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零章 低調的劉季

諸強當中,劉季確實很低調。

他在沛縣揭杆起兵,自稱沛公,手下多能人猛將,又有韓公子信與張良前來投奔,麾下文武堪稱天團。

然而,他也有他的缺陷,那就是名望。

劉季不是豪俠出身,早先是業務不出衆的秦吏,後來成了業務不出衆的山賊,吳廣起家靠強裹民夫,掠民爲兵,可到了他起兵時,大雍的商會找到他,告訴他若是強迫百姓造反跟隨,他就得舉着糞叉做春秋大夢……

劉季太難了……

想其他反賊,他們不是復辟王族,就是常年犯禁。

有心闖蕩的年輕人信任他們造反的能力,爲了寧有種乎的嚎喊不懼傷死。

而他呢?業務業務不行,名望名望不顯,他只能承諾給不造反的百姓過好日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情動人,用自己和帳下天團的面子和口才忽悠別人參軍。

陳勝得一城,挾卒萬餘,項梁破一城,聚兵八千,到他這兒……每每從城南演講到城北,身後七八百卒,絕難過千。

全賴帳下文士多智,武人豪猛,劉季依舊保持着不錯的勝率,麾下兵馬越聚越多,亂世初期被視作身份地位象徵的集商總所也在沛縣順利開業。

就在他覺得明天會更好的時候,雍齒投魏,帶走了五千兵馬,也把財稅重地豐邑拱手讓人。

劉季幾乎不能承受這個打擊,一夜病倒,他強拖病體反攻豐邑,不成,於是病得更重,只能灰溜溜歸沛縣休養身體。

商人最是勢利,集商總所沒兩天就搬走了,搬去了泗水郡治相縣。劉季一下從【諸強】跌爲【羣賊】,召兵更難,一愁莫展。

待他病好了,陳勝死了,楚將秦嘉立景駒爲假王,劉季放下身段去留縣投奔,想借些兵馬,再攻豐邑。

可那時的章邯多兇啊……秦軍以主力猛攻南陽,還不忘派副將司馬夷來攻秦嘉。

不得已,劉季只能與秦嘉一同迎敵,敗,再敗,秦嘉抱頭而竄,命劉季引開秦軍。

張良給劉季謀,收攏旗幟,虛設痕跡,司馬夷遂追秦嘉而去。

劉季收攏了沿路敗兵,鼓舞士氣,轉攻碭縣,三日乃破,又收攏碭縣的敗兵和有志青年,一鼓作氣又攻下邑。

攻克下邑後,劉季聽說司馬夷走了,秦嘉很快就恢復元氣,就要來找劉季的麻煩。

他心懼秦嘉兵多,又在張良的諫言下,連夜拋下隨軍,只帶百多騎轉投項梁。

項梁很喜歡白手起家,不折不撓的劉季,予他五千軍,攻下豐邑,雍齒逃趙。

後項籍攻下南郡回師,項梁帶領全部兵將北上援齊,在張良的運作下,劉季已經是項梁的親信愛將。

北上之時,秦嘉帶兵攔住項梁,要項梁奉景駒爲楚王,同時交出劉季,以泄其憤。

項梁一件也不肯答應,就藉口秦嘉有背棄死鬼陳勝之舉,引兵偷襲。

項籍領英布、龍且、武臣、鍾離昧,劉季引周勃、樊噲、夏侯嬰、曹參、奚涓、王陵,各路猛將齊齊殺出,有蕭何、項伯爲之調度,張良、范增謀劃用兵,秦嘉慘敗。

倒黴的秦嘉第一個死,更倒黴的景駒第二個亡,楚漢天團奔襲東阿,爲章邯奉上了人生當中第一場徹徹底底的大敗。

章邯至此退守濮陽,絕水自環。

項梁騰出手來,覺得楚不可一日無君,眼下陳勝死了,景駒也死了,就遵范增之策,立懷王之孫熊心爲楚王,自爲武信君,總理國政。

他引兵圍困濮陽,有意要提攜劉季,就讓他做了項籍部將,共駐城東,直至今日。

這便是劉季的全部信報……

李恪看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時至下市。

他走出帳,正趕上學室放課,牧童還家。

在這住了兩個月,他與戍所的牧童們已經相互熟悉。且與拘謹的大人不同,草原的孩子不懂太多上下尊卑,三五成羣經過李恪帳前,還知道與李恪打招呼,李恪也一一笑着還禮。

不同於以農民爲主要人口的農縣,主體人口爲牧民和歸夷的牧縣需要開設兩類初等學室。一類被稱作蒙課,主要對象是對華夏文化理解無礙的夏民小孩,以識字求學爲主;另一類被成爲明課,對象爲歸夷、夷牧以及少量對華夏文化全無接觸的夏民小孩,也就是掃盲班。

從課程內容來說,蒙課比明課教授的內容要深一些,學室當中也少見夷民,但也不是完全沒有。

就譬如與李恪特別談得來的夷牧小孩阿魯軒轅,或者說,胡軒轅。

軒轅是個特殊的夷人小孩,出身於達賚諾爾的一個東胡小部族,其翁是土生土長的東胡人,還是族中族長;其媼則是夏民,用過去式說是夏奴,再往前倒,則是出身漁陽郡某商賈家族的富貴小姐。

軒轅的翁在一次打草谷時擄劫了軒轅的媼,爲其淑麗所迷,愛護備至,名爲夏奴,往素的日子卻與妻室無異。

後來李恪滅亡匈奴,司馬欣引兵駐於喬巴山。

其媼聽聞了李恪的歸夷政策,說服其翁將部族遷入秦地,成爲了雲中郡中一支特殊的歸夷。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轟動,東胡豪言要攻破喬巴山,誅殺叛逆,也確實聚起了控弦三萬強攻喬巴山,只是並沒有翻起多大的浪花。

軒轅一家就這樣成了大秦的子民,並改姓爲胡,以示不忘母族。

相比於其他的夷民,軒轅的翁因爲多少向其媼學了些華夏文明,得以快速融入戍所,還曾被舉薦爲牧典,也就是戍所的田典。

只是其母仍不滿足。爲了給軒轅更好的教育環境,她又一次說服其翁,舉家遷入河間郡。

這次搬家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先是軒轅通過測試,以優異成績考入蒙課,緊接着其媼的親眷遷入,成爲雍國的商賈,軒轅一家與他們相認,脫去夷籍,獲得夏籍。其翁也由此符合了爲吏的條件,經歷率敖過後,衆望所歸成爲與裡典等同的所典。

人的境遇有時就是這般奇怪。

在其媼的諄諄教誨下,軒轅很尊重學問長者,李恪肯定屬於學問長者,所以軒轅每次放課,都要來找李恪扯閒。

今日也不例外。

軒轅見李恪在院子當中透氣,就跑進來問:“夏子,你說我長大了能加入墨家麼?”

李恪有些好奇:“爲何突然想加入墨家?”

“今日先生爲我們誦了一段《明鬼》,我很喜歡,就想加入墨家。”

“聽了《明鬼》便喜歡了?”李恪笑着摸了摸軒轅的腦袋,“想加入墨家,你首先得在學室當中獲得舉薦,去縣裡讀中級學室。你們縣的學室便是墨家先生在教。只要你在縣學依舊錶現優異,就可以被推舉去少年營,少年營畢業便是墨者了。”

小軒轅擰巴着臉:“我的學問是學室中最好的,只是翁是夷人,會不會……”

李恪搖頭解釋:“墨家的夷人雖不多,據我所知也有好幾百人了。這主要是因爲夷人歸復時日尚短,墨家論學論藝,卻不論出身。”

“真的?”

“我是鉅子呢,必不騙你。”

小軒轅吃了顆定心丸,開心地走了。待他走遠,李恪的臉卻黑下來:“師哥……”

憨夫湊過頭,一臉尷尬:“師弟,這……”

“學律有明令,初等學室不得教授百家學識,司學究竟是監管失職,還是有意放縱?”

憨夫紅着臉:“師弟,這……各家都希望能早些拔出可造之才,到中等學室,學童年齡普遍十七八了,多有求官心切,反倒容易荒廢治學。”

“始皇帝下了一道矯枉過正的焚書令,拼着遺臭萬年才把說辨之風迫回到少數士子口中,不亂國政,你們如此做,是打算逼我學始皇帝,再下一道禁學令,廢除初等學室麼?”

憨夫面色大變:“師弟,何至於?”

“百家爭鳴不可丟,百家爭鳴亦不可取。”李恪遺憾地嘆了口氣,“民好清談,則國政不行,這是不變的道理。因爲授初教者,大部分連本家的學論都搞不明白,照本宣科,雖能挖掘出一兩個好苗子,更多的卻是讓一知半解的認識灑進民間,惑亂民智。此非開智之法也。”

“照師弟如此說,莫非我們就該讓黎庶愚昧?”

“師哥莫要小瞧黎庶。識文,斷字,好學者上,好力者輟,他們會憑着生活對國政有自己的理解,不需要庸師把自己都不甚理解的道理偷偷摸摸塞給他們。”李恪瞥了憨夫一眼,轉身回屋,“以顯學爲主,揪些自作聰明的雞出來,移給御使府,至於你們所擔心的……我另有法。”

第四五八章 蒙恬成名作,高闕之戰第三九四章 沛縣無賴子第二二一章 大起大落第六十一章 神神叨叨第六五七章 朽木之君第五四五章 三塊飛地第六九八章 羣雄第五三四章 你可知罪第一六二章 利慾薰心第六九六章 神奇的磁場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六二二章 投鞭斷流第四四一章 螭龍無用論第七零九章 二年五月第七零二章 相王第二十三章 使狗國者第六十五章 上卿蒙毅第六八八章 獨裁之辯第五四二章 到嘴的肥肉第一零六章 力能扛釜第一三七章 將相有種第五四四章 華夏重義而輕生第三三零章 信義季布第一三九章 癃展之墨第十一章 鉅子故事第四四四章 婚娉有六禮第二零一章 漢之廣兮第一一四章 戒嚴解除第二八九章 白日晝寢第七六零章 武關之二,平平無奇第一五五章 國尉輔臣第四九六章 孛星出於西第四十五章 貧賤難離第四六零章 鉅子歸秦……爲戍卒第七九二章 澠池會十五,法度第七十一章 儀仗雄風第一四七章 迎來送往第九十一章 大肆採買第二零七章 金板遺書第三一九章 敘離愁第三章 思維導圖第二九五章 祖龍第七三四章 死戰之三,王不孤第六六二章 三令二請第六九四章 母儀天下第四五五章 墨家險將亡第五二四章 鄉毒第五零六章 我要庫不齊第四五零章 一出好戲(國慶七天樂)第五四三章 大蒐田獵第十三章 流言四起第七九九章 李信告老第三九六章 商之大道第四九二章 羣英匯聚第三零零章 君子八方第六九五章 君子協定第三六一章 行刺第一六六章 久遠回憶第一三四章 不戰屈人第四四一章 螭龍無用論第二零九章 伏日澆灌第七六五章 武關之七,請賜教第四十一章 酬金到手第三一七章 墨家當興第七一八章 同門相殺第三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五三零章 請平匪患第七三三章 死戰之二,北軍威武第二三零章 勳貴之尊第七零七章 雖死無怨第一四零章 情濃於血第五九七章 韓信單騎赴會第六七二章 權臣論說些閒話……第四七九章 人行於道,有犬吠聲第七五零章 暮氣第四三三章 討人嫌的別人家的孩子第三五八章 作得一手好畫第二十四章 主動出擊第五一一章 用力過猛第五四九章 秩!兩千石!第六十章 夜論動力第七六七章 武關之九,大風起兮雲飛揚第四零三章 白日飛昇之道第四七九章 人行於道,有犬吠聲第一五零章 暴民之蹤第六六四章 人心惶惶第四六三章 做一門李大炮第七五一章 窮奇毀城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七五一章 窮奇毀城第五三七章 磴口第三一三章 最後一題第五六二章 咸陽亂局第三三七章 又是張良第二八三章 鶴鳴九皋第六十一章 神神叨叨第一九二章 翠竹仙釀第八十章 新年大吉第六十三章 田嗇夫囿
第四五八章 蒙恬成名作,高闕之戰第三九四章 沛縣無賴子第二二一章 大起大落第六十一章 神神叨叨第六五七章 朽木之君第五四五章 三塊飛地第六九八章 羣雄第五三四章 你可知罪第一六二章 利慾薰心第六九六章 神奇的磁場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六二二章 投鞭斷流第四四一章 螭龍無用論第七零九章 二年五月第七零二章 相王第二十三章 使狗國者第六十五章 上卿蒙毅第六八八章 獨裁之辯第五四二章 到嘴的肥肉第一零六章 力能扛釜第一三七章 將相有種第五四四章 華夏重義而輕生第三三零章 信義季布第一三九章 癃展之墨第十一章 鉅子故事第四四四章 婚娉有六禮第二零一章 漢之廣兮第一一四章 戒嚴解除第二八九章 白日晝寢第七六零章 武關之二,平平無奇第一五五章 國尉輔臣第四九六章 孛星出於西第四十五章 貧賤難離第四六零章 鉅子歸秦……爲戍卒第七九二章 澠池會十五,法度第七十一章 儀仗雄風第一四七章 迎來送往第九十一章 大肆採買第二零七章 金板遺書第三一九章 敘離愁第三章 思維導圖第二九五章 祖龍第七三四章 死戰之三,王不孤第六六二章 三令二請第六九四章 母儀天下第四五五章 墨家險將亡第五二四章 鄉毒第五零六章 我要庫不齊第四五零章 一出好戲(國慶七天樂)第五四三章 大蒐田獵第十三章 流言四起第七九九章 李信告老第三九六章 商之大道第四九二章 羣英匯聚第三零零章 君子八方第六九五章 君子協定第三六一章 行刺第一六六章 久遠回憶第一三四章 不戰屈人第四四一章 螭龍無用論第二零九章 伏日澆灌第七六五章 武關之七,請賜教第四十一章 酬金到手第三一七章 墨家當興第七一八章 同門相殺第三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五三零章 請平匪患第七三三章 死戰之二,北軍威武第二三零章 勳貴之尊第七零七章 雖死無怨第一四零章 情濃於血第五九七章 韓信單騎赴會第六七二章 權臣論說些閒話……第四七九章 人行於道,有犬吠聲第七五零章 暮氣第四三三章 討人嫌的別人家的孩子第三五八章 作得一手好畫第二十四章 主動出擊第五一一章 用力過猛第五四九章 秩!兩千石!第六十章 夜論動力第七六七章 武關之九,大風起兮雲飛揚第四零三章 白日飛昇之道第四七九章 人行於道,有犬吠聲第一五零章 暴民之蹤第六六四章 人心惶惶第四六三章 做一門李大炮第七五一章 窮奇毀城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七五一章 窮奇毀城第五三七章 磴口第三一三章 最後一題第五六二章 咸陽亂局第三三七章 又是張良第二八三章 鶴鳴九皋第六十一章 神神叨叨第一九二章 翠竹仙釀第八十章 新年大吉第六十三章 田嗇夫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