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歷史把我吞噬了

bookmark

二鼎意識到自只犯了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個足以凹辦卻目滅亡的錯誤,現實和他的理想突然分道揚鋸了。

分封制代表着什麼?代表着貴族的特權,代表着貴族的利益。貴族的特權和中央集權是一對生死仇敵,貴族的利益和王國的利益則是天生的對手。

貴族的特權和貴族利益至上直接造成了春秋戰國六百餘年的戰火,而中央集權和王國利益至上雖然同樣無法保證王朝世世代代的延續,但最起碼可以保證一段時間的和平,可以讓普羅大衆獲得一塊相對安寧的“樂土”即使“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不爭的事實,但兩者畢竟沒有可比性,對於普羅大衆來說,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這同樣是不爭的事實啊。

怎麼會這樣?我怎麼會走上一條不歸路?就因爲我是貴族,所以不可避免地代表了貴族的特權和利益,所以不可避免地成了君王的對手,所以成了埋葬帝國的掘墓人?

寶鼎如遭重創,思緒在恍惚之中飛到了歷史的長河之畔。大河奔騰,浪濤咆哮,一如他此刻洶涌澎湃的心潮。

中土七國爲了兼併爭霸而紛紛尋求強國之路,於是變法大盛,法家是變法的主要推動者和實施者,法家“法術勢”三派在各國變法中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加強君王和中央的統治權。

春秋中後期,井田制度崩潰,公田變私田,隨着土地制度改革而來的是士卿貴族的飛速崛起,他們開始奪取政權,比如魯國的三祖,晉國的六卿,齊國的田氏,於是魯國被三分,晉國被趙魏韓知範和中行六氏瓜分,齊國則直接被田氏篡國。隨着士卿的崛起並奪取政權,歷史由春秋進入戰國。戰國是“兼併”的時代,是變法的時代,而變法的核心就是中央集權,所以戰國又是一個逐漸走向集權的時代。

君王需要集權,所以銳意變法,而變法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改分封制爲郡縣制。

縣出現於春秋早期,國君在邊疆或者新佔區域設立,直接領導。漸漸的,王國裡的縣越來越普遍,與貴族的封邑構成了王國的地方組織。

到了春秋末期,晉國首先出現了郡,同樣是在邊疆荒蕪之地。郡比縣的地域大,繁榮之後,在郡下設縣,於是就出現了由君王直接領導的郡縣兩級地方組織。

到了戰國,各國變法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錄奪貴族的封邑。推行縣制,在此基礎上實施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做爲貴族特權之一的分封制就此走向末路。

戰國時代各國的郡依舊設在邊疆地區,目的是鞏固邊防。在兼併大戰中,戰勝國佔據新領土之後馬上設郡,以利攻防。秦國在兼併六國過程中,每佔一地必設郡,於是郡縣也就遍佈中土大地。

秦統一之後,在帝國實施郡縣制是“水到渠成”的事。中土的郡縣都在中央直接領導之下,中央集權同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歷史的車輪已經不可阻擋,分封制必然覆滅。

帝國滅亡,項羽分封十九王,後戰國時代來臨,烽煙再起,但僅僅五年之後,劉邦再次統一天下。劉邦立國,大漢初期實施分封和郡縣並行制,皇權和王國勢力矛盾激烈,引發七王之亂,這一次皇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從此中央集權和郡縣制一直延續至今。

帝國爲什麼在短短十五年內覆滅了?

原因很多很多,但中央集權和貴族特權的矛盾,王國利益和貴族利益的矛盾,必然是導致帝國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秦現行制度就以郡縣制爲主,輔以分封制。關東六同樣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其中趙國也是以郡縣制爲主,而楚國則是以分封制爲主,楚國的貴族勢力在目前七國中最爲龐大。齊國則始終沒有設置郡,但它設置了五都,除國都臨淄外小四邊各有一都鎮戍邊疆。

大秦的君侯雖然不多,但持續存在,這是時代的必然,任何事物的滅亡都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契機。始皇帝在帝國誕生之初,毫不猶豫地將大秦貴族的特權和利益連同其它六國君王和貴族一起剷除,將中央集權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物極必反,結果帝國轟然到塌。

反其道而行之呢?

自己現在正打算反其道而行之,試圖在帝國誕生之初,保住貴族集團的利益,讓宗室貴族、軍功貴族和外戚士卿貴族能夠繼續享受他們的特權和利益,從而阻止始皇帝把中央集權的威力發揮到極致。

太理想了,這事實上根本就是一個理想,一個從後世穿越而來的年輕人試圖拯救帝國的理想而已。

自中土各國變法以來,中土貴族們爲了保住自己的特權和利益,向王權發動了一次次激烈的反撲。除了秦國,各國的變法基本上失敗,而秦國變法的成功,也是君王用血腥的手段一次次鎮壓而來。歷代秦國君主的身體裡都流的着兇殘而野蠻的血液,爲了樓取更大的權力和利益,他們毫不氣餒,一次次地向反撲的貴族們舉起了鋒利的屠刀。昭襄王誅殺武安君白起,把君王和貴族之間的戰爭推向了最,隨後秦王政再接再厲,在轟轟烈烈的完成統一之後,環顧朝堂之上,哪還有宗室貴族的影子?哪還有外戚貴族的影子?即便是軍功貴族,也是寥寥無幾。到了始皇帝死去的時侯,朝堂上還剩下誰?最後只剩下以李斯爲主的士卿官僚了。

不錯,從始皇帝中央集權的理想來說,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但帝國太年輕了,中央集權的制度太年輕了,新興官僚階層更是太年輕了,帝國的大廈因此脆弱不堪,始皇帝到下,大廈的頂樑柱傾覆,一陣風便把大廈化作了廢墟。

自己組建利益集團的本意,便是拯救帝國這座大廈,務實帝國的基礎。牢固帝國的架構,這樣即便頂粱柱倒了,狂風暴雨呼嘯而至,帝國這座大廈也能在風雨中傲然屹立,詣的是,自只的思想超越,衆個時代,自只的靈魂也州咒一天生的貴族,所以這個。時代的貴族錯誤地理解了自己的想法,而自己也錯誤地理解了這個時代的貴族。

一句話,權力和利益是有限的,君王和貴族們對權力和利益的渴望卻是無限的,這個矛盾不可調和,解決的辦法只有屠殺。從古至今,莫不如是。

自己的策略已經開始實施,箭已經射了出毒,開弓沒有回頭箭了。宗室、外戚和軍功貴族們已經聯手,奪取權力和利益的戰車已經跑了起來,他們的目的地在哪?分封制。唯有分封制才能讓他們在統一後的中土獲得最大的權力和利益。

分封制代表着什麼?看看春秋戰國六百年的戰爭,看看帝國崩潰後的五年後戰國時代,看看漢初的七國之亂,這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分封制代表着戰亂,代表着中土將再一次陷入災難。

這不是自己的初衷,更不是自己的本意,但戰車已經飛馳起來,自己不過是這駕戰車上的甲士之一,無力讓戰車改道,更無力阻止戰車衝向目的地。如果自己強行阻止,唯一的下場就是被殺死,然後被拋出戰車。這時候戰車如果停下來,戰車上的所有甲士都將難逃一死,即使沒有被秦王政誅殺,也將給始皇帝和帝國一起陪葬。

面對貴族們的進攻,秦王政肯定要反擊,內部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而內部的戰爭首先就會阻礙大秦統一的步伐,大秦統一的進程將被延遲,但這些對自己來說已經無足輕重,自己的當務之急是保住頭上的腦袋,保住這駕飛馳的“戰車”因爲自己是這駕戰車的“御戎”是率領貴族們向秦王政進攻的“旗手”秦王政第一個要殺的就是自己。

這就是“無知”的弈價。

老太后同樣錯誤地理解了自己。

自己的身份過於特殊,老太后理所當然認爲自己正在謀劃篡國大計,但老太后沒有阻止,這一切都在她的謀劃之中,她甚至可能以爲這都是她的謀劃發生了作用。

事實證明,秦王政不是她所需要的大王。這和秦王政誅殺她的親人沒有關係,這不是重點所在,重點是秦王政要集中王權,爲此他要打擊所有貴族,搶奪所有貴族的特權和利益,這是老太后和所有貴族都不能容忍的事。過去宣太后不能容忍,現在她同樣不能容忍,她認爲這將把大秦推向敗亡的深淵。

選擇秦王政是她的錯誤,但自己篡國更是十惡不赦,然而,她現在只有讓這對兄弟自相殘殺,否則她的佈局就無法實現,而她佈局的核心就是立後立儲,就是爲未來的大秦確立一位君主,一位在她看來可以確保大秦國作持久延續的君主。

所以,在自己離開咸陽之前小老太后終於說出了心裡話。

她在警告自己,局勢的發展必定是兄弟相殘,這是她的佈局,就像當年秦王政和長安君兄弟相殘一樣,目的都是一個,確保外戚貴族的利益,或者也可以說,是確保整個大秦貴族的利益,因爲在楚系這個利益集團裡,不僅僅只有外戚貴族,還有宗室貴族、軍功貴族和士卿貴族。

楚系本來就非常龐大,但它和自己聯手後,其勢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強。它能夠扶植自己,同樣也可以消滅自己,不過消滅自己不符合楚系的利益需要,從長遠利益考慮,從王國的利益考慮,楚系重建與老秦人的信任非常重要,這種信任可以幫助大秦統一中土,從而給貴族們帶來驚人的權力和財富。所以,只要自己答應了老太后,只要自己信守諾言,與楚系聯手逼迫秦王政立楚國公主後,立公子扶蘇爲儲,那麼在兄弟相殘的時侯,楚系將堅定地站在自己一邊。將來秦王政不在了,楚國公主爲太后,扶蘇爲大王,自己和老秦人將得到豐厚的回報。

老太后說得很清楚了。大秦統一,肯定要分封,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君王和貴族們會相互妥協,共享權力和財富,自己和老秦人絕不會吃虧。

權衡一下,篡國的風險有多大?首先楚系就不會答應,自己某國了,楚系還有生存的空間?楚系勢必在自己與秦王政鬥得兩敗俱傷的時侯,幫秦王政砍了自己。老太后一再說,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其實就是指中土統一後的權力和財富再分配。中土統一需要老秦人的武力,而自己代表着老秦人,所以對於楚系來說,利益最大化的辦法是結盟自己。打倒秦王政,控制未來王國的權力和財富的分配權。將來中土統一了,分封諸侯了,自己也可以做個諸侯王。既然將來自己能做個諸侯王。那今日還有必要篡國嗎?

老太后的話很實在,算是掏心窩子的話了。合則兩利,分則兩敗。自己根本沒有選擇。

那麼,如果自己沒有來到這個時代,歷史的真相又如何?昌平君熊啓被趕出咸陽後,楚系是不是就此衰敗?不會,楚系即使遭受了挫折,但根基深厚,它的生存策略會不斷調整,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歷史上的魄狀做了將近二十年的承相,他的背後肯定是楚系力量,否則他也不會被歷史徹底湮沒。在大秦的歷史上,凡楚系人物和他們所做的事情不是被刻意淡化就是被徹底抹除,從這一點可以推測魄狀應該是楚系在帝國時代的中堅人物。

帝國誕生之初,王綰曾力主實施分封和郡縣並行制。當時魄狀是右承相,王綰是左承相,做爲左承相的老秦人王綰既然提議分封,那麼第一承相魄狀是什麼意見?歷史記載李斯極力反對分封,李斯當時是廷尉卿,是法家大臣的代表,是新興官僚階層的代表。那麼由此可以推測,當時朝堂上的爭論應該非常激烈,舊貴族和新興官僚階層肯定有一番“廝殺”再由此推測,魄狀應該和王綰一樣,都是堅持分封,由此可以看到,楚系和老秦人那時已經屬於同一陣營,都是舊貴族陣營。

始皇率典士。不古後不古儲,可見始皇帝和新興官僚階層在皇口跳上處於劣勢,他們的對手不僅僅是一個楚系,而是整個舊貴族階層,所以他即使以強硬的態度立一位皇后和儲君。但皇后和儲君的身體裡卻流淌着舊貴族的血統,只要他死了,新皇繼位,舊貴族隨即可以捲土重來,一舉摧毀始皇帝的基業和理想。這或許纔是始皇帝不立儲不立後的真正原因。

始皇帝的對手不是一個派系,而是整個舊貴族集團,雙方激烈的矛盾在始皇帝死後終於來了一次總爆發。

這樣就可以理解李斯的背叛,理所趙高的瘋狂了,因爲帝國內部最激烈的鬥爭不是派系的鬥爭,也不是國策和學術的鬥爭,而是舊貴族和新興官僚階層的鬥爭,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李斯和趙高的確背叛了帝國,但他們沒有背叛始皇帝,他們在始皇帝死後,忠實地堅持着始皇帝爲之奮鬥一生的理想,但他們鬥不過舊貴族,假如扶蘇上位,舊貴族必定捲土重來,帝國這條大船將背離始皇帝生前定下的航線,始皇帝和他們這些追隨者一生的理想都將化作煙塵,所以他們只有舉着胡亥這把刀拼命地殺,能殺多少殺多少,直到把帝國的舊貴族全部殺光,最終,帝國傾覆。

李斯和趙高當真想傾覆帝國?當然不是,他們想控制帝國,想讓帝國這條大船行駛在他們認爲正確的軌道上,某種程度上他們其實是死,在對法家理念的信仰上,死在始皇帝的理想上,死在舊貴族的厚厚陰霾下,而帝國則是敗亡於舊貴族和新興官僚階層之間的激烈衝突。被權力和財富這對血腥猛獸活活吞噬。

大秦歷史中所有不解之謎的根源就在這裡。

分封制的沒落代表着權力和財富再分配的控制權落在了君王和新興官僚階層的手上,他們把舊貴族趕出了中土統一後的權力和財富再分配的盛宴,舊貴族不能接受,於是聯手和始皇帝抗衡,最終,兩敗俱傷,同歸於盡了。

從這個源頭去尋找湮滅在大秦歷史中的秘密,那麼所有的猜測就有了依據。歷史的真相就和現在自己正在走的路相差無幾。

寶鼎暗自長嘆。原以爲自己改變了歷史,孰不知自己正在被歷史所吞噬,歷史正在把自己一步步地推上絕路。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與歷史的洪流相抗衡,自己這個滄海一粟不自量力,妄圖螳螂擋車,當真是一場笑話。

未來,當舊貴族集團控制了朝政,歷史的確改變了,但變化的方向遠遠偏離了自己預想的方向,憑自己一人之力根本阻止不了舊貴族對權力和財富的瘋狂掠奪,所以帝國的命運會更加不堪。

我是來拯救帝國,還是來摧毀帝國?

寶鼎想到了劉邦和項羽。劉邦代表着新興官僚階層,他的決策隊伍裡的主要成員成分複雜,但寒門出身的士卿佔據了大多數,所以他肯定代表着新興的官僚階層,而項羽顯然代表着舊貴族集團。

後戰國時代的血腥廝殺給了中土致命一擊,由此證明項羽分封諸侯完全失敗,分封制是落後的制度,已經被時代所淘汰。

劉邦立國後實施的是分封和郡縣並行制,分封了一批同姓異姓王,但接下來中央和王侯就一直在斯殺。劉邦把韓信、英布等異姓王殺了,劉啓則削藩引爆了七國之亂。歷史上“文景之治。的政治背景就是中央和地方藩王的角逐和廝殺。

未來舊貴族集團一旦控制了朝政,帝國必定要走分封和郡縣並行制,考慮到帝國的時代背景,在六國舊貴族和士卿官僚竭盡全力圖謀復國的情況下,戰爭不可避免,其局面極有可能等同於歷史上的後戰國時代,一旦匈奴人入侵,帝國內憂外患,必定崩潰。歷史上的帝國還有十五年的國運,而未來的帝國很可能連十年的國運都沒有。

歷史的確被我改變了,但歷史也把我吞噬了,未來的歷史軌跡無法確定,我失去了參照,我將變成歷史洪流中的無根浮萍,尤其讓人痛苦的是,我親手摧毀了帝國。

難道天道主宰了帝國的命運?

始皇帝是正確的,中土若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帝國,必須摧毀舊貴族,但始皇帝忘記了,老贏家也是舊貴族,老贏家也在摧毀之列。天道主宰了中土的命運,天道椎毀了帝國,摧毀了所有的舊貴族,雖然成千上萬的無辜生靈爲舊貴族的死亡做了殉葬品,但中土從此邁向了一個。新時代,一箇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的新時代。

我在和天道作戰,我戰勝不了天道,我拯救不了帝國。

歷史可以改變,但天道不可以改變,除非你是神。

“我就是神。”一個聲音彷彿從天外傳來,迴盪在寶鼎的耳畔,如驚雷轟鳴”“我就是神,我就是神

“你不是神老太后笑道。

寶鼎霍然驚醒,臉色變得十分難看。老太后卻是誤解了,她認定寶鼎圖謀篡國,所以纔給了一番警告,從寶鼎失態的表情來看,她的猜想是正確的,但她可以肯定,自己剛纔那番話起了作用。現在篡國肯定失敗,對大家都不利,退一步說。就算成功了,也不過就是個諸侯王,既然如此,那到不如齊心協力統一中土,將來輕輕鬆鬆地就能做個諸侯王,何樂而不爲?只要寶鼎放棄某國的圖謀,那麼接下來老太后的佈局基本上成功了,寶鼎別無選擇。

“但你是天之驕子老太后說道,“西羌大薩滿是神的使者,他說你是天之驕子,那就一定是

寶鼎苦笑。天之驕子是自己誇自己的話,西羌大薩滿不過借用一下而已,再果以訛傳訛,變成大薩滿的預言了。

“我聽你的寶鼎說道。

老太后微笑點頭,眼裡終於露出欣慰之色。

第137章 鼓風機第52章 這是一場決戰第378章 決戰開始第196章 真真假假第317章 死,也是一種幸福第61章 恍若一夢第188章 屈草自履第190章 救贖未來的秦三世第375章 心若無私天地寬第362章 來得快,走得更快第335章 環環相扣第367章 又是深秋第18章 太子丹的人質危機第283章 渾身解數第178章 牢籠?第289章 風雲變幻第282章 後勝的雄心壯志第265章 擊掌爲誓第42章 我沒有家第203章 兄弟反目第84章 初見麃公第209章 有人搶我的錢第162章 謀劃第120章 強龍過江第229章 西河、鬼谷第178章 牢籠?第302章 王子出鎮第14章 再殺一人第238章 叔侄第18章 太子丹的人質危機第397章 陳祿的選擇第257章 施壓第240章 換帥第80章 金磚拍死你第134章 我的師傅是韓非第275章 中原非久留之地第264章 公子負芻第164章 黑暗裡的秘密第105章 計然之策第209章 有人搶我的錢第412章 大敗而走第369章 決戰之前第370章 熊氏外戚第114章 同車夜遊第35章 痛扁第14章 再殺一人第401章 最強烈的欲.望第226章 出發第56章 又一個秘密第14章 再殺一人第118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341章 代北的未來第284章 生死與共第215章 楚都謀劃第393章 謀劃第263章 人荒馬亂第134章 我的師傅是韓非第182章 死也不娶你第253章 因勢利導第385章 兄弟同心第201章 我非常需要你第276章 拔劍相向第202章 無法拒絕的**第419章 吃人老虎第198章 誰是魚肉?第4章 最大內奸第176章 相信我第356章 扭轉第140章 引火燒身第81章 賺錢最快的路子第4章 最大內奸第89章 李牧的致命一擊第214章 我要和項燕交手第94章 就爲這一刻第9章 被你害了第3章 自作聰明第234章 李園來了第113章 致命弱點第127章 夜郎國公主第42章 我沒有家第395章 詭異戰局第428章 作繭自縛第407章 魚死網破第174章 誰是陰謀家?第189章 李園不死第356章 扭轉第99章 動靜太小了第367章 又是深秋第274章 公開承諾第40章 上將軍王翦第456章 坑儒第254章 荊軻求助第414章 驅虎吞狼第230章 合縱出擊第442章 互不相讓第8章 云溪谷地第106章 又見黑鷹第171章 我不怕對手多第210章 獨輪車和翻車第85章 走進死地
第137章 鼓風機第52章 這是一場決戰第378章 決戰開始第196章 真真假假第317章 死,也是一種幸福第61章 恍若一夢第188章 屈草自履第190章 救贖未來的秦三世第375章 心若無私天地寬第362章 來得快,走得更快第335章 環環相扣第367章 又是深秋第18章 太子丹的人質危機第283章 渾身解數第178章 牢籠?第289章 風雲變幻第282章 後勝的雄心壯志第265章 擊掌爲誓第42章 我沒有家第203章 兄弟反目第84章 初見麃公第209章 有人搶我的錢第162章 謀劃第120章 強龍過江第229章 西河、鬼谷第178章 牢籠?第302章 王子出鎮第14章 再殺一人第238章 叔侄第18章 太子丹的人質危機第397章 陳祿的選擇第257章 施壓第240章 換帥第80章 金磚拍死你第134章 我的師傅是韓非第275章 中原非久留之地第264章 公子負芻第164章 黑暗裡的秘密第105章 計然之策第209章 有人搶我的錢第412章 大敗而走第369章 決戰之前第370章 熊氏外戚第114章 同車夜遊第35章 痛扁第14章 再殺一人第401章 最強烈的欲.望第226章 出發第56章 又一個秘密第14章 再殺一人第118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341章 代北的未來第284章 生死與共第215章 楚都謀劃第393章 謀劃第263章 人荒馬亂第134章 我的師傅是韓非第182章 死也不娶你第253章 因勢利導第385章 兄弟同心第201章 我非常需要你第276章 拔劍相向第202章 無法拒絕的**第419章 吃人老虎第198章 誰是魚肉?第4章 最大內奸第176章 相信我第356章 扭轉第140章 引火燒身第81章 賺錢最快的路子第4章 最大內奸第89章 李牧的致命一擊第214章 我要和項燕交手第94章 就爲這一刻第9章 被你害了第3章 自作聰明第234章 李園來了第113章 致命弱點第127章 夜郎國公主第42章 我沒有家第395章 詭異戰局第428章 作繭自縛第407章 魚死網破第174章 誰是陰謀家?第189章 李園不死第356章 扭轉第99章 動靜太小了第367章 又是深秋第274章 公開承諾第40章 上將軍王翦第456章 坑儒第254章 荊軻求助第414章 驅虎吞狼第230章 合縱出擊第442章 互不相讓第8章 云溪谷地第106章 又見黑鷹第171章 我不怕對手多第210章 獨輪車和翻車第85章 走進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