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箭在弦上?

李密疾馳黎陽。

在楊玄感的大帳裡,李密不但見到了汲郡郡丞趙懷義、關隴大儒胡師耽、山東大儒孔穎達和楊玄‘挺’、楊玄縱、楊積善等楊氏兄弟,還非常吃驚地看到了建昌公、左候衛將軍李子雄,朝散大夫、著作佐郎王胄和建節尉、秘書學士虞綽,尤其讓他難以置信的是,山東道家領袖、白馬山的薛頤法師竟然也在其中。

建昌公、左候衛將軍李子雄此刻應該在東萊,正隨同水軍統帥來護兒準備渡海東進,攻打高句麗。朝散大夫、著作佐郎王胄和建節尉、秘書學士虞綽,此刻應該在遼東,正陪‘侍’於皇帝身邊隨軍東征。

依預定謀劃,李子雄要在東萊舉旗,誅殺水軍正副統帥來護兒和周法尚,然後率軍攻擊東都,而王胄和虞綽要配合兵部‘侍’郎斛斯政、左翊衛將軍趙元淑,拿下臨朔宮和臨渝宮,切斷遠征軍糧道,以臨渝關之險阻御皇帝和遠征軍回師中原,給兵變贏得足夠時間。現在他們突然出現在黎陽,只能說明一件事,謀劃敗‘露’了,形勢正在急劇惡化。

果如李密所猜,兵變暴‘露’了。

李子雄在東萊參加軍議的時候,被來護兒下令拘捕,並急送遼東。李子雄的家將、親衛們在某些將領們的特意“關照”下逃離東萊,於途中成功救出李子雄,然後急速逃到黎陽。

王胄和虞綽則是接到了斛斯政的報警,與楊玄縱、楊萬石火速逃離遼東。途中屢遭追捕,楊萬石不幸陷沒於高陽。

斛斯政現在處境如何,不得而知,但正是身處中樞的斛斯政率先發現謀劃暴‘露’,而起因就是皇帝突下密詔,命唐國公、衛尉少卿李淵日夜兼程趕赴弘化出任留守一職,統率西北軍,主掌隴右十三郡軍事。皇帝爲什麼要突然解除元弘嗣的職務?原因不言自明。斛斯政與黎陽始終保持聯繫,他肯定要向黎陽報警,但楊玄感卻未曾接到斛斯政的密信,由此可以推測,斛斯政已經暴‘露’,並處在皇帝的嚴密監控之下,他給黎陽的密信都被阻截了。

舉旗的時間不能再拖了,雖然預定時間是六月底七月初,是遠征軍水陸兩路大軍深入高句麗甚至已經兵臨平壤城下之時,是兵變最佳時機,但如今兵變一事暴‘露’了,而皇帝和中樞蓄意隱瞞,顯然是想給遠征軍贏得更多攻擊時間,以便攻克平壤。只要東征勝利,只要維持了皇帝和中樞的威信,那麼接下來即便延誤了平叛時間,即便帝國局勢極度惡化,皇帝和中樞也有足夠的政治資本和軍事力量力挽狂瀾,所以,現在對黎陽來說,根本沒有選擇,只有即刻舉旗,只有即刻切斷遠征軍糧道,只有即刻拿下東都,然後與皇帝和遠征軍決戰於河北,隔大河而對峙,殊死一搏。

這個結果是楊玄感和李密等人早就預料到的,也是竭盡全力試圖避免的,對兵變來說最爲不利的一種局面。兩個人對弈,一個人知己知彼,掌控全局,另一個人則完全陷入被動,唯一逆轉形勢的機會就是切斷糧道,陷遠征軍於絕境,置東征於敗局,摧毀皇帝和中樞的威信。但這一做法也把兵變者置於衆叛親離之險境,因爲遼東戰場上集結了關隴、山東和江左三地的貴族和軍隊,皇帝、行宮和遠征軍的生死存亡直接關係到了三大貴族集團的利益,在形勢沒有明朗化之前,在兵變者沒有佔據絕對優勢之前,三大貴族集團都不敢一面倒的支持楊玄感,以免遠征戰場上的己方勢力成爲這場風暴的犧牲品。

於是,東都就成爲博弈的關鍵點,只要楊玄感拿下東都,與雲集東都的代表帝國各方利益的貴族集團在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上達成一致意見,繼而新建帝國皇帝,新建中樞,頒佈一系列可以贏得貴族和平民兩大階層支持的新國策,那麼他在這場博弈中就建立了絕對優勢,接下來遠征軍必然倒戈,老皇帝和以改革派核心的老中樞必將成爲歷史。

因此,此刻兵變者商討的重點已經不是何時舉旗,舉旗後實施何種攻擊策略,而是如何再分配帝國的權力和財富,以便儘快贏得東都的代表帝國各方利益的貴族集團的一致支持。

這正是李密此趟北上魏郡,與獨孤震和趙郡李氏商討的重點。他在魏郡未能拿出辦法來贏得獨孤震和趙郡李氏的支持。同樣在這座大帳裡,楊玄感也沒有辦法統一兵變者的立場和觀點,甚至於,楊玄感和李密在這個核心策略上都無法達成一致。

首先就是帝國的國策。兵變的目的當然是否決今上所推行的一系列‘激’進的改革政策,那麼,否決了今上的改革策略,否決了大業年間所實施的一系列國策,新的國策又是什麼?是退回到帝國統一之前的‘門’閥士族政治,還是維持先帝在開皇年間所實施的有限度的中央集權?

楊玄感是皇族的分支,是既得利益的漢族大世家大權貴,他理所當然堅持中央集權制,堅持開皇之策。

然而,大業之策實際上就是開皇之策的延續。先帝的改革已經積累了嚴重的社會矛盾,今上即位之後,矛盾愈發深重,並有爆發之勢,所以當時在國策上有保守和‘激’進之爭。保守者建議,爲了緩和社會矛盾,適當延緩、暫停甚至倒退一下改革步伐,其實就是向貴族集團做一定程度的妥協,其代表‘性’人物就是楊素,而‘激’進者則認爲,必須加快改革步伐,才能從根本上緩和社會矛盾,持這一觀點的領軍人物就是今上。

今日帝國的根本矛盾是中央集權制和‘門’閥士族制之間的矛盾,這兩種制度對帝國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有着根本‘性’區別,所以開皇之策也好,大業之策也好,都是固守‘門’閥士族政治的貴族集團所堅決反對的。楊玄感掀起了一場風暴,卻只想解決表層問題,這當然得不到貴族集團的支持。

李密直言不諱,直指要害,建議在否決大業之策的基礎上,顛覆開皇策略,不但停止改革,更要倒退,雖然高舉的大旗依舊是中央集權,但其核心卻是‘門’閥士族政治,以維護貴族集團的利益,唯有如此,才能贏得帝國貴族集團的支持,順利拿下東都,並在與皇帝的對決中取得壓倒‘性’優勢。

李密的這一建議遭到了楊氏兄弟和孔穎達的堅決反對,因爲維護貴族集團利益,實際上就是維護關隴貴族集團利益。關隴貴族集團是帝國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的利益一旦得到鞏固,必會加大對山東和江左貴族集團的遏制和打擊。‘肉’就那麼大一塊,你吃多了,別人自然吃少了,這個道理很簡單。整個開皇年間,山東和江左貴族集團都被牢牢壓制,直到今上繼位,這一政治格局才被打破。

可以想像,假如楊玄感在政治上堅決實施開皇之策,的確是可以贏得相當一部分關隴貴族的支持,但必然會遭到大部分山東和江左貴族的對抗。

此次兵變能否成功,不僅僅取決於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更要贏得山東和江左貴族集團的支持,假如在對峙的過程中,皇帝把山東和江左貴族集團全部拉到自己旗下,以山東和江左之力對抗關隴,楊玄感的勝算還能剩下多少?

爭議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因爲國策的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事實上是各貴族集團之間的妥協,尤其在皇權不振的情況下,國策走向實際上完全控制在貴族集團手中,此事真正的爭論高‘潮’是在拿下東都之後。

於是討論的核心轉向皇權,轉向了皇統。帝國之所以有今天的兵變,根源還在皇權的強大上,在皇統選擇的錯誤上。皇權之所以強大是因爲中央集權制,而皇統選擇的錯誤卻源於楊素。正是楊素對今上的堅決支持,才讓今上坐到了皇帝的寶座上。今天,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不得不改正這一錯誤,把今上拉下皇帝的寶座,重新選擇皇統。皇統選擇正確了,強大的皇權纔不會失去控制,纔不會把帝國推向崩潰的深淵。

李密把魏郡之行詳細告之,並做了分析和推衍,但沒有結果。

從大局來說,皇統的最佳繼承人理所當然是越王楊侗,但變數卻在崔氏。雖然崔氏承擔了輔佐越王楊侗的重任,但這或許是皇帝的權謀之術,其用意正是要增加叛‘亂’者和崔氏在皇統選擇上的難度。

從關隴貴族的立場來說,支持越王楊侗或者代王楊侑都可以,他們都是元德太子的庶出子嗣,在律法或者道統上平等,機會均等。元德太子廢黜了自己的崔氏王妃,所以沒有嫡系子嗣。燕王楊倓也不過就是庶出長子而已,並不具備皇統繼承上的唯一‘性’。

現在的問題是,推翻了今上,今上一脈是否還具備皇統繼承的唯一‘性’?

當然不具備,因爲要推翻今上,所以越王楊侗和代王楊侑實際上並不是最合適的皇帝人選,考慮到血脈上的原因,存在着秋後算帳的危險,所以,最合適的皇帝人選應該在先帝的皇孫中挑選。

廢太子楊勇的子嗣都被今上殺了。蜀王楊秀和漢王楊諒“聲名狼藉”,如今都被囚禁在皇帝身邊,並累及子孫。唯有秦王楊俊因爲死得早,子嗣無恙,而其嫡子秦王楊浩還是崔氏王妃所出,因此,對於山東貴族集團來說,此子纔是最合適的皇統繼承人。

但是,關隴人怎麼可能讓一個對山東貴族集團有利的皇統繼承人坐上皇帝的寶座?

第212章 時機第130章 各取其利第118章 山東大儒,劉氏爲尊第207章 小舅第283章 甥舅第282章 繼續攻擊第164章 獨孤震的“中庸”第300章 長城內外第264章 李密的選擇第89章 右候衛大將軍第268章 攻擊之前第269章 遼東城下第338章 絕不言退第78章 鳴沙園第189章 回家的感覺,好嗎?第118章 山東大儒,劉氏爲尊第100章 敲山震虎第247章 焉能不殺?第204章 她是誰?第106章 孤獨的狼第339章 九月十五第250章 臨危受命第288章 一擊第302章 燕北軍的決策第81章 河西李軌第100章 敲山震虎第79章 如此嬌嬈第190章 師兄第320章 八月二十二第200章 上山了第276章 羅藝的憤怒第3章 胡楊林第61章 上邪第250章 臨危受命第194章 變化第181章 開倉第318章 首戰告捷第121章 大柳集的正午第193章 拒絕第99章 意外之喜第203章 越王楊侗第300章 長城內外第334章 老帥的憂慮第61章 上邪第125章 伽藍第216章 計將安出第333章 劇變前夜第102章 治書侍御史第141章 你要造反?第179章 司倉竇衍第153章 武川系第53章 誰是獵人,誰是獵物?第332章 九月初六第88章 薛二哥第225章 當年往事第17章 高雞泊、豆子崗第6章 甲騎具裝第139章 事不宜遲第138章 哀鴻遍野第95章 騎虎難下第2章 西北狼第4章 天馬河第112章 南陽樊氏第309章 召見王辯第195章 秘密第118章 山東大儒,劉氏爲尊第327章 彷徨第128章 喬二和方小兒第87章 金城關第59章 誰是兇手?第130章 各取其利第17章 高雞泊、豆子崗第2章 西北狼第138章 哀鴻遍野第31章 白馬第151章 劍指安陽第305章 漫天王第97章 帝國爲何沒有皇儲?第333章 劇變前夜第286章 兵臨薩水第122章 高泰醒悟了第1章 突倫川第22章 金秋放歌第208章 時機第119章 河北二劉第71章 太陽谷中的交易第141章 你要造反?第102章 治書侍御史第234章 李世民要救人第146章 唯防主馬首是瞻第202章 逆天而行第64章 黑鬍子第257章 搶人?第58章 蘇合香第96章 閣老之謀第257章 搶人?第144章 太行賊第86章 三個旅第7章 這就是甲騎具裝第231章 伽藍何在?
第212章 時機第130章 各取其利第118章 山東大儒,劉氏爲尊第207章 小舅第283章 甥舅第282章 繼續攻擊第164章 獨孤震的“中庸”第300章 長城內外第264章 李密的選擇第89章 右候衛大將軍第268章 攻擊之前第269章 遼東城下第338章 絕不言退第78章 鳴沙園第189章 回家的感覺,好嗎?第118章 山東大儒,劉氏爲尊第100章 敲山震虎第247章 焉能不殺?第204章 她是誰?第106章 孤獨的狼第339章 九月十五第250章 臨危受命第288章 一擊第302章 燕北軍的決策第81章 河西李軌第100章 敲山震虎第79章 如此嬌嬈第190章 師兄第320章 八月二十二第200章 上山了第276章 羅藝的憤怒第3章 胡楊林第61章 上邪第250章 臨危受命第194章 變化第181章 開倉第318章 首戰告捷第121章 大柳集的正午第193章 拒絕第99章 意外之喜第203章 越王楊侗第300章 長城內外第334章 老帥的憂慮第61章 上邪第125章 伽藍第216章 計將安出第333章 劇變前夜第102章 治書侍御史第141章 你要造反?第179章 司倉竇衍第153章 武川系第53章 誰是獵人,誰是獵物?第332章 九月初六第88章 薛二哥第225章 當年往事第17章 高雞泊、豆子崗第6章 甲騎具裝第139章 事不宜遲第138章 哀鴻遍野第95章 騎虎難下第2章 西北狼第4章 天馬河第112章 南陽樊氏第309章 召見王辯第195章 秘密第118章 山東大儒,劉氏爲尊第327章 彷徨第128章 喬二和方小兒第87章 金城關第59章 誰是兇手?第130章 各取其利第17章 高雞泊、豆子崗第2章 西北狼第138章 哀鴻遍野第31章 白馬第151章 劍指安陽第305章 漫天王第97章 帝國爲何沒有皇儲?第333章 劇變前夜第286章 兵臨薩水第122章 高泰醒悟了第1章 突倫川第22章 金秋放歌第208章 時機第119章 河北二劉第71章 太陽谷中的交易第141章 你要造反?第102章 治書侍御史第234章 李世民要救人第146章 唯防主馬首是瞻第202章 逆天而行第64章 黑鬍子第257章 搶人?第58章 蘇合香第96章 閣老之謀第257章 搶人?第144章 太行賊第86章 三個旅第7章 這就是甲騎具裝第231章 伽藍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