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豈唯小人壞國事

“譁!”

趙與莒按捺住將桌上東西全部掀起的憤怒,只是將趙景雲的信擲在桌上,背起手走了幾步,然後冷笑了一聲。

魏了翁垂下頭去,心中同樣也是激憤。

雖然與天子在政見上有這樣那樣的不和,但他眼見着趙與莒殫精竭慮,只爲了國家泰平百姓安居,心中也是極欽佩的。他與真德秀又有不同,雖然同爲理學大家,真德秀以傳道爲己任,他在傳道之於還關注民生疾苦,這也是爲何趙與莒想法子將真德秀放到地方去做官而將他留在中樞的原因。

過了好一會兒,趙平莒平靜下來,他瞅了魏了翁一眼,半是苦笑地道:“魏卿,這便是重功利必然有的壞處了,所謂是藥三分毒,重功利可救大宋,也可壞大宋。”

“是,陛下說得是,這等事情當如何處置?”魏了翁應了一聲,然後問道。

趙景雲寫來的信中說的又是件了不得的大事情,土地兼併問題。

大宋原先三令五申禁止兼併土地,但在實際操作之中卻是屢禁不止,如今隨着工業的發展,棉、麻、桑、茶等經濟作物價格昂貴,那些地方豪族勾結地方官府,將原本地契不明或者雖無地契卻被人開墾的熟田,盡數弄得自己手中,然後再想方設法巧取豪奪其餘小地主、自耕農的土地。在兩浙、閩粵,這樣的事情極爲普遍,而學自流求的大農莊式生產,對於勞動力的需求遠沒有以前精耕細作那麼多,故此只有一半左右原先的自耕農、小地主變成佃農,大多數都失去了生計。流求工廠雖然在中心大城市都建了起來,但他們能惠及的只是周邊鄉村。管不得更遍遠鄉村裡的勞力,而這些失去生計地勞力無法可施,便只能嘯聚於一處。成爲流民。

國朝待民寬厚,幾次農民起義,原因很少是因爲苛捐雜稅,主要還是失去土地無從生計的流民嘯聚反抗。

不少侵奪百姓田產的人,打地旗號竟然是流求銀行,原因不過是他們與流求銀行有借貸關係。在他們看來,流求銀行是天子產業,既然與天子產業扯上關係,便可以藉此來欺壓普通百姓了。

“此事……魏卿以爲如何?”趙與莒原本想說話的。但念頭一轉,又對魏了翁問道。

“臣以爲……當令地方官府嚴禁此事,陛下獨立司法之舉,也對查禁這些兼併之舉有所震懾。”魏了翁遲疑了好一會兒,他原本是想建議關閉流求銀行的,至少要取消流求銀行與那些不法豪族的契約協議。但想到在前些時日穩定臨安貨幣與糧價中流求銀行近乎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又改了口。話只說了一半。說完之後。他自己也苦笑了起來,正如天子所言,“是藥三分毒”,這流求銀行既有利於國民,又平添了不少麻煩。

“魏卿有長進,若是半年前。魏卿第一句只怕就是令流求銀行歇業了。”趙與莒微微一笑,心中的憤怒已經平復下來,他對土地兼併並沒有魏了翁那種反感與恐懼,但是對那些豪族打着流求銀行和天子招牌胡作非爲極爲痛恨。

“陛下,不可因噎廢食的道理臣還是懂的。”

趙與莒揹着手,聽得他這話,轉過身來對着他點頭道:“正是卿有此一念,故此朕肯放真景希出京,卻不肯放卿出。朕身邊需得有魏卿這般人物。識大體。不逢迎,朕方能察知政務得失。唐太宗之魏徵。極諫至矣,卻不知變通,凌迫人主至甚,故有死後倒碑之憾,卿勝過魏徵多矣。”

趙與莒這番話,與其說是誇讚,倒不如說是勉勵,魏了翁聽得也是大爲感動,躬身行禮道:“陛下明君,古之未有,臣愚鈍,能爲陛下察缺補漏,實爲此生之大幸!”

一剎那間,趙與莒覺得與魏了翁也頗爲君臣相得。他想起一事,笑着道:“朕聽聞卿提點地方時,曾有一首《醉落魄》,朕嘗見之,頗爲喜愛,卿知道朕最好何句否?”

魏了翁心中轉了轉道:“陛下說的可是那首《人日南山約提刑懋之》?陛下最好之句,應是……”

他原本是想說最後一句“會得爲人,日日是人日”,這是點睛之句,但這位天子行事卻與常人不同,現在正在談土地兼併之事,他卻突然提到自己這首詞,想來也與土地兼併有關。念頭轉了來轉去,他遲疑着道:“可是商行賈坐農耕織之句?”

“卿果然聰慧。”趙與莒點頭道。

“商賈行商,農夫耕種,這爲亙古之理。”過了會刻之後,趙與莒又道:“與之相對,地主兼併土地,也是亙古之理。數歷朝得失,國家衰亡,無不由兼併而起,歷代君王,嚴令不得兼併,可兼併卻是屢禁不止,何故如此?”

魏了翁肅然答道:“君王雖禁兼併,然兼併者多爲士大夫,如今朝堂之上公卿百官,有幾家不是連阡接陌田宅廣大!”

這話直接將矛頭指向朝中地官僚士大夫了,趙與莒知道魏了翁是感激方纔自己對他的贊勉,所以才說出這至誠之語,此話一出,若是傳了出去,魏了翁只怕立刻要成爲衆矢之的。

“卿爲真君子也。”趙與莒忍不住又讚了一句:“朕便是要禁兼併,朝臣牧令,也免不得陽奉陰違,只怕兼併未禁成,百姓怨聲又起了。”只是兼併不禁,必成大患,陛下,臣有一策可解兼併。”思忖好一會兒之後,魏了翁咬咬牙道。

“哦?卿說來聽聽。”

趙與莒很是好奇,土地兼併可以說是華夏曆代之頑疾,歷朝歷代,莫不衰於兼併。以漢論之,西漢時若非土地兼併嚴重,王莽也不必推行改制,更不會種下滅亡之果;東漢末期兼併更爲嚴重。那些各地的豪強甚至建立塢堡,致使中央可以直接控制的田地大爲減少,乃有割據之害;唐朝衰弱也與兼併有直接關係。當唐朝能維持府兵之時,兵鋒所指所向無敵,而均田制一旦破壞,自耕農銳減,無法維持府兵兵源,唐不得不用戰鬥力相對較低的募兵甚至是異族僱用兵來捍衛邊陲,乃有安祿山之禍。可以說,土地兼併問題便是中央王朝的癌症,幾乎完全不可治癒。可魏了翁卻說他有策可以解決兼併。這讓趙與莒刮目相看,若真如此,自家便用不着如此辛苦籌劃大宋地百年大計了。

“陛下命臣爲欽使,點校天下土地,授臣以專殺之權。”魏了翁殺氣騰騰地道:“臣爲陛下除此禍患之後,陛下再斬臣以慰士大夫,解百官之怒。”

這話他說得赤誠。趙與莒原本想嘲笑一番。但還是忍住了。以魏了翁地脾氣性格,和他對歷史地瞭解,能做到這一步,已經是他的極限了。他一片赤忠,君王不宜打壓,而是應該安撫纔對。

“魏卿。兼併之事雖大,可爲此失了朕一個宰相之才,卻是極不值得!”

這是趙與莒第一次稱讚魏了翁乃宰相之才,也算是對他忠誠的勉勵。他來到魏了翁身邊,拍了拍魏了翁地肩膀:“況且朕有卿相助,便是借卿之頭解了這次兼併之禍,二十年後呢?朕的子孫呢?商賈要販賣,農夫要耕種,地主要兼併。這是亙古之理。朕與卿阻得了一時,可是卻不能阻得一世!”

“若是陛下推崇理學。行教化之道,使得人人皆聖賢,此事便……”魏了翁聽得心中感動,藏在心底深處地話便脫口而出。

趙與莒回到自己位置上坐了下來,似笑非笑地看着魏了翁,魏了翁情知說錯了話,也不禁神色一沮。

“當初朱晦庵之才,所授弟子之中,尚且不是個個都爲聖賢君子。”趙與莒嘆息道:“朕也希望天下官民百姓都是君子,但卿知道,這不是朕好理學便可得之。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也不過七十二罷了……魏卿,空談誤國啊。”

魏了翁低下頭,默然不語,他也身爲理學大師,自然不會被天子兩句話輕易說服,但他卻承認,至少天子所言有其道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怕還是需要另想辦法。

“此事非一朝一夕可解之,卿先放下吧,先解決掉眼前問題。”趙與莒寬慰他道。

魏了翁擡頭看了趙與莒一眼,又看了看旁邊的座鐘,自下朝時求單獨奏對至今已是一個多鐘點過去了。時間早就到了正午,他腹中感覺到飢餓,天子卻還是很有精神的模樣,倒不象是剛剛見到時那般疲累了。

“朕不是在工部下設了勸業司麼?”趙與莒沉吟了好一會兒,然後輕輕敲打着桌面道:“魏卿,戶部能擠出些錢來,朕讓勸業司將這些失地之民聚攏入城,安置於工廠之中----這般的話,工廠等於是替國家背下這負擔,朕覺得,當爲工廠減些稅負才可。”

“陛下明鑑!”聽得天子有了應對之法,魏了翁心中歡喜地說道。

報紙上有關“革新”的爭論已經進入到另一個階段,從最初的要不要革新,變成了“怎樣革新”,歷代變法之事都被拿了出來,比較其得失,總結其教訓,其中所提最多的便是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與其說是王安石還不如說是大宋神宗皇帝變法,這場變法對大宋造成地後果,直到現在還存在,比如說極爲激烈的黨爭,將政治鬥爭與學術爭執混爲一談。

沉寂許久地陳昭夏在《大宋時代週刊》中又發表了署名文章,文章中尖銳地指出,王安石變法失利地原因不在於王安石濫用小人,而在於那些正人君子“袖手旁觀”甚至於掣肘反對。他在文中極激烈地說道:“時之變也,原當君臣一心中外一體,舉國之力而求變法之利,有何不可得之!彼等拘於學術之爭,專於黨派之鬥,冷眼旁觀,袖手不顧,使君王無君子可用,名臣無賢臣相佐,故小人如呂惠卿、蔡京之輩得以倖進。壞新法者豈小人乎,實爲彼輩君子也。若使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皆鼎力相助,前有司馬歐陽提攜,後有二蘇佐輔,使新法之善者得繼而惡者得正,我大宋何來靖康之恥?”

“道不同不相與謀,此道者,乃天理大道,而非學術小道也。司馬、歐陽、王安石、蘇軾者,皆心懷致君堯舜之志向,擁兼濟天下之抱負,道實相同也。然而彼等不分大道小道,以政見相左爲道不相同,故此致使君子內鬥而小人得利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於治國政見可不同也,於報國濟民大道不可不和也。”

這次陳昭華的矛頭不再是朱熹這位理學大家,而是直指大宋百年前地名臣們,那原本是大宋最爲耀煌的時期,那些名臣隨便挑出一位,都是五百年難出地天縱之才。陳昭華這篇《王安石變法得失考》有如檄文一般,在《週刊》刊出之後,立刻又掀起滔滔巨浪來。

明眼人都知道,陳昭華此文其實是在爲天子新法造聲勢,是在告誡那些對天子革新之策心懷異意地人,若是不能舉國同心,王安石變法便會成爲前車之鑑。同時他也在爲天子尋找革新萬一出現失誤的藉口:非革新不對,實爲衆臣心志不一。

崔與之握着報紙,看完這篇文章後笑着搖了搖頭:“天子囊中爲何有這許多人物,耶律晉卿已是宰相之才,這陳耀夏又是一禮部侍郎之才。”

“崔相公,天子令陳耀夏寫此文是何用意?”

與崔與之相對而坐的是葛洪,原本在宣繒之後,他葛洪最有可能坐上首輔之位,但半途殺出一個崔與之,讓他多少有些不平。雖然表面上與崔與之尚算融洽,但私下拜會得並不多,只是見了陳昭華的這篇文章後,卻不得不前來與崔與之商議。

他人老成精,可以從陳昭華這篇文章之後感覺到天子森然的目光。

“勿多想,將天子交待的事情辦好便可,爲臣子地,最重要的便是一片素心。”崔與之淡淡地說道。

“崔相公!”葛洪真有些急了,若是他猜想的不錯,天子爲了順利推行革新,肯定又要對朝堂進行一番洗牌,那樣的話,象他這般向來與天子若即若離的大臣,必然會成爲清洗的對象。無論是出於公心還是私心,他都不希望大宋朝堂上有這一番震盪。

“若是天子未曾發出這篇文章,葛參政,我實話實說,你們那夥人只怕真要離開朝堂了。但天子令陳昭華髮出此文,那麼你們便無憂了,天子言下之意,你們應該很明白纔是。”崔與之微微沉吟了會兒,葛洪這老狐狸真不明白天子之意麼?只怕更重要的是來藉此試探,看看自己這個首相宰輔的立場如何吧。

注1:魏了翁此詞寫於何時,作者不曾考證,如有誤,還請原諒。人日是指正月初七,宋時爲一節日。全詞如下: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翁前子後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爲人,日日是人日。

二六六虜胡雖狡何所懼三五四誰之相公七十七渡罷滄海有故交二一五維新正道多坎坷十二愈勇下三六一廢物天子與窩囊皇帝二七六一朝兵敗如山倒七十二世間多有奇女子三五零東勝洲招商局二三八仁心妙手驚杏林三四一君子死而冠不免三五一西征軍三十四新血上二七九重樓商市售百貨三六四西方三王一四二忽如一夜春風來八糧商下一二八金殿夜語堯思舜二八六君子之爭起廟堂三一一大氣魄五十拂淨征衣問疆外六立威下一三七京畿暗伏背嵬營二六零禍起無形聯二國二七二安知血海壞攀籬三五九官員進修制二謫仙下七十一雖無風雨卻有晴二九八勵兵秣馬劍指北二一四國勢維新孰執掌一四五兵臨黃微唯束手七機械上二四三逐鹿羣英正年少六十人情練達皆學問三十巧匠上二五一夜中暗隱雷霆手二六八三士二桃穩如山六十人情練達皆學問一零九三軍一時變顏色一一二孰堪身負天下望四十五天下一一四飛鳥盡後弓自藏一四零暗行密道通春來一七零滿城風雨近重陽一三八君王自此不上朝一四四九州生氣忖雷霆二四六雖是親侄猶相疑一四一奉詔奏請驅史黨一二六豈意周公害成王九十七驚蟄雷響動九淵一八六戰罷又迎雙重喜二九零白駒過隙休蹉跎一六零前方忽報已獻捷三十九暗眼上一九八晚花殷勤相謝問四十五天下二零五順水推舟引洞蛇一三八君王自此不上朝一九八晚花殷勤相謝問二八五聚其財兮集其力九頑童下六十六隔牆常須防有耳四十三毒蛇上二八九汴梁暮春春如歌二七六一朝兵敗如山倒九十四熄燭分香盟誓言三一八龍騎兵一四九堯舜堂上置木鼓一四九堯舜堂上置木鼓三零六興亡二十九巧取下三一四嫁衣十二愈勇上八十一千里鴻雁飛書忙二一八驚聞妖氛起華亭一一五恰是潛龍臥大淵九十七驚蟄雷響動九淵六十六隔牆常須防有耳二二九近蕃直轄羈縻策六十四誰道仙山無處覓二十六拜師上一七六國子監前攔國子一三一巧計可使狼變羊五家規下三三三當罰則罰二九零白駒過隙休蹉跎一一零險象環生終獲勝三零五咆哮一九一千古英魂守故園七十回首烽煙平息處一百炮作霹靂狡兔驚一五九虎賁卻月濟柔剛二六二車聲響徹臨安城二七六一朝兵敗如山倒一一三忽有云帆登新港二十八無賴下九十五朕聞上古合天意一八六戰罷又迎雙重喜十七冬至上
二六六虜胡雖狡何所懼三五四誰之相公七十七渡罷滄海有故交二一五維新正道多坎坷十二愈勇下三六一廢物天子與窩囊皇帝二七六一朝兵敗如山倒七十二世間多有奇女子三五零東勝洲招商局二三八仁心妙手驚杏林三四一君子死而冠不免三五一西征軍三十四新血上二七九重樓商市售百貨三六四西方三王一四二忽如一夜春風來八糧商下一二八金殿夜語堯思舜二八六君子之爭起廟堂三一一大氣魄五十拂淨征衣問疆外六立威下一三七京畿暗伏背嵬營二六零禍起無形聯二國二七二安知血海壞攀籬三五九官員進修制二謫仙下七十一雖無風雨卻有晴二九八勵兵秣馬劍指北二一四國勢維新孰執掌一四五兵臨黃微唯束手七機械上二四三逐鹿羣英正年少六十人情練達皆學問三十巧匠上二五一夜中暗隱雷霆手二六八三士二桃穩如山六十人情練達皆學問一零九三軍一時變顏色一一二孰堪身負天下望四十五天下一一四飛鳥盡後弓自藏一四零暗行密道通春來一七零滿城風雨近重陽一三八君王自此不上朝一四四九州生氣忖雷霆二四六雖是親侄猶相疑一四一奉詔奏請驅史黨一二六豈意周公害成王九十七驚蟄雷響動九淵一八六戰罷又迎雙重喜二九零白駒過隙休蹉跎一六零前方忽報已獻捷三十九暗眼上一九八晚花殷勤相謝問四十五天下二零五順水推舟引洞蛇一三八君王自此不上朝一九八晚花殷勤相謝問二八五聚其財兮集其力九頑童下六十六隔牆常須防有耳四十三毒蛇上二八九汴梁暮春春如歌二七六一朝兵敗如山倒九十四熄燭分香盟誓言三一八龍騎兵一四九堯舜堂上置木鼓一四九堯舜堂上置木鼓三零六興亡二十九巧取下三一四嫁衣十二愈勇上八十一千里鴻雁飛書忙二一八驚聞妖氛起華亭一一五恰是潛龍臥大淵九十七驚蟄雷響動九淵六十六隔牆常須防有耳二二九近蕃直轄羈縻策六十四誰道仙山無處覓二十六拜師上一七六國子監前攔國子一三一巧計可使狼變羊五家規下三三三當罰則罰二九零白駒過隙休蹉跎一一零險象環生終獲勝三零五咆哮一九一千古英魂守故園七十回首烽煙平息處一百炮作霹靂狡兔驚一五九虎賁卻月濟柔剛二六二車聲響徹臨安城二七六一朝兵敗如山倒一一三忽有云帆登新港二十八無賴下九十五朕聞上古合天意一八六戰罷又迎雙重喜十七冬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