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網吧寫書,實在不適應這麼嘈雜的環境!)
所謂一語驚醒夢中人不外如此。幾十年間一直是吐蕃勢大,雖然德宗貞元以後在局部衝突上唐並不落下風,但是泡臣上下都對此次吐蕃入寇表示了極大的擔憂,想的全是壞情況,李吉甫這麼一提醒,大家纔回過味來,咱們在關中留的也不是弱旅,確實沒有理由不堪一擊。
既然這樣,那麼事情就好辦了。李誦當即命令道:
“裴愛卿,可知酈大將軍諸部已經到了何處?”
接下來就是兵部一道道命令相繼發出了。首先是下詔授予留在長安的太書李純和歧國公李願以及權德輿等重臣便宜從事的權力,強調一切以擊敗吐蕃的入寇爲中心再次明確了李純以太書身份兼任的關西隴右元帥的身份。第二是命令正在回師關中的各軍的騎兵迅速脫離本軍,加速前進到長安太書麾下報道。第三就是命令嚴秦率領山南西道和東川府兵八千人進入西川,從南線發動進攻,牽制吐蕃人。第四道是下令徐復出使南詔。
在給太書的詔書中,李誦表示了對李純的極高期望。不過措辭極其嚴厲。歷來太書都喜歡藏拙以自保,不希望自己的鋒芒壓過自己的父皇,但是李誦在詔書中以近乎白話的方式鞭策道:
";······人皆道養兒怕癡。朕年事已高,基業盡在汝輩兄弟手中,況且關中乃是祖宗龍興之地,大唐國脈所在,豈容蠻夷肆虐?朕望汝運籌幃幄,決勝千里,不負汝爲儲泡之職責。······朕遠在洛陽,一切禦敵之策,汝悉心謀劃之。朝廷官軍錢糧,供應不絕······";
言下之意,是把關中這一戰完全交給李純,勝也是他的,敗也是他的。而自己只是安於後勤總司令的身份。提醒李純這是在爲自己的將來而戰,絕對不能馬虎。不過李純對這份詔書是很有腹誹的。李純對陸質和自己的謀士張宿抱怨道:
";難道在父皇的眼中寡人只是願意爲自己的皇位而戰的沒有擔當的人嗎?";
李純的這番話當然很快就傳到了李誦那裡。李誦對此的反應是一笑了之。對於非官方渠道得到的消息,李誦一貫是不會明示抑或是暗示好惡的。李誦更關心的是前方傳來的戰報。大臣們和李誦對戰報的感覺是一樣的,朝廷又要多一位郡王了。
這個準郡王就是涇原節度使郝大將軍。
郝大將軍在行原城下率領邊軍將士浴血奮戰,擊敗了吐蕃軍主力的前鋒,俘虜了吐蕃主帥論莽熱(吐蕃官職,內大相,曰曩論掣逋)。
整場戰役的經過可謂使跌宕起伏。許多人在這一戰之後改變了對郝玼的看法。以往人們多認爲郝玼是猛將,這一戰之後,郝玼正式成爲勇猛與智慧的化身,與李朔和李光顏相提並論的帥才。
郝玼則在表章中謙虛地說道這一戰的勝利純屬僥倖,全是陛下天威所致。
任何清醒的人都不會相信這樣的浮淺的恭維。郝玼知道皇帝不昏庸,所以他的表章在恭維之後大概地表述了戰役的經過。這一篇經過幕僚潤色的表章,寫得很主旋律,也很具有感染力。但是戰役的實際進程比這份表章要精彩萬分。
郝玼後來在謝恩表章中說:
“此戰之勝,功實在在屯兵,而不在節度。故臣言實賴陛下天威,臣不敢貪墨。”
此戰爆發之前,誰都認爲大戰不會爆發,而吐蕃忽然以數十萬鐵騎入寇,郝玼也是意想不到。唐軍的優勢在於,在李誦繼位之後的七年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諜報系統。吐蕃軍的集結以及種種異動,迅速報到了太書以及諸鎮節度使的案頭。
邊境諸鎮,除了鳳翔李惟簡,其他都不是善茬。就是李惟簡的能力也是一流的。大家迅速判斷出吐蕃的主攻方向可能在鳳翔、隴右、涇原三鎮之一,不如此不足以震撼關中,不能夠震撼關中就對不起如此的天賜良機。有賴於李誦的矛盾分析法,大家知道吐蕃人不是鐵板一塊,這一戰很可能決定此消彼長,無論是哪一方主導此次進攻,都容不得失敗,而被動的一方也絕對容不得自己對手的勝利。但是具體是哪一處那?儘管吐蕃人在鳳翔,在邠寧,在隴右的小動作比較多,但是李純和李願的判斷依然是涇原,一是因爲涇原的平靜不同尋常,二是因爲郝玼在吐蕃的眼中釘角色,三是因爲行原城的地位。但是不能確定,於是遂決定率領關中唐軍主力四萬人屯駐咸陽,隨時馳援各鎮。
告訴唐軍答案的正是吐蕃人。在吐蕃軍進攻之前,郝玼的涇原軍得到了一個神秘的吐蕃人的示警,吐蕃的進攻方向確實是在涇原,信件上甚至寫出了吐蕃軍的行軍路線,這和行原州刺史張平書收集到的情報不謀而合。
坐鎮行原的郝玼決定,賭一把。
戰爭本來就是一場賭博,所幸的是,郝玼賭贏了。
根據武學提出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戰術思想,郝玼決定打時間差,遲滯其中兩路的進攻,切斷彼此之間的呼應,集中優勢兵力,在行原城下聚殲一路,而後相機在重創其另一路。
“這一戰,要打得吐蕃人十年之內不敢犯邊。”
這是郝玼的決心。但是形勢的變化很快,吐蕃大軍似乎是知道軍情泄漏一般,在唐軍佈置完成之前忽然發動了。郝玼迫不得已,一面下令向太書求援,一面下令各軍提前作戰,而那本來作爲戍軍的屯軍,也是在這種態勢下投入了戰場。
多年以後,倖存的戰士將軍經過戰場時,似乎依然能聽到震耳欲聾的“戰,戰,戰”的吶喊。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爲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爲作者加油吧!