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先秦時期,宇內和域外的說法是有,不過還沒有成爲主流。所謂宇內指的是傳統的華夏棲息地,域外就是華夏棲息地之外。一般被稱呼爲域外就是野蠻落後的意思,等於是和原始環境差不多的蠻荒,簡單點的說就是沒有被開發過,或者是開發程度不高。
儘管宇內和域外的說法不是主流,可是依然有不少人恐懼被排除在“宇內”之外,如果不是有必要或是情非得已,沒人願意到“域外”去開荒。
這個時候沒有多少人懂得什麼叫上千萬平方公里,但是多多少少總該明白上千萬平方公里有多大,要是按照帝國的疆域規劃,未來被認爲屬於“宇內”的地盤會非常龐大,北至冰原、西達高原、南至大海無邊、東至倭島冰海。不看地圖根本想象不出帝國未來的版圖會有多大,看了地圖絕對是要看得目瞪口呆。
帝國執行內封和外封的政策。內封無論怎麼看都是在權力上進行約束,倒是在經濟上顯得異常優厚。外封權力上也有所約束,不過因爲是“域外自治”的關係倒是保留着相對自主的治理權和行事戰爭權利,經濟的輔助也分等級和層次。
實際上到目前爲止,帝國內封政策已經被確定下來,外封倒是還沒有完全確定。外封之所以沒有被定案,那是因爲外封牽扯到的事情非常多,例如外封的領主應該選擇在哪裡,每一個領主又應該是獲得多少輔助,有着太多太多的東西需要規劃,細節上的義務和責任,乃至於是控制上面都需要進行你情我願的商討。
根據劉邦的多方打聽,夠資格成爲貴族的人,他們之中大多數是選擇內封,只有極少數的人才選擇外封。
選擇內封的那些人不是沒有開拓精神。他們只是滿足於現狀不願意進行冒更大的風險,或者是更喜歡生活在帝國皇室的羽翼之下。
選擇外封的人之中,有些是承擔着某些既有的家族責任,有的則是認爲內封的“得到”無法滿足,也許更有“寧爲雞頭不爲牛尾”的思想在作祟?
像是魏咎和扶蘇就是屬於承擔家族責任的那一類,最新一期的功績評定中帝國內封沒有王爵,那是已經確定的事情。外封上面已經確定的是有兩位封王,既是選擇去外面打拼的舊有魏王和秦王,他倆的情況也只能算是“時代交替”的特殊產物,估計以後不會再有這樣的“特事特辦”。
所謂沒有王爵是在功勞不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這種限制是包括了呂哲的子嗣沒有功勞不得封王,並不是單純的針對臣工,任何人只要功績達到要求都有資格封王,沒有足夠的功績就不要做什麼白日夢了。
對於內封和外封該是怎麼樣的區別,消息稍微傳出來就得到極大的關注,劉邦、甏本遼、舒道三人只是關注的一個小羣體,他們時時刻刻關注內封和外封有什麼區別的消息,在關注的同時也進行着一些打算。
“最新的消息是,選擇外封的貴族會在原有的爵位上得到提升。具體是提升多少級還沒有定論,”嘴巴里啃着樊噲送來被燉好的狗肉,劉邦的聲音有些模糊不清:“我估摸着吧,至少會提升一級。”
甏本遼和舒道也在啃狗肉。一邊嘴巴里嚼着食物,一邊做出認真傾聽的模樣。
狗肉也不知道是添加了什麼中藥材,燉的時候也是各自起了一個爐子,三人在亭子內圍了一個小三角形。旁邊又有廚子在抄什麼小炒,香味一陣陣隨着風飄出去。
劉邦自稱爲三等男爵之後就一直是置閒狀態,他不是沒有尋求過獲得什麼職位。也不是有誰專門針對性地刁難,他考覈了多次,治理地方上的水平也就是當個鄉長或是一縣的六曹之一,想要進入軍中最多也就是當個軍侯。
沒有任何貶低劉邦的意思,一個沒有經過系統化學習和專門培訓的人,起點上確實是要吃虧,劉邦的才能也不在成爲“真正動手幹活”方面,他的才能就是在動嘴皮子上面,可以達到知人善用,至於自己具體去做某件事情,該怎麼佈置和操作屬於兩眼抓瞎。
帝國履任任何職位都是靠考覈,能通過考覈就獲得職位,不能通過考覈怎麼說都沒有用。劉邦要是沒有當過統率一軍的首領,也沒有當過某個封國的國相,他會很愉快地去當一鄉的鄉長或是就任軍侯。偏偏他就是一個曾經風光過的人,換做誰也不想“低起走高”,那無關面子或是心志,純粹就是接受不了。
像是劉邦這樣的人不少,有用人的天賦卻沒有實際的動手能力,說白了就是管理型的人才而沒有實際操作的能力。這樣的人風雲際會之下收攏或是籠絡人才能夠幹出一番大事業,但是在社會和環境有一套規則運行之下,這一類人想要成爲人中龍鳳往往需要出現奇蹟。
給予考覈的機會,能者上無能置閒,劉邦想要生氣也生不出來,更無法說是有誰在進行打壓。要是按照通常的情況,他也只能是頭上頂着三等男爵的貴族頭銜,每年享受來自於帝國分配給予貴族的紅利,那麼無聊又氣悶地直到老死,可是呂哲搞出了內封和外封這一套國策出來,那就有了新的轉機。
劉邦是一個簡單的複雜人,可能有些拗口,但他真的是喜歡享受,能夠高人一等心裡就能產生滿足。享受到了該有的身份地位和福利之後,人往高處爬的心理驅使下又想要獲得更多,那麼就會四處亂瞄看看有沒有讓自己地位變得更高的機會。
像是劉邦這一類的人是主流,能夠追求更好更高的身份地位,誰不是睜大眼睛盯着?之所以說外封是一個新的機會,那不止是劉邦自己胡亂計劃,是經過很細心的觀察。雖然不是那麼願意承認,但是這些人都是屬於志氣大又沒有足夠能力的那一類,他發現了一幫有着差不多心態的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吧。
“其實就算是帝國給予外封領主有區別。應該也不會區別太大吧?”甏本遼沒有多大的文化,見識上因爲是從偏僻小地方出來,信息不通暢的年代中小地方的土霸王哪怕是有見識也多不到哪去,說出了讓劉邦翻白眼,和舒道止不住一陣咳嗽的話。
舒道喝了一大杯的水酒纔算是好受了一些,用袖子抹了一把粘上水酒的鬍鬚,慢吞吞道:“區別大了去了,王爵肯定是獲得頂級的輔助,爵位越低輔助也就越少。”
甏本遼“哦”了一聲,想什麼想了片刻。才說:“要是沒有限定武裝數量,其實輔助多寡問題不大。”
這一次舒道點頭贊同了,連帶劉邦也是不斷頷首。
被透露出來的外封信息中,每一個級別的貴族能夠武裝多少軍隊都有上限,所謂的上限並沒有那麼簡單,一方面是帝國提供武器裝備進行武裝,另一方面是每個爵位所能用頭的私軍在數量上劃定限制。
大多數選擇外封的人對於貴族私軍有限制並不感到意外,他們其實也不是那麼在乎帝國規定的私軍數量,畢竟都是到“域外”自己打拼事業。意味着離“宇內”的距離肯定不是一般的遠,帝國規定私軍上限是一回事,他們私下的軍隊超過限制又是另外一回事,欺上瞞下只要是官面上的人。誰不會幹啊?
他們真正在乎的是帝國提供多少軍事器械,是按照帝國?軍隊的戰兵那樣提供兵器、甲冑和一些必備的小玩意。
帝國最普通的一名戰兵,也就是徒步近戰士卒,武器上面最起碼也是一杆嬰槍、一柄戰劍、一把匕首。甲冑是一件皮甲、頭兜、護肩、腕具、護膝、戰靴。
要是遠程弓弩兵,那至少也是一柄戰弓或是弩,加上戰劍和匕首。該有的戰袍、護肩、腕具、護膝、戰靴,箭矢則是不好說了,該搭配多少沒個固定數量,得看戰事強度來做一個基數的劃定。
若是甲士,那也分輕金屬甲或是重金屬甲,要是想在帝國?軍工體系之外弄一套輕金屬甲能弄到,但並不那麼容易,甲冑的防禦力也不是一定靠譜,牢固性上面的使用壽命更是沒譜,用着用着還沒挨幾下甲片自己脫落了並不是什麼稀奇事;重金屬甲則是除開帝國?軍工根本就弄不到,那有技術壁壘的關係,也是律法上的規定,重甲和強弩都是屬於帝國管制範圍,不得私自生產或武裝。
帝國大肆開採貴金屬礦,財政上面基本是富裕狀態,連帶各軍工體系的材料也沒有缺過,導致的現象是帝國正規軍不但在兵器上佔優,大量裝備金屬甲冑也有了條件。帝國一百萬戰兵的基礎也是體現在軍工生產上面,非戰兵的那些兵種也才能組建得出來。
實際上帝國算得上是軍方士卒的有二三百萬並非呂哲所願,也不是軍方要以數量代替質量,那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算是一種不得已而爲之,打江山的時候軍隊總要夠用,爲了社會穩定也要將青壯集中起來約束,結果數量自然而然是龐大了起來。
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戰亂初定不能放任社會自流,軍事管制才能用最短的時間恢復社會的穩定,也是刺激軍工生產的一種方式。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說破天了也覺得武裝二三百萬的士兵除了誇張就是浪費,全然無法體會那也是調控的一部分。
“北疆戰事結束之後,帝國會維持在二十個軍團的規模,到時候輔兵會進行裁剪。我們自然是招募不到戰兵的兵源,可是輔兵總能招募到。”
“輔兵其實也非常不錯啊,大多是跟着戰兵上過戰場的青壯,算是有見識過大場面的。”
“嗯。二十個軍團的國防軍,四個軍團的禁軍,這是要精兵簡政了,現在那些數量龐大的地方駐軍肯定也是要裁撤。”
總算還是“體制裡”內的一份子,知曉龐大軍隊基數是因爲戰亂剛剛結束,各地維持安定的軍隊纔是佔了大頭,一旦社會穩定下來,既有軍隊數量肯定是要減少。
目前在編的三百餘萬士卒,除開禁軍和國防軍序列,大多數都是地方招募的二線部隊。二線部隊中有些是本土兵源,也即是本地招募本地執勤,只有少數的二線部隊才離鄉背井。大概一百六十萬的二線部隊,他們會逐漸撤銷編制,復員成爲地方建設的勞動力,取代他們的將會是公安,各處關隘也將會被國防軍接管。
“都是有些家產的人,缺的不過是名分,我們之中只有劉公是三等男爵,要是再能有幾個貴族合夥,那就太好了。”
非貴族沒有資格成爲領主,無法成爲領主就沒有出去打拼的機會,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纔是最要命的,相反在資產上面倒是次要。
呂哲的崛起道路充滿了特別,不但是允許列國王室活得好好的,對民間的資產掠奪也幾乎是沒有。這種“溫和路線”的方式對民間的破壞被降到最低,也獲得了來自氏族和豪紳好感,不是每每打到哪裡就是一片抵抗,那也正是他能夠快速的原因之一。
大多數的老牌氏族和豪紳資產保留了下來,又有相當多的人在呂哲的一系列經濟刺激下發達,民間實際上並不缺乏財帛,缺的是有錢卻有些東西不是用錢就能買的到。
劉邦纔不願意有貴族加入進來,比他爵位高的人雖然不多,但是隻要稍微在爵位上高一級,那時候他還怎麼掌有“至高權”,那並不是他所想要的。
“咱們是出去共同奮鬥,首先要合心才能幹大事,對吧?”劉邦沒有刻意加強什麼語氣,就像是在說一件既定的真理那樣平淡。
舒道和甏本遼都點着頭:“說得是。”
劉邦放慢了語氣:“那怎麼能肯定新加入的貴族想法是和咱們一致,哪怕是想法一致,能像我那麼大度。咱們商量的是無論發展成怎麼樣,我只拿其中的三成,其餘七成都是你們的份,其他人能辦到?”
甏本遼和舒道對視一眼,劉邦說的也是他們所擔心的。
聽着怪怪的對吧?他們的合作方式不像是要打下一片地盤建國,更像是在合辦公司,然而實際上也正是那樣,非王爵沒有資格建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