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加強道德建設必須堅持集體主義原則
在開始這一章的討論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戰鬥英雄邱少雲的事蹟: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中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了。10月11日傍晚,邱少雲隨所在部隊奉命到離敵人僅300米的地方執行潛伏任務。他和戰友們從頭到腳都披掛上了僞裝草,在敵人的火力圈內,以高度的警惕性潛伏了下來。邱少雲潛伏在高地東邊距山腳只有60米的一條雜草叢的土坎邊。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夜裡又溼又冷,到了白天,草叢裡又悶又熱,各種蟲一個勁地往戰士的褲筒裡鑽,癢得使人難受。部隊攻擊的時間是在太陽落山。就是說,要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度過整個白天。這時間該是多麼漫長、多麼難熬啊。可是邱少雲和他的戰友們都一動不動地臥在齊胸深的草叢裡,等待着攻擊的命令。
12日上午10點多鐘,突然意外的情況發生了:山上的敵人向草叢中亂扔燃燒彈。立刻,潛伏地區燃起幾處大火,野草噼噼啪啪地燃燒起來,火越燒越大。這時,敵機又扔下了一排燃燒彈,有一顆落在離邱少雲兩米遠的地方,四散飛迸着汽油燃燒液,濺在邱少雲的腿上。轉眼間,他腿上插的僞裝燒着了,火苗騰騰地往上冒,很快地變成了一團烈火把他包了起來。
邱少雲的身後是一條水溝,他只要後退幾步,在泥水裡打幾個滾,身上的火就滅了。可是,只要他一動,敵人就會發覺。這時候,靠近邱少雲的戰友緊張起來。他們望着全身被燒着的邱少雲,心裡十分難受。烈火燒在邱少雲的身上,就像燒在戰友們的心裡。他們真想撲過去,幫助戰友把火撲滅呀。但是,他們剋制住了極度的痛苦,沒有那樣做。因爲敵人正從望遠鏡裡觀察着這片燃燒的土地,只要有絲毫的動靜,敵人就會發現。這樣,不僅救不了邱少雲,潛伏計劃也要落空,更多的戰士的生命就要受到威脅。這時候,烈火從腿上已經燒到了邱少雲的頭上。他忍受着烈火燒身的難以想象的痛苦,立即把手中的爆破筒遞給了身旁的小李。
10分鐘過去了,邱少雲還是一動不動地伏在那裡,兩手深深地插進泥土裡,像一塊優質的鋼鐵一樣任火冶煉,像一塊千斤巨石緊貼地面,嚴格地遵守着革命紀律。一直到犧牲的最後一秒鐘,他沒有發出一絲響動。
邱少雲的戰友們盼望的時刻終於來到了!下午5時30分,敵人的槍聲不響了,火焰漸漸地熄滅了,陣地上一片寂靜。突然,潛伏在草叢中的500多名志願軍戰士,像爆開的定時炸彈一樣,轟然一聲炸響了……
邱少雲犧牲後,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懷着深深的敬意,在391高地的石壁上刻了一行大字:“爲整體、爲勝利而自我犧牲的偉大戰士邱少雲同志永垂不朽!”部隊黨委追認他爲中國共產黨黨員,志願軍領導機關爲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政府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報》用整版篇幅發表了長篇通訊《偉大的戰士邱少雲》。此文一出,隨即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
邱少雲的事蹟啓示我們:集體主義是共產黨員、黨的幹部加強道德建設的一條重要原則。爲了國家、民族的利益,爲了集體的利益,黨員幹部應該而且必須勇於放棄個人的利益,直至犧牲自己的生命。
一、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
(一)集體主義是共同利益在人們觀念上的積極反映
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佈實施,是從我國曆史和現實國情出發,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的需要。《綱要》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集體主義爲原則。作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集體主義是指一切言論和行動以合乎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爲最高標準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所崇尚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一種根本否定。牢固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大力弘揚集體主義精神,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係,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社會條件下對廣大黨員幹部提出的內在要求。
集體主義作爲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專用詞,是近代社會形成的。但集體主義作爲一種社會現象,在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出現。甚至有的學者認爲,這種現象在動物世界裡也是存在的。一位動物學專家曾在非洲草原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羣正在遷徙的斑馬突然遭到幾頭雄獅的襲擊,懷孕的母斑馬和小斑馬面臨着嚴重的威脅。在這緊要關頭,只聽一聲長吼,一匹老斑馬忽地掉轉頭來,奮力向雄獅衝去。老斑馬爲了馬羣的集體利益而自我犧牲的行爲,是動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本能。只有到了人類的原始社會,這種集體主義纔開始社會化併成爲人類初步的自覺意識。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集體主義,就是原始社會中原始人羣實行的原始集體主義。俄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家普列漢諾夫曾通過對原始社會生活的考察,從理論和證據上考察了這種集體主義在原始社會存在的真實性和必要性。他得出的結論就是:與原始社會極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原始人不可能作爲單個的個體而生存和發展,只有實行以公共利益爲最高利益,彼此之間無私地團結相助,才談得上原始部落或氏族的共同生存與發展,也才談得上原始個人的生存和發展。
人類進入私有制和階級社會後,集體主義作爲一種精神,在最廣大的勞動人民中應當說是一直存在着的。但是,在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那裡,具體的集體主義就完全被“淡化”甚至“虛化”,而轉變成爲一種公開倡導的集團利己主義、階級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至於希特勒所鼓吹的法西斯式集體主義,則完全是一種殘害人類的極權主義,也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歪曲反映和對集體主義的根本否定。
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新的歷史階段,人們對社會公共利益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必然地選擇集體主義作爲調節利益關係的基本道德原則,這是人們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一種積極認識與反映,成爲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從政治因素看,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革命,都是一場階級的大對抗。無產者個人在整個鬥爭中,無法與代表全部舊社會利益的資產階級相對抗,只有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強大的、自爲的、有戰鬥力的集體,才能最終贏得鬥爭的徹底勝利。從經濟基礎看,社會化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進一步社會化,建立了公有制佔有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社會,把集體主義作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就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從認識發展規律看,資本主義社會根據利己主義的原則,對人的本質社會屬性進行了徹底否定,必然走向它的反面,也就是對孤立人類、分裂集體的利己主義原則,再進行否定之否定,進而重新選擇集體主義。
我們黨和國家積極倡導的集體主義,是從巴黎公社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從“五四”運動後中國工人階級的初步覺醒,到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順利完成到改革開放新局面的出現,都充分體現了集體主義調節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主導作用,體現了集體主義催生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促進作用,體現了集體主義推動社會全面發展與進步的積極作用。
(二)提倡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客觀必要性
第一,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克服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性。一方面,市場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對社會資源的配置具有短期性。“看不見的手”雖然對微觀市場的調節具有較高的靈敏性,但它難於解決國民經濟的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問題,以致使市場主體在供求關係變化的價格波動中,更多地受當前利益的驅使,追求見效快的經濟行爲,這在客觀上容易使市場主體產生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和短期投機心態。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本身的利益性、獨立性、自主性,使得市場主體直接受自身利益的驅動。如果不對市場主體這種“從利”的價值取向給予必要的制約和正確的引導,就會滋生以個人利益、小團體利益爲本位的利己主義思想和行爲,甚至會出現無視社會整體利益的現象,導致侵害他人或國家利益的行爲。要遏制市場經濟的這些負面影響,除了規章制度、法律規範的秩序整合外,還必須進行觀念整合,使人們在思想觀念上把握個人與集體、國家之間的聯繫性以及各自存在的獨立性、客觀性、合理性,樹立正確的獲利觀念。
第二,集體主義原則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保證。
鄧小平同志突破了我國傳統經濟學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割裂的思維模式,提出市場經濟作爲一種經濟運行形式,既可以和資本主義制度相結合,也可以和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的創見。那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什麼呢?鄧小平同志認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不在於要不要富或富與不富的問題,而是在於社會上大多數人富還是極少數人富,即是共同富裕還是兩極分化。由於市場經濟是依靠金錢進行獎賞和懲罰,產生收入與財富方面的不平均分配以激勵勞動者,所以我們的現行政策在承認不同地區、不同個人差別的基礎上,提倡人們通過遵法守德致富,允許一部分地區和個人先富。如何緩解市場經濟的“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把一部分人的先富逐漸過渡到“共同富裕”呢?首要的一點是要求個人在謀利時,不能損害國家的利益;其次是國家要根據我國的經濟實力,在“效率與公平”原則的指導下,實行再次社會分配,以縮小貧富差別;再者要依靠集體的力量,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第三,當前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需要加強集體主義的主導價值導向。
在當今的市場經濟社會中,由於社會轉型、價值觀念的更替,再加上改革開放後外來文化的進入,社會價值觀呈多元化的態勢,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但這絕不意味着每個個體在價值選擇的實踐中可以有多元化的價值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正因爲社會存在着多元的價值觀,才更需要社會成員具有正確的一元化的價值認知和選擇。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在人們價值觀混亂和行爲出現多種偏差的情況下,迫切需要加強集體主義的主導價值導向。
(三)堅持集體主義就是要構建和諧集體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就是要努力建設一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其目的是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妥善協調社會結構變動過程中的利益關係,爲改革發展創造一個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爲此,廣大黨員幹部要充分認識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一致性,努力構建和諧集體,爭創一流業績。
構建和諧集體是貫徹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是工作創新發展、保持和發展黨員先進性與純潔性,堅持以人爲本思想的根本要求。構建和諧集體應達到四個目標要求。一是講團結、顧大局。強化團結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領導班子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凡事都要認真聽取羣衆的意見。黨員領導幹部要對職工羣衆政治上愛護、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二是講學習、勤鑽研。黨員要加強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要深入研究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探求解決新問題的途徑,提高前瞻性研究和技術型管理的能力。三是講敬業、愛本職。要把開拓創新精神落實到本職工作中,勤奮工作,精益求精推進各項事業,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四是講創新、求發展。要以有爲求有位,以自律求自強,以創新求發展,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開展工作。
構建和諧集體,爭創一流業績是一個互相依存、相互促進的整體。構建和諧集體,既是爭創一流業績必要條件,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構建風氣正、人心齊的和諧集體,是爭創一流業績的前提和條件,而爭創一流業績的實效又能促使和諧集體的進一步形成。和諧才能團結,團結纔有戰鬥力,有了和諧團結戰鬥的集體,爭創一流的工作業績纔有希望,纔有保證。因此,建設和諧集體,就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必須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理念,轉化爲構建和諧集體的動力,落實到履行崗位職責的行動中,落實到爭創一流業績的實踐中,體現在爲人民服務、爲基層服務、爲羣衆服務上。
在構建和諧集體中,要認真貫徹構建和諧社會的各項原則,重點是協調處理好同志間的關係。具體講就是,一定要堅持做到三個正確對待:一是要正確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長處與不足;二是要正確對待自己與他人的升遷進步;三是要正確對待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同志間要多看到
對方的長處,多看到自身的不足,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敢於否定自己。一個成功的人往往是在不斷否定自己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一個人的升遷固然與機遇有關,但最重要的還在於其素質。有的同志進步了,是其平時努力的結果,應當高興,切不可心存嫉妒。相反,更應該看到自身的不足,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同志們走到一起工作,這是一種緣分,爲了工作正常的交往是無可厚非的。“友誼與諒解比什麼都重要”。同志間應當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體諒、共同努力,在思想一致的基礎上,把我們所在的集體建設成爲人人都感到寬鬆、平等、尊重、踏實、溫暖的大家庭。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時,手裡總是提着一個明亮的燈籠。別人看了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看不見,爲什麼還要提燈籠走路?”盲人回答說:“我提燈籠並不是爲自己照路,而是讓別人容易看到我,不會誤撞我,這樣就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也等於幫助別人。”盲人點亮的不是一盞燈,而是一種道德情懷。構建和諧集體,就是要提倡“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形成一個既團結融洽、又充滿活力的羣體,形成黨員幹部羣衆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環境,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和服務。
團結出力量,團結出人才,團結出事業。只有構建團結融洽的集體,才能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全體人員的力量凝聚到黨的事業中來;只有從制度上保證和諧集體的活力,使一切有利於集體發展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構建充滿活力的、團結向上的集體。
二、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係
(一)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集體主義原則,作爲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道德原則,同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貫穿於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時期。其主要內涵可概括爲: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於一切,在保證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應儘可能地滿足個人利益;當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自覺地服從國家利益、集體利益。
首先,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於一切。這是集體主義原則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它要求人們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爲出發點和歸宿,自覺地堅持、維護國家和集體的根本利益。這個根本利益,在現階段就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高於任何個人利益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共同利益。集體主義原則要求每個黨員幹部,在現實生活中自覺地把國家、集體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並以此作爲判斷善惡、美醜、是非、正邪、榮辱的標準。在集體財產受到損失,羣衆生命受到威脅,國家安全面臨危險的情況下,就應當自覺維護集體、人民和國家的利益,犧牲個人的一己之利。
其次,在保證國家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實行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有效結合。這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本質特徵。
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消滅了剝削制度,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人民當家作主,從而實現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這是因爲,我們每個人的利益都包含在集體利益之中。對每個公民來說,國家的每項方針政策都是爲了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實現絕大多數人共同的根本利益;單位集體的每項具體改革措施都是爲了提高生產能力,增強經濟效益,改善羣衆的生產生活水平。因此,從根本上說,沒有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就不可能滿足個人利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基礎和保證。離開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如鄧小平同志強調的那樣,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從道德上就要求人們具有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觀念,這種集體主義觀念是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相結合的集中體現。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展,三者利益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三者利益的一致性會得到進一步顯現。
最後,充分尊重個人利益,儘可能爲實現個人利益創造條件。這是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體現。
我們強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並不是說個人利益就可以忽略不管。相反,在社會主義社會,堅持集體主義原則,並不否定個人的正當利益,而且要儘可能地滿足和維護正當的個人利益。基於這種認識,國家在制定具體政策時,總是儘量考慮個人利益,努力爲實現個人利益創造良好環境。比如,我們黨和政府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帶動其他人、其他地區共同富裕;積極推行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激發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其他適當方式爲國服務的積極性。這些立足於國家、人民長遠利益,又照顧公民個人利益的方針政策,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也得到了人民羣衆的廣泛認同。
在理論上考察三者利益關係的基礎上,再來看我們黨的歷史實踐,會得到進一步的深刻認識。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進行的一切奮鬥歸根到底都是爲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作爲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作爲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作爲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鄧小平同志反覆強調:爲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爲了人民大衆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都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我們黨員幹部,就是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在新的歷史時期,每個黨員、每個幹部都應當按照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要求,在處理個人、集體、國家利益關係方面,堅持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始終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絕不能爲了個人的、小團體的利益損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絕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不正當的利益。
當然,我們黨員幹部是生活在現實中的社會成員,每個人都有正當的個人利益。這種個人利益,是指現階段社會條件下個人存在與發展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承認個人利益的存在,與個人主義有着明確的界限。個人主義則是指一切思想和行爲都以個人的特殊利益爲出發點和歸宿,把個人的利益凌駕於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之上,甚至不惜損害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我們反對的是個人主義,而不是正當的個人利益,並且認爲只有個人的正當利益得到了保障,個人的價值和尊嚴得到了實現,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集體的事業、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證和發展。
(二)把集體主義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各個層面
集體主義原則豐富而科學的內涵,反映在道德觀念和行爲上就是集體主義精神。我們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就應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積極倡導集體主義精神。這時,它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分層次的。
對於這個問題,有些同志可能認爲,堅持集體主義原則、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是高不可攀的。其實,集體主義精神作爲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本質要求,同樣具有先進性和廣泛性相統一的特徵。一方面,堅持集體主義,就是要提倡先公後私、公而忘私、捨己爲人、無私奉獻,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崇高道德境界。以孔繁森、馬恩華、李國安、牛玉儒、鄭培民、任長霞、吳大觀、沈浩、李林森等爲代表的優秀黨員幹部,爲了人民利益殫精竭慮,乃至獻出生命,以他們震撼心靈的高尚人格,呼喚着更多的人們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提升。在我們社會主義中國,正是有了這樣一大批道德楷模,使整個社會道德水平有了提升的動力和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也明顯增加,必然造成道德主體層次的多樣性。這種現實使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齊劃一,這就決定了道德標準的多樣性,爲道德要求規定了層次性。因此,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堅持集體主義原則也不能以單一道德標準要求所有的人,更不能用大公無私這樣高層次的道德要求一切羣衆,應當使集體主義在多種層次上得到體現,把集體主義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各個層面。
把集體主義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各個層面,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發展的迫切需要。對每個公民來說,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按照不同標準,在工作崗位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在此前提下,只要廣大公民的行爲合法、不損人利己、不損公肥私,集體主義道德都應當予以承認和容納;只要他們的意圖、願望和行爲符合現行道德標準,就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是一般公民都應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集體主義原則的廣泛性。這就是說,集體主義精神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體現,可以融入到每個人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對每個公民來說,爲他人爲社會做好身邊力所能及的事,也就意味着在弘揚集體主義精神。主動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爲改革發展建言獻策,這是爲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幹一行,愛一行,幹好一行,在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踏踏實實做出突出成績,這是爲了單位和個人的共同利益;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增進友誼,當別人遇到困難,盡己所能地熱情幫助,這是爲了他人的利益,也是爲了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根本利益。凡此種種,每個公民正是通過對這些具體事情的積極參與,在營造着一個弘揚集體主義精神的良好氛圍。
當然,對我們廣大黨員特別是黨的各級幹部來講,應當積極倡導對國家、社會、他人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這是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最高表現形式,也是共產黨員應該追求的崇高目標。江澤民同志曾多次強調,思想道德建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把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包含的這種先進性和廣泛性的統一,爲我們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發揚不同層次的集體主義精神提供了道德依據,並使之成爲可能。對黨員幹部來說,就要在自己的平凡工作崗位上甘當勤務員,甘做孺子牛;就要在自己的整個人生道路上堅持淡泊名利,不計得失;就要在祖國、人民和社會需要自己挺身而出的關鍵時刻勇於犧牲,無私奉獻,爲廣大公民追求崇高目標樹立光輝的榜樣。
(三)努力增強全局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
以集體主義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就要在道德建設實踐中,引導人們努力增強全局意識,大力發揚團結協作精神。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步,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需要人們增強全局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這樣,一個地方、一個部門、一個單位也是這樣。
進一步增強全局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是客觀形勢發展的要求。首先,從國際形勢發展方面來看是這樣。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的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發展新的深刻變化。我國加入WTO後,國民經濟的發展迎來新的嚴峻挑戰。經濟競爭,不只是發生在國內企業之間,而且與國外的競爭也會越來越頻繁、激烈,尤其是全球性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造成了更大沖擊。由此可見,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人們具有全局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其次,從國內形勢發展方面來看同樣也是這樣。我們國家的經濟改革進入到一個深的層次,經濟結構調整成爲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主線。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必然淘汰一些劣勢企業和落後崗位,不可避免地會引起各種利益關係的調整,甚至可能引發深層次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站得高,看得遠,樹立全局意識,發揚團結協作精神,共同克服各種困難。
增強全局意識,就是要求我們在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發生矛盾時,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的大局觀念,堅決服從和服務大局。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人口衆多、情況複雜,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正因爲如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賦予了地方和各部門必要的權力,讓地方、各部門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靈活性,發揮地方和各部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整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同時,從國民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的實際情況出發,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實施了權威性的法律、方針和政策,維護了全國市場的統一性,促進國民經濟有序運行和協調發展。應當充分認識到
,在改革發展過程中,不允許存在損害國家全局利益的地方利益,也不允許存在損害國家全局利益的部門利益;既要體現全局利益的統一性,又要在統一指導下兼顧局部利益的靈活性。但還是有一些人全局意識淡薄,個別地方和部門過多地考慮局部利益,甚至出現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無論是地方保護主義,還是小集團主義,對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業都是十分有害的。這就要求我們每個黨員幹部必須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在現實經濟社會生活中堅決維護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自覺服從大局、服務大局、維護大局。
加強團結協作,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經濟社會生活中,牢固樹立集體觀念,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爲一個共同目標而不懈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對團結協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比如,一輛汽車、一架飛機都是由數千、甚至上萬個零部件組裝而成的,每道工序、每個環節、每個部件都緊緊相扣,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密切協作,任何一道工序、環節和部件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產品的進展。只有加強團結協作,才能保證每個產品的質量合格;只有加強團結協作,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也只有加強團結協作,才能保證整個社會的共同進步。
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黨員幹部都應當牢固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大力發揚團結協作精神。一是注意加強地區之間的協作。對每個地區,無論富裕發達還是相對落後,無論彼此相鄰還是相距遙遠,都要注意加強聯繫協作,發揮自身特長,力求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二是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對每個部門,無論黨羣機關還是政府部門,無論擁有行政權還是掌握執法權,都要樹立公僕意識,勤政爲民,分工協作,敢於負責,多爲基層辦實事,多爲羣衆辦實事;三是加強單位之間的協作。對每個單位,無論黨政機關,還是企業單位或是事業單位,無論上級單位還是下級單位,一旦發生業務上的來往關係,就要平等相待,信守合同,坦誠合作;四是加強單位內部之間的協作。無論司局還是處室之間,無論車間還是班組之間,都要緊緊圍繞本單位的整個奮鬥目標,從自己的工作職能出發,認真完成各自承擔的工作任務;五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協作。無論是幹羣還是同事之間,無論是師徒還是上下級之間,每個人都要在工作中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減少摩擦、形成合力。只要我們每個黨員、特別是每個幹部都能夠在這方面以身作則,影響和帶動大多數人發揚團結協作精神,我們的社會就一定會充滿集體主義大家庭的和諧、溫馨與活力。
三、積極承擔社會義務和熱心公益事業
(一)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是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
社會公益事業就是非營利事業,其目的不是爲了謀求利益、獲得利潤,而是爲了造福於他人、社會乃至整個人類,是從文化、精神、體質、社會、環境諸方面開發人的潛能,爲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創造各種基本條件的事業。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特徵是它的活動成果或者由於並不具有直接的市場經濟效益而不能進入市場,或者由於涉及到人與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價值而不應該進入市場。如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和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是爲了發展人類的科學文化事業;又如,教育、新聞、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設施,是同每個人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緊密相聯的;還有幫助和扶持社會生活中的殘者、弱者、困難者的慈善事業。
首先,社會公益事業在廣闊的社會領域中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人們所從事的活動和事業總是存在着市場所不可能或不應該容納的部分,經濟上無利可圖的事業並不等於在社會發展中不重要的事業,不應該進入市場交換的領域也不等於不需要開發的領域。因爲,人類追求的價值是多方面的,除了眼前市場上的經濟價值之外,還有文化的、精神的、社會的、生態環境的各種價值,而這些價值並不是市場和社會營利事業都能提供的。有位作家寫得好,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錢可以買到藥品,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奢侈品”,但買不到“文化”;錢可以買到“虛名”,但買不到“實學”。
其次,社會公益事業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發展過程發揮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究竟以何種態度、精神、規則去從事市場交換,依賴於人們的精神文化素質,依賴於一個社會的精神文化背景。不同精神文化素質的市場主體、不同精神文化背景下的市場會表現出迥異的風貌。有坑蒙拐騙、欺行霸市的市場,有平等競爭公平交易的市場;有對顧客冷冰冰的市場,也有對顧客熱情周到、把消費者作爲上帝、從售前服務到售後服務的市場。假如說人們從事的每一種活動都蘊含着、體現着某種文化的話,那麼不同的市場也蘊含了、體現了不同的文化。
再次,社會事業的發展也依賴於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技術、經營管理都是由社會公益事業直接或間接地提供的。在當今世界的經濟競爭中,誰擁有了所需要的人才,誰就獲得了發展的優勢,人才的爭奪戰已構成了當今世界上企業間、地區間、國家間在經濟、科技、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方面。人才的培養除了依賴實踐之外,主要依賴於教育事業。教育提供的人力資源構成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長遠發展的潛力。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技術設備固然是由工程技術人員發明創造的,但工程技術人員卻依據着各門科學的基礎理論。沒有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質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就不可能有航天航空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生物遺傳工程技術、核能技術、電子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社會發展需要科學的經營管理、良好的市場和社會環境,而這些都有賴於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依賴於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配合、協作,而這種關係的建立又依賴於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這就需要哲學、倫理學、美學、文化學、管理學的研究成果。
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表明,經濟發展是不可能孤立地進行的,它和社會發展是互爲前提、互相制約的。經濟發展需要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發展相配合,人們的物質需求的發展也要與人們在精神、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非經濟性、非物質性需求的發展相結合。因此,社會公益事業是現代社會和人的發展所不可缺少的。社會公益事業的存在和發展是現代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一種客觀要求,它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起着極其巨大的重要作用。
(二)承擔社會義務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過程中,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必須把這種原則與精神貫穿到人們的實踐活動當中,體現在每個公民的具體行動上。還要求我們每個公民特別是廣大黨員幹部,自覺承擔各項社會義務,積極支持社會公益事業。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領受的東西。”這段話告訴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都必須同他人發生一定的關係,並保持着多種多樣的聯繫。在這種相互聯繫當中,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都必須依賴着他人和社會,同時又應當對他人、對社會負有一定的義務和責任。沒有這種社會責任與社會義務的自覺承擔,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就難以維持,也就談不上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啦。
每個公民應當承擔社會義務,這不僅是作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原則集體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是憲法與法律所規定的。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統計,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義務,大的方面有以下若干項:第一,公民有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每個公民都要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依法辦事,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第二,公民有勞動的義務。就是說,每個公民都必須努力勞動、辛勤工作,爲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裡的勞動,既包括體力勞動,又包括腦力勞動。第三,公民有受教育的義務。公民接受教育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就是爲社會進步和發展準備人才。每個公民都要在規定年齡接受科學文化的教育,增強本領,時刻爲國家、爲社會貢獻智慧和才華。第四,公民有實行計劃生育和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的義務。計劃生育關係國家的興旺發達和人民的世代幸福,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既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法律規定的公民義務。每個公民都必須自覺承擔起實行計劃生育和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的義務。第五,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爲了國家統一,爲了祖國強盛,爲了民族團結,每個公民都應當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必要時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生命。第六,公民有保守國家機密的義務。對關係國家安全、關係國家利益的所有機密,每個公民都必須嚴格保守,不得向任何不相關的人透露。第七,公民有愛護公共財產的義務。社會主義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每個公民都必須堅決保護社會主義國家和集體擁有的所有財產。第八,公民有遵守公共秩序的義務。每個公民都必須瞭解各種公共場所的有關規定,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第九,公民有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的義務。爲了保衛祖國的安全,保衛領土、領空、領海不受侵犯,每個公民應該按照法律的有關規定自覺履行這一光榮義務。第十,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稅收是積累國家建設資金和維持國家正常開支的重要來源,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法律義務,也是每個公民爲國家爲社會做貢獻的重要方式。
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義務是強制性的,具有法律規範的含義;也是十分神聖的,具有道德規範的含義。只有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對這種義務的承擔才能真正成爲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我們強調用法律來約束和強制公民承擔這種義務,另一方面又要強調用以集體主義爲原則的道德建設,來激發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逐步達到自覺履行社會義務的境界。
(三)熱心公益事業和承擔社會責任是集體主義的具體體現
所謂公益事業,就是對廣大公衆有益的事業,主要是指那些通過無償方式幫助貧弱羣體的社會行爲。隨着現代社會的不斷髮展,大部分人可以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創造幸福生活,包括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但是,還有部分羣衆由於所處的地區,以及自己的家庭和個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生活一時難以得到保障。另外,社會安定有序的發展,一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突發性事件,或者遇到意想不到的自然災害,都需要社會成員承擔一定的責任。扶助貧弱羣體,處理突發事件,應對自然災害,都需要大力興辦公益事業,提倡人們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儘自己的社會義務。
我們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社會公益事業,各有關方面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社會公益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是,社會公益事業不能全部由政府包辦,也應當爭取廣大公民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積極支持和參與。這是我國現階段現實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大國,人口多、底子薄,需要扶助的對象較多、範圍較廣。我國目前仍有部分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城鄉還散居着一些五保戶、特困戶、孤老殘幼及優撫對象。近年來,城鎮又出現了企業下崗或失業職工等新的困難羣體。而且,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地理條件複雜,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損失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抗災救貧工作十分艱鉅,光靠國家財政性救濟補助是不可能完全滿足這些需要的,所以迫切需要全社會的廣泛支持和參與。
作爲一名黨員、一名幹部,對社會公益事業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大家都還記得,在“希望工程”實施之初,我們的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不但親筆題詞對這一崇高事業表示贊成、支持和鼓勵,還親自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贈1000元。這1000元,使這位老人曾經戰鬥過的百色地區一位家庭貧困的失學兒童得到救助;這1000元,還使全體黨員和億萬羣衆認識到開展公益活動的重要意義。每個黨員幹部都應當以老一輩革命家爲榜樣,從代表最廣大人民羣衆根本利益的高度,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從形成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高度,從弘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高度,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黨員幹部都積極行動起來,往往能夠帶動周圍許許多多的羣衆。千千萬萬羣衆在黨員幹部帶動下,參與公益活動,就會逐漸形成一種好的風氣。這種“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良好風氣,就是我們大家盼望和追求的和諧社會的道德風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