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最危險的關頭

【如無意外,往後都以兩更合併四千字發佈。鞠躬~】

山海關內的一處園林裡,清晨的陽光剛剛升起,霧氣朦朧,正是九月下旬來酷暑未至的好時候。但這樣一個好時候裡,後園的氣氛卻顯得格外壓抑。

吳三桂、吳襄這些天頻頻召見親信部將,密探進行了一場又一場,見的人走馬觀花不知換了幾茬,卻依舊沒有一個準信傳出來。

這一回,那個滿清使者沒有了耐心。他不問而入,走進了後園裡,坐在了吳三桂的身前。

吳三桂與吳襄的表情都是很沉重,他們明白,這個滿清使者來頭極大,可不是他們可以隨意拖延得起來的。

因爲,這一次深入山海關關城內的就是七年前受封清國豫親王的多爾袞同母胞弟愛新覺羅—多鐸。

多鐸身份貴重,後來被譽爲開國諸王戰功最高者。顯然不是來找吳三桂閒聊的。眼見吳三桂好幾日沒反應,多鐸忍不住了,跑進了總兵府內,神色陰沉。

氣氛由此壓抑。

見多鐸這麼大刺刺地跑了進來,彷彿如入無人之地,吳三桂惱了。這幾天來,他可算是幾乎供着這羣大爺了,不僅伺候着這位大爺衣食住行,更得細細看着,唯恐旁人見了這位大清國的豫親王。

他倒是不怕誰暴起發難把這貨殺了,而是怕消息走漏,自己選擇機會大大被動。

可眼下倒好,這位豫親王一點都沒體恤吳三桂的心情,這纔等了幾日功夫就耐不住神色跑過來逼宮,真當他吳三桂是泥捏的不成?

要知道,吳三桂少年成名,本就心中有幾分桀驁。這一刻鬧起了脾氣,頓時就有幾分不管不顧的渾人架勢。

可說什麼怕什麼就來什麼,吳三桂還沒想着如何,忽然就見多鐸望了過來,盯着吳三桂。神情玩味。

“唐通爲何而來,不僅是移防山海關,用兵力震懾。看來,那明國皇太子朱慈烺其他的招兒你們也收到了。”多鐸輕哼了一聲。

吳襄心知肚明。明白多鐸說的是朱慈烺大勝朝鮮,唐通將捷報傳告邊關各處鼓舞軍心的事情。不過吳襄不明白爲何多鐸要在這個時候提這一茬,難道不知道這是純粹有益於大明的事情嗎?

而事實上,這也是吳三桂這幾天憂心的地方。

大明強盛,兵多將廣不是虛言。背叛這麼一個大國投靠滿清這麼一個小國,換誰也不由要再三斟酌。

這個時候,多鐸提這一茬難道還是向勸慰吳三桂忠於大明不成?

如果沒有陳演開的五十萬兩價碼,吳襄還真是會極力反對投靠滿清。可一想到大明朝廷上下那般多的蠢蟲,吳襄就毫無力氣繼續開口。只是不由忌憚皇家近衛軍團的北上。

“要是沒有這皇家近衛軍團,我關寧諸將投降滿清還真是遲早的事情了……”吳襄默默地念着。他不知道,歷史上果然如此。

吳三桂此刻也忍住了心中脾氣,仔仔細細地打量着多鐸,猜測着。此刻,如果吳三桂能夠飛到半空之中可以發現。一個渾身沾着鮮血的男子正在打馬狂奔,朝着山海關城的西門衝來。

多鐸沒有繼續讓他們等,而是又道:“也不必費心繼續猜了。不錯,明國皇太子朱慈烺本事了得,是個人才。可明國的人才再如何厲害,也會被身後一大堆人扯着後腿,遲早敗亡。所以我大清從來沒有怕過,提這一茬,只是告訴你們。朱慈烺是有些本事,可我大清。能員干將何其之多?朱慈烺在行動,我大清,一樣在行動!”

“攝政王殿下已經準備妥當,行軍不遠就要到錦州。而我……身爲大清國的豫親王。親自來這裡。可不是爲了陪幾位嘮嗑的!”多鐸面目不善,眼中玩味更深。

此時山海關西門關城門口,守門士兵看着渾身是血的來人,紛紛驚疑不定。

“快開城門啊!有緊急軍報,事關國運的緊急軍報啊!”那人大呼:“我乃密雲總兵麾下千戶潘武志!開門!”

……

“我聽不懂豫親王所說的……”吳三桂壓抑着心中的不耐。此刻的多鐸那模樣還真是有些欠揍。可一想到多爾袞數十萬大軍殺來,吳三桂就不敢有半點不理智。

“哈哈哈。吳將軍會明白的。”多鐸笑道:“就比如……我大清又如何會讓朝鮮之戰的捷報進入山海關呢?當然當然……最最關鍵的,是斬斷吳將軍一直以來遊移不定的負面原因啊。比如擔憂唐通部鳩佔鵲巢,所以……乾脆就讓唐通部去死!”

“多鐸!”吳三桂騰地站起身來,猛地把劍而出,怒指多鐸:“你敢如此過分?以爲這樣就能逼降我吳三桂去清國嗎?不要欺人太甚!”

吳三桂再是好脾氣也終於忍不住了。

要是真讓多鐸把唐通殺了,那吳三桂可就將大明朝廷給得罪死了,等於自絕於朝廷。那時候,不僅吳三桂徹底沒了選擇的餘地,到時候也得自降身段,拼命巴結多鐸才能找到容身之地。

這時,一旁的吳襄連忙過去拉住吳三桂,將那長劍按了下來,道:“不要激動!孩兒,聽爲父的話!劍放下來好好說話!”

“老總兵,還是讓我來吧。我相信,吳將軍是識大體之人。”多鐸又有道:“尤其是在……唐通部已經被我大哥一舉殺潰的情況之下!”

“不可能!”吳三桂還真剋制着自己的憤怒冷靜了下來,道:“唐通部兵馬上萬,山海關雄關如鐵!便是親王殿下有侍衛能進來,又如何有大軍可以埋伏唐通?”

“我大清幾番入寇,又何曾需要從山海關進來?本王堂堂大清和碩豫親王多鐸,還會與你戲言不成?”多鐸聲調微微一揚。

這時,又是一人大步衝入進來,正是吳三桂熟悉的手下大將王屏藩。

此刻的王屏藩滿頭是汗,道:“將主,有一部清軍約過界嶺口長城,突襲了唐通部兵馬。唐通部一戰潰敗,唐通投降。而今……帶隊的清國武英郡王阿濟格率軍東去,兵臨山海關!”

吳三桂猛地跌坐回去。瞪大着眼睛看着悠然自得的多鐸,明白了對方所說的他們也在行動是說的什麼。

“你們……還真厲害啊。”吳襄反而鎮定了許多,輕輕呼出一口氣,道:“敢問豫親王。我部若歸順大清,條件細則如何?”

吳三桂面目突然扭曲起來,臉上青筋暴起,但卻剋制住,一聲不吭。而吳襄此刻面目卻彷彿一下子蒼老了十歲。

這會兒。多鐸反而不再吊兒郎當的模樣了,很是嚴肅道:“此前允諾,一字不改。封吳將軍爲平西王,依舊統領其部,我大清亦是會按照規制封賞供養軍資。而且,攝政王向來待人公允,有功賞有過罰,定不負平西王之選!”

“豫親王好心胸氣魄,我關寧上下,答應了。”吳襄平靜地看着多鐸。

多鐸看了一眼將腦袋埋住的吳三桂。沒有多說,退下了。他知道,這只是一個老父在爲自己不成熟的兒子做最後的犧牲罷了。

投降清人,這是多深重的冤孽,吳襄卻舐犢情深,願意一身挺起。

“父親……”吳三桂囁嚅地說着。

吳襄輕嘆一聲,道:“好好在這亂世之中,將我吳家一脈保下來罷。”

……

“今天是崇禎十六年九月二十,義州下了雨,窗外滴滴答答的。讓這座破敗的城市洗刷了一些污垢。彷彿,也……也洗刷了我心中那不斷生氣的躁怒。吳三桂叛逃了,這天下的歷史……果然如一直擔心的一樣,大變了。”朱慈烺將筆輕輕放下。默默看了幾眼,將這一卷日記合上,這一天,是對他而言格外不同尋常的一天。

穿越者的身份是朱慈烺最大的優勢,尤其是對於一個立志於逆天改命,擺脫悲催原來命運的皇太子而言。穿越者信息先知優勢可以極大地通過權力作爲槓桿改變自己的命運,當然也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但這樣的改變一但發生,蝴蝶的翅膀就會讓這個世界變得面目全非。

朱慈烺的存在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原定的歷史,穿越者的信息先知優勢開始迅速降低,到現在,他已經越來也少地可以用穿越者先知優勢作爲助力了。更多的,只是作爲一個磨礪至此的現代人成長起來的心理素質與知識。他已經成了大明當之無愧的皇太子殿下,監國南都半壁江山,幾乎如同天子,亦是一個大明渴望了十數年的傑出軍事統帥,一個親手推動了財稅改革爲扭轉沉珂的改革家。

而現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朱慈烺要面對全新的這個世界了。

就比如,歷史上就沒有十六年時吳三桂投降清軍,建奴兵鋒已入山海關的記載。

朱慈烺思路漸漸理順,便召集跟隨而來的隨軍內閣與軍機處,一番商議,新的命令出爐了。

只見朱慈烺聲音鏗鏘有力道:“讓南京軍機處保障好陳永福部的後勤輜重,傳令陳永福,一切以保衛京師爲要,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同樣,亂命亦可不受。這一條,本宮一力擔着。”

負責撰寫組織軍令的謝洪運嘩啦啦地寫完,胸中卻有一種格外熨貼的順暢。他知道,陳永福在朝廷強令之下孤身進京雖然是公忠體國,可難免也有被皇太子殿下不信任的擔憂。除此外,依照陳演的尿性和京師那些人的本事,也極有可能出現被拆解使用的情況。

眼下皇太子這一條命令發出去,便可以讓陳永福少了許多後顧之憂。就算是抗命,有朱慈烺欽命在前也不用畏首畏尾。

要知道,皇家近衛軍團可不是尋常官兵。京師陳演之流若是以爲靠着一身官皮就可以拆解,那也未免小看了朱慈烺。光是軍機處一直以來順暢維持着皇家近衛軍團的補給而不需要兵部、戶部多嘴就足以讓他們插手的難度躥升一大截。

“殿下,傅如圭部學員兵也被陳演強令調動北上了。不過傅如圭部在湖南,又已經與楚北、南陽等地佔據的賊軍拉鋸,還未全師北進。據聞,京師對此頗爲關注。”倪元璐提示道。

“是武昌的陸軍學校傅如圭部新軍?陳演的膽子還真是大!”朱慈烺冷哼一聲,着:“學員軍是種子,維持與李自成、張獻忠的低烈度作戰是可以的。但陳演卻連他們都不放過,是真想讓我皇家近衛軍團骨頭連筋一起與建奴折斷嗎?欺人太甚!飛鷹傳令,讓傅如圭所部積極擴大兵源,維持預備役系統,爲主力各部提供充沛的後備軍。他們的任務,通過水師西南入川牽制張獻忠、北上收回湖北打通與河南的聯繫即可。京師的命令,不用理會!”

“是!”倪元璐一陣精神抖擻。有這麼一個眼力與魄力都上佳的上司還真讓人做事都有勁頭。“另外,殿下。皇家近衛軍團是時候擴軍了,不足所用啊。”

朱慈烺緩緩頷首:“河南的黃澍是個可造之才,王燮當年的道標營亦是不錯。將道標營改編爲第十步兵獨立營,暫且歸於軍團直屬,若是王燮願意轉爲武班,便讓王燮指揮。若是不然,等傅如圭打通湖北河南通道,討論第三團的時候再將第十獨立營帶進去。”朱慈烺說着,國內的情況也紛紛佈置了清楚。

很快,一個最關鍵的問題被拋了出來。

是朱慈烺親自開口的:“一會兒,由軍機大臣倪元璐講解吳三桂叛逃後,軍機處給出的戰略講解。”

倪元璐站了起來,朝着衆人一鞠躬,隨後坐下,一開口,便讓在座之人紛紛肅然:“先提影響。根據軍機處的推演,吳三桂的叛逃已經對京師的安全造成了致命的影響,初步得到情報,建奴的兵力在十萬到二十萬之間。清軍舉國來襲,山海關又被破。這是倍於土木堡之變的影響,而京師之中……很難再有於少保了。”

於少保便是也先大軍入關後組織了京師保衛戰的于謙,倪元璐的意思便是……

連大明京師國都都有可能被建奴攻破!

“大明已經到了最危險的關頭了。”朱慈烺輕輕地加了一句。(未完待續。)

ps:【正版是起點中文網,搜索、大明最後一個太子都可支持正版。更懇請關注我的微信公衆號:。剛剛發了朱慈烺、崇禎皇帝、周皇后等人的畫像照片,還有飛剪船的實物圖片,愛心讀者給朱慈烺的畫像,玄武湖的配圖,柳如是、錢謙益張溥的人物圖像,以及還有很多和殿下以及這個故事相關的有趣內容~趕快來微信公衆號關注我吧!】

第八十八章:臨時艦隊第一百二十四章:攻守之勢異也第十五章:薊州城內第四十七章:三鎮匯聚第七十四章:昭顯世子李皚第三十九章:揚眉吐氣第六章:壓下來第六十九章:愛國洋人湯若望第一百三十一章:向前進第八十一章:正黃旗完了第七十九章:聰明反被聰明誤第十五章:太原的戰鬥第六十章:順義公主第九章:搖錢樹第一百四十一章:圍軍之中第八十章:關廟立碑第四十七章:參贊機務史可法第二十七章:最危險的關頭第一百零七章:中華的意識形態第二十三章:李巖的依仗第四十二章:草原鋒芒第一百二十九章:衛國保家第十七章:京師盔甲廠第四十一章:兵戈北指第一百二十九章:秦兵第三十五章:希望公司第六十八章:來了很多人第五十五章:披着羊皮的狼第十七章:埃及帕夏上鉤第十七章:激戰黃海道第二十章:埋伏奏效第十五章:擁兵自重第二十三章:一國興亡一念間第八章:通州大營第四十二章:朝議震盪第八十六章:領土擴張第一百零四章:後勤之疑第二十二章:再度發招第八十六章:中華同盟第149章:明軍反包圍第六章:忠臣義士第六章:揮斥方遒第七十六章:五京第十三章:未進化版國姓爺第155章:更厲害的漢兒軍第三十六章:阿巴泰的憤怒第二十五章:暗流涌動的朝議第四十章:陳新甲的圖謀第三十三章:諜戰風雲第七十三章:太子常服第一百零四章:後勤之疑第十七章:伏擊第四十九章:回到兵部第三十章:大買賣第二十二章:越南烽火燃邊關第六十一章:解放菲律賓第十九章:雙面間諜第七十三章:預言第二十九章:敵人的橄欖枝第八十五章:投筆從戎第九十二章:團結一致第十一章:工業強國論第七十一章:周延儒完了第二十八章:士子不風流第五十三章:一定要贏第一百二十三章:公使們的信第八章:通州大營第五十五章:刺客第四十四章:邊鎮光復第十五章:一人對千軍 四千字大章第二十二章:提前開打第一百二十一章:獨立建營第十二章:人和人的差距第一百六十六章:揚名乾清宮第七十三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第九章:紫禁城的雄心第八十六章:歸服第七十四章:一個單挑全部的獲勝第四十三章:最後通牒第六章:軍團建制第二十八章:皇者的挑戰第二十三章:收復河間第六十四章:接戰第四十六章:軍魂第十一章:剛正面第四十一章:外交戰線第八十六章:皇帝的籌謀第六十一章:駐朝明軍第六十五章:設計下套第一百二十九章:秦兵第十六章:正式交接第三十四章:太子的信念第六十一章:又一個神醫第五十九章:戰場之上聞捷報第一百四十章:以皇太子的身份宣告第四十四章:右哨出營第六十章:都來聽旨第一百四十章:以皇太子的身份宣告第九十二章:看你乾的好事第三十三章:文明世界
第八十八章:臨時艦隊第一百二十四章:攻守之勢異也第十五章:薊州城內第四十七章:三鎮匯聚第七十四章:昭顯世子李皚第三十九章:揚眉吐氣第六章:壓下來第六十九章:愛國洋人湯若望第一百三十一章:向前進第八十一章:正黃旗完了第七十九章:聰明反被聰明誤第十五章:太原的戰鬥第六十章:順義公主第九章:搖錢樹第一百四十一章:圍軍之中第八十章:關廟立碑第四十七章:參贊機務史可法第二十七章:最危險的關頭第一百零七章:中華的意識形態第二十三章:李巖的依仗第四十二章:草原鋒芒第一百二十九章:衛國保家第十七章:京師盔甲廠第四十一章:兵戈北指第一百二十九章:秦兵第三十五章:希望公司第六十八章:來了很多人第五十五章:披着羊皮的狼第十七章:埃及帕夏上鉤第十七章:激戰黃海道第二十章:埋伏奏效第十五章:擁兵自重第二十三章:一國興亡一念間第八章:通州大營第四十二章:朝議震盪第八十六章:領土擴張第一百零四章:後勤之疑第二十二章:再度發招第八十六章:中華同盟第149章:明軍反包圍第六章:忠臣義士第六章:揮斥方遒第七十六章:五京第十三章:未進化版國姓爺第155章:更厲害的漢兒軍第三十六章:阿巴泰的憤怒第二十五章:暗流涌動的朝議第四十章:陳新甲的圖謀第三十三章:諜戰風雲第七十三章:太子常服第一百零四章:後勤之疑第十七章:伏擊第四十九章:回到兵部第三十章:大買賣第二十二章:越南烽火燃邊關第六十一章:解放菲律賓第十九章:雙面間諜第七十三章:預言第二十九章:敵人的橄欖枝第八十五章:投筆從戎第九十二章:團結一致第十一章:工業強國論第七十一章:周延儒完了第二十八章:士子不風流第五十三章:一定要贏第一百二十三章:公使們的信第八章:通州大營第五十五章:刺客第四十四章:邊鎮光復第十五章:一人對千軍 四千字大章第二十二章:提前開打第一百二十一章:獨立建營第十二章:人和人的差距第一百六十六章:揚名乾清宮第七十三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第九章:紫禁城的雄心第八十六章:歸服第七十四章:一個單挑全部的獲勝第四十三章:最後通牒第六章:軍團建制第二十八章:皇者的挑戰第二十三章:收復河間第六十四章:接戰第四十六章:軍魂第十一章:剛正面第四十一章:外交戰線第八十六章:皇帝的籌謀第六十一章:駐朝明軍第六十五章:設計下套第一百二十九章:秦兵第十六章:正式交接第三十四章:太子的信念第六十一章:又一個神醫第五十九章:戰場之上聞捷報第一百四十章:以皇太子的身份宣告第四十四章:右哨出營第六十章:都來聽旨第一百四十章:以皇太子的身份宣告第九十二章:看你乾的好事第三十三章:文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