太人第1492章,攻打阿拉克殖民點第2253章 ,產能過剩 經濟危機3第1136章,開始修建鐵路第1336章,流放北海(2)第95章,玩物喪志第2118章,劉姥姥進大觀園2第567章,淞滬的重要性第751章,喚醒狼性第1613章,不怕災荒第629章,熱議第2251章 ,產能過剩 經濟危機1第201章,一箱箱白銀第1238章,羅闍們的打算第1584章,趁火打劫的強盜第841章,旁門左道?第334章,本質是官場鬥爭第377章,先遣隊第1164章,有必要駐軍第376章,商定第1439章,黃雀在後第1874章,鯨海捕鯨業第1027章,愛琴海海戰第1980章,彭氏木業第1034章,炮轟伊斯坦布爾第707章,無價之寶的全身鏡第1315章,新官上任第1551章,沒完沒了的鬧第714章,攻打暹羅第1512章,內燃機和分解石油第1773章,外面的世界第2220章,奧斯曼帝國的工業化道路第546章,草原的物價第2105章,登基大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