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戰而獲(六)

包裹裡包的不是別的是寫在衣衫一幅碎片上的血書用血寫的但是冒頓一眼就認出這字跡是他魂牽夢繞的人所寫昔年舊事往年情份一下子涌上心頭一個再熟悉不過的美麗倩影浮現在眼裡彷彿在對他笑在對他訴說。

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冒頓昔年在中原認識的一個女子。當時的冒頓化名趙進遊覽中原山水來到邂逅這個位美麗而賢惠的女子一下子爲她的美麗和高貴的氣質爲動陷入了情網。

冒頓這種人天生就很出衆雖是胡人經過在中原的磨練於華夏文明很是瞭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中國通”爲人豪爽才氣縱橫很能傾倒女人芳心。和這位女子接觸幾次後這位女子深深爲他吸引以至於以心相許。

兩人在一起的日子過得很是甜蜜屬於一種神仙般的生活。冒頓往往在心裡升起一個念頭要是他能忘卻他是匈奴太子的身份的話他寧願與這位女子廝守終生什麼國家大事民族大義全置諸腦後。事實上年輕時的冒頓在情感方面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應該說比普通人更加執著一心對這位女子好全心全意地呵護她盡一個做丈夫的職責。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沉浸在愛情中的冒頓真的快溶入華夏社會成爲華夏的一員要不是當時的單于派人找到他要他迴歸大草原的話說不定他現在也是一個真正的華夏人了。

臨去之前冒頓才向這位女子坦白他是匈奴太子。在當時。華夷之防甚深嫁給一個匈奴人實在是讓人想不到而又引以爲恥的事按照冒頓地理解這位女子肯定會羞愧無地。然而事實的展遠非他所能想象這位女子並沒有這些想法反而很是高興她高興的並不是攀上高枝了。從此衣食無憂榮華富貴享受不盡而是高興一個匈奴王子居然能和華夏人所言所行一樣要不是他自己說出來還真是想不到。

冒頓雄材大略富有遠見心胸寬廣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少數民族領袖。他天生就有顛倒衆生的魅力這位女子沒有這些偏見也是正常的。

冒頓本來做好了承受暴風雨的準備沒想到愛妻卻是如此通情達理好言勸解他。要他迴歸大草原去做一個王子應該做的事卻盡一個太子應盡地職責。這種理解和支持對於當時的冒頓來說是刻骨銘心的終生不會忘記那一幕迴歸草原後時時想起。

帶上愛妻返回大草原是最理想的選擇冒頓也想這麼做只是他考慮到他的父親對他很是不好這次召他回去其實是要把他放到月氏去要借月氏之手除掉他。他不想連累愛妻。把苦衷對愛妻和盤托出妻子理解丈夫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況她這樣知書達理深愛冒頓的女人。自然是一切聽從他地安排。

冒頓給了她一筆錢做爲生活開支。把她安頓好再回到大草原去。冒頓是萬萬沒有想到他這一去踏上了一條非他所能想象的道路。險象環生不說還不得不親手殺了父親自立爲單于。爲了匈奴的生存他忍辱負重承受族人的不理解和唾罵。經過一番艱辛終於打敗了東胡揚眉吐氣。

這些年冒頓曾派人來到尋訪愛妻卻是沓無芳蹤一點音訊也沒有。乍見自己日思夜想地女人手書任何一個男人都會激動難已更何況冒頓還是個敢作敢爲的大丈夫自然是心神激盪之下不由得流下了眼淚。

在須羅他們這些匈奴人眼裡冒頓是個可以流血決不流淚的真正英雄沒想到竟是當着這麼多人的面哭起來了心中之驚詫遠非筆墨所能形容張大了嘴巴連話都不知道說了。

扶蘇掏出潔白的綢帕遞給冒頓冒頓接過擦拭眼淚道:“謝謝!”頓了頓問道:“她還好嗎?她爲什麼躲着不見我?我派人去找她卻找不到。”

對於男女情愛之事扶蘇也是初嘗體會尤深很是理解冒頓的心情寬慰道:“大單于請放心阿姨並沒有變心她遵守了她的諾言。她說過她生是大單于的人死是大單于的魂她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話裡有話冒頓預感到不妙手腳不由得有點冰冷忙問道:“她她不會不會是……”扶蘇默默地點頭道:“阿姨她走了靜靜地走了。自從阿姨與大單于分別之後她就一直住在。大秦滅了趙國之後阿姨除了思念大單于以外一切都好還給大單于生了一個小王子。”

冒頓這一喜可不得了就差跳起來了一連串地問題問出來道:“我有兒子了?象我還是象阿靜?”

扶蘇沉默不言冒頓忘情地抓住扶蘇搖晃着扶蘇催道:“你快說啊你快告訴我。”

“大單于請節哀。”扶蘇緩緩道:“小王子出生後很是可愛據阿姨說面相象阿姨氣質象大單于。”

冒頓的眼睛瞪得老大問道:“你地意思是說兒子他他他……”扶蘇點頭道:“小王子三歲那年患了天花不治身亡。阿姨自此後思念小王子終於成疾於一年前去世了。”

過了半天冒頓這才大嚎一聲:“阿靜!我的兒啊!”眼前一黑雙腿一軟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雙手捂面痛不欲生。

有兒子是大喜喪子之痛是大悲喪妻之痛可以剜心任何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地男人當此之情都會崩潰。冒頓雖是胡人也和正常人一樣有情有義有血有肉有喜有悲如此表現足以感天動地。

扶蘇在冒頓地背上輕拍道:“一個偶然的機會父皇聽說了這事派人把阿姨接到咸陽小住。只可惜天不假年阿姨沒有等到與大單于再見面地這一天。”

冒頓默默地點點頭然後猛地朝着南方鞠躬道:“大秦皇帝冒頓謝謝您照顧阿靜!謝謝您!

第6章 治理韓地(三)第3章 鬧分封(八)第12章 迷惑敵人(二)第37章 平定百越(一)第6章 河西走廊(三)第1章 周衝議政(三)第13章 沛裡英豪(十三)第2章 絕處逢生(下)第9章 李牧論兵(三)第16章 伐趙(五)第13章 沛裡英豪(一)第10章 帝王之師(一)第13章 絕世美人(六)第10章 帝王之師(八)第3章 美人芳心(一)第16章 伐趙(五)第3章 國士無雙(三)第12章 如此收穫(中)第27章 伐楚之議(七)第27章 伐楚之議(五)第12章 裡中趣聞(三)第3章 一點小發明(中)第7章 人生喜事(四)第3章 鬧分封(三)第18章 西線決戰(六)第7章 出使楚國(中)第10章 帝王之師(七)第30章 一箭雙鵰(六)第13章 沛裡英豪(六)第4章 尋訪張良(四)第16章 伐趙(一)第2章 周衝裝病(上)第1章 羣英聚會(六)第27章 伐楚之議(六)第7章 不戰而獲(八)第18章 西線決戰(三)第2章 絕處逢生(下)第10章 破擊匈奴(六)第28章 故人歸來(四)第24章 滅三國(一)第35章 張良掛帥(二)第4章 尋訪張良(三)第31章 英雄歸來(一)第8章 進軍西域(二)第12章 如此收穫(下)第1章 周衝議政(四)第6章 河西走廊(五)第6章 廢分封(六)第8章 疲趙之計(八)第17章 攻佔邯鄲(二)第11章 初識秦王(三)第1章 片言迴天(二)第4章 宮闈之亂(上)第27章 伐楚之議(一)第10章 帝王之師(十)第13章 絕世美人(一)第17章 攻佔邯鄲(四)第6章 河西走廊(五)第6章 治理韓地(二)第6章 官袍加身(七)第14章 攻韓(上)第3章 鬧分封(八)第1章 片言迴天(一)第5章 一語點醒(上)第18章 西線決戰(一)第14章 御駕親征(中)第17章 攻佔邯鄲(十四)第7章 折辯荊軻(一)第4章 尋訪張良(一)第23章 一網打盡(上)第9章 李牧論兵(五)第32章 滅楚之戰(八)第13章 沛裡英豪(十二)第30章 一箭雙鵰(四)第37章 平定百越(六)第6章 河西走廊(一)第16章 伐趙(七)第12章 如此收穫(下)第12章 胯下將軍(一)第6章 治理韓地(一)第10章 破擊匈奴(三)第26章 打造海軍(三)第6章 治理韓地(二)第8章 奇招斂財(下)第23章 一網打盡(下)第8章 奇招斂財(下)第12章 裡中趣聞(五)第13章 沛裡英豪(十四)第7章 不戰而獲(八)第9章 滿載而歸(下)第35章 張良掛帥(四)第14章 御駕親征(中)第12章 迷惑敵人(三)第6章 官袍加身(四)第17章 攻戰邯鄲(十二)第2章 歷史罪人(下)第10章 帝王之師(二)第3章 一點小發明(中)第22章 再商大計(二)
第6章 治理韓地(三)第3章 鬧分封(八)第12章 迷惑敵人(二)第37章 平定百越(一)第6章 河西走廊(三)第1章 周衝議政(三)第13章 沛裡英豪(十三)第2章 絕處逢生(下)第9章 李牧論兵(三)第16章 伐趙(五)第13章 沛裡英豪(一)第10章 帝王之師(一)第13章 絕世美人(六)第10章 帝王之師(八)第3章 美人芳心(一)第16章 伐趙(五)第3章 國士無雙(三)第12章 如此收穫(中)第27章 伐楚之議(七)第27章 伐楚之議(五)第12章 裡中趣聞(三)第3章 一點小發明(中)第7章 人生喜事(四)第3章 鬧分封(三)第18章 西線決戰(六)第7章 出使楚國(中)第10章 帝王之師(七)第30章 一箭雙鵰(六)第13章 沛裡英豪(六)第4章 尋訪張良(四)第16章 伐趙(一)第2章 周衝裝病(上)第1章 羣英聚會(六)第27章 伐楚之議(六)第7章 不戰而獲(八)第18章 西線決戰(三)第2章 絕處逢生(下)第10章 破擊匈奴(六)第28章 故人歸來(四)第24章 滅三國(一)第35章 張良掛帥(二)第4章 尋訪張良(三)第31章 英雄歸來(一)第8章 進軍西域(二)第12章 如此收穫(下)第1章 周衝議政(四)第6章 河西走廊(五)第6章 廢分封(六)第8章 疲趙之計(八)第17章 攻佔邯鄲(二)第11章 初識秦王(三)第1章 片言迴天(二)第4章 宮闈之亂(上)第27章 伐楚之議(一)第10章 帝王之師(十)第13章 絕世美人(一)第17章 攻佔邯鄲(四)第6章 河西走廊(五)第6章 治理韓地(二)第6章 官袍加身(七)第14章 攻韓(上)第3章 鬧分封(八)第1章 片言迴天(一)第5章 一語點醒(上)第18章 西線決戰(一)第14章 御駕親征(中)第17章 攻佔邯鄲(十四)第7章 折辯荊軻(一)第4章 尋訪張良(一)第23章 一網打盡(上)第9章 李牧論兵(五)第32章 滅楚之戰(八)第13章 沛裡英豪(十二)第30章 一箭雙鵰(四)第37章 平定百越(六)第6章 河西走廊(一)第16章 伐趙(七)第12章 如此收穫(下)第12章 胯下將軍(一)第6章 治理韓地(一)第10章 破擊匈奴(三)第26章 打造海軍(三)第6章 治理韓地(二)第8章 奇招斂財(下)第23章 一網打盡(下)第8章 奇招斂財(下)第12章 裡中趣聞(五)第13章 沛裡英豪(十四)第7章 不戰而獲(八)第9章 滿載而歸(下)第35章 張良掛帥(四)第14章 御駕親征(中)第12章 迷惑敵人(三)第6章 官袍加身(四)第17章 攻戰邯鄲(十二)第2章 歷史罪人(下)第10章 帝王之師(二)第3章 一點小發明(中)第22章 再商大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