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和親!

汝南公主的病有望治癒,太宗心情大好之下,居然連夷男在殿上的無禮都拋到了腦後,杜睿又令人取來蘆薈,這個時候的蘆薈,人們還沒有發現他的藥用價值,杜睿形容了好半天,太監才知道是什麼,急急忙忙的去了,從城外的水溝處找到了這樣物事。

杜睿親手將蘆薈去皮,讓人蒸煮過後,加蜜糖調和成一碗湯藥,給汝南公主灌下之後,時候不多,汝南公主便悠悠轉醒。

看到滿屋子人正一臉擔憂的圍着自己,一想便知,定是她的病又發作了,心中不禁一陣悲苦,甚至想到,若是自己就這麼沒了的話,或許也是件好事,自己免受病痛的折磨,親人們也省得跟着操心勞力。

“父皇!”汝南公主乏力的擡起胳膊,輕聲喚了一句。

太宗連忙上前,將汝南公主的手攥住,笑道:“汝南!你的病剛好些,不要亂動,莫要累着了!”

汝南公主搖了搖頭,發覺這次口中和往常不一樣,以前每次發病,咳血暈倒,醒來的時候,口中都是苦的,那是太醫們給她灌下去的湯藥,可是這次偏偏是甜的,好似蜂蜜一般。

“父皇!怎的這次換了方子!”汝南公主也是久病成醫,細微之處,也覺察的分外仔細。

太宗笑道:“汝南!你這次好了,可要多虧了杜睿,朕以前總是聽乾兒說杜睿通岐黃之術,還以爲是妄言,真是沒想到他還真的把你的病給治好了!”

汝南公主聞言,眼中不禁一亮,看了過去,見杜睿正站在一旁,也在朝着她這邊看,臉上不禁一紅,輕聲道:“真是如此,那便多謝了!”

杜睿連忙拱手道:“公主殿下不必多禮。”

太宗笑道:“汝南!好生靜養,莫要再嚇父皇了!”

汝南嘴角滑過一絲苦笑,道:“便是這次救過來又如何,終究是不能根除,也不知哪次便救不過來了,不過那倒也好了,省得父皇,母后爲女兒擔心!”

太宗正待要勸,長孫皇后道:“你這孩子不可胡說,年紀輕輕,怎能輕言生死,你自幼喪母,母后將你養在身邊,待你如同親女,難道便是要看着你在這般年紀便去了的!你讓母后如何對得起你母妃,且放寬心,杜睿已經開了方子,你這病很快便能好了!”

太宗也道:“正是如此,杜睿的方子甚是管用,也不用喝藥,只要平日裡細心調理,再佐以藥膳補之,用不了多少時日,便能好了!”

一旁的安康公主也湊過來說:“汝南姐姐!承明說了,你這病他能治得好,等姐姐的病好了,便能陪我一起玩兒了,他要是治不好,我便不嫁他了!”

杜睿聽着,不禁一陣頭大,汝南公主這病,他只說有七八分把握,可沒說一定能治得好,可是這個時候他要是敢糾正的話,估計太宗盛怒之下,都能將他扔到臭水溝裡去。

見汝南公主正一臉希翼的看着自己,杜睿也只好硬着頭皮道:“臣一定竭盡全力!”

汝南公主聽杜睿這般說,臉色也歡愉了不少。自小她便羨慕那些兄弟姊妹們,可以任意追逐玩耍,她卻因爲身有暗疾,只能在一邊看着,若是真的能治好了她的病,當真是天大的喜事。

太宗見狀大是開懷,正在此時,內侍王德到了太宗的身邊,在太宗耳畔耳語了幾句,太宗的臉色頓時就變了,方纔在殿上的那股怒氣,一時間又迸發了起來。

“乾兒!隨朕到承慶殿去!”太宗說完邊走,剛走到門口,突然回頭朝着杜睿看了一眼,道,“杜睿!你也跟着來吧!”

杜睿有些不明所以,他知道承慶殿乃是太宗的寢宮,平日裡也作爲召集臣工舉行內朝的所在,他雖然是安康公主的未婚駙馬,可畢竟沒有官職,爵位,怎的太宗也要讓他去。

心中雖然疑惑,杜睿卻也不敢怠慢,跟在太宗和李承乾的身後,小心翼翼的走着,一起到了承慶殿,剛進到裡面,便發現原來不止是他們,長孫無忌,房玄齡,褚遂良,岑文本,蕭瑀,于志寧,權萬紀等一些重臣全都到了。

杜睿見狀,也很有自知之明,慌忙退到了一旁,此前他曾聽李承乾說起過,武德九年的時候,頡利兵圍長安,太宗召範興議事,範興因爲官職卑微,也只能站在大殿門口的屏風出,人家範興當時好歹還是正五品的兵部郎中,杜睿現在可是白身。

殿上的一班大臣看到杜睿也是詫異不已,還沒等他們說什麼,就聽見太宗道:“你站的那麼遠做什麼,走近些,便~~~~~~~站在太子身後吧!”

太宗也知道杜睿是白身,按理說是沒有資格過來的,只好這般安排,以免朝中的一些大臣非議。

好在杜睿不過是個少年,又久有才名,北伐時也曾立過大功,倒也沒人說什麼,所有人坐定之後,禮部尚書李孝恭道:“聖上!那夷男回到鴻臚寺之後,尚自不肯定罷休,攪擾着非要讓聖上許配給他一個公主!”

長孫無忌聞言,怒道:“這夷男無禮太甚,聖上當予以嚴懲!”

杜睿在一旁聽着,心裡卻是哭笑不得,這夷男該不會是把自己的老婆宰了之後,心理變態,以爲自己是個大齡省男,娶不到老婆,就非吵着讓組織幫忙解決吧!

長孫無忌出演斥責,在場的房玄齡,褚遂良也紛紛開口,請太宗嚴懲夷男,唯獨蕭瑀和權萬紀不動聲色。

太宗心裡不痛快,見蕭瑀不說話,便問道:“蕭愛卿!你怎麼不說話,往常這些事情,你總是比旁人多謝主意的!”

蕭瑀思慮了片刻道:“臣是在想漢家和前朝的故事,在漢朝時,便時有公主遠嫁匈奴,爲中原謀得平安,前朝文帝,煬帝之時,也曾有宗室女許嫁突厥的,如今我大唐雖然說是剿滅了頡利,但是國力遠未到前朝時的景象,目前最需要的便是休養生息,撫民以靜,切不可再輕啓戰端,夷男雖然無禮太甚,卻也是我朝在草原的盟友,須示之以好,聖上爲天下社稷着想,何吝惜一女!”

太宗聞言,臉上的怒氣更甚,但是見蕭瑀面色不變,心中也不由得思慮起來,蕭瑀所說雖然不合他的心意,卻也所言不差,目前大唐確實太需要穩定了,北伐雖然打得痛快,卻也基本上將幾年的積累給打空了,這個時候,實在是不能再啓戰端了。

權萬紀這人最擅長鑽營,他見太宗陷入沉思,知道太宗心動了,便起身附和道:“聖上,臣以爲蕭大人所言甚是在禮,雖然如今公主們大多已經有了婚約在身,然聖上何不在宗室之中擇一賢良之女,再不濟也和尋一良家子,認爲公主,許嫁夷男就是了。”

權萬紀的話徹底把太宗給說動了,若是這樣的話,不但復出的代價甚小,又能達成目的,何樂而不爲呢!

杜睿在一旁看着,心中不禁一陣冷笑,雖然後世對華夏曆史上的“和親”政策,長期存在不同的看法。認爲和親是封建社會維持民族友好關係的一種最好辦法,它導致民族間的和解,加強了民族間的交流和了解,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甚至還把歷史上發生在唐朝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稱爲一項大事,歌功頌德,卻不曾想到,正是因爲這次和親,文成公主帶去了冶金,築城,醫藥,農耕,等等多方面的技術,致使吐蕃國力不斷強盛,終於在中唐時一舉攻破了長安。對於和親,杜睿一向認爲那就是一種屈辱妥協、投降賣國的政策,如西漢初年的和親就是對匈奴的忍辱退讓,結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驕橫,連年入掠。

縱觀華夏的歷朝歷代,雖然漢唐時期武功強盛,國力稱雄寰宇,但是杜睿最爲推崇的還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

如果去看明朝的戰史,人們就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愛玩的,有荒謬的,沒錯,人們多半都知道朱元璋當初起兵的時候有多麼勇武,多半也聽過後來成了永樂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麼英明,你也多半聽過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麼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個皇帝,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的。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如隆武戰死沙場,如紹武被俘,絕食自殺。

明朝軍隊的單個戰績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確實是古代世界上所有歷史超過了百年的帝國之中,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簽定任何不平等條約,也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暫時的也沒有。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擊清朝達38年之久。

明軍能夠保持這樣持久的戰鬥力,不僅僅是因爲明朝本身就不是一個民風柔弱的朝代。無論是明朝的帝王還是百姓,都有着剛毅不屈的性格,無論是歷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還是“揚州十日”,當看到“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樣的言語,當看到“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餘次,民衆犧牲兩萬餘,史稱‘嘉定三屠’”這樣的記載,即使對那一段歷史從未過問,也不可能不爲之動容。

明朝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後來則遷都北京,遷都的目的,則是爲了“天子守國門”。從明英宗開始,再到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都是國難臨頭也沒有捨棄皇都自己逃跑,這正是“君王死社稷”。

長期爲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很多人總是認爲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是奇恥大辱也是無能的表現,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漢高祖最後的解決方案,則是由漢朝去給單于的閼氏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一舉打敗了蒙古,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征五徵蒙古。“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適用於整個漢朝,而明朝也有過類似的輝煌。與目前的大唐相比,不錯,唐初國力強盛,四海鹹服。可盛唐以後,特別是唐玄宗時期唐軍兵敗阿拉伯於中亞怛羅斯之後,加上安祿山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長安,唐朝就從此一蹶不振。

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而明朝卻從未有過這種例子。永樂大帝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而即使是大明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當時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這與清廷的咸豐皇帝置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皇逃離北京避難和清廷末代皇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的舉動,絕對是天壤之別。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當年明朝崇禎皇帝殉國前怕李自成傷害無辜百姓,就寫了一首絕命詩給他:“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和親在大明沒有過,難道在國力遠勝於大明的大唐便應當出現,杜睿越想心中越是憤怒,在他眼中無論是歷史上有名的諍臣蕭瑀,還是奸佞權萬紀,都那麼面目可憎。

太宗也差距到杜睿的臉色不斷的變換,便問道:“杜睿!你站在那裡,想什麼呢!?”

杜睿看着太宗,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朗聲道:“臣無話可說,唯有近日閒暇時,所做一首五言詩,念與聖上聽!”

杜睿才名遠播,但作品卻甚少,此時衆人聽他又做了一首五言詩,紛紛來了興趣。

太宗也道:“既然如此,且年來聽聽!”

杜睿躬身領命,唸叨:“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爲輔佐臣。”

一首五言詩念得出來,整個承慶殿頓時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

第四十一章敵襲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五篇 風雲 第八章 局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五十章第四十一章敵襲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 訪客第四篇 拓土 第一章 我們回家了(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九十六章和親!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二十二章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長安消息第一篇 蟄居 第三章 皇恩第五篇 風雲 第一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二十七章契丹窘迫第四篇 拓土 第四章 總論天下(第二更)第五篇 風雲 第四章 心機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四篇 拓土 第一章 我們回家了(第一更)第三十七章第二篇 濁世 第九章 意外來客第七十章談判(第二更)第三篇 遠洋 第六章 海外棄民(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三篇 遠洋 第七章 夷州土人(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財政預算爲哪般?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二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特權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二十二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長安消息第四十九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七十章談判(第二更)第五十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五十五章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一篇 蟄居 第二章 失孤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大食消息續第三篇 遠洋 第四章 留書(第一更)第四篇 拓土 第二章 西方人眼中的大唐帝國(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二篇 濁世 第七章 魏王之毒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洗牌(下)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大唐武裝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第二篇 濁世 第一章 濁世佳公子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大食消息續第一篇 蟄居 第一章 重生第五篇 風雲 第八章 局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一篇 蟄居 第五章 放逐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二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四篇 拓土 第二章 西方人眼中的大唐帝國(第二更)第九章野心第十五章古非洲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一篇 蟄居 第一章 重生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四篇 拓土 第九章 無題第二十二章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第四十一章敵襲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四篇 拓土 第七章 西方攻略第三篇 遠洋 第二章 堅船利炮(第一更)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五篇 風雲 第八章 局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五十章第四十一章敵襲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 訪客第四篇 拓土 第一章 我們回家了(第一更)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九十六章和親!第八章九死一生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二十二章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長安消息第一篇 蟄居 第三章 皇恩第五篇 風雲 第一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二十七章契丹窘迫第四篇 拓土 第四章 總論天下(第二更)第五篇 風雲 第四章 心機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四篇 拓土 第一章 我們回家了(第一更)第三十七章第二篇 濁世 第九章 意外來客第七十章談判(第二更)第三篇 遠洋 第六章 海外棄民(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狼子野心第三篇 遠洋 第七章 夷州土人(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財政預算爲哪般?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二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 集 思廣益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特權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二十二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長安消息第四十九章第五篇 風雲 第六章 黃雀在後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七十章談判(第二更)第五十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六章第五十五章第八十四章大觀園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憫農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一篇 蟄居 第二章 失孤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大食消息續第三篇 遠洋 第四章 留書(第一更)第四篇 拓土 第二章 西方人眼中的大唐帝國(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四篇 拓土 第三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一更)第七篇 永徽 第四章 褚公遂良第一篇 蟄居 第八章 賺錢(求推薦!求收藏!)第二篇 濁世 第七章 魏王之毒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 洗牌(下)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大唐武裝第七篇 永徽 第九章第二篇 濁世 第一章 濁世佳公子第七篇 永徽 第十章第三篇 遠洋 第一章 大計劃(第一更)第九十七章使汝女往,若何?第一篇 蟄居 第六章 忠僕第七篇 永徽 第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七篇 永徽 第七章 大食消息續第一篇 蟄居 第一章 重生第五篇 風雲 第八章 局第二篇 濁世 第十章 駕臨第一篇 蟄居 第五章 放逐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二十六章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第四篇 拓土 第二章 西方人眼中的大唐帝國(第二更)第九章野心第十五章古非洲第七篇 永徽 第八章 紛紛擾擾第一篇 蟄居 第一章 重生第四篇 拓土 第六章 牽動四方(第二更)第七篇 永徽 第五章第四篇 拓土 第九章 無題第二十二章第五篇 風雲 第三章 勸誡第七篇 永徽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